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传统文化 秉承中医思维*
——中药学课程思政内容的探索与实践

2023-01-10常惟智卢柠霞隋方宇吴鑫宇田洪昭关子赫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中医药中药传统

常惟智 卢柠霞 殷 越 隋方宇 吴鑫宇 田洪昭 曲 苗 张 淼 关子赫 单 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中医药学的起源和发展,是根植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可以说其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学作为中医学“理、法、方、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立足传统文化,加强中医思维,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让学生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1],更加透彻地理解中药性能特点、功效及临床应用这些核心的教学知识内容。

1 中药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中药学教学中做好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学生强化传统文化意识,拓展传统文化知识面,培养文化自豪感[2],坚定中医专业思想和信念,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医原创思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包含了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和文化。诸如天人合一、整体观念、阴阳调和、五行生克等,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辩证法,与儒家思想、道家学说等一脉相承、交相辉映[3]。中医思维是中医药学的灵魂,是中医药学得以传承与发扬的根基,运用中医思维来理解、使用中药,才能更准确地体现中药的实际价值[4]。因此,在授课中紧密联系中医药理论和传统文化,可使学生从中汲取大医精诚的人文素养,传承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课程思政有助于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医药学,生命力蓬勃不息,其优秀的传统中医文化深入人心,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也蕴藏着富有活力的课程思政基因[5]。中药学课程以药性理论和功效应用为知识技能层面的学习重点,内容众多、包罗万象,渗透着古代医家在救死扶伤、治病疗疾、养生保健等方面的高超技艺和高尚情操,因而完全可以将课堂打造成思政和德育教育的“新高地”。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等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师要提高育人意识,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目标。同时要努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及文化素养水平,以扎实渊博的知识储备、丰富多元的素材资料、生动传神的语言表达,让学生们认可与信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立足传统文化,运用中医原创思维探索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准确把握中医药学科理论体系,最终可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目标全面达到培养要求,成为合格的中医药学专业人才。

3 课程思政树立学生中医药事业传承者的自信心

3.1 中医药思维理论自信 在讲述中药的性能“四气对临床用药指导意义”这一内容时,如果只是简单介绍《神农本草经》所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学生领会理解不深刻。可举俞震《古今医案按》误食毒蕈(毒蘑菇)中毒一则医案,前医认为治宜清热解毒,遂用黄连、黑豆、甘草、枳实等性偏寒凉的药物,接连服用而病情愈加严重。继请张景岳为其医治,景岳认为蘑菇生长环境皆处阴暗潮湿之地,所以患者所中之毒属阴寒性质,选用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附子等药性温热之品给予治疗,最终患者得以痊愈。

有关中药独活释名,陶弘景云:“一茎直上,不为风摇,故曰独活”。《名医别录》曰:“此草得风不动,无风自摇,故名独摇草”。刘完素说:“独活不摇风而治风,浮萍不沉水而利水,因其所胜而为制也”。独活风吹不摇动,所以其能制(祛除)风邪;浮萍生长浮于水面而不下沉水底,所以其能制(渗利)水邪。

再如蝉蜕,味甘性寒,归肝、肺经,具有发散风热、利咽开音、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等功用。张志聪《本草崇原》说:“学者知蝉性之本原,则知蝉蜕之治疗矣”。蝉的幼虫生活在地下,以吸食树根汁液为生,故而蝉体禀受地下的阴寒之气,其性味甘寒。根据“取象比类”的理论,蝉蜕体质轻浮,故能疏散风热;其本是蝉羽化后脱落的皮壳,故治麻疹、风疹等瘙痒性皮肤病(以皮治皮)、目生翳障(善脱之性);因蝉鸣叫声音清脆响亮,故治喑哑、失音;又昼鸣夜息,故止小儿夜啼。

桑叶,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云:“经霜则兼得天地之清肃”,秉秋日肃杀之性,清肺热、润肺燥之力更胜,故用治肺阴虚、肺热燥咳病证多选用霜桑叶。桑寄生,徐灵胎《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胎亦寄母腹者也……寄生乃桑之精气所结,复生小树于枝间,有子之象焉,故能安胎”。古人取象比类,因其寄生桑树之上,结合紧密、不易脱下,对应人体而言,与胎儿和母体间关系十分相似,故以为安胎圣药。另如菟丝子亦为寄生植物,同样有安胎之效。

这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式在古代实属难能可贵的,经过这样的说理解释,对于帮助理解、记忆一些中药的功用是有积极意义的。值得注意的是,中药的功效是从实践当中来的,必须以临床疗效为前提,不能单纯根据其自然属性凭空猜想、机械推理、主观臆断。

3.2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信

3.2.1 汉字文化 1899年,清末金石学家、时任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鹤年堂抓药时,买到的“龙骨”药材表面有刻痕似图形文字,又通过山东古董商人范维卿大量收购,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并将其断为商代。该发现轰动中外学术界,把汉字的历史追溯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这个故事折射出中药与汉字文化的交融性,昭示中药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

3.2.2 诗词文化 清代蔡淳《金银花》诗:“金银赚尽世人忙,花发金银满架香。蜂蝶纷纷成队过,始知物态也炎凉”。作者咏金银花借其花名“金银”这一特点,引申生发,表露了对世俗物欲横流的愤懑之情,是一首有寄托之意的咏物诗。唐代李中《红花》诗:“红花颜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染出轻罗莫相贵,古人崇俭诫奢华”。讲到相关中药时通过适当引用古典诗词,不仅有助于专业内容的讲解,也可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品鉴能力。需注意的是,授课中对于古典诗词的引用,应该讲究自然,不宜耗费过多时间,否则就有可能偏离教学主线。这就要求授课者多读、多记,引用的时候就能做到信手拈来,从而为课堂教学增色。

