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诊断学》研究生教材建设*

2023-01-10王常海车志英张良芝樊尊峰崔利宏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诊断学证候研究生

王常海 朱 珂 车志英 何 磊 程 凯 张良芝 樊尊峰 崔利宏

[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仲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基础阶段,是研究生知识获得、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的重要过程[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全面提高素质的关系,要突出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学位论文的创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和技术基础。随着我国高等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编写适用研究生教学的教材已经成为中医药专业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目前国内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学普遍存在教材匮乏、内容陈旧、教材不稳定等情况,这些情况在中医诊断学研究生教学中尤为突出,因此急需一本实用的中医诊断学研究生教材。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在充分分析现有中医诊断学研究生教材和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手编写了《中医诊断学》(研究生教材)。本文就此教材建设思路、编写特点和内容编排等做如下介绍,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1 研究生教材特征

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决定了研究生教材的基本特征:(1)具有研究的性质。把科学研究引入到教学过程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其他层次教育最为显著的特点。科学研究是探索新问题、新领域的过程,研究生的教材与本科生的教材相比,要更加强调科学观点、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更具有启发性质。(2)反映专业领域最新的科研进展。与本科生教材的基础性与全面性相比,研究生教材应该更深入、更专业地探索某一学科的知识,研究生教材应该突出特定学科或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研究热点、新技术、新方法等前沿内容。(3)理论性与应用性有机结合。研究生教材应不仅能够让学习者具备科研意识与科研方法,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能够将理论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2 中医诊断学研究生教学现有教材分析

现有的中医诊断学研究生教材主要有如下几种。

(1)袁肇凯、王天芳主编《中医诊断学》(供中医药类专业研究生用,2007 年版)[2]。本书在《中医诊断学》本科教材基础上,阐释教材内容中存在的主要疑点和难点,并就相关的研究方向、思路、进展等研究动态分层次予以阐述。教材从临床诊断的实际需要考虑,较全面地阐述中医诊断的方法、技巧和注意点。教材还论述了与中医诊断学相关的现代理论和技术。

(2)王忆勤主编《中医诊断学研究思路与方法》(2008年版)[3]。本书包括中医诊断学理论研究、中医四诊方法与技术研究、循证医学及其在中医药中的应用、中医常见证候的现代研究及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5 个部分,书中对四诊现代研究和基本证候研究论述最为详细。

(3)陈家旭主编《中医诊断学研究》(2008 年版)[4]。本书集作者多年来对中医诊断学的一些理论问题研究所撰写的部分论文而成,共分为十章,包括中医诊断学科发展动态、中医诊断基础理论研究、论中医肝脏、肝气虚证的研究、中医证候与辨证体系、中医肝脾证候的基础研究、中医脉诊的研究、中医诊法的研究进展、中医常见证候的研究进展、多学科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等,书中对肝脾证候的基础研究论述最详。

其他如刘英锋、黄立兴主编《实用辨证论治程式通论》、张天奉主编《中医辨证路径解析》、袁肇凯主编《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等,也常在研究生教学中选用。

以上诸教材虽在系统性、完整性等方面略嫌欠缺,且多数因编写年代较早、对最新研究进展把握不足,但因对中医诊断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诸多论述,对某些研究领域阐述较深刻,故在研究生教学中仍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本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3 中医诊断学研究生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在中医诊断学研究生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实践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主要问题如下:(1)对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内容认识不清。中医诊断学研究着眼于“病、证、症”3 个字,其研究主要包括3 大部分内容:疾病学研究、辨证学研究、症状学研究。对症状学的研究,无论是症状采集,还是症状鉴别,或症状量化,以及其他研究,都是要为辨证服务。对疾病病因病机等的研究,为的是把握病证分布规律。而采用现代实验技术开展的相关研究,也必须为辨证服务,解决辨证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因此,中医诊断学研究,归根到底要落足于证研究。但历年来总有部分中医诊断学研究生,直到毕业都不能清晰地认识这个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开展的是“XX方治疗XX病的临床研究”,有的开展“XX法对XX通路XX机制的研究”等,使研究归于方剂学研究,或内科学研究,甚至是病理生理学研究范畴,与中医诊断学研究内容偏差很大。(2)对中医诊断学研究的流程不清楚、过程不规范。中医诊断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方法、临床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每一种研究方法都有自身特点和研究流程,并有各自的规范要求。如有的学生开展文献研究时,仅仅是文献的摘录和堆砌,不懂得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有的临床研究未很好遵循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要求,或缺失统计步骤;有的实验研究缺乏对动物模型的评价。以上问题集中反映了研究生对研究的流程不清楚,以及研究过程中规范性不足。(3)对中医诊断学基本理论认识层次不高。本科阶段所学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而在研究生阶段则需要用研究的眼光来加以剖析,需要在理论认识上有较大提高。如对症状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把握、对证候诊断和证候鉴别的认识、对病证规范化研究意义的理解等,都需要有更深刻的认识。在理论认识高度方面,研究生普遍需要提高。(4)对中医诊断学当前研究现状把握不足。辨状态论治、中医健康管理以及系统论与系统生物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中医诊断学当前研究方向,若仍开展单个诊法的临床观察,或者是某一病证的临床调查,亦或是病证个别指标的实验研究,势必与当前研究现状脱节,使研究沦为低水平重复,不利于整个学科的发展。

