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郁致病与因病致郁浅析

2023-01-10谢惟敏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情志脏腑气机

谢惟敏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辽宁 沈阳 110032)

“因郁致病”与“因病致郁”一直被历代医家所研习讨论,二者既有区别,即发病因果关系和发病趋势的不同,又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确定其因果关系,重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辨别“因郁致病”“因病致郁”,对于病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郁”的概念广博而庞大,从古典哲学的郁到广泛存在于自然之间的气机变化,再引申为疾病、病机、情志,郁的范围囊括天地之间,大到自然中的季节变化、气机升降,小到人之情志、疾病产生,无不有郁的参与形成。

1 中医之郁

“郁”最早可追溯到《说文解字》,记有“右扶风郁夷也”,初为古代地名,后经不断丰富,始有“愁闷”之意。“郁”在中医学中的含义也经历了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初以天地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发展到人体疾病的症状病机,再转变为当今临证的情志之郁。从朴素的自然现象,映射到人体病机的变化,再归结成具体的病因病名,“郁”的概念在中医体系中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更说明了它在中医学中的重要程度。

1.1 郁为气机 运化于自然《黄帝内经》中“郁”的含义可以归纳为气化运动的壅滞、失畅,甚或郁阻、闭塞的状态,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谓郁抑天气之甚也”。从广义自然界阐述了郁之含义。人与天地自然相应,顺应四时阴阳变化,天地气机畅达,四季更迭规律,昼夜交替自然,则人随其安。当运气过度或不及之年,气郁于天地之间,气候变化太过,昼夜寒温失宜,或非其时而有其气,自然界气机失调,人则亦随之产生疾病。人与自然相应,应对不及,影响人之健康。

1.2 症状之郁 后世医家对“郁”的概念进行了阐发,并开始描述了“郁”的症状。并于《医学正传·郁证》中首见郁证病名。刘完素认为“郁”为“怫郁”之意,并解释为“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王履云“郁者,滞而不通之义”,认识到郁为阻滞壅塞,气不得过、血不复行,使气、血、津液等郁而不通发为病。郁既是一种情志抑郁不舒的状态,也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一种病理因素。

1.3 病机之郁 “郁”而在内,气机不通、经气不利、营卫不和等,皆可因郁所致。叶天士言郁为“闭结凝滞瘀蓄抑遏”之统称。赵献可云:“郁者,抑而不通之义”。郁是一种机体状态,无论情志抑郁不畅,还是脏腑气机不通,都是疾病产生的重要前提。所以病机为“郁”,治疗也应以解郁为要,或佐以解郁治疗。

1.4 情志之郁 情志之郁的提出更具体了郁病。时常表现出的心情压抑不舒及情感表达障碍,并长期稳定影响着心理活动,有别于常态[1]。《医经溯洄集》载:“凡病之起,多由乎郁……或因所乘而郁……岂惟五运之便能使然哉”。认识到郁是疾病形成的重要成因,“百病”始生,皆起于郁。临症治疗时配以疏肝解郁可发挥更好疗效[2]。

1.5 引申之郁 “郁”经历代医家不断开拓完善,逐渐扩大了涵盖范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了“五郁理论”,重视了各脏腑气机不畅均会致病,并提示相应治则“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朱丹溪对《黄帝内经》五气之郁为“五行胜复”的理论加以完善,提出“六郁”的概念,认识到郁是引发疾病的关键病理因素,如《丹溪心法·六郁》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赵献可提出“伤寒、温暑、时疫”均可看作“郁”,为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2 郁与病

“郁”可以引发“病”的产生,而“病”也可以导致“郁”的出现,这就是“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2种观点。《景岳全书》云:“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可见,“郁”是广泛存在于疾病之中的,无论何脏腑受病,病后都会导致气机失常,气机不畅,而致郁病。又言:“郁者,结聚不得发越也……大抵诸病多有兼郁,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或用药杂乱而成郁,故凡病必参治郁”。“郁”或因各种原因而形成,无论是阻滞产生,还是“郁”“病”的相互影响,亦或是治疗期间由药物导致,都会出现“郁”证。同时,“郁”是时长随病而生,掺杂其中的一种病理形式。“因郁致病”则多因情志不遂,如《医碥》言:“百病生于郁,人若气血流通,病安从作?一有怫郁,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或郁于气,或郁于血,病斯作矣”,郁是疾病生成的条件,因郁而导致气血、气机失畅,直到脏腑功能失调,疾病产生。基于病因学分类,属于情志病[3]。郁与病互相影响,二者互为因果。

