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温病学教学的探索*

2023-01-10谢忠礼张晓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温病医家思政

谢 苗 谢忠礼 张晓艳

(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的基石。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并指出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1年1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性命所托,健康所系,医学高等教育目标是培养一批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的栋梁之材。在大思政教育格局下,医学高校积极推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二者相互融合,并肩齐行。中医学不仅具有科学属性,还蕴含丰富的哲学内涵,更具有厚重的人文特点,尤其对于将来要承担拯救性命重任的医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体会科学的深度,领悟哲学的广度,还要具有人文的温度。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中,寻求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之间的关联性,从多个切入点出发,积极正确引导,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1 温病学课程特点

温病学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一,其理论既源于临床,又指导临床,是基础和临床的衔接课,其思辨方法对各科临证均具有典范作用,历来是中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2,3]。温病学研究对象是外感疾病中具有温热性质的疾病,包括现代临床上的多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4]。教材编写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内容涵盖了中国温病学发展的过程及各种温病的因、机、证、治等内容,也汇集了明清时期江浙一带著名医家对当时多发的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感染性、传染性疾病的诊治理论与临证经验,既有古病与今病的类比,也有经方与时方的结合,更有经典原著与现代病案的融汇,这其中就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需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充分挖掘。

河南中医药大学将温病学一般开设在五年制专业的四年级阶段,主要开展模式是线上线下结合的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们在前期已经学过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三大经典课程以及中医学发展史、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基本课程,已经初步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积淀,即将要学习内、外、妇、儿各科知识,继而进入到临床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既脱去了初入校园的稚涩,又即将面临职业生涯的挑战,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也容易受到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和冲击[5]。在此关键的阶段,教师如果能善于观察,正确引导,适当的插入一些思政方面的德育案例,既能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建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又能激发学生内心对医学的兴趣、对职业的尊重和热爱,从而正确指导医疗实践。

2 温病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途径

近年来,教研室成员整理了大量的温病学史料素材,积极寻找切入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踊跃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不断更新教学设计,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科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并逐步实施,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医经典课程的思政建设模式。

2.1 关注时政动态 激发责任担当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温病学中的理法方药在疫情的防控和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业界对温病学的学习也重视起来。事实上,温病近半个世纪以来时有发生,在全球范围内已发现的新发传染病多达40余种,如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艾滋病、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以及基本每年都会出现的重症流感、手足口病等,都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尤其是这次疫情大考,一大批医护人员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和社会各界人士一起筑成了一道坚固的城墙,为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在课前,可以利用课堂派教学平台提醒学生们观看“2020全国抗疫表彰大会视频”,结合自身在疫情间的所见所闻,激发其共情感,面对使命,勇于先行,激发其责任担当。在课堂上适时引导,给予正能量鼓励,激励学生把治病救人作为自己的使命。课后提醒学生们关注时政动态和日常新闻,比如说高铁上、飞机上医生参与急救的事迹,鼓励其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其使命感、激发其责任感。

2.2 趣记历史歌诀 提示创业维艰 中医学发展史与中国发展史并肩齐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取得了灿烂辉煌的成就。针对中医学生所承载的临床技能学习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双重责任[6],温病学课程的开始都要先讲一讲发展史。因其内容丰富,学生们记起来容易混淆。此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学历史书中或者QQ音乐里的《朝代歌》,让学生们从回忆中趣记朝代发展顺序,顺便引入对温病学发展史的学习。一曲《朝代歌》,就是一部温病学发展史。从“三皇五帝始”到“隋唐五代传”,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仅仅是温病学的萌芽时期,足见其萌芽之艰难;“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包括了温病学的成长和形成时期,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检验和岁月洗礼,沉淀出新的思想和理论,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完整理论体系;近现代以来在与各种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斗争中,温病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史和新中国的成长历程,发现二者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筚路蓝缕,大浪淘沙,虽然艰辛,但不可替代。通过简单易懂的《朝代歌》听诵,引导学生们既轻松记住了温病学发展的全过程,又体会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艰苦创业精神,鼓励其刻苦学习,奋勇前进。

2.3 融入医家素材 鼓励探索创新 《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也强调“惟进取也故曰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医学的持续发展有赖于不断地创新,温病学的萌芽和成长也是历代医家不拘泥古方、推陈出新的结果。课堂上引入视频《长寿医家刘完素的故事》,根据描述,体会“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伤寒崇仲景,热病遵河间”产生的背景,以及刘河间“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9个字代表的含义,指导学生认识到在当时由于疾病谱的变化及病种的增加,固守经方已经不能解决人民群众所面临的时疾,新的理论观点就顺势而生。课后提醒学生们观看电影《大明劫》,体会明末医家吴又可提出瘟疫病“疠气致病说”的社会历史背景,其认为“守古法不合今病”,创造性地提出了温病不同于伤寒的新观点,是外感热病学说中的一大突破。此后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医家纷纷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并在各类温病辨证论治上也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在课堂上借此案例适时引导学生尊重实践、善于思考,刻苦钻研,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增强其主动探究学习的内驱力。

