APP下载

用音乐浸润生命,让美育伴随成长

2023-01-11斯庆嘎李旭东

中国音乐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美育学科生命

斯庆嘎、李旭东

音乐在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立德树人的工作千头万绪,但音乐教育可以通过音乐的情感穿针引线,去净化人、培养人。因此,音乐教师要立足于音乐教育教学,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现铸魂育人的远大目标。

一、问题与思考

作为音乐教研员,笔者经常在思考:音乐教师应如何深化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用音乐唤醒人?如何坚守音乐课堂,加强音乐学科建设,创建音乐与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关于这些问题,首先要深入地研究教育教学,研究一线课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创造性的教学主张,即“用音乐浸润生命,让美育伴随成长”。

我们的教育理念和主张是一面旗帜,源于我们对教育的思考和对教学的实践认知,引领着教师们不断前行。它不仅是站在教育的视角,站在学科的视角,还是站在学生的视角,站在教师的视角提炼出的教学主张。

(一)站在教育的视角

教育要把学生引向何方?音乐课程标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为我们的教育教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其中,核心素养回答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即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可见,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是课程改革最核心的价值,而完整的人的发展是教育追求的重要目的。音乐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连接五湖四海的广阔课堂。所以在我们的教育理念和主张中,尤其强调了“生命的成长”。

(二)站在学科的视角

在学生接受音乐学科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具备怎样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与学科思维呢?这些都需要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通过音乐浸润、音乐感悟、音乐创造,以及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使学生在“我”与音乐、“我”与老师、“我”与同学、“我”与学校、“我”与社会、“我”与未来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和建设自我。同时,还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音乐,让经典音乐浸润学生心灵。这不仅是学生的需要、教师的需要,更是教育和时代的需要。站在音乐学科的角度,我们在音乐教学主张中,紧紧抓住了“音乐的浸润”。

(三)站在学生的视角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的引导和栽培。如何充分利用经典音乐浸润学生心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新时代音乐教师的新目标和新使命。

在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音乐教育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教育、能力教育,更是人格教育。在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美育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会审美与体验、合作与创新,完善人格,陶冶情操,最终获得全面而健康的成长。所以,我们特别强调“美育的渗透”。

(四)站在教师的视角

我们所提出的教学主张是站在教师的视角,以引领教师不断前行。同时,要求教师做学习的引领者和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可见,“用音乐浸润生命,让美育伴随成长”的教学主张,要和教师的教育教学紧密相连,实实在在地体现在音乐课堂中。

可以说,我们所提出的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主张——“用音乐浸润生命,让美育伴随成长”,是基于我们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基于我们对教育教学经验的提炼,基于我们大量的实践调查和理论研究,更是我们从“思考”走向“思想”的重要标志。

二、探索与实践

“用音乐浸润生命,让美育伴随成长”的教学主张,要求音乐教师必须抓住一个核心、两个关注。其中,一个核心就是以美育为核心,两个关注就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那么,如何把我们的教育主张落实到一线的实际课堂教学之中呢?我们需要做的是:第一,增强教师发展的内动力,并在强化学习的基础上,增强教师对教育本身的价值追求,形成自己的学习力和实践力;第二,将教学主张和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让研究的主题落地,把常态的事做实,让常规的课堂发生改变;第三,细化教学研究,提出有效的教学模式,让研究和改革真正地在课堂中发生。

音乐课程改革呼唤音乐教师在确立教学主张、探寻方法策略的同时,还要拥有高屋建瓴的宏观视野,把学科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拓展音乐教育的高度、广度与深度,使音乐教育在学生健康发展中呈现价值的最大化。在教学主张和课题的引领下,我们不断地深入研究、分析、总结实践的过程,形成自己的课堂观、课程观和教育观,进而实现学科的纵深发展。

(一)从教学到教育,提升了音乐教学的高度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曾经说过,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养一些少数伟大、杰出的所谓‘天才’,而是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把每一个小孩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与完美的人格到极优秀的程度,而事实上这也是每一个人所应追求的目标”。音乐教育的魅力,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表现在感染、激励、唤醒和净化的层面上,其终极目的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在不断研究、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要逐步跳出小学科的概念,超越学科的视野,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生命为核心,引领学生不断追求真善美。

“用音乐浸润生命,让美育伴随成长”并不是一句空话,通过我们的课例可以看出,音乐课能够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建立起对人类、对自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进而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些从生动、丰富、多样的音乐课堂学习中获得的审美体验,能够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陶冶高雅的情操。

(二)从课内到课外,拓宽了音乐教学的广度

我们常说,不能让知识僵化,应该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盯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上,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任务的达成,而更应该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带领学生跳出学科的小世界,去寻找生活中的音乐,去体验音乐中的生活,让音乐的课堂变得丰满、灵动、立体和多样。

例如,我们提出前置聆听储备积累理念,即“1+ 0=1”和“1+1=n”。我们强调学生在生活中的聆听,并引导他们将所获得的理解和感受拿到课堂中去碰撞和交流,这样碰撞出来的才是我们所有人对音乐共同的情感色彩。我们设计了非常好用的音乐储备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完整地聆听音乐作品,并在音乐储备卡上记录音乐的文化背景、作曲家的国籍生平和他们听到音乐的初步感知。当学生带着这些音乐储备走进音乐课堂和教师一起平等地交流时,会碰撞出爱的色彩。我们把音乐课堂作为音乐教学的一个立足点和出发点,不再局限于一个狭隘的空间概念上,而是将课堂和生活、过去和未来相互联系,用音乐唤醒学生的生活情感,激发学生的音乐情绪,触发学生未曾有过的新体验。这样的教学,从课内到课外,从音乐到生活,都是饱满、充满生命张力的。可见,我们的音乐时空可以无限地放大,实现音乐的开放性。

