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一句话引发的对音乐教育学术研究的思考

2023-01-11黄毓茜

中国音乐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音乐课检索

黄毓茜、许 冰

不知从何时开始,“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成为音乐教育学术研究中常见的一句话,甚至有些研究者直接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看待。例如,“在当今的初中生身上我们总能看到一种现象,他们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①,“今天之所以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语境下,出现学生普遍‘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现象,不能不说跟普通音乐教育界太过注重这种纯艺术观现象存在关联”②,“长期以来,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那就是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③,等等。该话语既然被大量文章引用,其背后隐含或显现着研究者对该话语的认同与接受,但该话语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它真的具有可信度吗?对我们音乐教育学术研究来说,这一现象的出现又警示了些什么呢?

一、“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从何而来?——音乐教育学术研究的规范性问题

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平台以“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为关键词,分别进行“篇名”“主题”检索和“句子检索”,共得到1265 篇(截至2021 年5 月13 日)检索结果,由此可见这句话在音乐教育界传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同时,在检索到的结果中,虽然一些文章提到了这句话,但很少有作者能标明出处。其中,《关于音乐教育观念更新的思考》是最早提出类似观点的论文,但仅仅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通过对话可知学生认为上音乐课“没意思”。④除此之外,有研究表明,《音体美报》于2000 年2 月28 日刊发的一篇文章中提出“100%的学生喜欢音乐,而80%的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唱歌,但却很少喜欢唱教材中的歌”,此后大量论文开始引用这段文字,最后演变为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⑤

关于这句话的来源也曾有学者提出过质疑,比如周世斌在《“学生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现象之探究》一文中明确提出:“学生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这句话的来源是值得考证的。⑥这样一个无明确依据的命题在诸多文献中接连出现,说明学术研究的规范性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注重学术研究的规范性对论文写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若缺乏规范性,那么文章的可信度将会下降,其研究结果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而且,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学术创新是目的,学术规范是方法,如若没有学术规范,学术创新也无从谈起。音乐教育家缪天瑞先生就十分重视学术研究的规范性,小到一个标点、一张照片,大到一篇文章、一部文集,只要他经手的必定是薄批细抹、修改到满意为止。例如,为了搞清楚丰子恺的著作情况,缪先生特地写信咨询丰子恺的女儿;为了确认吴梦非的相关教学情况,特意写信给上海音乐学院的陈应时帮忙查找资料,等等。⑦孙绍振先生指出:“从学术研究来说,定义不是起点,也不是静态的终点,而是走向终点的永远不可终点的过程。从严格意义上说,任何一门学科,从来就不存在什么一劳永逸的、封闭的定义,一切定义都是研究阶段性的小结,因而开放性是它的生命。”⑧由此可见,定义与现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在如今这个快速更新与发展的时代中,学术研究中的种种现象与定义存在落后于时代的可能。在学术研究中,对于任何约定俗成的现象或结论都应该追根求源、小心求证,注重学术研究的规范。“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这句话在文献中大量出现的现象,提示甚至是警示音乐教育研究者们,写作时要对每句话追根溯源、究其源头。

欧阳修早在北宋时期就提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即祸患常常是从小事积累起来的,学术研究也是相同的道理,如若不注重学术规范,研究将会缺少学术价值。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和《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关于学术研究的文件和标准,这也反映了国家对于学术研究规范的重视。通过追溯学术研究中大量出现的“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这句话的来源,其结果已从侧面反映出音乐教育学术研究的规范性还有待加强。

二、学生真的不喜欢音乐课吗?——音乐教育学术研究中的实践性问题

20 世纪末,《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对北京市中小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有81%的学生很喜欢或比较喜欢上音乐课,约有19%的学生不太喜欢或很不喜欢上音乐课。之后,米砚田通过检索、筛选和提取数据,采用系统评价法调查了河北省、福建省、山西省、湖南省等12 个省、市、自治区的7065 名中小学生,结果显示约有64.9%的学生喜欢或特别喜欢音乐课,约有81%的学生不讨厌音乐课。⑨2011 年,陈治中在对531 名南京大学生调查后发现,约有81%的学生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音乐课。⑩2015 年,张婷在对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浙江省9 所小学的1174 名小学生调查后发现,喜欢音乐课的小学生多达87.8%。⑪2016 年,笔者在福建省宁德市某中学实习时,对七年级和八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约有89.6%的学生喜欢音乐课,其中约有20.1%的学生特别喜欢音乐课。2018 年,章育鑫对湖南古丈县城区的163 名七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喜欢音乐课的学生约占比84%。⑫

上述研究虽然在调查范围、学段、时间上存在一定差异,结果亦有所不同,但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并非不喜欢音乐课,相反,喜欢音乐课的学生占大多数。

