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病学德育元素挖掘和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2023-01-10刘东洋张瑜王伶改刘端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5期
关键词:温病医家中医学

刘东洋 张瑜 王伶改 刘端勇※

(1.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江西 南昌 330006)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发表有关“立德树人”的教育观点,其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因而,在专业课的思政融入方面,温病学责无旁贷,在讲好温病学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思政内容的融入,从而发挥专业课的优势,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2],进而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发挥叠加效应,共同构成中医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部分。

在本科温病学课堂进行思政融入有2 个方面的必要性:(1)就学科性质而言,温病学是一门中医经典课,更是中医学子必修的临床基础课,其学科理论和诊法等相关知识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各科,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3]。由于温病学是中医人在成长成才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知识,也因此成为一些中医人上临床之后回头反复研读的重要对象,因而在本科阶段,刚接触这门学科时便进行思政的融入,在学生心中埋下思政的种子,就显得尤其重要。(2)就研究对象而言,温病是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外感疾病,这类疾病包括多种急性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临床常见,四季多发[4]。在对这种常见病的诊疗和预防的学习中,融入细致严谨、关爱病患、奉献精神等德育内容,对于培养学生树立高尚医德和严谨医风具有重要促进意义,加之近年来新发传染性疾病的不断涌现,培养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尤为重要。

温病学形成于自战国至明清的漫长历史时期,这门学科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急性外感热病做斗争的漫长历史,在这样漫长的时期中,涌现出无数仁医志士同急性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做斗争的故事,蕴含着包括立志从医、精益求精、严谨细致、实事求是、守正创新、仁医济世、担当奉献等德育元素,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挖掘整理,从德育之志、德育之精、德育之新、德育之大等4个角度进行归纳,以课堂教学为渠道,进行思政内容的融入,寓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教育于专业课教学的全程。

1 德育之志

德育之志包含了医学生从决定学医到立志成为一名具有大格局、大情怀的大医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阶段:即从医→明医→大医。

1.1 寓从医之志——决然学医 力求改变现状现实中,一名医学生决定学医的初心可能千差万别,或因受意于父母,或因饱受疾患之苦,而意在明医学之志,或因成就医学之大志。而温病学发展史上同样有许多著名医家从医学医的故事[5]:吴坤安,因少小多疾,遂对医学产生浓厚兴趣,而潜研医学;吴鞠通,因父病而不知医,颇觉羞愧,无颜立于天地间,遂弃举子业,专事方术,发愤学医;余霖,因父染疫证,庸医误治而死,遂弃举学医;等等。这些著名医家从医的故事往往能引发医学生的强烈共鸣,并有可能以此为榜样而发奋读书,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1.2 寓明医之志——下决心做好学问 通晓医理 成为明医俗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常志”,对于医学生而言,“立常志”显得很重要。医学知识体系复杂而庞大,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记忆、梳理,才能掌握,这样的艰辛过程需要的是恒心、毅力,否则很可能造成医理上的似是而非、模糊不清,从而造成误治,延误病情,因而要常立明医之志,努力通晓医理,潜心做好学问。温病学发展史上,吴又可、吴鞠通、雷少逸3 位著名医家的故事就寓有明医之志:吴又可生于明末,当时战乱不断,温疫横行,疫病伤人有“缓者朝发夕死,急者顷刻而亡”之势,而时医往往拘守《伤寒论》之成法治疗,效果不显,吴又可为推究时疫之病源,便“肆力于医”,专研医术,最终在温疫病因学上有所突破,著成《温疫论》一书;吴鞠通,虽因父病而学医多年,却因造诣不深,在目睹侄儿患温病死亡时而无能为力,痛感进一步钻研医学的必要,发愤图强,终成明医;雷少逸感一年中杂病少而时病多,但前人论时病之书却甚少,所以潜研时病,最终在时病方面有所建树,著成《时病论》一书等[5]。这3 位医家的故事都寓有下决心做好学问,通晓医理,成为明医的志向。

