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卫气营血探讨何华教授在治疗失眠中清热药的应用*
2023-01-10郑辉辉何华霍秀云卢亚奇
郑辉辉 何华 霍秀云 卢亚奇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2.河南省中医院名医堂,河南 郑州 450002)
何华教授是河南省中医院名医堂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鲤名医工作室负责人。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近30 余年,师承李振华、张磊等国医大师和李鲤、郑绍周等国家级名老中医,熟读中医经典古籍,通晓历代名医名家主要学术思想及诊疗特点,博采众长,继承创新,擅长治疗失眠、头痛、眩晕等内科杂病。
失眠为各种因素导致的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多梦、易醒、入睡困难等症状。失眠属中医“不寐”范畴,又称“不得卧、不得眠”,其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情绪等密切相关。若失眠经久不愈,或反复发生,则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何华教授认为失眠的发生与气血的亢盛密切相关,提出清热安神的思想,常在失眠的治疗中加入清热药来调整阴阳失衡以达安神效果。下面将对卫气营血、清热药及失眠三者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并从卫气营血角度探讨何华教授在治疗失眠中清热药的具体应用。
1 失眠与清热药
对于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从古至今,历代医家皆有论述。如《素问·逆调论》中记载:“胃不和则卧不安”,从脾胃论述失眠的发生。《血证论》中“肝藏魂,人寤则魂游于目,寐则返于肝”,则是从肝阐述失眠的形成。《类证治裁》云:“思虑伤脾,脾血亏虚,经年不寐”,认为脾虚为失眠的病因。当代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根据临床所得,亦提出自己所见。王平教授认为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是不寐的关键病因,认为当从心肝论治失眠[1]。姜良铎教授重视调通三焦,提出“从三焦论治,调畅三焦郁滞”的重要思路[2]。新安王氏内科认为治疗应以调整脏腑阴阳偏颇为主,从脑入手,补肾填髓,养心安脑宁神、肝肾同治[3]。虽然失眠的病机各异,但其根本可归于阴阳失调,阳不入阴。正如《灵枢·大惑论》所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类证治裁·不寐》:“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在此基础上,何华教授结合临床经验,认为阳气偏盛,阴阳不和乃失眠发生的主要病机,故治疗失眠中常配伍清热药。清热药是指性偏凉,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以清除热邪为主要作用的一类药。临床多用于治疗阳热偏盛所致相关疾病。故根据失眠的病机与清热药的药性特点,临床上应用清热药来治疗失眠,从而起到挟制偏盛之阳,调和阴阳之失的作用。因热有卫分、气分、营分、血分、以及虚热、实热等证的不同,故清热药的功效亦有侧重,其中多数药物以清热、凉血、解热毒、退虚热为主,部分药物兼能燥湿,利湿,滋阴,发散。
2 卫气营血与失眠
人体阴阳变化表现到物质上,可以从卫气营血的运动与盛衰上反映出来。卫气营血源于《黄帝内经》,如《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灵枢·决气》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卫气营血与失眠的联系,可以从卫气的功能与营血的作用中体现。正如《灵枢·口问》云:“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主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卫气的正常运行及盛衰,是失眠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卫气与营血相互依存,又可助营血的运行与固摄,使其正常运行。至于营血,《灵枢·营卫生会》云:“老者之气血衰……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营虽较血浅,为血中之气,但营与血同源于水谷精微,且功能相似,均发挥营养及滋润全身的作用。周慎教授根据卫气运行理论,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整虚实”为原则治疗失眠[4]。何宝文等[5]以营卫理论为基,通过“卫气不得入于阴”及“营气亏虚,卫气内伐”2 种病机阐述失眠。
