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教学模式的探索*
2023-01-10樊慧杰樊汉鹏
樊慧杰 樊汉鹏 弓 强 柴 智※
(1.山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学系,山西 晋中 030619;2.山西医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系,山西 晋中 030600)
《礼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左传》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传之久远,此之谓不朽”;《资治通鉴》又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见“立德树人”一直都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至高的教育目标。在全国教育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1]。但是一直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育都是各自为营,无法融会,迫切需求构建各课程的“大思政”教育模式,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相互融合、同向同行,形成良性协同效应的要求[2]。
生物化学作为中医药院校一门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不仅要让大学生在分子水平上理解生命活动变化的现象;要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密切联系临床医学,发挥生物化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作用,为大学生学习与临床相关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也要担负起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责任,要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从而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等均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文章将从以下3 个方面阐述构建生物化学课程“大思政”格局的教学模式,以达到培养大学生德术兼修的教学目标。
1 生物化学知识传授和价值导向的相结合
基于一定价值取向的知识传授,会影响大学生的综合发展,所以要把知识的传授和价值的导向紧密结合起来,在知识的传授中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将深刻的价值观贯穿于严谨的科学知识传授中,价值观的传递也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课堂教学中将我国文化和思政教育融合,坚持以文化相统一的立德树人,有效提升专业课育人的效果[3]。
将思政教育融入生物化学的课程教学中,创新思政教育的方法,不断完善生物化学专业课“大思政”育人的方法路径[4]。生物化学于20 世纪初正式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所以生物化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生物化学又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我国的劳动人民早在4000 年前就将生物化学的知识应用到了生活、生产和医学实践中,所以在生物化学的授课中,要强化我国人民利用生物化学知识去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历史,让大学生了解我国辉煌的文化成果,增强中医药人的文化自信,激励大学生将来应用所学的生物化学技术手段将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告诉大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知识在现代科技中应该担负的责任和使命。
比如讲解《蛋白质化学》章节中蛋白质变性的内容时,必须要提到我国生物化学家吴宪的贡献。吴宪在1924 年首次应用各种方法使天然蛋白质变性和凝固,得出“变性后的蛋白质由原来紧密有序的空间构象变成了松散无序的空间构象”,后来该理论逐渐被国内外的实验所证实。讲到《核酸化学》章节中基因组的内容时,要引入1999 年我国参与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的例子,我国科学家成功测定出了3 号染色体的DNA碱基序列;目前我国的学者正在针对具有重大经济效益和典型次生代谢途径的中草药积极推进本草基因组计划[5],已经被破译基因组的中草药有丹参[6]、铁皮石斛[7]、人参[8]、黄芩[9]、三七[10]等,旨在推动我国中医药学进入生命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讲授《酶》章节的内容时,可以引入起源于4000年前酿酒技术中的酒曲文化,酒曲的作用是提供多种酶,使谷物糖化、发酵成酒。讲到《维生素》章节中夜盲症可用维生素A治疗时,其实早在我国古代就有治疗对策。唐代的中医药学家孙思邈就是根据“肝开窍于目”的中医理论,指导患者食用动物肝脏来治疗夜盲症。而现代应用生物化学的四大基本技术之一的色谱手段研究发现动物肝脏的确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以此角度部分证明了“肝开窍于目”的正确性及科学内涵。
在生物化学的授课中也要结合授课教师自身的临床、科研实验和成果进行讲解,以身作则,让大学生近距离地触摸到生物化学的魅力,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临床上的常见病(糖尿病、痛风、脂肪肝、高脂血症、黄疸)、维生素缺乏的疾病、酶先天缺陷的疾病、药物的设计、疾病的诊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生物化学的四大基本技术手段(包括离心、电泳、层析和比色)、蛋白质印迹法、核酸纯度的鉴定、核酸含量的测定、聚合酶链式反应等方面的知识均可与临床、科研相结合来讲解。
2 生物化学知识内化和自觉外化的相结合
不仅要做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导向的相结合,还要做到知识内化和自觉外化的相结合,使大学生按照所学知识揭示的自然规律去办事,有正确的社会责任感,遵从正确的社会道德规范,实现大学生的社会化。虽然大学生是内化和外化的主体,但是离不开授课教师的指导。因此,要发挥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完成知识有效和高效的外化。
生物化学课程的知识具有价值导向的作用,要将其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但也要引导大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外化为行为,使大学生做到知行统一,即生物化学知识的学习不等同于生物化学知识的实践,只有生物化学知识的学习而无实践应用,那就是纸上谈兵,所以要将所学的生物化学知识内化,继而外化为行。
在生物化学实验课中,大学生将所学的生物化学专业知识有效外化,体现在熟练的实验操作、良好的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是大学生所接受生物化学课程价值导向作用的外化体现,有效的外化表现在身着实验服、食物和水杯等不携带进入实验室、认真和严谨的态度进行实验、用完的试剂归位、废液废物不随意丢弃、不带走实验室物品、不自由散漫等良好的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实验课的授课中,要进一步在授课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践行理论知识和价值观念。
3 生物化学知识评价和价值评价的相结合
构建生物化学课程“大思政”格局的教学模式,还要做到生物化学知识评价与价值评价的相结合。通过将生物化学知识评价和价值评价相结合可以把生物化学知识传授和价值导向的相结合、生物化学知识内化和自觉外化的相结合提升到更高的一个水平,在生物化学的教育教学中能更好地促进和升华价值观的教育。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等的教学评价,都是属于传统的对大学生专业课程的知识评价。生物化学课程具有价值导向作用,那么在教学评价中,应该加入价值的评价。生物化学课程的价值评价可以考察生物化学课程和教材有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其中、教学过程中有无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和价值观引导、授课教师有无做到教书和育人并行,以提升生物化学授课教师对思想政治育人核心思想的理解和思想政治育人方法的把握及实施。
总之,“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本,而“德”是树人之本,所以教育之本应该落实在“德”上。当前,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就更加凸显。要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的自觉,从而形成全社会重视道德的大环境。因此针对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要把生物化学的知识教育和生物化学所包含的价值观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强烈的道德责任感会增强大学生学习的内源动力,有力地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最终达到大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和健康成长,如此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