既然大部分学生都较为喜爱音乐课,那么为什么在音乐教育学术研究中还会出现“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的论断呢?笔者认为,答案可能要追溯到20 世纪的学校音乐教育。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以模仿苏联教育模式为主,如1956 年颁布的教学大纲就是在借鉴苏联音乐教育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但这种教学模式与当时我国的国情并不适配,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出现僵化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知识与技能占据主导地位,以教师为主体,教学内容上过分重视“双基”等,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现象的出现。也正因如此,在对当时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新课改”以来,学校音乐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虽然还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延续,但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笔者认为,这句话到现在还被许多人视为圭臬,还在现如今的文章中出现,可能是因为鲜有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实地调研,或是对目前学校音乐教育中是否还存在该现象进行求证而直接引用与参考。与此同时,这句话在这些研究中大多被视为目前存在的问题或现象,其中绝大多数以描述性形式呈现,多带有思辨性意味。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其缺乏数据的支撑与说明,很难确保真实性。因此,通过该话语及在学术研究中的运用形式,可以映射出音乐教育学术研究中仍存在重思辨、轻实践的问题。

音乐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相较于其他专业而言,更是一门较为“年轻”的专业,在研究方法上,重思辨、轻实践是目前我国音乐教育学术研究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若学术研究过于重思辨、轻实践,就可能会陷入形而上的思想漩涡之中,从而减弱对音乐教育现实的指导意义。实证研究方法是学术研究实践性的体现之一,但以我国音乐教育学界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音乐教育》杂志(1989——2015年)为例,在刊发的1452 篇涉及中小学音乐教育领域的论文中,运用定量与定性实证研究方法的论文仅有121 篇,约占总数的8.3%。⑬也有学者在中国知网(2018——2021 年)以“音乐教育”为主题对文献进行统计与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北大核心”和“CSSCI”两类期刊中,以思辨为主的定性研究论文共有213 篇,约占论文总数的30.3%;而以实证为主的定量研究则只有95 篇,约占论文总数的13.5%。⑭从这些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出,以思辨为主的定性研究的论文数量要高于以实证为主的定量研究的论文数量,这也反映了我国音乐教育界重思辨、轻实践的倾向性。

理论与实践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实践的需要恰恰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从提出构想到解决实际问题,二者应有机结合。诸如雷默、埃里奥特等学者的音乐教育思想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通过不断总结得出的。真正的学术研究应该既体现学术性又反映现实性,离开了实践,理论就如无根的浮萍一般丧失了意义,只有扎根于实践才能解决思想上的矛盾。落后于实践和时代的理论是不可能发挥出指导实践的作用的,这也要求研究者在实践的基础上、在构建理论的同时还要与时俱进,随着实践的发展更新理论,推进理论创新。研究者只有对问题进行实地考察与求证,避免那些先入为主的观念与想法,才不会脱离实践成为“自说自话”的纯学术研究,形成现实性与学术性的二元对立关系。

三、学生仅仅不喜欢音乐课吗?——音乐教育学术研究中的批判性与反思性思维问题

结合此前论证,我们已经知道“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并无明确来源依据,喜爱音乐课的学生也占大多数,这一观点似乎已经不攻而破。但这又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如果学生不喜欢音乐课这个命题成立的话,那么是否只有音乐学科存在这样的困扰?学生是否仅仅不喜欢音乐课?

在“中国知网”检索平台以“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可以发现包含这些关键词的文章共有2036 篇(截至2021 年9 月23 日)。通过使用“喜欢美术”“不喜欢美术课”为关键词进行“句子检索”,发现共有266 篇包含这些关键词的文章。以上检索结果说明,在音体美学科中均存在学生喜欢该学科内容本身但却不喜欢该课程的问题。用上述方法在“中国知网”检索平台以“喜欢语文”“不喜欢语文课”,“喜欢数学”“不喜欢数学课”,“喜欢英语”“不喜欢英语课”,“喜欢历史”“不喜欢历史课”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分别得到24、12、425、962 条检索结果。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并非只有音乐学科存在这样的现象,几乎所有科目都存在类似的困扰。

当然,喜欢或不喜欢的话语本身就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由于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对于事物的看法不是固定不变的,其观点充满不确定性,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此类问题。关于是否每位学生都要喜欢音乐课这个问题,我们同样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地去看待它。关于是否全体学生都应该喜欢音乐课等问题本文未做深入阐发,将另做专题研究。

由上文可见,学生不喜欢某类课程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音乐学科中。“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在音乐教育学术研究中出现的频次较高,可能是由于研究者频繁看到该话语并对其产生接受与认同,从而在潜意识中认为这是约定俗成的事实,而未去反思、批判并求证该话语背后的真实情况。

