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英才,促进工艺美术评论发展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当代工艺美术评论人才培养”活动综述
2023-01-10曹伊悦段新雨
曹伊悦,段新雨
(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工艺美术的发展。2017年,国务院发布《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国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计划以来,传统工艺美术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文化的传承与文化自信的强国战略。2021年,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进行科学的、全面的文艺评论,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健康繁荣发展。可是,从当前工艺美术评论建设的现状来看,项目负责人姜坤鹏认为:“当代工艺美术评论多以简单性的评述或口头鉴赏为主,缺少系统性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从业人员。”为提高和促进我国工艺美术评论的体系建设并活跃工艺美术评论,山东艺术学院联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申请了2022年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当代工艺美术评论人才培养”,培训项目由山东艺术学院姜坤鹏负责。该培训项目通过选拔工艺美术从业人员或者研究人员,旨在培养层次健全的高素质工艺美术评论人才队伍,运用所学知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更好地服务工艺美术行业的健康发展,为当代工艺美术评论事业添砖加瓦。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2022年度“当代工艺美术评论人才培养”项目开班仪式合影
2022年3月,“当代工艺美术评论人才培养”项目成功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审批,该项目是中国工艺美术界第一个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评论人才培养项目,同时也是山东艺术学院所承办的第一个理论类人才培养项目。项目于2022年6月18日开班,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徐青峰、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任建新、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吕品田以及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荆雷等出席开幕式。项目执行期间,开展了为期72天的培训,其中31天的集中培训,7天的艺术考察,实践34天,举办大型研讨会、座谈会,并不定期举办学员研讨会。项目的师资力量主要是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以及具有一线管理经验的专家等。项目执行的系列活动得到国内30余家权威媒体的关注,如《新华网》《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4个报道得到《学习强国》平台的转载。项目授课、研讨、考察等系列活动,紧紧围绕工艺美术评论人才培养,不断探讨工艺美术体系的建立,力争助力工艺美术事业的良性发展。
一、学员与遴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学员遴选严格遵循国家艺术基金的相关规定,秉承选拔优秀学员,为行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项目在进行招生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面向全国招收学员,平衡高校、政府、行业学会协会的录取比例;报名学员需具备一定专业基础(如艺术评论理论基础、工艺美术创作基础)条件,优先选择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型人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正在从事工艺美术管理与评论的人员。
项目自2022年5月10日开始报名以来,截至2022年5月25日,报名总人数为183人。报名学员中博士学位30人、院校或科研院所132人、政府、行业协会学会等相关机构51人。为充分保证学员录取的高端性、广泛性、有效性,项目评选专家根据报名学员的年龄、学历、区域、获奖情况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等条件,遴选出30名学员。学员来自13个不同的省份,年龄均在28岁至45岁之间,其中拥有博士学位13人,具有高级职称11人。学员既有高校院所的教科研人员,又有政府学会协会的管理人员。
纵观项目的招生情况,充分彰显了相关人员对专业工艺美术评论知识的渴求,展现出社会各界对工艺美术事业的高度重视。
二、师资与教学:名师才能出高徒
为提升教学质量,师资上匹配优质资源,合理规划课程设置,理论结合实践,逐层推进展开教学。课程内容以艺术评论、美学知识与工艺美术评论为主,塑造学员的知识体系结构。授课模式为理论型教学和实践型教学相结合,以线下教学形式为主,辅助线上教学,开展培训与搭建平台同步进行。
(一)理论型教学:专家授课
集中培训期间,共邀请57位学界知名且研有所长的专家学者参与授课、研讨、评议。授课教师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艺术理论及工艺美术评论理论的专家学者,如科研院校的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孙建君、中国艺术研究院吕品田、清华大学何洁、清华大学尚刚、清华大学张夫也、清华大学彭锋、北京师范大学刘成纪、深圳大学吴洪、苏州大学李超德、清华大学陈岸瑛等,同时包括青年学者,如中国艺术研究院李修建、首都师范大学李雷、武汉纺织大学王柯、西安美术学院张西昌等;另一类是具有管理经验的政府、学会、协会人员,如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才大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袁正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工作处处长冯令刚等。
