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新冠时代西医院校中医课程教学目的转变及方法探讨*
2023-01-10杨振杰肖学伟周清辰杜广中李岩
杨振杰 肖学伟 唐 滨 周清辰 杜广中 李岩
(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2)
2019 年12 月以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我国各地迅速蔓延,并气势汹汹席卷全球。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COVID-19 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为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在应对COVID-19 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全程参与治疗,使救治关口前移,有效防止了轻症向重症转化,成为取得抗疫成效的重要路径,同时让社会各界重新认识了中医药这一文化瑰宝,也是中医药为代表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大机遇。张伯礼院士团队[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34 例临床研究》一文中指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没有抗病毒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医药就是最好的特效药;在没有新冠肺炎疫苗的情况下,中医药就是最好的疫苗。
在当前以西医为主导的临床诊疗背景下,中医药能够在此次疫情处置中发挥如此大的作用,得益于数十年来国家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课程的举措。西医院校的学生对中医学的认知程度,决定了其独立行医后对中医药的使用积极性。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国家规定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学必修课程,使得西医学生能够在学习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习到我国传统的中医学诊疗技能,从而增强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这对于培养适应国情需要的医学人才,提高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1 西医院校中医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历经几十年的西医院校中医课程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不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学生为应试而死记硬背。经过此次疫情大考,我们更要努力寻求破题之法,使中医课程在西医院校中真正落地生根。首先,我们要回顾并反思原因。
1.1 开课目的不适应西医院校学生需求 导致西医学生缺乏学习中医课程兴趣目前,西医院校中医课程的教学目的通常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初步运用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和多发病,为将来在医疗、科研、教学及其他工作中运用中医学的知识解决医疗与保健问题打下较扎实的基础。但是,在现有的医学教育体制下,西医院校的中医课程几乎是西医学生惟一一次接受正规中医教育的机会,前无基础铺路,后无继续延伸,学生们普遍有一种“学无所用”的感觉,为应试而学,必然失去热情和兴趣,更遑论主动使用中医了。
1.2 中医理论内容抽象 学生不易理解 认同 增加了学习难度中医学是实践医学,而西医学属于实验医学,它们的科研、思维方法存在本质区别。在学习中医学之前,西医学理论体系已占领医学生大脑,当学习中医时,学生不由自主地就会将中医与西医进行比较,而由于“先入为主”的思想,学生会对中医学中所提出的“肝藏血”“心主神明”等概念无法理解,更认为“阴阳”“五行”缺乏科学性,拒绝认同。
此外,由于中医学的语言文字表达深奥难懂,加之其蕴含有丰富而深邃的文、史、哲等知识,就更使具有现代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西医学生在中医学面前显得脆弱无力,感到学习内容抽象、枯燥无味,理解记忆困难。学生用前期学习的西医概念来套中医、解释中医,用西医的标准来衡量中医,不仅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更会得出“中医缺乏现代科学性”,或是“伪科学”的结论[2]。
1.3 中医教学内容多课时少 医学生实践机会少 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西医院校的中医课程囊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诊断、治疗、针灸、推拿等内容,几乎是中医院校中医课程的浓缩版。但是,随着医学院校教学体制的改革,西医院校中医课程的学时却在大幅减少。以笔者所在的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为例,本科生中医学共安排32 学时课堂讲授,其内容涵盖了中医学方方面面,这种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必然会使教师为完成教学大纲内容而加快教学进度,而学生们则囫囵吞枣,似懂非懂,甚至加重对中医学的质疑。
1.4 教育教学模式呆板 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调查[2]显示,西医院校的学生对中医学教师的讲课水平满意度不足4 成,其中教学方式方法问题被大多数学生诟病。学生普遍认为,目前的教学方法多是平铺直叙、枯燥无味,过于呆板。而教师讲课不生动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内容单调、枯燥无味、照本宣科、缺乏案例、相关理论及概念解释不清楚、教师知识面不广等。学生理想中的中医课是理论联系实际,形象易懂,且语言生动富于艺术性的。可见,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对中医学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西医院校中医课程教学策略
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将深邃的中医药知识传递给西医学生,让他们对中医学建立客观、正确的认识,并愿意主动学习及实践中医疗法,甚至成为中医推广者,是西医院校中医课程教学人员前进的方向。
2.1 充分理解学生学科背景 革新教育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目的中医和西医是2 个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有着各自独立的思维方式。西医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甚熟悉,尤其是对中医辨证思维方法很难把握。当他们用擅长的西医还原分析法去解释中医时,便会很容易得出“中医不科学”的结论,从而产生困惑,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及兴趣。这就要求中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只关注中医理论和技术、成果的传授,而要注重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
“中医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我们不应该紧盯着学生一脉一证、一药一方掌握多少,而要把眼光放在他们掌握了多少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上面。掌握了打开“中医宝库”的钥匙,他们就会自觉地对中西医2 种思维作出比较,主动给中医学作出正确、公平的评价。
在当前情况下,要求西医院校学生达到对中医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教学目标是不易实现的,我们有必要调整教学目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尤其是当此“鱼”与学生既有知识储备相异时,与其强迫学生接受,甚至引起学生更大的质疑,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习辨证思维方式、四诊合参方法,及缜密的推演络绎,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这对其未来独立行医也是有益的。
2.2 充分利用中华文化载体 提倡人文教育西医院校中医课程的教授,不只是中医学知识的传授,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播,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华文化载体,提倡人文教育。
现在西医院校内学习的学生,未来大都会成为西医临床一线医生。中医课程教学所传递给他们的中医知识及他们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与接纳,将影响到今后他们在临床对中医的主动应用程度。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利用各种教学方式,使西医院校的学生不但能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还能学习并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差异,使其具有整体思维与个性思维相结合的素质,和主动应用中医诊疗技术的能力,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并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医学既有自然科学属性,又兼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属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诞生,其实质是医学模式的人文回归。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提示我们,人文教育在当代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患者疾苦,倾听患者陈述,满怀同情之心,这是一名合格医生应该具备的人文情怀。倡导“医乃仁术”“天人合一”的中医学以其强烈的人文属性成为最能反映医学与人文相结合的一种形式[3],学好中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把学习中医的过程看作是培养整体与辨证的思维方式,扩展认识世界的视角,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高效医患沟通能力的特殊训练,必将有效解决现有教育模式下人文教育苍白无力的难题,并助力西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
