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顽固性失眠经验举隅
2023-01-10张会玲张可
张会玲 张可
(台儿庄区中医院治未病科,山东 枣庄 277400)
失眠中医称为不寐,古人又称“目不瞑”“不得眠”等,主要表现为睡眠质量下降和睡眠时间缩短,轻者入睡困难、梦多易醒,严重者彻夜不眠。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失眠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质量。根据调查发现,一般普通人群中存在睡眠欠佳者约有25%,达到失眠的国际诊断标准者有6%~10%[1]。自古以来,中医对失眠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尤其对一些顽固性失眠疗效可靠。笔者在临床中常有失眠患者来诊,因此对失眠一病有较多研究,并取得较好疗效,一些顽固性失眠患者经笔者治疗得以痊愈。下面就失眠的病机、方药以及笔者的临床验案展开论述,供广大同道参考。
1 病机认识
失眠的中医病机大致有虚实两端,虚者如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胆气虚等,实者有肝郁化火、痰火扰心、心脉瘀阻等。
心主神明,失眠病机首先责之于心,当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失常,导致心神失养或邪扰心神时,即可引起失眠。《素问·热论》指出:“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可见胃热上扰心神,心火不得下行,可致失眠。心脾气血亏虚,心失所养,心神不安,可致失眠,正如《类证治裁·不寐论治》所说:“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
孔令娟等[2]认为失眠和肺的生理功能失常有关,肺藏魄,当肺气亏虚时,魄失所养而致失眠,肺又为贮痰之器,肺主津液的宣发肃降,当痰饮浊气蕴积于肺时,魄受痰扰而致失眠。傅春梅[3]认为老年失眠的病机核心为肾虚,肾为先天之本,老年人肾本亏虚,不能上充于脑、上济于心,且肾主水,肾气亏虚则痰饮内生,痰饮之标物上扰,均可引起失眠。
2 古今方药
自古以来,中医治疗失眠积累了丰富的方药,如温胆汤治疗痰浊阻滞型失眠、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交泰丸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安神定志丸治疗心胆气虚型失眠、天王补心丹治疗阴血亏损型失眠等。另外,古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柏子仁、酸枣仁、合欢皮、首乌藤、龙骨、牡蛎、远志等中药具有治疗失眠的作用。
廉治军等[4]从肝郁、血虚、脾弱论治失眠,并用“解郁养血安神汤”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宋春侠等[5]应用自组方“泻土化瘀汤”治疗痰瘀内阻型失眠,疗效理想。张瑞玉等[6]用自组方“定心汤”治疗气阴两虚型失眠,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失眠状况。
3 验案举隅
3.1 肝郁脾虚 肾气亏损证医案:李某,女,39 岁。失眠3 年余,平素需服用安定片助眠。现入睡困难,梦多易醒,头脑昏沉不清,时有头痛,心悸气短,情绪低落,心烦不安,腰酸痛,下肢乏力,大便不成形,纳少,平素月经量少、经期推迟。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腻,脉弦细无力。辨证:肝郁血虚,脾肾亏虚,心神失养。治法:疏肝养血,补益脾肾,宁心安神。处方:当归10 g,赤芍12 g,柴胡10 g,茯苓30 g,白术15 g,枳壳10 g,香附10 g,丹参15 g,菟丝子30 g,杜仲20 g,炒酸枣仁30 g,合欢皮30 g,琥珀6 g。水煎服400 mL,每日1 剂服药10 剂,诸症减轻,睡眠显著改善,不需服用安定片即可睡眠5 h 以上。
分析:肝主疏泄,肝木能生心火,此人肝气不舒,日久气滞血瘀夹杂,肝失疏泄,木不生火,心血因而亏虚,故心神失养而见失眠。且此人平素脾肾亏虚、冲任不足,脾肾之气不能上养心神,亦引起失眠。治疗此证,当肝脾肾同调方可奏功。
3.2 肝阳上亢 痰瘀阻滞证医案:张某,女,64 岁。失眠10 余年,现入睡困难,时有整夜难以入睡,头脑昏沉不清,时有头胀头痛,食欲不振,纳少,心悸,口干,烦躁易怒,两目干涩不适,白睛有血丝。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血压150/90 mm Hg(1 mm Hg ≈0.133 kPa)。辨证:肝阳上亢、痰瘀阻滞。治法:平肝潜阳、化痰活血。处方:天麻10 g,钩藤10 g(后下),龙骨30 g,牡蛎30 g,石决明30 g,玄参20 g,牡丹皮20 g,丹参30 g,胆南星12 g,清半夏12 g,地龙12 g,刺蒺藜30 g。水煎服400 mL,每日1 剂服药7 剂,夜眠4 h 左右,继服14 剂,基本能够正常睡眠。