1.3 寓大医之志——立志成为技艺精湛、医德高尚的大医“大医”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论大医习业》,是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医生的尊称[6]。立志成大医应当是每一位医学生的终极精神追求,而温病学课程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张仲景从医的目的在于“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7]这样的高尚目标,并以此激励,最终在医学理法方药上融会贯通,著成《伤寒杂病论》一书;王孟英秉持“人生天地间,必期有用于世”[5]的大医之志而从医,最终精通医理,临床活人无数。如张仲景、王孟英这样的饱含“大医”思想的事例,如果很好地挖掘,就可用于激发学生立志成为“大医”的终极目标和精神追求。

2 德育之精

德育之精在医学上寓有医学态度上细密、严谨,医术的造诣上追求完美卓越、精益求精,医疗实践上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行为。

2.1 寓精医细密——细致严谨认真的医学态度医学是一门极为严谨的学科,这就要求医者持细致、严谨的医学态度,《旧唐书·孙思邈传》中有“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之说,医学生在初入医门之时,就应持有这种细致、严谨的医学态度,并贯穿从医的始终;温病学上体现精医细密之处颇多,尤其以处方的煎煮法、服法、注意事项等方面为多,如:有关银翘散煎煮法的“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新加香薷饮服法中的“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宣清导浊汤的“以大便通快为度”;冬地三黄汤的“以小便得利为度”;等等。在这样的知识点学习中,就格外突出细密、严谨的医学态度,而这种精细的医学态度不仅是专业课学习的应有之义,也很好地融入了德育的内容。

2.2 寓精医至善——为追求医术上完美至善精益求精而脚踏实地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医学领域博大精深,学无止境,这点是医学生必须明确的道理。在温病学形成的2000多年漫长历史时期中,涌现出很多为追求医术上的精益求精而不断刻苦勤奋,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医家,如张仲景为求医术精湛,不仅勤求古训,研读《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且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广积资料[7],终于融理法方药于一体,撰成《伤寒杂病论》。再如叶桂[5]天资聪颖,对医学精益求精,不仅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孜孜不倦,而且虚怀若谷、谦逊向贤,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虚心求教,凡是比自己高明的医生,都拜师学习,先后师从名医17 人,从而使医术不断精进。这些医家的学医事迹正是体现了精益求精、精医至善的医学境界。

2.3 寓精医笃行——踏踏实实践行医疗实践并持之以恒的从医精神医学伴随疾病而兴,医生因病患而存在,医生的天然使命便在于治病救人,无论位居何处,无论高低贵贱。医圣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因封建礼俗而无法接触黎民百姓,便开辟坐堂行医先河,于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不理政事,专心诊病,为百姓解除疾苦[8]。作为新时代的中医人,应当明确学医的目的,不仅在于学好医,还应当将所学医学知识实实在在地运用到实处,切切实实地为老百姓解除病痛。

3 德育之新

温病学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成长,再到形成完整的体系,历经了2000 多年的漫长曲折过程,这期间必然要经历一系列对既有理论的否定,才能向前取得进一步新的发展和突破,但中医最基本的精髓仍然得以保留,因而温病学的成长过程就饱含着守正创新。

3.1 寓敢于突破之新温病学要取得进一步发展,就必然要跳出旧有思维,结合实际,从新的角度看问题。自宋代以来,就不断有医家大胆尝试,主张跳出伤寒的体系来辨治温病,如元代王履,在对待温病学上,就主张突破“法不离伤寒,方必遵仲景”的藩篱,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而被后世称赞“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而清代医家叶天士和吴鞠通,更是基于实际,以温病传变过程的阶段性特征为依据,主动跳出伤寒的六经辨证体系范畴,分别创立了更适合温病辨证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和“三焦辨证理论”。通过从这样的医家事迹中挖掘出创新精神,通过提炼,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3.2 寓融贯汇通之新新时代,中医学包括温病学要想进一步发展,就不能固步自封,要学会主动吸纳现代医学知识,融贯汇通,守正创新。如近代名医张锡纯先生[5],在面对西医传入国内的现状,并没有抱中西门户之见而固步自封,而是从临床实际出发,衷中参西,融贯汇通,不仅在中医学方面造诣颇深,也尝试以西医的视角看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最终在医学理论上有所创新,撰成《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

