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越涛教授中医药治疗石淋经验总结
2023-01-10宋丹华于秀梅
宋丹华 于秀梅
(1.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18 级,山东 济南 250000;2.聊城市中医医院肾病科,山东 聊城 252000)
谷越涛教授是第三、四、六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名老中医,山东省五级师承工作指导老师[1]。谷越涛教授师从李克绍,从事临床工作50 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使用经方,致力于研究《伤寒论》,对中医药治疗石淋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淋”的病名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其病中热胀,面目浮肿……小便黄赤,甚则淋”。东汉华佗的《中藏经》将淋证分为冷、热、虚、实、气、劳、膏、砂8 种,其中砂淋即为石淋。《外台秘要》中出现对五淋的论述,五淋即热淋、气淋、膏淋、劳淋、石淋,五淋分类被中医学沿用至今[2]。至此,以小便内偶有砂石,排尿艰难,或排尿突然中断,少腹拘急,或伴有腰腹部绞痛,痛可累及外阴部,小便中带血等为主症的疾病,便称之为“石淋”。中医中的石淋与西医中的泌尿系结石可相互参考。
1 病因病机
肾阳亏虚是其本,膀胱湿热为其标,《黄帝内经》有云:“淋之为病,肾虚膀胱热也”。隋·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有云:“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丹溪心法》有云:“诸淋所发,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证治准绳》有云:“膀胱为水脏,热甚则生湿,湿生则水液浑,凝结而为淋……湿热蕴结下焦,尿液受其煎熬,日积月累结为砂石,成为石淋”。历代医家普遍认为石淋病位主要在肾与膀胱,病因为“肾虚”为本,“膀胱热”为标。《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逆调论》有云:“肾者水脏,主津液”。肾为水脏,肾气有调节身体水液代谢的功能。肾主水,肾将分布于肾的水液,再一次分清泌浊,清者在肾气推动下,复归于脾肺;浊者在肾气推动下,化生尿液,下输膀胱。《素问·灵兰秘典论》有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具有贮存尿液和排泄尿液的功能。肾气将浊水气化而成的尿液下输膀胱,由膀胱贮存,当膀胱内的尿液达到一定量时,再通过肾气的推动,使膀胱开合有度,正常排出尿液。若肾气亏虚无力则致气化功能失司,膀胱内有湿热之邪侵袭则致水道不利,尿液的生成排出皆受到影响。此为淋证的基本病机,石淋也是如此。肾气不足无力推动,尿液在膀胱集聚,日久化热,煎熬为砂石;或膀胱为湿热病邪侵袭已久,湿热煎熬尿液,日积月累,尿液凝聚为砂石,则为石淋。
谷教授认为本病的根本病因是肾阳亏虚。肾在尿液的产生中起主导作用,肾将流于肾的水液通过肾阳的蒸腾气化作用进一步分清泌浊,清者上输于脾,浊者下输膀胱,同时肾阳推动尿液的生成,将尿液储存于膀胱。肾阳在排尿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膀胱中的尿液达到其可承载的边缘时,会产生便意,经脑判断可以排尿之后,膀胱会在肾阳的推动下,排出尿液。
当肾阳不足之时,尿液的生成及排出都会受到影响。肾阳不足,蒸腾气化功能不足,水液清浊不分,或将部分清者一同下输膀胱,生成过量的尿液排出,或将部分浊者上输于脾,尿液生成过少;排出尿液时,或因肾阳亏虚,固摄不足,尿液排出过多,或因肾阳亏虚,无力推动,尿液无法顺畅排出。
在肾阳不足的基本病机上,尿液长期潴留于膀胱,无法排出,日久化热,或素体有热,或感染热邪,反复煎熬,聚成砂石;患者嗜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致体内湿热内蕴下注膀胱,此为内生湿热之邪;患者下阴不洁,污秽热邪自下阴侵袭,累及膀胱,此为外感湿热之邪。反复煎熬,日积月累,形成砂石,结为石淋。砂石为外邪,停于膀胱日久,又郁而为热,加重湿热之邪,形成恶性循环。
临床调查发现,男性患者以膀胱湿热为主,肾阳亏虚为辅;女性患者则以肾阳虚为主,膀胱湿热为辅[3]。
2 辨证施治
2.1 温补肾阳 兼补脾阳肾阳对尿液的形成与排泄起着重要作用,肾阳不足是石淋形成的病机之本。温补肾阳以治其本。谷教授常用淫羊藿、仙茅、巴戟天、杜仲、续断、肉苁蓉、菟丝子等。淫羊藿、仙茅、巴戟天是二仙汤的主要组成药,可温肾阳。杜仲、续断等也是温补肾阳的常用药。
同时脾阳对尿液的形成也用一定的作用,脾对水液有输布作用。《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将胃肠吸收的水谷精微上输于肺,下输于肾。脾阳不足,对水液的输布作用不足,属于肾的水液变少,尿液即会变少。谷教授常于温补肾阳之时,兼补脾阳,加入温补脾阳之品,如山药、党参、黄芪等。山药、党参、黄芪皆为健脾良药,味甘缓,性平和,无毒副作用。