2.4 联系气候变化 倡导环保理念 中医学讲究整体观念,尤其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即“天人合一”思想。在追溯疾病的病因时常常强调内因和外因的统一。温病学认为,除了烈性传染性疾病外,温病的发生多是内因起主要作用,但也强调外因,也就是四时气候变化对疾病发病的影响。温病学病因与发病一章以及各论的四时温病的论述中,均强调季节时令变化产生不同的病因,比如冬季气候本应寒冷却突然温暖,春季虽然气温回升却温风过暖,都可以导致风温病的发生,如重症流感,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等;夏季温度过高,烈日炎炎,容易产生暑温,如中暑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夏秋季节天暑下逼,雨湿上蒸,容易产生湿温,如肠道感染性疾病等。如果感受的邪气过于猛烈,短时间内造成大范围的流行,甚至是集中性的暴发,就会造成瘟疫的传播。四时温病的病因以及“疫疠之气”跟现代病原微生物学说极为吻合。课前让学生在平台上观看《细菌与人类》《微生物与人类》《自然与环境》的视频,课上开展讨论,引导大家正确认识人类与自然环境以及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意识到正是人与自然关系平衡的破坏,气候骤变,各种突如其来的传染病随之而生,启发学生们自发自觉保护环境,积极倡导环保理念,树立环保意识。

2.5 树立生命意识 培养大医情怀 经典原著学习是《温病学》学习的基础。然而《温病学》不是某一部单一的著作自成体系,而是明清两代医家智慧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结晶。在学习之前,首先要了解这些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也就是温病医家的“大医之路”。在课堂派平台上传视频资源,提醒学生预习,对原著的学习大有裨益。比如《叶天士拜师谦学》《医痴叶天士》等,讲述了叶天士幼承家学,又多方拜师学艺、出手治伤、巧做红娘、奇药救皇上、治匪于膏肓等故事,再现了“温热大师”谦虚谨慎、严谨仔细的治学精神,医理精深、医技精湛的高超医术,以及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高尚医德[7]。《吴鞠通研制安宫牛黄丸》视频讲述清代瘟疫横行之时,吴鞠通临危受命,救治外国使者的故事,结合学生们自己查阅的文献资料,带入吴鞠通“大器晚成”的学医之路,激发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们培养敢于担当的大医情怀。通过挖掘史料素材,塑造温病医家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鼓励学生不仅要精究医术,刻苦钻研,还要尊重生命,面对病患,无论贫富贵贱,均要平等对待,永远保持一颗“恻隐慈悲”之心。

2.6 对比古今中外 坚持四个自信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大的传染病的发生,多少都和政权的更迭息息相关。电影《大明劫》反映的就是一场“瘟疫”的表与里,《瘟疫论》的产生背景在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治国有心无力,孙传芳将军治军进退受限,吴又可治瘟疫的左右为难,一场瘟疫,将民心的动荡、军心的涣散以及政权的腐败折射尽透,结果令人叹惋。对比我国2020年初遇到的新冠肺炎疫情,大疫当前,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共同取得了抗疫防疫攻坚战的胜利。对比国外疫情蔓延情况和政权的动荡,体现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次疫情大考,既有领导者的正确决策,又有一线人员的勇往直前,更有后勤保障的及时准确,还有普通民众的积极配合,大家齐心协力,交了一份不错的答卷。在对疫病的治疗中,中医药特色独具,大放异彩,起到了典范作用,尤其是温病学在防疫方面理法方药的正确运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些素材的引入,可以提升学生对国家“四个自信”的坚持,尤其是“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 结语

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探索与创新,温病学课程设置在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关键阶段,适当的引入思政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不能生搬硬套,进行空洞的、教条式的说教,不然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抗拒心理,更不可能促使其实际践行。教师应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巧妙自然地融合在教学内容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巩固其理论知识,强化其专业技能,激发其学习的内驱力,提升学生知、情、意、行与信的水平,培养学生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有理想、有仁心、有医技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温病医家思政
伤寒、温病与现代医学疾病对应探赜
——兼与《论流行性感冒与伤寒、温病的关系》一文作者商榷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分析开展叶天士温病医案症药规律的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温病瘥后调理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