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大单元视域下名篇阅读教学的生长点
——以《记念刘和珍君》教学为例

2023-01-10张海容

中学语文 2022年24期
关键词:记念刘和珍生长点

张海容

新课程背景下的大单元、大概念、情境任务教学,对经典名篇的教学起到了怎样的冲击,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位经典名篇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呢?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大单元视域下,我们不但要重构经典名篇的教学内容,还要清楚地懂得教给学生哪一种阅读能力,舒缓文本解读的焦虑和无所适从。不仅如此,语文老师还要把自发主体引向自学主体,教给学生阅读经典名篇落地、生根、发芽、生长的能力。下面以《纪念刘和珍君》教学为例,简要阐述大单元视域下经典文本阅读教学中如何探寻、凸显、落实教学生长点。

一、依文本体式,寻求内容生长点

在实施经典文本阅读教学时,要强化经典文本的文体特征意识,切实、深入来解读文本,建立基于文本的文体思维习惯,包括文本的文体特征、语体特征、表达特征和情感特征等等,必须紧扣“文体”。“阅读与写作思维也可以说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是不得要领的。”(潘新和)在经典文本阅读教学中,文体是合理选择、创新阅读教学内容的重要维度;文本解读中的文体思维习惯,对经典名篇教学内容的确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具体考察和审识不同的经典文本文体,抓住不同品类文本总体营构的艺术焦点,深入透视它们的具体特性,把握它们不同的艺术创造规律,建立阅读教学的文体思维习惯,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进入经典文本的深层领域,确定教学生长点,重构教学内容。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一课——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经典名篇,可能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中保留时间最长的传统篇目。长久以来,《记念刘和珍君》是中学教师与学生普遍反映难教和难学的课文,且关于这篇课文的文本解读与教学参考方面的文章良莠不齐。笔者认为普遍情况下,老师不必向文本之外求“支援”,如果是经典,文本自身就是自足的,可以凭借自身解释一大半问题。基于此,我们从文本文体入手,明确这是一篇散文。更准确地说,这是鲁迅的一篇具有强烈战斗性和高度艺术性的杂文。文章写出了鲁迅的各种情绪——为青年悲且壮美之,为屠伯怒且诅咒之,为流言哀且憎恶之,为自己愧且感奋之,悲与壮,美与哀,默与鸣,各种情绪纠缠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正与痛未定而思痛的特殊心境相合。同时,鲁迅在文中还有理有据地替烈士发声,更是理性反思。这篇散文是既有情,也有理。基于这样的文体特征,可以确立教学内容生长点之一:梳理情感脉络,解读作者心境;生长点之二:探究鲁迅散文中深刻的思想;生长点之三:赏析鲁迅散文的特点。

二、呼应单元主题与任务,凸显专题教学生长点

教材中固定下来的经典名篇,按王荣生教授的观点,可称之为“定篇”。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无疑是定篇。“如果说,‘例文’的功能是使知识得以感性的显现,那么‘定篇’的功能便是‘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王荣生)对于这样的定篇采取单篇教学,我们要与时俱进,不能与传统单篇教学一样面面俱到的条分缕析。单篇要基于单元视域中的主题与任务,重新定位教学价值,围绕单元专题教学点进行深度学习。也就是说经典名篇的单篇精读教学需要呼应单元主题与任务,凸显专题教学生长点。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注重单元任务的渗透与达成,做到既见这一篇,也见整个单元呢?

