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节前后全国或达感染高峰

2023-01-10霍思伊

中国新闻周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高峰核酸抗原

霍思伊

2022年12月24日,上海虹桥火车站的候车大厅。当日,2023年春运火车票开始发售。图/新华

进入2022年12月第三周,全国多地迎来“新十条”发布后的第一波感染高峰。这种判断更多来自人们的切身感知:身边激增的感染者和医院发热门诊前的長队。

12月25日,浙江省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省卫健委副主任俞新乐介绍,目前,浙江日新增报告阳性人员数已突破100万例,预计浙江高峰将提前到达,在元旦前后进入高位平台期,其间日新增阳性人员最高将达200万,高峰期预计维持一周左右。

12月23日,青岛市卫健委主任薄涛介绍,当前青岛新冠感染发病高峰期还未到来,正处于高峰来临前的快速传播阶段。监测数据推测,青岛每日新增感染量为49万人~53万人。同一日,东莞市卫健局发文,根据数字模型预测结合专家评估判断,东莞感染者正以每天25万~30万人的规模增长,且增速越来越快。

取消大规模核酸检测后,因为缺乏准确数据,对于疫情高峰的预测也存在不确定性。12月21日,山东省疫情指挥部宣布,原本预计2023年1月出现的高峰可能提前到12月底到来。

12月26日晚,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宣布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降为“乙类乙管”,在降级管理的十二条配套措施中,其中一条专门强调,要强化疫情监测与应对。监测社区人群感染水平,监控重点机构暴发疫情情况,动态掌握疫情流行强度,研判疫情发展态势。

近日,“发烧指数”一词频上热搜,大数据专家结合百度搜索指数、经过复杂计算后预测出不同城市第一波疫情的达峰日期。数据平台“数据团”12月26日的最新预测显示,近期,北京疫情的首轮达峰时间为12月17日,预测累计感染比例达到48.4%,上海、深圳、广州几大千万人口城市紧随其后,在12月21日刚刚达峰。

一位长期进行疫情模型预测的数据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发烧指数”对疫情的发展趋势有一定参考价值,近期各地的“发热”搜索量均出现突增现象。它其实是“谷歌流感趋势”(GFT)预测系统的一个初级再版。GFT采用了40多个指标,涵盖面非常广,比如发热、咳嗽、抗生素等,后来还是被证明高估了实际感染数。“冬季新冠和流感叠加,这些发热者未必都是新冠感染者,也可能只是得了普通流感,或有一些头疼脑热的症状,因此需对其保持警觉。”

在疫情形势严峻的北京,很多市民这周的普遍感受是“身边的人大多已经阳过或阳康了”,记者采访北京几家三甲医院发现,医院第一波“倒下”的医护基本从12月19日这周开始陆续返岗,之前两周的人员紧张情况有所缓解。多名医生反映,其所在医院的医护感染率至少达到了60%~80%。

北京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12月21日,全市发热门诊接诊患者6.5万人次,较近日接诊高峰7.3万人次减少11%,发热门诊就诊需求总体趋于缓和。北京一家主要收治轻症和普通型患者的二甲医院医生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上周医院发热门诊平均每天接诊300人次左右,这周已降至100人次。

一位不愿具名的知名流行病学家对《中国新闻周刊》推测,北京感染发病人数应该已经达峰,但重症和危重症还在继续增长,还没有到最高点,三级医院还要经受二三十天“非常非常艰难的苦日子”。

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说,因为缺乏具体数据,很难评估北京的准确疫情走势以及目前是否真的已达峰。在前述数据专家看来,考虑到奥密克戎的致病性,按重症率0.1%估算,北京目前的感染率还到不了70%,“现在感染的主要是医护、快递、青壮年、打工族等”,老年人的感染高峰还要一段时间才会出现。

根据前述数据专家的模型预测,2023年春节前后,全国疫情会形成一个“真正高峰”,不同地区有所差异。总体而言,在春运期间会迎来感染小高潮,1月31日后开始缓慢下降。“1月31日这个节点,也就是春节之后,全国平均感染率可能达三分之一,全国ICU床位需求峰值集中在2022年12月20日到今年1月15日之间,也就是说,这期间各地可能会面临医疗挤兑高峰,必须要提前做好准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指出,中国今冬疫情会经历“一峰三波”:从12月中旬到1月中旬将是第一波疫情,以城市为主,会慢慢上升;第二波是1月下旬到2月中旬,春节前的人员流动造成第二波疫情上升;第三波是2月下旬到3月中旬,春节后返岗返工。他估计,今冬人群感染率在最终会在10%~30%。

不过,考虑到春运前夕高峰在即,以及病毒短期内指数级传播带来的医疗压力,近期多地卫健委提出“压平曲线”策略,即采取适当的压峰措施,以尽力延后峰值,保证平稳过渡。12月26日发布的《关于印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的通知》(下简称《“乙类乙管”方案》)中,国家明确提出,要综合评估疫情流行强度、医疗资源负荷和社会运行情况等,依法动态采取适当的限制聚集性活动和人员流动等措施压制疫情高峰。

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12月27日,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主任李群解读称,关于调整后疫情数据的公布,将继续发布确诊病例、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不再公布密切接触者相关信息,频次调整为每月一次。

两天前的12月2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通告称,从即日起,不再发布每日疫情信息,将由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相关疫情信息。目前,每日疫情数据由中国疾控中心继续发布,发布形式与此前国家卫健委相比没有变化,最新数据显示,12月25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637例,无新增死亡病例。

有专家指出,每日公布的确诊数字太少,已无法反映真实世界的疫情传播趋势,因此很难对感染高峰进行准确预测。“现在只能大概估算,通过一些其他数字对参数进行校准,比如抽样调查结果。”前述数据专家说。