在教学中,他们目标明确且系统、深入地向学员讲授工艺美术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引导学员从学术史的发展历程,当代艺术批评、设计批评的反思与发展趋向,工艺美术蕴含的美学思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广、创新等多视角来解读、评判当代工艺美术。鲁太光主编在《以习近平总书记文艺讲话精神为指导,做好新时代文艺批评——兼谈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中提出新时代文艺批评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思想与理论坐标,领会新时代文艺批评者应该具有的品格和精神,做好文艺批评的方法和路径。孙建君先生在《中国工艺美术与学科建设百年述略》中围绕工艺美术教育百年、当代工艺美术学科建设与现状两个方面展开,加深了学员对工艺美术史厚重感的体悟。彭峰先生在《走出艺术批评的危机》中指出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不仅有明确的意图,而且有明确的范畴,也就是说,艺术家是根据艺术范畴来创作的,因此批评家也只有将作品放在与之相应的范畴来感知,才能获得中肯的评价。[1]
学者专家们从不同的维度来讲授工艺美术及其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以美学、哲学、人类学等视野融入其中,坚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互融,学理性思考与工艺美术评论知识互为补充。
(二)实践型教学:艺术考察
为了扎实理论知识,拓展学员视野,项目设置了艺术考察课程,并聘请一线管理人员进行讲授,通过具体的实践案例建构较为成熟、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认知。
7月23日至7月29日,学员赴济宁(曲阜、嘉祥)、淄博、潍坊、青岛等地开展艺术考察活动,主要针对儒家文化、工艺美术产业、非遗保护政策与成果、文化创意产业等情况展开调研,各地文旅部门给予充分支持,派相关负责人陪同并介绍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通过参观孔子博物馆、孔子研究院、儒学体验馆、世界儒学文献中心以及相关研学项目等,学员进一步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要深耕文化资源,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理论与实践研究,促进文艺评论事业繁荣发展。通过参观青州博物馆、青州古城、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等,学员充分感受到了“海岱惟青州”的文化底蕴,也感受到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文旅融合、文化遗产“两创”、助力山东手造、提振乡村振兴等方面采取的有效措施及取得的良好效果。在淄博考察时学员参观了凯利丝绸有限公司、领尚琉璃工坊、汉青国瓷艺术馆等地,对于淄博工艺美术的历史文脉、艺术特征及生产经营情况做了深入的了解,领略到工艺美术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同时也为下一步评论工作积累了知识素材。
总体来说,项目以多重形式向学员传授科学、缜密、符合时代发展前景的工艺美术知识,达到了理论的前沿性,实践的丰富性。学员从作品中、案例中、交流中、探讨中领悟传统技艺、多元理论思路以及工艺美术的内涵与价值,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此项目的课程模式设置理念和总体规划是值得相关理论人才培养项目学习借鉴的,也是值得学术界从新的思路和视角对当代工艺美术评论事业的发展进行深耕。
三、研讨与座谈:共商工美振兴与评论建设
学术会议是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重要学术活动之一,培训期间共举办3次。在理论授课过程穿插研讨,有利于学员消化知识、开拓思维、学术碰撞,并产生新的学术观点。项目培训期间召开的研讨会、座谈会等,不仅和“山东手造”国家政策性方针相结合,而且深度剖析如何加快推进当代工艺美术评论建设与发展,力求研有所得,学有所获。
2022年我省发布《“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实施方案》,根据方案要求有效利用齐鲁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发展手造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全面助推传统产业升级,形成“山东手造”产业新动能,打造“山东手造”品牌。“当代工艺美术评论研讨会”是对“山东手造”系列活动的理论拓展,以期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助力品牌建设。研讨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牟晓林以“红绿彩瓷”的系统研究为基础,从研究选题、立题、论题、结论角度阐述“以小见大”的工艺美术理论研究方法,希望为“山东手造”的理论研究提供有益借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朱怡芳,围绕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价值传承,对生产生活、科技范畴、精神信仰三个维度中的传统工艺进行探讨,期待在打造“山东手造”品牌过程中,建立起以价值主张为核心,以理想的中国生活方式和中国美学为内涵,共创共享的动态发展系统。“当代工艺美术评论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对于工艺美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为了促进工艺美术评论事业的发展,山东艺术学院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联合举办了“当代工艺美术评论建设与发展座谈会”,于2022年7月18日在山东艺术学院长清校区举办。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才大颖在座谈会上表示,工艺美术事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当前的文化产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代工艺美术评论人才培养”项目在促进工艺美术教育和工艺美术评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要高度重视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挖掘,深入开展工艺美术研究、在此基础上推进工艺美术文化交流与传播,并取得创新突破。