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悟关键词 突破诗词鉴赏障碍

2023-01-10郑加玲

中学语文 2022年24期
关键词:品悟虚词形容词

郑加玲

学好古诗词,不仅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有帮助,同时也能滋润心灵,培养健全人格,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然而,学生受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高,文言阅读积累不够,在鉴赏诗词时学生往往难以深入准确地理解诗歌,也难以获得贴近作者的情感共鸣。如今高考古诗词鉴赏难度越来越高,学生的得分率一直难以提高。那么,如何突破这种障碍呢?我认为,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除了传统的意象、意境和手法之外,还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品悟诗词中的关键词——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品悟关键词实际上是一种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阅读方法。通过品悟关键词,可以迅速把握诗歌的主旨、理清诗词的脉络,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读不懂”、“读不进”的弊端,从而规避古诗词教学“高耗低能”的窘境。

一、品悟动词,体验诗歌的活力与生命

动词是各类诗词中表情达意最活跃的元素。阿·托尔斯泰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古诗词中动词是诗词中的“活水”,因为这股活水,古典诗词才新鲜,令人着迷。如王维的《汉江临泛》“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品悟“浮”、“动”这两个动词,汉江两旁的府县、远处的天空给人一种直觉冲击,像似在不断漂浮。两个动词能化静为动,赋予诗人笔下之景迷人的动态美。实际上作者泛舟江上,水波浮动,而远处的郡邑、高邈的天空是静止不动的,诗人借助错觉将泛舟江上的独特观感和怡然自得的心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再如王安石的《北山》“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如果只赏析诗中“北山池塘的葱葱绿意”,“满山的艳丽芳草”等意象,会让人感叹春意盎然,陶醉春意之美。所以很多学生在分析诗歌情感时容易答成“对北山春光的喜爱之情”,但若抓住动词“细数”和“缓寻”,细细品味,诗人“仔细地数着”落花,“缓缓地寻着”芳草,就不难读出诗人的闲适之外,蕴藉着一份百无聊赖的愁闷之情。可见,品悟动词是突破诗词鉴赏障碍的重要途径。

另外,在古诗词中,还有一类特殊的动词——反问动词,常用于诗词语句中表达反问语气。如“敢”、“忍”、“肯”、“可”等。这一类动词,往往对句意的理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常见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

如“敢”:哪敢、怎敢。以2015 年高考全国Ⅰ卷为例:“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这道诗的尾联是“勤王”敢于“道远”,还是不敢“道远”?从字面上看是前者的意思,但结合上下语境,仔细推敲,我们不难发现敢于“道远”,不符合整首诗歌的主旨。因此,这里对“敢”字的理解应该处理为反问动词。即:为王室尽力怎敢说路途遥远呢,只希望能在梦里返回故乡。尾联表达了作者的凛然大义——要报效国家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抱怨,同时也表达出诗人的真性情,但毕竟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难以控制。可见,“敢”字的理解不仅重要,而且用法十分特别。“敢”字的类似用法还可见于《孔雀东南飞》“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这里的“敢”同样应该理解为“哪敢”、“不敢”。

再如“肯”:怎肯、岂肯。“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宋祁《玉楼春·春景》)飘浮不定的人生原本欢乐的时刻就很少,岂肯吝惜千金来博美人一笑呢?2012 年全国大纲卷,颈联“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修睦注《落叶》)后半句的正确理解应是:落叶飘零,一心向往着春日,哪肯相信自己在秋风中飞舞呢?

二、品悟形容词,感受意象的独特美

在诗词中使用形容词对诗句进行修饰,是古代文人墨客的常用手法。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将描绘对象的性质状态形象地刻画出来,使人仿佛置身于情境当中。如崔颢《经行岚州》中,颈联“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这一联“新”“旧”两个形容词真实地记录边城岚州的寒冷气候。又如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细”和“微”细致地描绘出春季风雨独有的特点。雨细鱼儿才能跃出水面,风微燕子才能在空中自在飞翔,自然而然地带出对大自然的喜爱、闲适之情。

在品悟形容词时,应关注能体现人物情感的形容词。如杜牧《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的“冷”字和“天阶夜色凉如水”的“凉”字,将宫女孤冷落寞之情全盘托出。又如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这句着一“芳”字,不仅刻画出了女子的绝世芳华,更饱含着词人对女子的款款深情。因为这份深情,所以在词人眼里,女子走过的路扬起的烟尘,都变得无比芳香。用一形容词,已将人类的美好爱情刻画得入木三分。

另外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经典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写活了江南岸的春意。再如“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连用两个形容词活用动词(“老”与“肥”),轻风吹拂小莺雏渐渐长大,雨润万物梅子渐渐成熟。这二字毫无伤春之愁。与接下来传达的郁郁不得志、沦落天涯的苦闷之情形成鲜明对比。把形容词当动词用最大的好处是既具有保存形容词形容事物形状的功能,又同时赋予了动作的意味,使两者和谐统一地融合起来。

可见,抓准关键的形容词进行品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准地理解诗意,感受意象的独特美。

三、品悟虚词,领悟言外之意

古典诗词的语言讲求简练,古诗词中虚词的出现比例较少,但数量少不代表其不重要,吕叔湘曾说:“虚词的数目远不及实词多,可是重要性远在于它之上。”诗词中的虚词委婉含蓄,意蕴丰富,往往能在虚处传神。因此,品悟诗词中的虚词,能快速领悟言外之意。

虚词能对比鲜明地表达情感,值得品悟。如在很多诗词中常见的“空”字,往往起到语意突转的重要作用。如“空有舌,悲来独洒忧时血”、“隔叶黄鹂空好音”、“空戴南冠学楚囚”、“空向秋波哭逝水”……无一不是借“空”字把诗人的无奈无力之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再如杜牧《河湟》“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用了“虽”和“尽”使得文意产生了突然的转折,一抑一扬,河湟百姓即使深陷异族统治,但一直忠心耿耿,一心向着汉家王朝。这是何等气节、何等忠诚!同时,更将白发丹心的汉臣与沉溺享乐的朝廷统治者形成鲜明对比。

虚词还可以提挈全文,突出中心。如刘长卿《别严士元》“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刘长卿把自己的感情凝为一句话:我一介书生今已被区区一小官职耽误终身!一个“已”使全诗的中心从送别友人的不舍升华到对自己人生的感慨与思索。全诗的情感基调由此字定音。又如秦观《阮郎归》“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一年又一年的除夕又降至了,又悄然而逝。不变的是词人依旧漂泊异乡,思乡之情,孤独之苦,一直萦绕心间,挥之不去。

可见,品悟虚词可以帮助我们拨开云雾,直达诗词的核心,透视作者的情感,领悟言外之意。

学习古诗词应该从语言入手,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进行涵咏品味。这是学生由浅入深、由内到外鉴赏古诗词的有效方法。当然,品悟关键词不等于舍弃整体,在借助关键词找准诗人的情感因子后,还应结合整首诗词,抓住语言的局部设置营构整体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古诗词透彻的解读。

猜你喜欢

品悟虚词形容词
认识形容词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浅析初中语文特色课堂的构建
咬文与嚼字,品悟语文的津和梁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积极内化,语用能力提升的助推剂
试论对外汉语虚词教学
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