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辅助治疗房颤的研究现状
2023-01-10李敏崔文竹董玉江
李敏 崔文竹 董玉江※
(1.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1;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科,山东 济南 250001)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一种由心房不规律地活动所引起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常伴有心功能减弱,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1],依据房颤发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将其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4 种类型。根据ZHOU等[2]对我国13 个省市自然人群中29 079 例30~85 岁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房颤随年龄增长患病率逐步增加,在>80 岁人数高达7.5%,估测在未来50 年内我国老年人罹患房颤者将达到900 万。房颤严重威胁着患者身体健康,降低了生活质量,其带来的心衰、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有极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除此之外,其亦可以导致认知功能障碍以及肾功能损伤等其他系统并发症。目前,现代医学在房颤的诊疗方面得到了十足发展,其治疗重点在于节律控制、心率控制及预防血栓栓塞事件,但同时也面临着患者抗凝药物不耐受,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心脏外器官不良作用,射频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手术费用高及术后复发的问题。基于此种形势,中医疗法在房颤的全程管理中发挥独特优势,中医辅助治疗房颤也日益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及热点。
1 现代医家对房颤病机的认识
房颤发作时常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典型症状,常伴有头晕、胸闷或胸痛、气短、乏力,甚者出现黑矇、晕厥、多尿等症,属中医“心悸”“怔忡”等范畴。对于房颤的病因病机的认识,现代医家各有其心得。丁书文教授提出房颤发生的根本在于中焦功能失司:水谷运化失常,气血生化无源,致血不养神,发为房颤;水液运化失常,水饮内停,痰浊集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气虚血瘀,发为房颤[3]。周次清教授认为阴虚阳浮是房颤的基本病机,阴虚不能制阳,阳浮上扰心神,发为房颤[4]。王阶教授认为营卫不调、心肾不交为房颤发生的主要病机,多因情志内伤、药食失宜、外邪侵袭、体虚年迈、环境失宜等所致,且针对临床表现辨证选用处方,临床疗效满意[5]。徐浩教授则将房颤病机概括为“虚”“瘀”“风”,“虚”为气阴两虚或气阳两虚为主;“瘀”为瘀血为本虚致气血运行不畅所生,而瘀血停于经络,脉络不通,则发为房颤[6];“风”为房颤发作之征象与风邪致病特点相合,虚风内动或血热、痰浊生风或肝阳风动,扰动心神,发为房颤。徐浩教授临床治疗中采用病证结合的方法,且注重非药物的调护,包括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运动及穴位按摩。刘超峰教授从“风”论治房颤,认为风邪扰心,致使心之阴阳失衡,是房颤发生的根本原因,治以“调整阴阳、祛除痰瘀毒”,联合西药防治,取长补短,培养患者的健康生活方式[7]。李平教授主张“心风论”,善用“取类比象”,主张心房之颤震即属风动之象,并将其称为“心风”,认为房颤发生的根本在于本虚,并将病机归纳为“外风易中”和“内风易生”,素体虚弱,则风邪入侵,易袭于心,发为房颤;心之阴虚易化为虚风,痰、瘀、火易郁积于内化为实风,风性动,故发为房颤;内外合邪,导致了房颤的发生发展,临床中善于用攻伐之虫药搜剔心风,并配以健脾和胃之品顾护脾胃来治疗房颤[8]。段文慧等[9]也认为房颤多因风邪致病,外风乘虚而入可致心悸,心脏功能正常有赖于气血阴阳的调和,脉气相接则心律平齐。而肝阳化风、肝热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可导致内风动摇心神,脉气不相顺接则发生房颤。
综上,房颤的病因复杂,但总的病机是阴阳失衡、气血亏虚导致心失所养。以虚为本,血瘀、痰浊、水饮、风邪为标,本虚标实,相互作用,因果互关,协同致病。
2 中医疗法应用于房颤的研究
目前在房颤的治疗方案上,首要目标是控制心室率,恢复窦律,预防血栓。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房颤的患病率不断增长,西药的应用也相应增加,药品的不良反应愈发明显,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的心脏及心外器官损伤、抗凝药物的出血风险等,而中药疗法立足整体,辨证施治,标本兼治,调整气血阴阳,可显著改善患者不适症状,既可增强西药疗效,又能够降低西药的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探索提供了新思路。
2.1 心室率和节律控制方面中医疗法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在治疗房颤方面发挥其独特优势,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徐晨等[10]以加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联合胺碘酮治疗房颤,中药联合西医治疗组与西医对照组在中医证候疗效、窦性节律和心室率的控制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梁益辉等[11]采用定心汤配合西医常规方法治疗房颤,在整体疗效、心室率控制、心功能改善以及中医证候评分等方面优于西医常规治疗。张淑英[12]使用中药配合西医疗法在节律控制方面有优势且无不良反应。李舟文等[13]应用定心汤治疗永久性房颤,此研究临床效果满意,定心汤可明显调节患者心室率,调控节律,并有良好的转复率。多项研究[14]表明参松养心胶囊可通过多靶点调整心律失常,在控制心率及节律方面均优于西药,且无心脏不良反应。张荣珍[15]在常规西药胺碘酮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房颤,结果显示,治疗组可缩短房颤的平均复律时间,不良反应少且较轻微,安全性良好。以上多种研究都表明中药联合西医常规疗法在控制心室率和节律方面有明显优势,不但能改善房颤患者临床症状,且不良作用小、临床疗效显著。