专家们认为,当代工艺美术出现了很多新的业态,需要通过工艺美术批评来对大众审美的思潮方向进行梳理,以实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项目负责人姜坤鹏表示,当代工艺美术评论体系亟待建设,工艺美术评论实践要结合行业发展的现实问题,针对问题分析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多次学术会议交流,既实现了培养形式的拓展与创新,又使学员对于当前工艺美术评论的前沿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学到了新的理论方法和评论实践的方式。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是从教育领域推进工艺美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契机,对于促进工艺美术评论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宣传与影响:媒体关注推进工美评论发展
为了发挥好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导向作用,提升培训实施质量,对于项目的宣传工作项目执行团队从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和网络自媒体等多方面展开,积极向社会传播工艺美术评论相关的理论知识,构建系统的宣传模式,力求形成有广度、有深度、有热度的社会影响。
培训项目自2022年3月1日公示后,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招生、学员录取、开班仪式、专家授课、学术会议以及艺术考察等。项目招生简章在山东艺术学院微信公众号发布后,阅读量接近1万次,也获得多家公众号转载,共计阅读量超过2万次。项目执行期间,相关培训活动被学习强国平台、新华网、中国艺术报、中国文艺网、文旅中国、光明日报、工人日报、搜狐网、人民日报客户端、大众日报客户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公众号和《中国美术报》等40多家媒体或公众号报道,报道频次超过160次(平面媒体6次,网络媒体35次,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113次等),转载频次超过3000次,阅读量超过10万次。学习强国发布《对话姜坤鹏:当代工艺美术评论亟待建设》《山东艺术学院举办“当代工艺美术评论研讨会”》《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当代工艺美术评论人才培养”开班》等;文旅中国发布《“当代工艺美术评论建设与发展”座谈会召开助力工艺美术传承和发展》《当代工艺美术评论体系亟待建设》等;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潍坊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国家艺术基金“当代工艺美术评论人才培养”学员艺术考察青州》《礼乐山东|淄博: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当代工艺美术评论人才培养”学员赴淄博考察》等。同时中国美术报对于项目做了整版报道,不仅有项目的介绍,还囊括了学员对于学习的感悟。中国美术报的记者刘晶对项目负责人姜坤鹏进行了专访,姜坤鹏对执行项目的初衷、经验以及对当代工艺美术评论人才培养和理论建设还有哪些思考等问题深度剖析,使更多人认识到当代工艺美术评论的现状,为我国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总之,中国工艺美术评论建设时不我待,我们要积极回应社会和艺术发展的诉求,以更加积极的主人翁姿态,跟上时代的节奏,脚踏实地,一起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工艺美术评论学术体系。[2]
媒体关注使更多人关注当代工艺美术评论现状,期冀工艺美术评论体系的建设,助力工艺美术评论人才的培养,促进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
五、成果与收获:协同构建工美评论体系
培训项目不但关注教学和艺术考察的合理性,还注重培训成果的产出。培训期间,项目组不定时组织学员研讨,助力工艺美术评论体系的建设,促进学员成果的产出。项目负责人、项目授课教师均得到学术界关注,不断呼吁工艺美术评论体系建设,策划相关选题,发表学术成果。
培训活动自执行以来,学员成果不断涌现。理论上,学员在培训期间(2022年6月—10月)共发表评论文章或者短评30篇,其中代表性评论文章10篇。2022年8月,崔洁的《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传统手工艺保护实践》发表于《民艺》(2022年第四期)、策力格尔的《哲里木版画中的“工艺”》发表于《哲里木文艺》、寇婉琼的《文化创意 艺术创新——轻工大国工匠林建胜陶瓷艺术作品欣赏》发表于《陶瓷科学与艺术》、刘世平的《思路求新,工艺求巧!工艺美术评论助力打造“山东手造”品牌》发表于大众日报平台。项目集中培训结束后,学员所撰写的30篇结业评论文章,拟定以论文集形式的形式在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学员所撰写的论文既关注工艺美术创作,又着眼工艺美术文化的发展,还讨论基于工艺美术的非遗政策等。实践上,学员自参加培训以来多次获奖。如学员崔洁的作品《山东手造故事——二十四节气齐鲁手造美育体验课程》获山东省委宣传部第四届“泰山设计杯”山东手造创新设计大赛手造创新创业类优秀奖。刘世平的作品《国潮:抽纸盒包装再设计》获安徽省第九届工业设计大赛“华艺杯”专项赛二等奖;张宝珠的《杨家埠年画数字化转化》《运祥纳福——杨家埠年画手工作坊》均获第四届“泰山设计杯”山东手造创新设计大赛优秀奖。另外,项目负责人姜坤鹏撰写文章或接受访谈阐述工艺美术评论相关观点,也为2家刊物组织工艺美术评论选题。2022年8月,《试论工艺美术批评的学科属性与功能》发表于《艺术评论》,文章阐明:“批评对当时工艺美术发展及其作品的阐释与评价,是工艺美术史研究中认识时代工艺美术的重要依据。工艺美术批评的开展,依赖理论和历史的基础知识。社会文化形态的变化是工艺美术批评的价值基础,对其发展具有重大影响。”[3]文章《当代工艺美术评论体系亟待建设》发表于《中国文化报》,提议学术界构建工艺美术评论体系,助力工艺美术事业发展,服务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项目执行按照国家艺术基金高端培训的定位开展工作,努力将培训做实、做强,力争形成品牌,做出影响。项目培训提高了学员的工艺美术评论理论水平,促进了工艺美术评论基础理论研究与体系建设,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该项目的执行是工艺美术评论人才培养的开始,也为社会主义文艺评论的繁荣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