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术继承角度探索中医传承的教学方法*
2023-01-10高丽丽张喜奎
高丽丽 张喜奎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脑病科,福建 福州 350003)
中医药学是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其是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综合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等基本理论,运用传统中草药,治疗疾病的一种医疗体系。中医理论体系中最为注重整体观念,不同于西医学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到的资料,结合症状和体征,进而分析以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再概括及判定疾病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得出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治疗原则与具体治法,临床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中医学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科学,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依靠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及特有的中医传承方式发展至今。对于中医传承与教育模式的探索,一直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中医药人才,但也暴露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西医模式化的中医培养,导致中医传承发展受限。基于此现状,全国各地均顺应形势发展,开展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形成独具中医特色的“岐黄国医实验班”“卓越医学人才培养计划”“新安医学教改试验班”“仲景学术传承实验班”“中医临床传承班”“修园班”“经方师承班”,旨在探索形成适合中医药发展的培养模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先后开展多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形成了传统教育与中医传承教育相结合的特色,培养了一批学术影响深远、临床疗效显著、特色优势明显的传承人才,提升了整个中医的学术水平与临床疗效,开创了中医传承发展的新局面。
1 中医药学术继承概况
中医学术传承的发展是伴随中医药发展而存在的,中医传承人才的培养是中医药最重要的继承方式。中医学通过学术继承的方式,将前辈的医学理论、临床经验言传身教传承给弟子。中医人才的传统培养有3 种方式:家传、师徒传承和自学[1]。并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中医特色的不同名家学派,如河间学派、易水学派等,广泛传承并丰富了中医药文化。现代对于中医学的传承主要包含师承教育与学院教育。学院教育是目前中医学子的主要学习途径,中医学因其独特的特点,使得传承在其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大高校在中医传统医学课程之外,通过师生临诊、传授经验、个案教导、思维分析等方式,从而让中医学子掌握中医知识的同时,结合老师的实证经验,将课堂与临床结合,使继承人对中医理论及诊病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与运用。师承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老师传授知识给继承人,通过老师对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效传递,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工作、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带徒工作,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中医精英人才。
随着现代中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各高校积极探索中医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基本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高等中医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培养模式的高等教育规律。但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与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人才也面临重理论轻实践,缺乏传承特色的缺点,故推进中医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
2 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实践措施
近年来,为进一步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组织陆续开展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目前已经开展六批经验继承工作,国家及各级医院高度重视,规范管理,培养了大量的中医药传承人才,传承过程中形成了相关的诊疗方案,发表了传承相关学术论文、专利、获奖、专著,承担课题,开发院内制剂,继承人进修学习,举办继承学习班等诸多成果,取得了卓越的效果。
2.1 制定继承学习计划 继承总目标旨在通过跟师学习、临床实践和理论学习,使继承人较好地继承掌握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与技术专长,成长为中医药理论基础扎实、坚持中医原创思维、临床实践能力较强、具有良好医德医风的中医药骨干人才。主要学习计划有如下几点。
2.1.1 跟师学习 继承人自进岗学习之日起,按学习计划保障完成跟师临床实践时间,全面系统地继承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或技术专长,学习掌握相关专业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完成规定数量的跟师学习笔记、学习心得或学术经验整理、指导老师临床医案、疑难病症临床医案,并参加相关专业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游学和临床实践,完成规定的游学实践时间,记录传承工作室跟师笔记、传承工作室学习月记。指导老师对继承人撰写的跟师笔记、学习心得、临床医案或实践技能总结进行批阅,提出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批语,体现指导老师的学术水平。
2.1.2 独立实践 跟师之外要独立进行临床实践,传承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中医专业继承人以精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等中医经典著作,并学习与所从事专业密切相关的专科经典著作。中药专业继承人学习《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雷公炮炙论》《炮炙大法》以及《中药大辞典》《中药炮制学》等典籍著作,并重点掌握1~2 项传统中药技术。民族医药的继承人学习本民族医药学典籍著作。每年完成学习心得的撰写。中医继承人由本人独立完成能反映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体现疾病诊疗全过程的临床医案;中药专业继承人完成反映指导老师中药加工、炮制、鉴别、制剂工艺等方面的实践技能总结材料。
2.1.3 理论学习 采取自学研修与集中授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授课包括学位授予单位的集中理论课时学习,主要为四大经典古籍的学习及指导老师就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指导。其中对于古籍的学习以“四大经典”即《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或《神农本草经》)和“四小经典”即《药性赋》《汤头歌诀》《脉诀》《医学三字经》为主,各专业继承人再根据专业进行相关专业书籍的理论学习。