4 德育之大

通过德育元素的挖掘和整理,以期在温病学课堂教学中融入高尚情操、奉献精神、仁爱之心、自信自强、家国担当等元素,寓医学之大德、大爱、大格局于课程学习,为培养国之大医奠定基础。

4.1 寓医者之大德——对家 对社会 对国的奉献精神医者之德,不仅仅是良好的医德医风,还应包括对社会、家国、民族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所谓“大德至善”。王孟英秉持“人生天地间,必期有用于世”的大德而学医,是每一位医学生应当学习的榜样;吴又可、杨栗山等温疫学家均是各个朝代出现在疫情最为凶险的前线,救治百姓,服务大众,奉献社会的战疫勇士,所展现的精神无不体现了医者之大德;现代社会的传染病事件频发,如非典型性肺炎疫情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奋战在不同岗位的白衣天使们,纷纷请战前线,舍生忘我的奉献精神又是新时期医者之大德的体现。

4.2 寓医者之大爱——对黎民百姓 社会大众的仁医之爱所谓“医者仁心”,为医者的仁爱不应仅仅是对个别病患的怜悯体恤,而是对社会大众的仁医之爱,不论阶层,不以贫贱和富贵,都一视同仁。张仲景从医则秉持“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的大医精神,不以君亲或贫贱而区别对待病患;吴鞠通秉持医者之大爱,对于春温病患者,因腑实气阴两亏而呈现的“下亦死,不下亦死”之危重证,“不忍其危险难治,而遂弃之”,乃将黄龙汤加减化裁,更名新加黄龙汤,以期救治这类患者于危难之间[9]。为医者当有仁爱之心,更当有大爱之心,在医学教育中,不断加强这方面教育,使医学生逐渐树立仁医大爱的精神,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3 寓医者之大格局——寓有自信自强 担当 服务大局意识“大格局”理应成为医学德育的基本内容,医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治病救人,若能救治更多的患者,亦或是挽救整个社会群体免受病邪的侵扰,而保证社会大众的健康,则更应是每一位医者所具备的格局。有大格局者,一定是自信自强,眼界超卓,有担当和服务大局意识的强者。中医学格局宏大,具有最朴素的哲学理论,中医学对各类疾病均能以阴阳统之,在救治疾病时往往注意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的博大精深应成为每一位中医学子的自强自信的来源,站在新时代,中医学正大放异彩,在多种疑难重症、甚至是危及全人类健康的新发突发传染性疾病中,都能看到中医的显著疗效,展现出中医学的责任担当;作为年轻一代中医学子,在努力继承好中医学的前提下,应当放眼未来,目光长远,努力吸收现代科学知识,以服务全人类的大局理念和责任意识,将中国传统医学发扬光大,在人类卫生健康事业中展现出中医学的责任和担当。而体现中医担当的事例,古有吴又可专攻温疫学说,雷少逸专研时病理论,叶天士、吴鞠通终成温病学大家;近有张锡纯在医学上衷中参西;现有屠呦呦以现代科学技术将青蒿截疟的古中医经验发扬光大。这些医家都在自己独特的领域,挽救一方病患,这就是一个中医学者的大格局。

中医学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蕴含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素材,利于德育元素的挖掘和思政教育[10]。为了实现中医药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专业课中医温病学课程中深入挖掘德育元素和思政资源,把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民族复兴大任融入课堂,分别从德育之志、德育之精、德育之新、德育之大的角度做好专业课教育的价值引领,由低到高,循序渐进,不断引导中医学生的价值观念,使学生自觉将个人的医学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卫生健康大业当中,为培养国之大医,造就国家医学栋梁奠定基础,从而守好属于温病学课堂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达到温病学专业课思政育人的目的,进而与学校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相结合,共同为实现中医院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而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温病医家中医学
培育中医生物学 助力中医学发展
伤寒、温病与现代医学疾病对应探赜
——兼与《论流行性感冒与伤寒、温病的关系》一文作者商榷
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分析开展叶天士温病医案症药规律的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温病瘥后调理浅探
《温病条辨》滋养肾阴十法及其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