3 因郁致病

中医学“郁”的概念可以概括为,凡外感、内伤诸因导致的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壅积、滞塞、郁闭的状态,皆可以“郁”称之。狭义的因郁致病指郁证,多由于情志失调、气机不畅、心情压抑苦闷,久之而成的一种以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4]。特征有二,即情感睡眠障碍和躯体行为障碍,对应现代医学的抑郁症和神经症。广义上则包括因“郁”引起的各种疾病,泛指导致疾病产生的各种因素和(或)病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最早提出了“五郁”(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致病的概念,为“因郁致病”的源头。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云:“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丹溪心法·六郁》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也。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皆言明,郁是产生疾病的内因,同时也是疾病变生的因素。百病皆可因郁生,皆可因郁成。郁可以阻滞气血、津液、经络,导致不通,破坏气血冲和阴平阳秘的状态,而引发疾病。也可以由小变大,从疾病的“始萌”阶段,加速其发展、恶化,导致重大疾病。

4 因病致郁

即先病而后郁。病已成,无论何脏腑,久之则气血不足或壅塞,或表里传变累及他脏,初起气机失畅,继而郁滞不舒,当超过人之承受范围,导致疾病发生发展。情志过激,则五脏受损,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常,进而影响情志,产生“郁”的一类病证,涵盖了各种病证导致的气血郁滞。临床常见患有痼疾或疑难杂病的患者,因久病不愈而影响情志,终日忧愁恐慌,导致肝气郁滞、心神失养,引发或伴发郁证。“因病而郁”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但其在疾病的发展中又有重要的作用。“因病致郁”往往先有“病”而后有“郁”,故而在四诊中需要重视问诊,了解患者患病的前后症状以及发病过程,尤其重要。

5 临症治疗

“因病致郁”和“因郁致病”二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中常相互影响及转化。久病慢病,长期不愈,心情压抑、郁而成疾、郁则气不疏泄,反而会加重痼疾,形成“郁—病—郁”的恶性循环。关注到二者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对于临床治疗,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证治汇补·郁证》:“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医方论·越鞠丸》有云:“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流通,郁于何有?”认为“因郁而病”当调理气机为主,而肝主疏泄,故历代医家也多从肝调理。治疗“因郁致病”重在纠正“郁”,“郁”去则病自解。因病致郁临证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盖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注重了心理疏导。除了药物的干预外,心理疏导也格外重要。“因病致郁”强调心理调摄,既可从病论治,也可病、郁同治。在治疗过程中,针对病因采取对“因”治疗,同时重视调畅气机、疏解抑郁,并且注重心理疏导。

在治疗“因郁致病”时,医、患均重视治郁;但“因病致郁”时,则容易忽视治郁。躯体病变更易得到关注,情志方面的郁病常被忽视。影响疾病病势和病情转归。此时进行干预,往往效果欠佳。其原因在于疾病影响气机的升降变化而致郁,郁的迟滞不畅将加重原发疾病,治疗周期被延长,使病患依从性及主动性大大下降,使原发疾病治疗困难化、复杂化。所以临证时,需详细、耐心,重视“病”“郁”关系,辨证审因,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5],治疗原发疾病同时兼顾情志调摄,提高临床疗效。

6 结语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情志疾患发生率显著提高,“郁”与“病”逐渐成为当今疾病的主流,据统计全球现约有1.21亿抑郁症患者,每年约85万人死亡与抑郁相关[6,7],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因郁致病”及“因病致郁”应被广泛重视,明辨病因,从而采取恰当合理的治疗方法,做有针对性地治疗,兼顾心理疏导,重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改变,提高临床疗效,并促进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生物医学模式只关注躯体疾病,而忽略了心理因素。在现代人的生活中,生理情志的起伏波动直接影响着人的学习、工作及生活,而人又具备社会属性,个体离不开社会,无论躯体、情志的异常导致疾病,都将作用到社会,所以,单一的医学模式已经不能被今天应用。关注“病”与“郁”的关系,重视“郁”的影响,才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情志脏腑气机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便携电子打气机
LNG加气机现场检定方法的解析
脏腑疏通术
浅析LNG加气机工作原理及现场检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