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学旅行对当代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的渗透

2023-01-09李卓君

当代旅游 2022年17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德育

文/李卓君

[内容提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在要求员工有较高技术的同时也对其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代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被提上了重要的位置,但传统的德育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研学旅行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学模式,可以弥补传统德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将德育内容涵盖在生活实际中,为高职学生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引言

随着我国各行业人才需求的日益精细,员工的道德素养成为行业对人才评估的重要层面。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和行业培养、输送人才的重任,从岗位需求出发,结合学生发展特点对其进行德育教育成为高职院校德育培养的重要工作。因此,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德育教学渗透的效果成为高职院校日益关注的要点。德育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有着特殊性,当前部分学校德育内容的单一性和教学形式的单调性局限了教师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空间,现阶段职业教育的德育渗透效果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如此情况下,研究当代高职院校德育内容合理性和教学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当代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实施的困境及原因

为研究当代高职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态度,对本校5个专业班级学生发放了800份“德育教学途径及意向问卷”,通过筛选,最终确认有效问卷586份。统计分析得出对于“德育教学现存的问题”中,53.66%的学生表示德育内容无新意,保守落后;53.05%学生表示实践类德育渗透次数太少,缺乏指导生活的意义;50.61%学生表示教师授课方式枯燥单调,没有吸引力;49.39%学生表示自己主动学习的热情没有被激发出来。通过上述数字显示,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不高,认为院校的课程对自己并没有吸引力。我国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倾向于“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人才,显然,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没有很好地实现这个目标。近些年国家各级教育院校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旧有一些问题阻碍了德育教育的渗透效果。

(一)德育教学内容缺乏鲜活性和指导性

由于学科特点,德育课程内容往往以传统道德品德为着力点,这与我国义务教育期间的思想品德课程有着很多相似,多年的道德学习让学生觉得所讲内容似曾相识缺乏新意,这种相似性非但不会让学生感到亲切,反而很容易出现心理上的逆反感,从而抗拒德育教学的渗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德育的内涵也在慢慢深化和晕染,很多社会热点事件的背后往往存在着德育的挖掘点,我们应充分利用当代学生擅长从网络中获取信息的特点,将德育教育的内容逐渐从传统向现实迁移,从书本向生活转化,逐步更新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内容,让德育教学的内容可以与时俱进。从对本校学生进行的调查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到,85.98%的学生表示自己更倾向于接收可以跟生活贴近的德育教学,这也说明了德育教学内容已经到了亟待更新的时代。

(二)德育教学形式枯燥乏味

德育课程的性质使得这类课程的教学形式往往以教师的说教为主,辅以榜样故事的启发,这样的启发式教学是当代社会较推崇的教学方式,然而当各类课程都以学生熟悉的企业家或名人为例子的时候,这种“新”教法便显得“毫无新意”,启发式教学本应活跃的课堂往往在出现名人例子的时候陷入了尴尬的沉默,启发式教学便失去了它原本的价值。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对于外出旅行的所见所闻往往印象深刻,对于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事件,学生往往喜欢充当评论员,在点评事件的同时也喜欢畅谈自己的认识。这让我们想起蒙台梭利教育名言:“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因此改变传统的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大道理”的教学方式也成为德育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并未调动起来

学习主观能动性的价值已经被多个教育学家论证过,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效率有着天壤之别,传统德育教学的种种问题已经让学生对“德育”这个词失去了好奇心,更失去了窥探德育教育真谛的欲望,很显然,这已经失去了教育最本质的初衷。在对本校学生的调查中,49.39%的同学表示德育课程并没有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自己根本不想去主动接触德育方面的内容。

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让他明白自己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参与者。我们以学生日常最喜欢的打游戏来分析。学生喜欢打游戏,因为游戏可以给他带来参与感、放松感与成就感。当学生在打游戏过程中遇到无法跨越的关卡会怎么办?他会主动寻找攻略,然后照搬过来以解决他的困难,克服困难所带给他的成就感将会在无形中促使他更加喜欢这个游戏。德育教育渗透不深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旁观者,而不是事件本身的参与者,因此事件的结果时好时坏,处理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合适的地方就显得与自己毫无关系,因此主观能动性一直处在休眠状态下。针对这个情况,如果抛给学生一个故事或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故事的结局,这远比直接将答案摊开给学生看要有意思得多。因此,相信学生可以自己学好德育,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成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式。

基于上述分析,当代高职院校中的德育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逐步解决。本着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思路,一个新的德育教育模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研学模式。

二 研学旅行模式对德育教育的支撑作用

研学即研究型学习,又称探究式学习。研学旅行是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衔接的创新教育形式,是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游给了学生沉浸式与体验式的学习机会,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学校应秉承着“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公益性”的原则。

研学不是单纯的旅行,而是在旅行体验过程中学习,符合教育理论强调的“无意识学习”和润物细无声的理念,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事件和社会资源,丰富知识维度,扩大知识在生活中体现的范围,让学生在真实中感悟社会,感悟知识。研学旅行的模式弥补了德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研学模式的发生地为现实社会中某个特定地点,是德育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充分展现