王桓等[16]对房颤大鼠进行内关、极泉穴针刺预处理,观察房颤大鼠的房颤事件及Cx40/Cx40 mRNA 表达,研究发现针刺预处理内关穴、极泉穴对房颤均有防治作用。李志道教授在临床运用针刺疗法治疗心悸过程中,采用透刺法,意在取穴少得效大;运用互动式针法调动患者自身潜能,意在神定心得安;辅以“补三气”,益气行血,意在培元固本,临床疗效满意[17]。王刚[18]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针灸联合中药治疗350 例心悸患者,其治疗总有效率达99.1%。许宝珍[19]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益气养阴、定悸复脉之稳心颗粒,并选择针刺内关、郄门、三阴交、血海等穴治疗阵发性房颤,发现针刺联合稳心颗粒在治疗阵发性房颤方面,可有助于缩短转复时长,提高总治疗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针刺疗法应用于房颤,不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而且因其起效迅捷、操作简便、无不良反应的特点,容易被患者所接受。
2.2 血栓与出血预防方面血栓栓塞是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房颤患者致死、致残的关键。现代医学主要通过口服抗凝药预防血栓,但同时也会伴有出血风险以及药物不耐受等客观现实,但是,中医疗法联合西药预防血栓的研究表明,中医疗法在血栓栓塞事件预防中也有显著优势。
王跃蕊[20]采用生脉桂枝汤联合西医常规方案治疗房颤,发现加用中药组与西医常规治疗组相比,加用中药组转复率提高、复发率降低,且房颤血栓风险降低及不良反应减少。陈成等[21]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房颤,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可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降低栓塞事件发生率。于萍[22]以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达比加群酯治疗非瓣膜房颤,研究发现,联合治疗组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张荣珍[23]采用活血通络胶囊联合华法令治疗房颤,将200 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用华法令组、单用活血通络胶囊组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结果发现中西医结合组可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这些试验均证明中医药抗血栓疗效明确,且不良作用少。
3 房颤导管消融术后的中医疗法应用
近年来,多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均表明,导管消融治疗在维持窦律、减少心房负荷、改善症状、提高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新的消融能源(冷冻消融等)对房颤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研究也得到进一步证实[24],消融手术已然成为治疗房颤的首选方案。据最新2019 年中国心房颤动医疗质量控制报告[25]显示,虽然导管消融术已经被广泛用于房颤的治疗,许多患者也因此受益,但是患者术后出现复发及并发症的情况依然存在。随着导管消融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房颤的治疗,关于减少患者术后复发以及并发症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张娜等[26]基于“血-脉-心-神”理论研究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的病因病机,认为术后多以心气虚、心血不足等虚证为本,夹以血瘀、痰浊、水饮等实证为标。张冰怡等[27]在刘春玲教授治疗射频消融术后阵发性房颤典型病例总结中提出,该病例患者久病气血俱虚,加之手术伤阴耗气,导致术后心悸发作,予黄芪生脉饮宁心安神,健脾益气,可减少心慌发作频次及时间,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胡继强等[28]的回顾性分析发现合并窦房结病变的阵发性房颤成功行导管消融术患者术后应用益气复脉颗粒,可以减少房颤复发,改善窦房结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周纪宁等[29]临床试验发现参松养心胶囊可以减少房颤导管消融术后的早期复发,减慢心室率,缩小左房内径。稳心颗粒也有相似结论[30,31]。庄婧等[32]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出现有胃肠道症状的患者,运用传统的中医耳穴埋籽疗法,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胃肠道症状。
中医药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房颤导管消融术后的治疗,并取得明显成效。房颤射频消融术作为目前房颤节律控制的先进技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认可,但术后抗心律失常及抗凝药物的不良作用大,且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心脏微创手术,不可避免地会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这也会加重患者心律失常的发作,故及时采用中医药疗法干预,既可明显减轻患者不适症状,降低相关血栓及出血风险,又可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双心同治,降低术后心律失常复发率。
4 讨论
目前房颤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且由于患者之间的发病机制差异以及病情差异等原因,临床上多将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包括控制心室率、调节心脏节律、预防血栓风险、导管消融及外科手术治疗等。中医疗法从整体观念出发,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为理论基础,强调辨证论治,紧抓发病机制,对证下药或施针,对治疗各种类型房颤及预防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有良好效果,并且具有不良作用小、起效迅速等特点。中医辅助治疗对于降低消融术后远期复发,以及如何发挥中医疗法作用使其更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都会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