3 辨证论治
医家叶天士结合历代医家经验及自己实践所得,将其总结发挥,形成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其辨证理论通过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这4 个层次的变化,来阐述疾病过程的先后发展阶段及病变的浅深。卫气营血理论作为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一,不仅可用于指导温病的治疗,亦可广泛用于指导内科疾病的辨证及治疗。如刘翠荣等[6]运用卫气营血理论分期论治溃疡性结肠炎,何兆春等[7]从卫气营血理论入手,探讨燥痹的病机及治疗,郭晓强等[8]应用卫气营血理论,对艾滋病的3 个分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期、艾滋病期)辨证治疗。下面将从“卫、气、营、血”4 个方面具体分析何华教授治疗失眠过程中清热药的应用。
3.1 从卫分论治 宣散表邪风寒侵犯肌表,郁而化热或风热扰袭易使卫气浮动,营卫不和而引发失眠。如《伤寒论》中“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症因脉治》中,明代秦景明将外感失眠分为7个证型进行论治。临床以发热,头痛,咳嗽,咽痛,微烦不得眠,脉浮等为主要症状。此时多属急性失眠,病程时间短,病位最浅,病情最轻。此类失眠何华教授多以辛凉解表,祛热除烦为法则。常选用金银花、桑叶、菊花等清热药,因其属叶、花、梗之类,质轻上浮,易于宣散以透邪。金银花芳香轻散,可疏散肌肤热邪透达体表。桑叶甘寒质轻,可轻清疏散。《本草经解》云:“桑叶入太阳,苦能清,甘能和,故除寒热”。菊花体轻达表,气轻上浮,长于疏风散热。正如叶天士《温热论》中所言“在卫汗之可也”,吴鞠通认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通过配伍金银花、菊花、桑叶清泄卫表热邪,使营卫调和,从而治疗失眠。
3.2 从气分论治 泻火润燥心为火脏,主神志,邪热气盛则易被扰动。如五志过极,心火内炽,扰动心神则失眠;脾倦生湿或宿食停滞,郁生痰热,上扰心神则失眠。气分失眠多由于正邪剧争,气分热盛伤津,导致阳气亢盛,不得入阴。此状态下的失眠临床表现为:入睡困难,身热,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数。该证失眠病位较浅,虽病情较重,但正气未衰,妥当治疗则预后较好。治疗此类失眠时,何华教授以泻火润燥为主要治法,临床常加用石膏、竹叶、知母等清热泻火药。石膏凉而能散,不仅善清气分热证,同时还能解肌透热。《疫疹一得》云:“味淡气薄,能解肌热;体沉性降,能泄实热”。淡竹叶甘寒入心,善清心除烦。《药品化义》云:“气清入肺,是以清气分之热,非竹叶不能”。知母寒润,《本草纲目》谓之乃肺肾二经气分药。正如叶天士所云:“到气才可清气”。上述药物除具有清气泄热的作用外,亦有生津润燥之功效,制约阳热之余,兼能滋润津液,从而使阴阳调和。此外,若湿气偏重,常用黄芩、黄连、黄柏等清热燥湿药。黄芩善清肺火及上焦之湿热。《医学启源》谓其乃“治肺中湿热……必用之药”。黄连清燥之力强于黄芩,偏于中焦之郁热,且黄连入心,尤善心火。黄柏沉降,入下焦,善清泻相火。由于病变部位有胸膈、胃肠、肝胆的不同,故在临床选药时,亦有些许不一。若偏于胸膈,口舌生疮,咽痛,则多加用连翘、栀子、黄芩、竹叶。若偏于脾胃,积热上攻,出现口臭、牙龈肿痛,则选用石膏、黄连、天花粉。若偏于肝胆,出现胁肋疼痛,口苦,吞酸,则加用龙胆草、黄连。