学生通过参观、游览、聆听等多种渠道,去接触现实生活。研学的目的地不是书本上的地名,房屋也不是图片,一切都是立体现实的,真实的场景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与沉浸感,打破了学习“说教”的界限。知识变成了故事,事件的意义变成了学生的感同身受,研学的意义是将知识体系多层面填充,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想感悟得到提升。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会被打散,散入空气中,散入泥土里,散入研学目的地的一砖一瓦里。学生可以在游览中思考,在游览中提升,综合素养的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

研学的体验性让学生的知识被多维重组,提升自己的综合道德素养

由于研学是学生走出校园进行游览学习,与现实生活相接触,学生的角色和团体带给学生的约束感会强于在校园内的程度,但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种约束感往往是“无感”且主动的,这与学生对自我的定位和对角色的认知有较大关系,德育教学所提倡的与人为善、互帮互助、热爱祖国等概念将会在现实中得到升华,这也是传统德育教学所无法达到的程度。

研学的集体性让学生的团体凝聚力得到充分的重视

由于研学是在教师的统一带领下进行的,学生一同参观、一同感受、一同研讨学习,集体将成为最基本的活动单位,团体协作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 现阶段研学旅行模式与德育教育融合模式的探索

通过对本校2020级健康管理专业1班学生进行研学教学的改革尝试,发现相较于传统教学的健康管理2班来说,1班的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自主表现出更多的包容性、集体荣誉感和尊师重道的综合素养。研学旅行模式对于德育教育的渗透支撑性毋庸置疑。根据我国德育教学内容范围的涵盖,结合研学的特征,适合以研学旅行模式进行的德育教育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一)爱国主义情怀

历史博物馆、烈士故居、红色革命纪念馆等场地有着浓郁的红色氛围。染着血迹的军装、残留着弹孔的旗帜、一封封感情浓烈又克制的家书、落后的抗战武器……这一切都无声地向学生讲述着发生在那个年代的故事,学生可以感受到革命先辈为了中国实现民族独立所做出的英勇牺牲和大无畏的精神。

有的红色研学基地会邀请参与过抗战的革命英雄来讲解当年抗战的故事。学生围坐在老英雄的身边,听着已是暮年的老英雄用颤抖的语调讲着那些炮火连天、惊天动地的场面。故事也许还是那些故事,但在老英雄的讲述中,故事带上了浓重的色彩,包裹上了热烈的温度,那些血色、那些战火纷飞的画面感跃然而出。学生总是喜欢在英雄讲解后与老英雄合影,在日后的某一天拿出来给别人讲,这个老英雄参加过某个战役,当时的战役是如何的艰难,当时的中国人是如何扛过了这段黑暗岁月。这样的感触与震撼远不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述或是观看一段影片就能感受得到的,因为红色的记忆需要用温度去传递。

(二)集体主义精神

当代学生的生活主旋律便是学习,繁杂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忽略了人类的社会基本属性。日复一日的学习,各门课程知识需要被吸收,慢慢让学生之间变得冷漠且生疏,个体之间的社交距离越来越大,加上对手机的依赖,当代学生的社交需求和集体主义精神日渐淡漠。研学可以打破这种冷漠,学生以集体为单位出游,同住同玩,无形中增添了彼此的交流,强化了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学生可以感受到集体带给他的包容,也学会了在集体中理解与包容别人。

(三)个人综合素养

我国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每个中华儿女为之骄傲,然而学生获取这些历史和文明的途径若是单纯通过课堂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研学旅行会弥补这个不足。通过对传统博物馆的游览,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的底蕴,步入少数民族居住地可以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膜拜学生可以感受大自然的伟大,跟随匠人的双手可以明白“工匠精神”的内涵。所有的一切都是学生提升个人综合素养的途径,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传统文化的美丽,感受时代进步带来的魅力,也在无形中让学生对生活、人生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了更清晰的展望。

(四)职业综合素养

当代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除了专业技术之外更要成为技能型人才,技术在书本上的形态与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场景并不完全一样,接触冷冰冰的机器设备与接触充满温度的人文产物又不尽相同[6]。一个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双巧手,还要有一颗温暖的心、一个清晰的头脑。以本校一次研学为例,健康管理1班的学生在健康管理中心看到了一位被失眠折磨的病人,听了病人的口述,了解了病人的病情,看到病人因失眠而呈现出的病态。在后来的交流中,他们认为首先要做的是对患者表示理解与尊重,要让患者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接受,而不能简单粗暴地询问病人的疾病史,这就是职业温度的体现。因此学生通过参与本专业的研学,可以了解专业的发展态势,了解专业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了解如何与未来工作对象进行交流与沟通,了解如何在原则与人文的共同作用下处理好实际案例。

另一方面,研学可以带领学生走近技术前沿,听到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有血有肉的故事,看到那些为了技术进步不断奋战在一线的劳动者们,感受到一名普通劳动者所带来的那些不普通的价值,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与职业成就感,为其日后走到工作岗位上产生自我认同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 结语

研学旅行,不仅仅是一次出行,而是将德育内涵细化到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被用于指导生活,这才是德育教育最本质的出发点和目的。研学对于德育教学的渗透也许刚刚起步,但它强大的指导作用应当被充分重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得到真正的德育教学熏陶和启迪,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综合素养,提升德育教学的实效。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中国德育》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研学之旅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