学术反思是一种思考与对话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发问,追溯事物的本质。费孝通先生曾表明,反思实际上是文化自觉的尝试。⑮从反思到自我批判,再到带着批判思维去看待他人的成果、学术研究,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可以在反思中获得启发和进步,在批判中成长,促使学术研究蓬勃发展。因此,在音乐教育理论研究中,培养批判性与反思性思维尤为重要。但纵观音乐教育论文的写作,大多强调思辨的研究方法,特别是感悟性思辨方式——以自己的主观思考和经验为主要依据进行思辨,而运用批判性与反思性思维的思辨方式则少之又少。如有研究认为,在《中国音乐教育》杂志1989——2015 年的刊文中,运用感性思辨研究方式的论文约占运用定性与思辨文章总量的88.7%。⑯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成果”。学术理论是先前学术传统的积淀,为学术后续发展奠定基础,如若研究者没有批判性与反思性思维,则很难形成理论创新的发展与突破,只有在不停的反思与批判中,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才能不断进步。因此,学术研究需要加强培养研究者的批判性与反思性思维,并以反思与批判为内在动力,才能不断地推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反思与批判是理论创新与发展的开始,在阅读文献中看到一些现象与结论时,不仅要通过不停的追问对其进行反思与批判,更要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值得注意的是,创新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延续,而不是模仿;是在原有的发现和理论上继承、扬弃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照搬照抄,只有这样,中国的研究者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研究道路。

结 语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在近四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任何一个研究领域来说,注重学术的规范性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在注重规范性的同时也要多思考。思考是创新的第一步,只有勤于反思与批判,才能打破思维的桎梏。“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被大量运用于学术研究的现象,说明音乐教育研究者亟待提高学术规范性、实践性、批判性与反思性思维。

从实践角度来看,这句话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只有对教学质量严格把控,才能让学生更加喜爱音乐课。因此,如何促进音乐教育专业更好地发展,如何让学生更喜欢音乐课,也成为我们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既不能离开理论家们基于逻辑假设与推理而得出的思辨性成果,也不能脱离教育教学实践第一线的鲜活案例与经验。音乐教育既要有书斋式的思辨性探索,也不能离开实践取向的田野视界”⑰。只有在勇于提出质疑与批判的基础上经过实践的检验,学术研究才能不落窠臼,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构建出良好、优质的学术氛围,音乐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注 释

① 郭赫《初中音乐课兴趣教学之探索》,中央音乐学院2014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 页。

② 吴跃华《音乐教育家宋寿昌学术贡献述评》,《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0 年第3 期。

③ 吴洪彬《为什么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音乐周报》2017年6 月3 日刊。

④ 王英奎《关于音乐教育观念更新的思考》,《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8 年第4 期。

⑤ 详见“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推文《“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是个伪命题|争鸣》,2020 年12 月5 日。

⑥ 周世斌《“学生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现象之探究》,《乐器》2006 年第11 期。

⑦ 汪洋《缪天瑞研究》,上海音乐学院2020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62 页。

⑧ 孙绍振《审美、审丑与审智——百年散文理论探微与经典重读》,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13 页。

⑨ 米砚田《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学生喜欢上音乐课吗?——2001——2010 年中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调查类研究的系统评价》,《艺术教育》2014 年第2 期。

⑩ 陈治中《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研究——以南京地区为例》,南京师范大学2011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9 页。

⑪ 张婷《小学音乐教科书的比较研究——以人民音乐出版社与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音乐〉为例》,沈阳音乐学院2015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0 页。

⑫ 章育鑫《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现状及对策探究——古丈县城区初中个案研究》,西南大学2020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1 页。

⑬ 林逾静《教师教育科研视角下的〈中国音乐教育〉(1989——2015)杂志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6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56——57 页。

⑭ 郭彪、徐晓雯、李波《基于文献的音乐教育研究方法分析——实证路径选择》,《中国音乐》2021 年第5 期。

⑮ 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上),群言出版社2012 年版,第257——259 页。

⑯ 同注⑬,第57 页。

⑰ 严永福《试论音乐教育的双向交互研究范式》,《人民音乐》2021 年第1 期。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音乐课检索
论研究生的学术批判素养
音乐课中集体舞教学的思考
喜欢的课
小学音乐课合唱训练现状及改进
辽宁兴城觉华岛历史学术研究综述
瑞典专利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在IEEE 数据库中检索的一点经验
一种基于Python的音乐检索方法的研究
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第一道门槛——以《红楼梦》新近失范研究为例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university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