(三)从单一到综合,拓展了音乐教学的深度

我们的研究之所以能够使音乐学科不断地走向综合,是因为淡化了学科界限,加强了各个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音乐学科之间的综合,可以是艺术领域范畴内的综合,如音乐和舞蹈、音乐和影视等;也可以是音乐和艺术之外的学科的综合,如节奏和自然界的现象、运动方式的结合,音乐和文学、科学的结合等,这些开放式的教育和方法,拓宽了音乐教学的广度,引领着学生走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

我们的音乐教学从注重知识到注重文化,逐步挖掘音乐教学的深度。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传播文化、表达文化的重要方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们发展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才能,其目的并不是要把音乐、舞蹈或绘画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我们的责任是:全面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现他们的禀赋,培养艺术创作的能力,以便使他们享有一种多方面的完满的精神生活。”我们从音乐小课堂的教学视野中跳出来,通过纵览悠远璀璨的人类文化,通过学习世界和其他民族的音乐,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之窗。因此,我们在音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传承音乐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音乐教学从单一走向了综合。

三、启迪与辐射

教学主张是智慧和思想的凝聚。我们把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立足于一线课堂,以期解决音乐教学的问题,更好地践行“用音乐浸润生命,让美育伴随成长”的教学主张。

(一)用音乐告诉学生,生命成长离不开文化的滋养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千百年来,音乐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步伐,孕育和积淀厚重的人文精神食粮和文化果实,推动着社会的发展。音乐是人类心灵的映照和人格的映射,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民族、地域、时代、宗教、伦理、道德、民风、习俗、风格等文化特征,无不打上了深深的人文学科的烙印。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

围绕着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人文性的阐述,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再也不能把音乐视为单纯的技艺,而是要把它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运用课题教学策略,为音乐教学开拓出更加广阔的视野和空间,为学生打开一扇窗。通过深度“聆听”,引领学生走进音乐作品的人文深度,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与品格,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

(二)用音乐告诉学生,生命成长与美息息相关

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中,一切活动都应该以对音乐的审美感受为前提,把审美体验作为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价值观,把音乐教育作为一个审美感知的过程。我们在深挖“品音乐”的教学策略中,应构建起品味音乐实践活动,以及多姿多彩、充实而有活力的音乐教育氛围。同时,充分发掘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来体验音乐,使学生感觉到了经典音乐的无穷魅力,进而产生情绪和情感的体验,产生了启迪、感染、陶冶、净化、顿悟的教育效应,而不是进行枯燥、单纯的技巧性训练,死记硬背音乐知识。

(三)用音乐告诉学生,生命成长在于创新与合作

创造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特征,而音乐是最具有创造性发展价值的学科之一。创造意识对每一位学生来说几乎是一种本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需要进行创造性的音乐学习。我们在研究音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玩音乐”可以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宽松融洽的环境,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和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体验和独立的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综合性艺术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既有身体“身动”的参与,更有心灵和思想“心动”的参与。

音乐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交流方式,它决定了音乐教育能够在培养合作精神和和谐共处的意识方面首先有所作为。我们研究的三原色“听、品、玩”教学策略,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平等对话、和谐共处和共同尊重,让学生在音乐中学会合作、分享和发现,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产生沟通和联系。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交流,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默契配合。音乐所有的表现形式,如齐唱、表演、合唱等,往往都需要个体和群体的交往与合作,这有益于参与者领悟和谐共处的真谛,加强人际关系。

(四)尊重学生的成长,用音乐浸润生命

国际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了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做人”是整个教育的核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我们在“三原色”音乐教学策略中所提出的音乐的文化、音乐的审美、音乐的创造、音乐的合作,为我们的音乐教育和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研究和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懂得,音乐教师在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音乐为本、以学生为本。不管是在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提高学生的聆听能力等方面,还是提出“深度思考”“六种意识实践能力”策略方面,都在强调和突出学生的本位,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我们的研究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着变化。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成为聆听音乐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也始终把学生看作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充满活力且会思考的人,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来对待,尤其看重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对音乐的分析和对音乐的独特见解,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应有的权利和自由度归还给学生,从而达到民主、平等、合作、多边、互动的学习新局面。

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始终强调以音乐为本,强调音乐的重要性,并把审美体验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依据。同时,以音乐教育为核心,将音乐教育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审美发现的过程。这些都表现出我们对音乐的尊重,对音乐文化的需求。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发现美、体验美;而对于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表现在对音乐美感的体验,以及享受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启迪、感染、陶冶和净化。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这是新时代教师的重任,也鼓励着教师们奋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传播,需要关注知识、思想和真理;塑造,需要聚焦灵魂、生命和新人。“用音乐浸润生命,让美育伴随成长”,在小学音乐教育的花园里,我们用音乐情感、智慧和汗水种下了一树桃李,留得满园芬芳!

猜你喜欢

美育学科生命
【学科新书导览】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超学科”来啦
美育教师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