2.3 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中西医学比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医课程的知识点多,内容分散,单调的陈述式教学方式无法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欲望。所以,欲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掌握中医理论,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根据教学目的、学时、临床教学特点等,设计好知识结构与教学内容,并采取取象比类法、对比法、比喻法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的理论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提高西医院校中医课程教学质量。
既然中西医学间的比较与争论在教学过程中势必存在,我们就要求教师掌握主动权,努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中西辨析。例如治疗感冒,西医常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给予患者抗细菌或抗病毒药物治疗,并对中医中药、针灸等嗤之以鼻,认为一针一药,无法杀灭任何细菌。事实上,我们可以把中西医治疗感冒的原理差异比作打苍蝇一般。房间内有了苍蝇,西医就挥拍打之,直至全部打死;而中医则打扫房间内垃圾、关闭门窗,断绝苍蝇生存的环境,苍蝇自然消失了。因此,一针一药虽未直接作用于细菌、病毒,却让细菌、病毒无立足之地。这是一种辨证的思维方式,与西医学的常规线性思维方式大相径庭,这是需要在中医教师引导下进行的正确的中西辨析。
再比如用中成药治疗感冒,有时效如桴鼓,有时却迁延难愈,甚至变生他病,这使得原本就对中医将信将疑的西医大夫们更加否定中医。究其原因,仍然是其对中医理论不了解,没有用中医的辨证思维方式指导用药。中医把感冒分成了风寒、风热、气虚等多种证型,简单地把某一种中成药等同于某一疾病,其疗效可想而知。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西医学生正确辨析中西医学间的异同,从而客观评价中医,是其在临床上主动使用中医疗法的必经之路。
2.4 中医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加强对教育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与灵活应用针对当前中医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教育工作者不断从各个方面提出教育教学改进措施[4],包括增加中医教学课时、改革教材、组合运用现代多媒体[5]、积极导入现代医学教育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6]、问题驱动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7]、归纳-类比教学法[8],开展网络教学及在线学习[9]等。
无论是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还是现在流行的引导、启发式教学模式,教师都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引领者,教师的学识与修养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败。中医课程的教师,不仅要懂中医,也要了解西医;不仅要掌握中医研究的最新成果,还要跟得上西医学发展的脚步。只有兼具中西医学知识,才能帮助、引导学生从中西医2 个不同角度理解、认识疾病。尤其是中医学,它不仅是医学,更是集哲学、文学、美术、艺术于一体的文化,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在用自己的思想、言行、学识对学生造成直观印象,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耳濡目染地受到熏陶,从而激发一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渴望。
需要注意的是,每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取各法之长,将各法有机整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教学收益最大化。
PBL 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 于1969 年首先提出,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基础和导向,通过问题引入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开放式探究,旨在锻炼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10]。PBL 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但它同时也存在多种弊端,比如,问题的选择是PBL 的重点及难点,如果问题选取不当,后续的教学将会受到影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不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11];有时会流于形式等。因而,有学者[12]认为我国现阶段还不适合完全实行PBL 教学方法。
CBL 是一种以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法,其过程是通过教师引导下的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13]。CBL 属于双向式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强调理论知识,更加强调学生们学习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医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极强的临床学科,尤其是西医院校的中医课程教学,既要考虑授课时间的有限,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了解中医基本知识,做到教师掌控教学方向的师生互动,实现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采用PBL-CBL 结合的教学法[14]。
思维导图(Mind map)是Tony Buzan 在20 世纪70 年代初期发明的一种综合运用文字、符号、图片、色彩的图形思维工具。其用于中医药教学当中,具有2 方面的突出意义[16]:第一,在中医药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教师的教学设计会更加优化,教学方法也会更加的丰富,这对于教师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学课程的合理规划有着十分突出的意义。第二,对于学生来讲,思维导图同时利用思维的发散和在某一点的具体分析,使得中医学习变得更加具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使记忆更加迅捷准确,对差异的辨析也更明晰。目前,思维导图已应用于针灸学、中医经典、中药学、方剂学等知识体系较为庞大的中医学专业课教学中[17]。
PBL-CBL 相结合的教学实践过程,是对思维导图的构建与完善过程;而思维导图的应用,则有助于PBL-CBL 教学法的有效实施。三者联合,必将助力教学效率的提升,为变革西医院校中医课程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增加教学成果,促进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3 小结
后新冠时代是西医院校中医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巨大机遇期。2020 年3 月23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称:“此次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 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 449 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中医药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减少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促进恢复期人群机体康复。社会各界认为,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亮点。”
“圣贤施教,各因其材”。我们要根据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医药科学的发展趋势与卫生服务的需求,从中医药学自身的价值、医学发展的前景及我国国情出发,积极改革课程体系、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创新精神加强,个性得到发展。在这一历史机遇期,中医教师不仅要使中医学知识在西医学生中有效传播,更要将中华文化在现代综合复合型医学人才身上植入与加强,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