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质培优视角下旅游专业产业导师队伍建设研究

2023-01-09阿荣高娃

当代旅游 2022年17期
关键词:提质师资队伍导师

文/阿荣高娃

[内容提要]旅游专业产业导师可以有效弥补学校师资的不足,助力学生专业能力、专业素养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从旅游专业人才就业情况不佳、旅游专业师资队伍素养不足、国家政策对产业导师队伍的要求三个角度分析旅游专业产业导师队伍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旅游专业产业导师队伍建设的解决方案。

引言

当前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并不乐观,不少毕业生难以有效胜任岗位工作。旅游专业产业导师指学生在酒店、景区和旅行社等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或开设相关课程时所需的高技能非专任教师。师资队伍的欠缺是制约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对此,旅游专业产业导师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 提质培优视角下旅游专业产业导师队伍建设背景

(一)旅游专业人才就业情况不佳

就业难是高职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加,旅游市场上能够提供的岗位数量减少。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扩招使得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2021年,高校毕业生总规模突破900万。与2020年相比,应届生招聘需求减少8.2%,而求职人数却增长了125%。岗位供求层面的失衡为高职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当前旅游市场人才供求中,不仅面临着供大于求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更存在着供求错位的问题。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每年均会毕业大量的学生,但真正能够满足企业需求,胜任企业岗位工作需要的毕业生少之又少。这既影响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口碑,也不利于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提质培优视角下旅游专业产业导师队伍建设是破解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题的必然选择。

(二)旅游专业师资队伍素养不足

师资队伍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主体,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具有关键影响。当前,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存在素养不足的问题。多数课程教师缺乏实践教育的素养,既没有在课程教学中开展好实践教学,也不具备在课程教学中开展双创教育的能力。师资队伍自身层面的问题,使得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始终停留在理论授课阶段,影响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培训工作滞后是影响旅游专业师资队伍素养的重要因素,职业院校没有从产业发展对师资队伍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出发开展培训工作,师资队伍培训和产业经济发展脱节,难以真正实现师资队伍培训的目标。并且,学校培训工作存在笼统性、粗放性的问题,没有从教师所在专业、任教课程出发,合理设计培训方案,影响了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三)国家政策对产业导师队伍的要求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转型变革期,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师资队伍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对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019年,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要求职业院校设置一定比例的特聘岗位,为旅游专业产业导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同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将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作为实现“双高计划”的重要一环,而产业导师队伍建设则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因此,提质培优视角下旅游专业导师队伍建设是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的战略举措。

二 提质培优视角下旅游专业导师队伍建设意义

(一)促进师资队伍发展

提质培优视角下旅游专业产业导师队伍建设可以有效解决产业导师队伍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产业导师为兼职师资,来自不同的领域,其中不少人缺乏专业理论基础以及教学实践能力,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力不从心的问题。提质培优视角下,旅游专业产业导师队伍建设既能充分发挥校外资源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丰富学校的师资队伍数量,也能以产业导师队伍建设来提升产业导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升学校的师资队伍质量,在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素质模型的建立不仅为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引入产业导师队伍提供了指南,也为职业院校开展产业导师队伍建设提供了依据,但素质模型下的产业导师队伍为理想型师资队伍,前来的应聘者或多或少均存在部分素质欠缺的问题。一味地以素质模型来判别求职者是否适合岗位,会极大地增加师资队伍引入的时间成本,也容易导致潜在优秀教师的流失问题。职业院校需要对素质模型中的素质进行科学的划分,明确可以通过培训而获得的素质,即便应聘者在此类素质中存在欠缺,如教学技能等,职业院校也可以通过后期的培训来使产业导师队伍满足素质模型的要求,从而提高产业导师队伍的素质。

(三)推动实践教育开展

旅游专业实践教育开展中存在着诸多的障碍,而师资队伍层面的问题则是制约实践教育开展的主要问题。提质培优视角下旅游专业产业导师队伍建设以旅游专业教育中的关键性变量—师资队伍为着力点,注重通过外部人才的引入以及内部人才的优化来改善旅游专业实践教育面临的问题,可以推动实践教育的深入开展。以学生的创业实践指导为例,双创教育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点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不少教师自身缺乏创业经验,在学生创业实践指导中存在纸上谈兵的问题,难以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参考。旅游专业产业导师队伍建设可以有效提升导师队伍自身的素养,为旅游专业实践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

(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旅游市场人才供求同时存在着供大于求及供求错位的问题。2008年全球性金融风暴以来,世界经济整体不景气,受新冠疫情叠加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能够提供的岗位数量与每年毕业的学生数量严重失衡,同时,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也使得毕业生难以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产业导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新型师资队伍,肩负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艰巨任务。提质培优视角下旅游专业导师队伍建设可以更好地发挥产业导师队伍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产业导师队伍自身的发展促进旅游专业教育的深入开展,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 提质培优视角下旅游专业导师队伍引入对策

(一)制定契合学校特点的产业导师队伍引入政策

产业导师队伍引入是职业院校增强师资力量的重要措施,但在实践中却暴露出不少的问题,比如,产业导师队伍引入缺乏长期规划。一些职业院校在产业导师队伍引入中具有明显的短期目标特征,缺乏长远意识,使得引入的产业导师队伍与学校的战略发展不相符合。又如,产业导师队伍引入沦为价格竞争。当前,学校间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不少学校简单地以高价来吸引人才,导致人才供求的错误匹配。对此,职业院校要立足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制定契合学校特点的产业导师队伍引入政策,提高产业导师队伍引入的效果。首先,紧扣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产业导师队伍的引入要和学校人才培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对接起来,增强产业导师队伍引入的针对性。其次,立足学校的办学特色。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各职业院校均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的专业。产业导师队伍的引入要和学校旅游专业特色结合起来,综合发挥好产业导师队伍在专业教育中的价值。