首先,我们在整体把握教材单元编写意图的前提下,根据单元导语和学习任务,梳理出专题要点。《记念刘和珍君》所在的单元对应“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人文主题是“苦难与新生”,可以梳理出多个专题教学点:1.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艺术手法;2 探究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和文学性,感受作家的社会责任感;3.分析与鉴赏“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各自的风格;4.探究革命精神的内涵;5.学习散文、小说的写作技巧。

结合学习提示,提炼文本核心的学习内容,然后关联专题教学点,选择或生成《记念刘和珍君》单篇教学最具有学习价值的教学生长点,并聚焦此点形成不一样的微专题学习,如:1.赏析鲁迅散文在叙事与抒情上的特点;2.探究鲁迅散文中深刻的思想,感受其议论形式的丰富多样。

三、以语言为本,细读文本,挖掘生长点

语言,始终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要理解经典名篇,更是必须从品读语言入手。这既是经典的本体,也是本位,又是本色、本质,乃立足之本,即根本是也。歌德说,内容是人人看得到的,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个秘密——这就是为什么不管什么人,对语文都能指手划脚,但又说不到点上的原因。因为很多人认为文章“内容”只要认识字都可以讲一二三,更何况是传统的经典名篇。但你要他从语言从形式从结构从风格等角度去说它的好与不好,他们就没了标准,没了说法。我们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应该在这些方面,否则,随便看内容,我们谈得过学历史、学哲学的吗?更不要说数学、物理这些我们不了解的学科了。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大量虚词的运用,可见鲁迅先生文言功底的深厚。例如,文中使用“居然”“而”“即”表现惊诧之情的推进;用“但”“颇”“况且”“更何至于无端”表现怀疑之情的推进;用“况且”“更何至于”“?”表现出极端愤慨之情。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先生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再读,我们还有一个意外的发现:鲁迅一向讲究用语简练,但此文用词造句很啰嗦。例如:

①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②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③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设置问题:“无话可说”为何反复出现?这“说的无言”是否与前面“写的必要”及文中另一句“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相矛盾?结合语境分析,我们可以理解“无话可说”的反复出现,恰恰体现鲁迅的悲愤之级,也正是本文的感情基调。

细读《记念刘和珍君》全文,我们还会发现,作者始终在“说话”(“写一点东西”)与“不说”(“沉默”)中犹豫、徘徊,我们可以把这贯串全文的“肯定”(“说”)与“否定”(“不说”、“沉默”)的往返起伏,看作是一个情感(心理)的内在线索,从而形成“文气”的跌宕,但在这背后,却又表现了“人”的“选择”的困惑。“但是”、“然而”、“却”、“又”、“竟”等表示转折意味的虚词得频繁使用,使得文义具有鲜明的曲折性,在一定意义上也把作者复杂的心绪变化以及矛盾的情感体验展现了出来。当然,鲁迅一如既往的在本篇杂文中巧妙运用反语,如“忘却的救主快要来临了吧”,“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屠戮妇婴的伟绩”等语句让读者在讽刺的意味中细细品味作者微妙的用意。蜿蜒迂回的情感路线让读者更能感受作者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矛盾性。正如钱理群所说,“正是这情感的‘喷发’与‘反抑’的内在冲突形成一种张力,造成鲁迅情感表达方式上一波三折的曲折性”。

以上就是从“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挖掘教学内容的又一生长点,品味鲁迅这位语言大师的风格:文言的,白话的,严肃的,幽默的,金刚怒目的,菩萨低眉的,平实明快的,曲折多义的,冷峻如法官断案的,多情如情人耳语的,各种风格,多副笔墨,大家路数,弱水三千,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无量的宝藏、无穷的欣赏,借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养。

四、关注学生视角,催化生长点

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和阅历等不足,在解读文本时会出现阅读困惑,思维堵塞等。这些就会对学生的阅读形成疑难点,抓住这些疑难点就是抓住了文本阅读的重点,能够使课堂教学散发出新的生长点,从而将文本推向深入。我们要充分关注学生视角,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不能只从教师视角来观照问题,然后确定教什么和怎么教。在捕捉学生的疑难点时,教师要基于大单元视域,联系单元主题与任务,设置情境任务,让学生参与与体验,提高疑难点的文本效应,催发生长点,使之更有价值。

