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大单元教学的有效实施
2023-01-10戴燕
戴 燕
一、随世趋新:大单元教学情境创设的出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指出,教育改革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那么在学习任务群的大背景下,为了实现语文学科四个核心素养,语文教学要如何开展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新的教材体系,语文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更应该思考怎么做才能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思维体系、语言构建等能力。大单元教学应该是很好的立足点。大单元教学从想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导出,将学生预先放在解决任务的情境中,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去思考怎样的学习更有效,让学习成为一种参与,甚至通过大单元情境让知识“活”起来,让语文学科更立体化。
语文学科的大单元教学是依据教材内容,立足学科素养和任务群,确定单元主题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学习内容,进行连续课时的单元教学。例如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含《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三文,与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同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12——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但是在对这一单元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经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无论是科学类论文抑或文艺评论类文章都有一定的接触,如果教师仍然按照之前的单篇精读,面对这样的长篇论著文章以及当前学生呈现出的学情,想让课堂生动活泼是很难的。而大单元教学则不同,大单元教学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主动探索发现,让学生抓住课堂的主动权,教师再适时引导,课堂就要灵活生动得多。因此,在教授本单元时,结合单元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以“钩深索隐以求真·阐幽发微以求实”为单元主题,可以设置具体的学习情境:“为了培养青少年儿童的科学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市科技馆拟于暑期开展一次关于自然科学类科普活动,现邀请本校优秀学生代表分别向低幼年级小朋友和初中生开展两场科普演讲。”在具体教学中,把本单元教学分三个课段:第一课段——博观约取解文意,带领学生从关键概念出发,梳理文章结构,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第二课段——厚积薄发明表达,让学生在第一课段学习的基础上经过小组讨论、根据具体对象,形成相关摘要和解说词;第三课段——阐幽发微展风采,每小组分别派成员进行展示小组成果。这样,原本相对枯燥严谨的科学论著类单元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其不一样的魅力,又能从中收获知识与能力。
大单元教学的出发点不是单个知识点、单个技能或单篇课文,而是以一个起统率作用的整体观念、项目、任务、问题,以情境化、结构化的知识和项目式、实践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科素养。
二、整合观照:大单元教学情境创设的前提
在开展大单元教学之前要求教师对整个单元的知识点、课文及作者有整体的把握和观照。只有把握好了整个单元的内容,才能开展有效的大单元教学,才能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才能促进大单元教学系统、科学、合理地开展。
例如,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是戏剧,本单元选取了《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单元人文主题是“良知与悲悯”。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从主要人物的悲剧人生中理解作品蕴含的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深切关怀。为此,可创设活动情境:“假如你穿越到了三篇戏剧中的一个现场,你能帮主人公避免悲剧的发生吗?”就此活动情境,设置三个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阅读文本,画出各剧人物的关系图,自选视角简洁地概括出各剧剧情。学习任务一帮助学生梳理好剧情后,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主要人物,探讨悲剧根源,设置学习任务二: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完成下列学习任务单(表1)。
表1 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学习任务单
在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单的基础上,再在课堂上探讨本单元作品的共性与个性,感受不同民族、不同作者的创作风格。当学生对三篇作品有了多元化的认识和理解以后,设置学习任务三:尝试转换视角,来一场故事新编。此任务的设置从实践入手让学生感受戏剧语言的魅力,同时又让学生通过语言构建提升了思维和审美能力。
看似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活动只围绕一个活动情境设置了三个学习任务,但其实在备课中教师就要对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观照,首先要综合把握三篇戏剧的内容情节、人物形象,再到三篇作品的悲悯意蕴,发现其共性与个性。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综合设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同情他人、追求正义、坚守良知的情怀。
大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观照不仅需要如上述所说对整个单元的知识点、课文、以及相关作者有整体的把握和观照,同样也需要关注课内外的整合以及单元间知识点的整合。统编五本教材是一个整体,从必修到选择性必修,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基础,选择性必修则是在面向学生个体,注重选拔性。必修课程具有基础地位,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延伸、拓展和深化。因此,在教学选择性必修三本书时要适时观照整合必修所学内容,并完成对所学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归纳、提炼的任务。
例如,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是中国古典诗歌,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这一单元也是统编教材最后一个中国古典诗歌单元。在教学中,既要立足本单元的研习任务,又要对中华古典诗歌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基于此,将本书《古诗词诵读》单元纳入第一单元的教学,创设核心活动情境:“校园文化艺术节即将到来,学校拟在校公众号新增‘共读经典——诗词风采’栏目,请你从本单元所学诗词中任选一篇,设计并制作成微信推文,投稿至校公众号。”并做了以下教学设计(表2):
表2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续表
整个单元教学都围绕完成核心活动情境——制作微信推文——推进,从不同时代、不同诗体的整体吟诵、内容的解读,到最后对中华诗意的传承,做到从单篇到单元及跨单元的整合。
大单元教学的情境创设需要整合关照。这对教师与学生的要求都提高了,但必须有高层次的整合观照,才能更好地推进大单元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
三、共情同理:大单元教学情境创设的支架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学生主体”,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呢?关键在于教师搭建的活动支架。如果说“情境创设”是大单元教学的支架,那么“共情同理”的感发就是大单元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支架。教师要保持敏感且有朝气的心灵,这样创设的活动情境才能让学生从共情同理中进行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从而达到素养的提升。
例如,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选文为五篇不同时代的散文,分别为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苏轼的《赤壁赋》和姚鼐的《登泰山记》。这五篇散文都是观景抒发情思,但是选取的景物的形象、趣味、色彩、情调又各不相同,同样文中蕴含的情思各异。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单篇散文的魅力,也要引导学生从阅读“几篇”获得“这一类”文体的经验,真正领会文章的意蕴,感受美的熏陶,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这时,就需要一个能带学生产生共情的情境来引导。为此,可设置单元活动情境:“自然风物,让陶渊明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宁静;自然风物,让苏东波实现了人生的突围;自然风物,让史铁生赢得了生命的重生……自然的风物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是我们心灵寄托所在。回望自身,也会有自然的风物滋养过你的心灵,选取滋养你成长的某一风物,以散文化手法写一篇文章,致敬、记念滋养你的风物!”借着这个活动情境,可设置三个具体的学习活动:第一,根据本单元的文本,挑选出文本中你心中“最美的风景”与同学分享,并说明理由;第二,赏读本单元的文本,从意象选取来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试着谈一谈体现了怎样的民族审美;第三,结合前面的阅读体验,你能感受到本单元五位作者的内心吗?你觉得他们在这一次创作中收获了什么呢?谈谈你的感受。三个学习活动层层递进,从初步感知到体会情感,从民族审美到生命的体验,都是为了引导学生感受散文美感,这是与他们共情。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不同形式的散文化手法中逐渐形成自己是写作风格,最后完成单元活动情境的终极任务——散文写作,这是同理的升华。学生在情境活动中,从共情走向同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达到预期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新高考的形势,大单元教学是随世趋新的。情境创设让大单元教学从想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导出,提前整合关照全局,在共情同理中,让学习成为一种参与,让知识“活”起来,使语文学科更立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