2.2 专项经费 保障实施 对于中医药继承人的培养采取专项经费支持,保障继承工作顺利、有序开展。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根据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规定,按支助标准统筹安排指导老师及继承人的支持经费,实现专款专用,发挥效益,有效保障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2.3 强化管理 加强考核
2.3.1 强化管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全国中医药继承工作的管理和指导,会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负责继承工作与中医专业学位衔接的管理和指导;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会同各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卫健委相关部门负责本地区继承工作的管理和指导。组织指导老师和继承人签订继承教学协议,制定继承教学计划并负责集中理论学习的组织实施、协调继承人参加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游学和临床实践。
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会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部门负责继承工作与中医专业学位衔接的管理和指导,会同学位授予单位按照相关规定制定中医专业学位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会同带教单位加强对跟师笔记、月记、医案等相关继承文书格式和质量的规范管理,细化管理措施,对相关材料进行登记、存档,并注意对原始材料的保存,完善档案管理。
指导老师所在单位负责本单位继承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若指导老师与继承人不在同一单位,由双方单位协商,明确继承工作教学管理责任单位,报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批准。各部门各司其职,保障继承工作的顺利开展。
2.3.2 加强考核 考核是督促继承人保证质量完成继承工作的重要手段,对于继承人的考核分为结业考核与日常考核2 部分。结业考核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实行积分制,总分100 分。包括日常继承表现、继承实绩、临床实践技能、结业论文四项考核内容按不同权重计入总分。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组建若干个考核专家组,并进行集中培训,掌握考核标准。每个考核专家组成员由正高级职称人员组成,且熟悉继承工作。
继承日常表现由带教单位及继承人所在单位通过查阅继承人原始考勤记录、跟师笔记、平时考核表等材料,听取指导老师、所在单位相关人员、服务对象评议意见等形式,对继承人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遵规守纪情况以及师徒关系、跟师临床实践时间、独立临床实践时间等日常继承表现进行量化考核。继承实绩由专家组查阅继承人撰写的临床医案或实践技能总结、月记、心得体会、跟师笔记、论文、参加集中理论学习合格证书等相关材料后考核。临床实践技能考核包括门诊技能考核及病房技能考核,门诊技能考核在门诊现场选择指导老师擅长诊治的典型病例,采取双盲法由指导老师和继承人分别诊疗并撰写病历,考核专家组考核继承人诊疗思路及用药特色与指导老师的符合度;病房技能考核在病房现场选择指导老师擅长诊治的典型病例,由继承人按照首诊要求进行临床查房并书写首次病程记录。考核专家组对继承人的查房操作进行独立实践技能评价;结业论文参照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答辩方式和程序,考核专家组组织继承人进行结业论文答辩。对于考核优秀者可有学位授予单位授予相应学位证书。
3 中医药学术继承与发展的思考
3.1 遴选导师 注重传承 各师承管理部门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部署师承教学的方法、过程及考核验收等一些重要环节,加强师承教学过程管理,确保跟师带教的时间,及督促继承人按跟师要求完成笔记、日记、月记、医案、心得及结业论文等材料,完善与规范师承工作制度,是保障师承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对于中医传承的教育还要严格把控师承导师的遴选,导师不但要具备丰富的教学能力,还应该具备良好的中医实践能力及相应的科研能力,并能在平时的诊疗过程中运用中医的思维分析病情、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优先选择临床工作中中医诊病疗效显著、医德高尚、师德良好的老师,经综合考评、选拔后方能成为指导老师,对所指导的学生能系统地运用中医临床思维进行指导。同时定期邀请国医大师、名中医讲学指导,学生进行各指导老师间游学实践,拓展学生的思路与视野,分享经验,解答疑惑。
3.2 突出经典 培养思维 “读经典,做临床”,一直都是中医教育成功的重要法宝[2]。中医经典对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所阐述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对指导用药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中医传承人才的培养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强调传统文化、素质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学习的综合培养。中医学在其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利用阴阳学说、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学说等理论,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案有系统的研究与认识,因此对于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是中医药传承的关键环节。一定要避免中医西医化,用西医学的思维理解并运用中医。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医思维渗透到诊病的过程中,弱化理论与实践的界限,注重经典教学的同时,结合临床实践,以凸显中医辨证思维的方法。
3.3 经典与实践相结合 中医学的传承注重经典的学习,但更应该注重经典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作为中医药继承人:(1)应加强国学基础与中医文化熏陶,熟读中医经典,在掌握中医经典的基础上,强调突出临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2)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提前开展临床理论学习及实践操作。尽早跟师学习,巩固基础知识,传承导师的学术思想与实践经验,又能锻炼继承人的中医自我实践思维与能力;(3)还要注重全方位发展,按照中医规培规定多专科学习,并定期开展学术交流,通过例会、座谈会、集体学习会、经典学习班、思维提高班、游学实践等方式,实现各继承人博采众长;(4)中医传承的发展最终还要以成果的形式展现,对继承人来说不但要求其掌握扎实的诊疗能力,还要定期撰写读书心得与笔记,将经典知识运用于临床中,加深对经典的认识与理解[4];(5)再结合信息化建设,建设人才培养平台、信息化共享平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信息化[5],保证中医药的传承,最终构建形成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模式。
4 小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教育模式在不断转变,中医学传承在培养过程中也显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因此为了复兴中医事业,对于中医传承教育事业的探索与转变至关重要,要在传统中医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注重传承教育与实践,实现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有机融合。文章总结了目前中医传承的教学方法,并提出了中医药传承发展的重点方向,传承中应遴选导师,注重传承,突出经典,培养思维,经典与实践相结合,最终实现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中医理论扎实、中医技术精湛、中医思维活跃、中医临床优秀的中医药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