分析:此人多年来因家庭不睦,情志不遂,日久肝郁化火,肝阳上冲脑窍,又兼痰瘀阻滞脑窍,故而失眠、头痛。总体为火、痰、瘀上扰清窍,脑神不安,治当引脑中之浊气下行,则失眠自愈。
3.3 血府血瘀 兼有心火证医案:患者李某,女,33岁。失眠1 年余,夜间易醒,醒后难以再睡,心烦易怒,胸中时有痞闷不舒,平素月经推迟、月经量少色暗。舌质暗有瘀斑、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涩。辨证:血府血瘀、兼有心火。治法:理气活血、清心安神。处方:当归10 g,生地黄10 g,桃仁10 g,红花5 g,枳壳12 g,川牛膝10 g,川芎6 g,柴胡12 g,赤芍10 g,甘草6 g,桔梗10 g,淡竹叶10 g。水煎服400 mL,每日1 剂服药10 剂,睡眠改善,夜眠7 h,夜间仍醒,但醒后容易再入睡。继服10 剂,睡眠基本正常,月经如期而至,经量增多、颜色鲜红。
分析: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论述血府逐瘀汤时指出:“夜不能睡,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本案患者为气滞血瘀证,以血府逐瘀汤治之而愈,可见王氏所言为实。血府逐瘀汤为王清任所创,由四逆散、桃红四物汤合方加味而来,此方行气化瘀、升降结合,对于气滞血瘀所致的失眠具有良效。
3.4 痰火扰心 阴津亏虚证医案:崔某,男,57 岁。失眠5 年余,自服安定片无效,每晚睡眠1~2 h,梦多,眠浅易醒,心胸烦躁,焦虑不安,夜间手足心发热,手足必须放到被子外,口干、咽干,晨起咳吐黄痰,小便黄,面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痰火扰心、阴津亏虚。治法:清热化痰、养阴安神。处方:黄连9 g,茯苓30 g,清半夏12 g,炙甘草6 g,枳实12 g,竹茹12 g,陈皮9 g,玄参20 g,生地黄15 g,知母10 g,牡蛎30 g,夜交藤30 g。水煎服400 mL,每日1 剂服药5 剂(未服安定),夜眠5~6 h,但仍梦多易醒,醒后可以再睡,手脚心发热不适感显著减轻。继服半月而愈。
分析:此人既有痰火扰心之实证,又有阴虚火旺之虚证,故用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以去实火,用玄参、生地黄、知母、牡蛎养阴清热以退虚火,如此虚实之火尽去,心神不复受扰,失眠因而得除。
3.5 风寒阻络 肝郁肺热证医案:郭某,女,40 岁。失眠2 年,每晚睡眠仅1 h 左右,颈部僵硬疼痛,遇风冷则疼痛加重,口干多饮,咽喉干燥疼痛,乳房疼痛,心烦易怒,偶有胸闷。舌质红、苔薄黄、舌底经脉粗、色紫暗,脉弦紧,沉取滑数。辨证:风寒阻络、肝郁肺热。治法:祛寒通络、疏肝解郁、清肺降火。处方:桂枝20 g,赤芍20 g,生甘草10 g,葛根 60 g,丹参15 g,柴胡15 g,枳壳20 g,桑叶15 g,浙贝母10 g,知母15 g,生地黄15 g。服药5 剂,失眠显著改善,夜眠5 h,颈部疼痛显著减轻。继服10 剂,睡眠恢复正常。
分析:《灵枢·经脉》指出,足太阳膀胱经“其直者,从颠入络脑”,此人颈部疼痛为风寒闭阻膀胱经脉所致,邪气闭阻膀胱经则脑窍为之不利,影响睡眠;肝主情志、主疏泄,肝郁则情志不遂、气机郁滞、胸中不畅,故心神不宁而影响睡眠;肺热浊气又阻滞胸中,肺失肃降,热浊扰于胸中心神而影响睡眠。风寒、肝郁、肺热三者共同引起患者失眠,故以桂枝加葛根汤散风寒以通血脉,以四逆散解肝郁以畅胸胁,加桑叶、浙贝母、知母降肺气以安心神,三管齐下而失眠得愈。
4 讨论
医者认识和治疗顽固性失眠,可以从古典医籍上寻找启发,拓展思路。如《素问·逆调论》曰:“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灵枢·营卫生会》曰:“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灵枢·脉度》曰:“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诸如此类论述甚多,对后世医家深入且全面地认识失眠大有裨益。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多处论述到失眠,并记载了一些至今行之有效的方剂。如《伤寒论》第71条“胃中干,烦躁不得眠”,第76 条“虚烦不得眠”的栀子豉汤证,第303 条“心中烦,不得卧”的黄连阿胶汤证,第319 条“心烦不得眠”的猪苓汤证等。在《金匮要略》中也有一些论述,如“目不得闭,卧起不安”的甘草泻心汤证,“虚劳虚烦不得眠”的酸枣仁汤证等。这些相关论述均能很好地指导医师治疗失眠。
顽固性失眠往往多种病机夹杂,且患病较久,治疗起来往往需要全盘考虑,精准辨证,临床应遵照《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精神,参考历代医家的论述和经验,随证施治,则中医治疗顽固性失眠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