他指出,国家在12月17日已将抽查感染率的任务布置下去。目前至少有江苏、河南、山东、四川、广东、广西、黑龙江等十余个省份启动了居民新冠感染情况问卷调查,问题包含近期是否有发热、咳嗽、流鼻涕等症状、症状持续时间,以及近期是否進行过抗原检测等。通过问卷方式粗略估算出当地新冠感染率后,数据会统一上报给国家疾控局。“但问卷中列出的很多症状表现难以与普通流感区分,除非自己刚自测过抗原阳性,否则很难说一定是新冠,因此这些感染率只能作为参考。”他说。

据国家卫健委主管的《中国卫生》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消息,北京协和医学院受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委托,也正以问卷形式开展新冠感染情况调查,第一轮调查已于12月21日完成,约47万人参与,相关结果正在统计分析中,目前正在进行第二轮调查。

陆蒙吉指出,国内现在仍应通过核酸或抗原检测重点人群的方式监测每日新增感染人数,因为新冠感染发展到重症的时间差有一周,而死亡数字会更加滞后,至少要等到2~3周以后。如果单用重症、死亡人数作为预警,预警发出时,此前一周已感染的人已可能转化成重症。因此,对确诊数字的监测,是判断医疗挤兑何时会发生的重要信号。

12月2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下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疫情监测方案》(下简称《疫情监测方案》提出,各地要利用属地新冠核酸检测信息系统和居民自行测定抗原信息收集渠道(平台),每日收集和逐级报告人群核酸检测和居民自行抗原检测数及阳性数。动态分析人群感染和发病情况。

李群在12月27日强调,未来国家对疫情的监测将调整重点,从“前期以每一个病例为重点的监测,调整为以疫情趋势、重点人群为重点的监测”,在继续做好传染病网络直报的基础上,开展医疗机构和社区人群哨点监测等多种形式的监测,相关监测结果将在中国疾控中心网站上公布。

这两周来,全国不少医院已不再要求急诊和发热门诊的医护、患者测核酸。一名安徽三甲医院感染科医生说,“就在不久前,医院还规定,若发现新冠核酸阳性人员,需及时报告疾控部门,现在都在鼓励大家不去测核酸,改为测抗原,这样也就不用报了。”

前述知名流行病学家表示,目前,医疗机构的抗原检测阳性者未纳入确诊病例报告,而核酸检测大为减少,故上报病例数很少。此外,之前国家按甲类传染病管理新冠,医院要在发现确诊病例后两小时内上报,但大量接诊人数使得医疗机构无法完成报告,“这可能也变相鼓励和放任了医疗机构不报告。”按照官方的最新解读,在新冠调整为“乙类乙管”之后,报告时限已从2小时调整为24小时。

该流行病学家表示,国家疾控局和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应尽快修订新冠感染的诊断标准,把抗原检测阳性者也分类为确诊病例,或至少是临床诊断病例。在他看来,今后抗原检测应是新冠实验室诊断的主要方法,特别是在门诊、急诊和发热门诊等场合。

《“乙类乙管”方案》中也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的常态化检测策略,其中提到,对医疗机构收治的有发热和呼吸道感染症状的门急诊患者、具有重症高风险的住院患者、有症状的医务人员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此外,疫情流行期间,对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的工作人员和被照护人员定期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对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等重症高风险的社区居民、3岁及以下婴幼儿,出现发热等症状后也要及时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

多位专家提出,参照国外经验,中国应尽快将抗原检测阳性者纳入国家每日的确诊数字统计并及时公布,否则将难以掌握疫情基本的传播情况。

新加坡去年1月刚面临奥密克戎冲击时,其卫生部就把抗原检测结果纳入确诊数据。第一波疫情中,从2022年1月21日至3月11日,新加坡本土病例超过60万,其中近50万确诊是抗原阳性。近期公布的每日确诊数字中,80%以上来自抗原检测。“在香港,有60%~75%确诊病例发现自抗原检测。”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金冬雁补充说,从国家层面纳入抗原检测结果,意义不仅在于对疫情更好监测,也可规范劳工何时返岗,“如果确诊了,你的老板还要求你上班,你怎么办?没有官方权威的抗原认证,就会鼓励人们带病返岗,那岂不是扩大了病毒的传播?”

在香港,截至目前,连续两次抗原阴性仍然作为感染者解除隔离的条件。近日,多地公布了复工返岗规定,并未强调返岗前进行核酸或抗原检测。在作为“疫情放大器”的医院,北方某市一位三甲医院护士长对《中国新闻周刊》说,12月初“新十条”发布后,医院最初要求所有感染医护要连续两次抗原阴性后才能返岗,现在复工不用做任何检测,感染后一般5~7天就自行返岗,急诊医护感染三天后应复工,“发热门诊医护很多都是带着烧工作”。

陆蒙吉提醒,各地还应有一定量的检测,不能太少,尤其是医院现阶段一定要加强检测,而不是减少或放弃检测。从德国经验看,面对传播力极强的奥密克戎,医院如果坚持检测,“院感还是防得住的”。他说,“德国院感控制相对比较好,只出现了局部院感,奥密克戎到来后,医院和养老院暴发的大规模感染事件没有超过疫情早期”。

猜你喜欢

高峰核酸抗原
全员核酸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第一次做核酸检测
病毒病将迎“小高峰”全方位布控巧应对
核酸检测
石庆云
雨天早高峰,自在从容时。
梅毒螺旋体TpN17抗原的表达及纯化
结核分枝杆菌抗原Lppx和MT0322人T细胞抗原表位的多态性研究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