还是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既然课文题目为《记念刘和珍君》,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疑问,刘和珍究竟是什么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她?究竟她有什么独特之处?基于学生阅读中的疑难点,设计任务:以刘和珍为核心,设计刘和珍说明书,以梳理文章的思路。在完成这个任务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之后,继续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到有关描写刘和珍的句子。学生在查找的过程中会发现文章竟有两处都描写了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究竟有何深刻的寓意呢?巧妙的选取这个切入角度,更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地了解作者在此所表达的感情。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态度的温和,可以让学生充分地了解这些有血有肉的爱国青年,更可以让学生意识到执政府竟会对这群如此可爱的有志青年们下毒手,流言家们竟会用可耻的言论去诬蔑这群可爱的爱国知识分子们,这是怎样的下劣凶残啊!那些“暴徒说”、“受人利用说”,在她的微笑中已不攻自破了。在那些枪弹攒射、大刀挥舞中,她们彼此相互救助、扶持的特写镜头,不禁让人为之动容,为她们的伟大和崇高震惊,她们不愧是真的猛士。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解决了之前阅读的困惑,理清了文脉,真正理解“刘和珍”这个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深刻地解读了鲁迅先生在特定背景下的特定的心境,并产生情感共鸣,指向单元人文主题——“苦难与新生”。

这样的情境问题才是学生可经历、可想象的情境,这种情境问题才是学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样的任务活动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的情境任务活动。

五、互文比较,延展生长点

如何帮助学生在已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真正读懂经典名篇呢?作品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其价值是有不同层次的,读者能发现多少价值,取决于读者拥有的各种资源,包涵但不限于——个人知识,阅历,大时代氛围,小的阅读现场,已有的对作品的解释等等。他们拥有的资源越多,作品的生命就越丰富,丰富的程度越充分,作品的经典性就得到不断的证实。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互文比较的群文联读教学形态,既能够丰富学生必需的相关阅读资源,又能打破单篇文本教学的“约定俗成”。通过求同探异和探究表达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他们走向深度阅读的过程中,明晰经典名篇的价值与意义。

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选两个参照物进行互文比较阅读。一是与鲁迅自己的文章比,写怀人的文章,像《为了忘却的纪念》《忆韦素园君》《忆刘半农君》,都是写具体的人事,情感是藏在字里行间的,比较含蓄;而本文感情浓烈,似乎完全抛弃了含蓄,但并不给人直白的感觉,这个是如何做到的?要研究体会。二是与朱自清的《执政府屠杀记》、周作人的《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等所写的同一题材的散文做一个对照,体会一下鲁迅的文章的独特性。读了朱自清、周作人的这两篇散文,其实他们都有“理性反思”。但是鲁迅与他们不同。鲁迅是真的看透了“一切”反动派,他对他们是绝望的,但鲁迅对自己也是绝望的,所以他徘徊在写与不写之间,笔杆子对枪杆子,太苍白无力了,这是现实;但同时,鲁迅对绝望又是怀疑的,他还有笔可以战斗。所以,文章的情绪是摇摆不定的,写了两个小章节,才写到正文。在互文比较阅读中,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挖掘出经典名篇的经典性和“这一个”,而不要把《记念刘和珍君》讲成了《为了忘却的纪念》,后者是非常细致地写具体的人具体的事;也不要把《记念刘和珍君》讲成了朱自清《执政府屠杀记》。运用互文比较阅读经典名篇,帮助学生在已有认知经验上,通过多方互文比较,洞察鲁迅杂文式散文的曲折深沉的美学和深刻的思想,催化教学生长点。

本文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试图探寻大单元视域下经典名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教师要确立“大单元”“大阅读”的教学思想,将经典放在单元主题与任务中,引领经典阅读走向更深更新处。同时,将阅读教学的立足点放在学生主体层面,指向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关注学生语文生长,引导学生在经典学习中走向深度阅读。

猜你喜欢

记念刘和珍生长点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解读与构思
“记念”可写做“纪念”吗
于质疑处涵泳,在思考中提升
混合:教学模式的生长点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鲁迅笔下的刘和珍, 真实的她却是一名武术高手
生活
例说直接证明之分析法
直接证明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