3.3 从营分论治 滋阴透散心主血属营,营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虚热内生而失眠;邪热入营,耗损津液,扰动心神,亦可导致失眠。王育勤教授[9]认为营分伏热与顽固性失眠密切相关。临床主要表现为:多梦易醒,身热夜甚,燥扰不安,口干不喜饮。此证病位较深,已伤及阴液,若不及时治疗,病易转为危重。“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何华教授在治疗营分失眠时,常以滋阴泻火,轻清透泄为治法。用药常选用青蒿、白薇、生地黄等清虚热药。青蒿辛香苦寒,长于清透阴分伏热。《本草新编》言其能“泄火热而不耗气血”。白薇清退虚热之余,不伤阴液精血。《本草正义》云其“不嫌其伤津,又不偏于浊腻”。生地黄甘寒质润,可滋阴清热,实为清补之品。《本经逢原》云:“病人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正所谓“炉烟虽熄,灰中有火”,治疗时不仅要清泄养阴,应更加注重透散,可加入金银花、连翘等轻清发散药,在清泄营分热邪的同时,牵引伏火透散肌表,使病除而不留弊。
3.4 从血分论治 凉血祛瘀血分失眠常因阴血不足,脏腑失养,心神不安则发生失眠,或因瘀血停滞,脉络不通,久则瘀热交结而失眠。张副兴等[10]认为血瘀是造成失眠顽固不愈的重要原因,主张从瘀论治失眠。临床常表现为:彻夜不眠,头痛,心烦谵语,夜间发热,舌暗有瘀点,脉涩。此时病情较重,且常顽固不愈,病情趋缓。“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何华教授在治疗此类失眠时,以凉血祛瘀为法则。常用药为赤芍、牡丹皮、玄参等清热凉血药。赤芍善除血分郁热,能凉血散瘀且消肝经郁滞。《神农本草经》云其能“除血痹,破坚积”。牡丹皮入阴分,在清热凉血之余,兼有清透之力。辛行而散,可活血行瘀。《本草疏证》云:“牡丹皮入心,通血脉中壅滞与桂枝颇同”。玄参凉血降火,有清上滋下之功,可直走血分而通血瘀。正所谓“久病入络”“久病必瘀”,顽固性失眠常伴有瘀血,在治疗时配合活血化瘀之品,可以起到以清为消的作用。若失眠因阴血不足引起,配伍时加用养血滋阴药,以求标本同治。
4 验案举隅
患者,女,45 岁。2020 年1 月5 日初诊。主诉:失眠1 年余,加重3 d。患者自诉1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平素性急易怒,月经失调,经色稍暗,3 d前病情加重,彻夜不眠,烦躁,口干,大便干结。舌红偏暗、苔微黄,脉弦数。西医诊断:失眠。中医诊断:不寐,证型:心肝火旺,营阴亏损。治以平肝潜阳,清心安神,透热养阴。方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用药如下:柴胡10 g,黄芩9 g,炒酸枣仁20 g,茯苓20 g,合欢皮20 g,龙骨30 g(先煎),牡蛎30 g(先煎),栀子10 g,竹叶心9 g,麦冬15 g,玄参9 g,生地黄15 g,赤芍15 g,丹参6 g,生甘草6 g。10剂,日1 剂,水煎服。
2 诊(1 月15 日):患者诉服药后睡眠改善,心情较前平稳,口微渴,大便可。舌红、苔白,脉弦细。上方龙骨、牡蛎均减为15 g,改赤芍为白芍,加入首乌藤15 g,知母10 g,金银花9 g,连翘6 g,继服10 剂。期间月经经量、色均改善,后诸症好转,续服10 剂巩固,未再复发。
按语:患者为中年女性,年龄已近女子七七之数,脏腑逐渐虚衰,元阴暗耗,营血亏损。加之平素性急,烦躁,则邪热偏盛,营阴更损,阳盛不得入阴,阴阳失交,则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症因脉治》云:“阳火扰动血室,则夜卧不宁矣”。心肝火盛则出现彻夜不眠,烦躁;营阴损耗可则出现口干、便干;失眠日久则瘀血易生,故出现月经失调,色暗。方中柴胡与黄芩为仲景常用药对之一,一升一降,《本经疏证》云:“黄芩协柴胡,能清气分之热”。酸枣仁养心安神补血;茯苓宁心安神;合欢皮解郁安神;龙骨与牡蛎相须为用,重镇安神。《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说:“治不寐以清心火为第一要义”,故加入栀子、竹叶心清泄心火;加入麦冬养阴清心,《本草拾遗》谓其可“去心热,止烦热”。病虽在气分,却已伤阴入营血,故生地黄、玄参凉血滋阴。且叶天士认为“久病入络”,方中选用赤芍、丹参以凉血散瘀。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平肝泻火,养心安神,清热活血,使邪热消退,阴阳调和,共奏安眠之功。二诊时,患者实证已消,虚证渐显,故治疗以滋阴透散为主。方中虽减轻平肝之力,却增强益阴之功,加入首乌藤可安神通络,《本草正义》称:“但止堪供佐使之助,因是调和阴阳者,故亦有利无害”。知母去火保阴。金银花、连翘清轻发散,引邪外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