3.2.3 饮食文化 刺身这道菜源于中国,古称“鱼生”“生鱼脍”“鱼脍”等。唐朝食生鱼片曾风靡一时,并将这道菜肴传入日本。如今,生鱼片作为日本料理重回国内餐桌上,成为一道时尚菜肴。日本刺身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食材——生鱼、生虾、生贝等海产品;佐剂——芥末、紫苏叶、萝卜丝。为什么要把这两类东西同食呢?刺身食材虽口味鲜美、营养丰富,但气味腥、性阴寒、难消化。芥末是辛散温通之品,具通利上冲之性,既能暖胃散寒除腥又能开胃助消化,对于阴寒之性很重的水产刺身非常合适。紫苏叶能防治食物中毒,尤善解鱼蟹中毒;萝卜丝亦能开胃助消化。再如,《红楼梦》中薛宝钗螃蟹咏有“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的诗句,螃蟹气味腥、寒凉之性甚重,所以在烹饪和食用时佐以黄酒(或烧酒)、菊花、生姜等,来除腥气、解寒毒。

在体验这些水产美食味觉享受的同时,也体会到了酒、芥末、紫苏、生姜、萝卜丝等辛散温通、助消化的佐剂在中和食材“气味腥、性阴寒、难消化”特性中的作用,由此真切地感悟到药食同源的真谛,感叹古人非凡的智慧。

3.2.4 民俗文化 雄黄,李时珍称其能“解百毒”“解一切蛊毒”。为什么饮雄黄酒成为端午节的一项习俗?端午节时值农历五月,仲夏来临,各种毒虫活跃,也是一些传染性疾病流行的时节。饮雄黄酒不但能解蛇虫之毒,亦能祛除积聚体内的一些毒邪。端午节的另一个习俗——在门窗悬挂艾叶,在我国南北地区都非常普遍。这来源于“艾叶辟邪”的传说。古时候,保管火种的人要在每年端午节前后上山采摘大量艾叶,晒干后挂在自家墙上,制成艾绒以备取火和保存火种之用。某次瘟疫来袭,村子大部分人都因感染瘟疫而死亡,但是保管火种的这家人却安然无恙。于是有了“艾叶辟邪”之说,渐渐演变成端午节挂艾叶的习俗。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描写的“遍插茱萸少一人”,为何要在重阳节佩戴茱萸呢?重阳节前后,气候变化多端,冷热无常,时有雨水降临。人们在经历酷暑后,阳气越来越弱,阴气越来越重,机体会产生莫名其妙的疲惫感,忧郁、伤感之情油然而生,常会出现肝胃不和的征象,如食欲不振、呕吐酸水、胁痛胃痛等。吴茱萸气味芳香,辛苦燥热,具有疏肝和胃、降逆止呕、燥湿助阳、散寒止痛之效。所以,在重阳节佩戴茱萸不仅是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更可起到辟邪除病的作用。

这些习俗充分体现出古人的智慧,也体现了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完美地融合了传统文化与中医药知识。广大中医药学子在传承这些流传千载民俗文化的同时,更要体会到这是中医药防病治病因时而变、立象尽意的特有思维方式的体现[6]。

3.2.5 人物典故 讲述止咳平喘药杏仁时,提出问题“为何将‘杏林’作为中医学界的代称?”典出三国时期号称“建安三神医”之一的董奉(与张仲景、华佗齐名),据《神仙传》记载:“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指代医学界,医家亦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常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林妙手”等来称颂医家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3.2.6 对外交流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汉朝与西域诸国之间的文化交融,而且将胡麻、胡荽、大蒜、核桃、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药用植物引种在中原地区栽培。唐朝的长安是世界性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由政府组织编纂刊行的《新修本草》,很快流传到国外,对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17世纪即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到海外,据说达尔文看到该书后评价称之为“中国16世纪的百科全书”。

学习中药,归根结底学习的是文化!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在保证完成重点知识内容讲授的前提下,拿出一定的时间,深入浅出地讲解中药承载的文化特征,唤醒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具备国际化的视野[7],与当今“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紧密结合,高屋建瓴地理解和领会中医药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所能发挥的独特作用,从而振奋精神、升华情感、坚定信心[8]。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讲述驱虫药槟榔,《名医别录》记载其“杀三虫(蛔虫、蛲虫、赤虫),去伏尸,治寸白”,现代发现其对血吸虫也有麻痹和驱杀作用。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历史悠久,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成虫寄生在门静脉、肠系膜静脉,晚期可见门静脉高压、肝硬化、肝脾肿大、腹水、脓血便、消瘦,甚至丧失劳动力。1955年冬,毛主席发出“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还亲自到湖北疫区视察。在1958年7月1日,毛主席深夜读《人民日报》,得知江西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浮想联翩”“夜不能寐”而创作了脍炙人口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一: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第一首回顾过去,描述了旧中国血吸虫病(瘟神)肆虐流行,给人民大众带来的无穷灾难。第二首描述新中国成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战天斗地,最终使瘟神无所遁逃,彻底被消灭。毛主席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认识到人民群众热情投身于当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展示出的无穷力量及其创造历史的作用,也表达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对人民的关怀、推崇以及“人定胜天”的思想。

4 结语

纵观中国文化与中医药的历史,不难发现它们并肩而行、难解难分的发展轨迹。中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侧面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精华之处[9]。可以说,文化中包藏着中药,中药中蕴含着文化[10]。中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闪耀着中华文明与智慧的璀璨光芒。立足传统文化,秉承中医思维,依此来聚焦、解读中药,“观其源可以知其流,而因其流亦可溯其源”,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认识和应用中药,弘扬中药!

猜你喜欢

中医药中药传统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