通过对现有中医诊断学研究生教材和研究生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认为,亟需在传承既往教材的基础上,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编写一本《中医诊断学》研究生教材,以满足当前教学需要。

4 教材建设思路

基于如上考虑,本教材建设思路如下:(1)注重内容的完整性。教材要涵盖症状学、疾病学、证候学等中医诊断学主要研究内容,注重研究内容的广度。对内容深度掌握适度原则,不在某一领域涉猎过深,重在启发研究思路。(2)传承与创新并重。“守正创新”是当前中医发展的共识,传承是中医发展的根基,创新是焕发中医生命力的关键。教材要重视认证识证、辨证思维等中医传统理论和方法的进一步培养,在此基础上阐释现代研究,现代研究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能解释和解决中医科学问题,而不能全盘“西医化”。(3)着重研究思维、方法、流程地培养。研究生培养的目的主要是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要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方法,解决“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等问题,重在对研究思维、方法、流程地引导。(4)注重教材的实用性。教材编写忌讳内容晦涩、莫测高深,避免出现难教、难学的现象。因此,不宜在大家不熟悉的技术领域大书特书,不宜大讲仪器设备的技术原理,应注重研究流程的叙述,提示研究中可能用到的仪器及技术,引导研究生在开展相关研究时查阅相应文献。

5 编写特点

本书编写有如下特点:(1)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本书从研究内容、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等方面,完整讲述中医诊断学的课程体系内容,而不囿于对某一或某些研究领域的深度阐释。(2)内容的实用性和易操作性。本书立足于培养研究生基本科研思路、方法和流程,在应用研究部分,采用大量典型范例,利于理解和掌握,是本书一大特色。(3)内容的科学性和创新性。本书紧跟当前研究前沿,注重内容的先进性,附篇综述中医诊断学最新研究进展内容,体现了课程体系的创新。(4)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本书详细讲述中医症状学、疾病学、辨证学相关知识,尤其是疾病学研究部分,在既往同类教材中是不多见的,注重了临床的实用性。

6 内容提要

本书包括绪论、上编、下编和附篇4 大部分内容。绪论部分讲述中医诊断学学科地位、研究内容概述、研究方向概述和研究方法概述;上编为理论研究部分,分别论述中医症状学研究、中医疾病学研究和中医辨证学研究;下编为应用研究部分,分别讲述中医诊断学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的内容,方法和研究范例;附篇拓展论述了中医诊断学部分最新研究进展内容。本书的编写,旨在使中医诊断学专业研究生教材能够及时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和科技动态,指导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本书适用于中医诊断学专业研究生及其他相关中医专业研究生教学使用。

7 章节目录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学科地位

二、中医诊断学研究内容概述

三、中医诊断学学术研究方向概述

四、中医诊断学研究方法概述

上编 理论研究

第一章 中医症状学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症状概念与症状鉴别

第三节 症状量化研究

第四节 症状规范化研究

第五节 症状采集研究

第二章 中医疾病学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医疾病病名规范化研究

第三节 中医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第四节 中医疾病病因病机学研究

第五节 中医常见疾病症状分布规律研究

第三章 中医辨证学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对中医证及辨证论治的认识

第三节 中医证规范化研究

第四节 中医辨证体系研究

第五节 中医常见疾病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下编 应用研究

第四章 中医诊断学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文献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文献研究范例

第五章 中医诊断学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临床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临床研究范例

第六章 中医诊断学实验研究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实验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实验研究范例

附篇

第七章 中医诊断学学术研究方向

第八章 大数据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研究

第九章 系统论与系统生物学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研究

第十章 循证医学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研究

8 学术价值和应用范围

撰写中医诊断学专业研究生教材的宗旨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本书重点突出以下3 个方面:(1)有利于继承与创新的前沿性;(2)有利于理论指导与应用的实践性;(3)有利于课程内容与体系的先进性。编写内容能够及时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和科技动态,彰显研究特色、拓展研究领域、重在临床实用。本书的编写,必将为提高中医诊断学研究生教学水平、提升中医诊断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做出一定贡献。

本教材可用于中医诊断学及其他中医专业研究生教学使用,也可作为青年医师进修参考教材。

猜你喜欢

诊断学证候研究生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改进贝叶斯统计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PBL教学结合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互动式”教学法在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医古籍对癃闭证候学规律的认识与探讨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