(二)构建产业导师队伍素质模型

旅游专业产业导师队伍引入以增强产业导师队伍实力,优化提质培优产业导师队伍结构为目标,需要具有明确的引入标准。对此,素质模型理论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素质模型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land)提出,初期应用于外交官的选择,后逐渐应用到各类人才的选择中。素质模型指个体在某项工作岗位中必备的素质要素组合,既包括显性层面的知识、行为、技能,也包括隐性层面的价值观、态度、个性气质、动机等。职业院校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出台产业导师队伍素质模型,为产业导师队伍的引入提供可靠的框架。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来看,提质培优产业导师队伍素质模型主要包括三点内容:一是专业基础与教学能力,产业导师队伍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良好的教学能力,能够胜任课程教学的任务;二是创新品质和创业指导能力,产业导师队伍要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并能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指导;三是个人品德与职业道德,产业导师队伍要具备良好的个人品德与高尚的职业道德。

(三)做好产业导师队伍引入的宣传工作

宣传工作滞后是制约旅游专业产业导师队伍引入的重要因素。当前,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但不少职业院校在产业导师队伍引入宣传中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上,并且,宣传内容也缺乏吸引力,这极大地限制了旅游专业产业导师队伍的引入效果。对此,要从以下两点优化产业导师队伍引入的宣传工作。首先,发挥好新媒体的作用。职业院校在利用传统宣传方式,比如公告等的同时,也要从现代信息获取方式的角度出发,将新媒体作为产业导师队伍引入的重要载体,协同发挥好各类新媒体,如官方微博、官方抖音以及学校微信公众号的宣传作用,让更多的人获取到旅游专业产业导师队伍引入人才的信息,从而达到引流的作用。其次,完善产业导师队伍引入人才宣传的内容。除了最基本的产业导师队伍引入人才的政策性待遇,也要做好学校学科基础、晋升机制、绩效分配等的宣传,让有志于进入职业院校的人才全面了解学校情况。

(四)构建全流程的产业导师队伍,引入人才评价机制

不少职业院校在产业导师队伍引入人才中存在着“重吸收,轻评价”的问题,导致引进的产业导师队伍根本难以胜任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既不利于产业导师队伍自身的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入开展也极为不力。因此,要构建全流程的产业导师队伍引入人才评价机制,综合发挥好引入前、引入中以及引入后评价的作用。从引入前的角度而言,要与待引入产业导师进行多层面的接触,全面了解待引入产业导师的实际情况。从引入中的角度而言,要构建层层筛选的机制,组织招聘评审会,在学校审核的基础上,组织同行专家外审,确保引入产业导师能够满足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引入后的角度而言,要建立分类管理机制,“通过工作汇报,以阶段考核代替年度考核,以同行交流代替述职考评,建立柔性考核机制”。评价机制的建设可以有效保证学校引入人才的质量,助力旅游专业教育的深入开展。

四 提质培优视角下旅游专业导师队伍建设策略

(一)明确产业导师队伍建设的目标

目标不明晰是旅游专业产业导师队伍建设中的典型问题,并导致了产业导师队伍发展与职业院校战略发展的脱节。对此,提质培优视角下旅游专业产业导师队伍建设要将明确目标作为基本内容。首先,将产业导师队伍建设与职业院校发展愿景结合起来。立足职业院校当前的发展态势以及预期的发展目标,从产业导师队伍的工作岗位以及发展方向出发,协助产业导师队伍拟定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其次,将产业导师队伍建设与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立足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开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预期达到的目标,细化产业导师队伍建设的阶段性内容,形成具有层次性的方案,循序渐进提升产业导师队伍的素质。

(二)创新产业导师队伍建设的方式

建设方式的创新在提质培优视角下旅游专业产业导师队伍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全面提升旅游专业产业导师队伍建设效果的关键。对此,要从以下两点采取措施:首先,增强产业导师队伍自主学习、发展的意识。相比于产业导师队伍知识建设、技能建设而言,增强产业导师队伍的学习素养更为重要。要将学习型产业导师队伍的培养作为产业导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内容,并探索、完善产业导师队伍建设方法。比如,打造产业导师队伍学习型组织。以提质培优为内核,将教师组建为不同的学习型组织。其次,发挥好网络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传统的旅游专业产业导师队伍建设以线下建设为主,受到时间、空间的双重限制。要借助网络冲抵线下建设的不足,打造常态化建设机制。

(三)丰富产业导师队伍建设的资源

建设资源是旅游专业产业导师队伍建设的物质基础,当前,职业院校面临着产业导师队伍建设资源薄弱的问题,对产业导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开展形成了很大的制约。因此,提质培优视角下旅游专业产业导师队伍建设要将完善资源体系作为重要内容。首先,精准建设资源开发,建设资源的开发要将立项论证作为前置条件,从必要性、可行性等多个角度进行讨论,有效减少建设资源开发中的重复开发、低效开发的问题,使建设资源开发与产业导师队伍建设精准对接起来。其次,打造产业导师队伍培训课程体系。产业导师队伍培训是产业导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式,而课程则是产业导师队伍培训的资源。要从提质培优开展的角度出发,立足产业导师队伍的素质模型,打造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推动产业导师队伍建设的深层次开展。

五 结语

历经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持续提升。得益于此,旅游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职业院校旅游专业是旅游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针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佳的现状,要将产业导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内容,全面提升产业导师队伍的素质,推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入开展。

猜你喜欢

提质师资队伍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提质和增量之间的“辩证”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为城市提质而歌
人民调解提质升级见成效
V eraW an g
导师榜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爱情导师
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