2.2 清利膀胱湿热膀胱湿热伴随石淋病程演变的始终。清利膀胱湿热治其标。谷教授擅用车前子、滑石、通草、萹蓄、瞿麦、冬葵子、石韦、王不留行、牛膝、地龙等。车前子甘寒滑利,可通利水道,清膀胱热。滑石性滑利窍,性寒可清热,清膀胱湿热兼通利水道,是治疗淋证的常用药。通草、萹蓄、瞿麦、冬葵子、石韦、王不留行均可清利下焦湿热,同时瞿麦和王不留行又可活血通经,石韦还可止血。牛膝可利尿通淋,又可活血祛瘀,还可补益肝肾,一药三用[4]。地龙归肝、脾、膀胱经,性寒味咸,走下入膀胱,能解热结并利水道。
2.3 化坚排石石淋是以砂石为主要病理产物的疾病,且砂石存于膀胱日久会加重膀胱湿热之邪,使石淋症状加重,砂石沉聚增加,循环往复,难以治愈,故治疗石淋要注意化坚排石。谷教授擅用“三金”—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来化石消坚。金钱草利湿退黄、利尿通淋,海金沙清利湿热、通淋止痛,二者对于石淋均有较好的疗效,鸡内金具有利尿、通淋、化石的作用[5]。
2.4 活血化瘀石淋患者常出现尿中带血、腰痛、腹痛等症状,同时也可能出现舌质紫黯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迂曲粗大,脉涩等体征,提示患者体内血瘀。石淋病程较长,砂石慢慢结成变大,期间可能不会有明显症状,不易引起患者注意,砂石的长期存在,会阻塞气道,气道不通,气为血之帅,气无法推动血运,血行不畅,日久为瘀,故石淋患者通常会伴随血瘀之证,谷教授常常会在方子中加几味活血化瘀药,如郁金、泽兰、川芎等。郁金可活血化瘀又能止痛,川芎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止痛,为“血中气药”,是治疗气滞所致血瘀疼痛的要药。
2.5 行气止痛石淋发作时常常伴随难以忍受的剧痛,使患者痛苦不堪,因砂石阻塞气道,气道不通,不通则痛。石淋患者常见少腹绞痛,少腹乃肝经循行之处,肝失疏泄,气机不利,气行不畅,气郁不通,以致疼痛,故可柔肝行气止痛。谷教授常用药物有延胡索、白芍、甘草等。延胡索味辛性温,归肝经,既能活血,又能行气,还可止痛。李时珍谓之“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白芍归于肝经,有柔肝之功,可缓急止痛。甘草味甘能缓,亦有缓急止痛之效。白芍与甘草同用,即芍药甘草汤,是缓急止痛常用方。
3 验案举隅
张某,女,48 岁。2019 年11 月12 日晨出现左侧小腹突发疼痛,疼痛剧烈,并有尿频,尿痛,左腹部压痛,平素腰冷腰酸,双腿乏力,双下肢略有浮肿,自述有结石病史,舌质淡、胖大舌、苔略黄厚,脉弦紧略涩。尿常规:红细胞(++)。泌尿系彩超:左输尿管结石(0.4 cm×0.8 cm)。中医诊断:石淋(肾阳亏虚,膀胱湿热)。西医诊断:左输尿管结石。处方:淫羊藿20 g,仙茅20 g,巴戟天10 g,当归10 g,通草10 g,车前子10 g,萹蓄10 g,瞿麦10 g,川牛膝15 g,金钱草15 g,鸡内金10 g,海金沙15 g,郁金15 g,川芎10 g,延胡索30 g,白芍15 g,生甘草10 g。共7 剂,日1 剂,400 mL 水煎内服。
2019 年11 月19 日二诊:服药后第3 天患者自小便中排出砂石,疼痛消失,余症均明显减轻,腰酸腰冷痛,乏力,双下肢略有浮肿,舌质淡、胖大舌、苔略白厚,脉沉略涩。尿常规:红细胞(-)。泌尿系彩超:未见异常。处:上方去萹蓄、瞿麦、延胡索、金钱草、鸡内金、海金沙,加续断10 g,杜仲10 g,肉苁蓉15 g,白术10 g,党 参15 g,黄 芪30 g。共7 剂,日1 剂,400 mL 水 煎内服。
按语:《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本案患者年逾不惑,三阳皆衰,肾气衰败,肾阳亏虚。肾阳虚无力蒸腾,肾气虚无力推动,致使水液停聚,患者过食辛辣肥甘,湿热内生,湿热下沿膀胱,煎熬尿液而成石,石阻气机,气机不通,不通则痛,气行不畅,血运停滞而成瘀,血瘀又可壅阻气道,使疼痛加重。谷教授认为肾阳亏虚是其病因,膀胱湿热是其诱因,此二者是本案的主要矛盾,谷教授采用温补肾阳兼清湿热治法,用淫羊藿、仙茅、巴戟天温补肾阳,用通草、车前子、萹蓄、瞿麦清利膀胱湿热,用金钱草、鸡内金、海金沙化坚排石,用郁金、川牛膝、川芎活血化瘀,延胡索、白芍、生甘草行气缓急。二诊时结石排出,故去排石之药:金钱草、鸡内金、海金沙;膀胱湿热之象消失,酌情去萹蓄、瞿麦;疼痛消失,去止痛要药延胡索;患者肾阳亏虚之象有所减轻,需一定时间的补益,患者腰酸软冷痛,加续断、杜仲、肉苁蓉强筋骨,补肾阳;患者过食辛辣后伤及脾胃,加党参、白术健脾,加黄芪补益脾肾之气。之后患者按时来诊,谷教授以温补肾阳为基本治法,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症调方加减,调理数月后,患者诉病症均消失,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