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德禄老中医寒热并用治疗消化病经验分享*

2023-01-09王凤磊田同儒王龙华李志红李晓林田德禄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证型病机脾胃

王凤磊 田同儒 王龙华 李志红 李晓林 田德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脾胃病科,北京 101100)

寒热并用是指将寒性中药与热性中药用在同一首方剂中,用于治疗寒热错杂证,使之能够各自发挥性味功效的一种常用配伍方法[1]。寒热错杂证可涉及泄泻、痞满、吐酸等多种疾病,症状表现多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相关疾病也越来越重视。上述疾病在西医范畴主要为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2]。张仲景灵活巧妙地寒热并用,散寒之中配以清热,清热之中伍以温散,温清两法并投,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及祛邪扶正、三因制宜、调理阴阳的基本治则,是方剂配伍的精华之一[3]。田德禄老中医从事临床工作50余年,对寒热错杂证具有独到见解,并形成了自己的治疗特色。笔者有幸跟随田老侍诊,收获颇多。本研究通过对寒热错杂证消化病医案的整理,对相关数据进行挖掘,总结用药规律予以分享。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来自东直门医院田德禄专家门诊2018年1月—2020年12月诊治的寒热错杂证患者80例,其中女性43例(占53.75%),男性37例(占46.25%);年龄20~74岁,平均年龄(45.2±11.9)岁;其中辨为脾(虚)寒胃热36例,脾(胃)寒肝热16例,上热下寒15例,上寒下热8例,肝寒胃热5例;使用半夏泻心汤及类方40例,左金丸方16例,乌梅丸及类方12例,连理汤方9例,黄连汤方3例。初诊时均使用相关疾病诊疗规范或共识意见进行评价。

1.2 诊断标准 针对脾胃系统不同疾病,参考以下诊疗规范或共识意见,辨证均为寒热错杂证:(1)《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4];(2)《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5];(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6];(4)《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7]。

1.3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复诊≥2次;(2)处方用药名称和用量记录完整。排除标准:(1)有消化性溃疡、胃黏膜重度异型增生,或病理诊断疑有恶变者;(2)经查证为西医霍乱、痢疾以及全身性疾病、重度、寄生虫感染、恶性肿瘤等引起的腹泻;(3)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4)酗酒或有其他不适宜观察者;(5)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4 疗效标准 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症状分级量化表,通过治疗前后的评分变化来客观评判疗效。

1.5 统计学方法 对符合标准的病例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总结证治规律。参照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9]和2016年周祯祥、唐德才主编的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10],对所用药物的类别进行统计分析。

证型分布特征、处方分布特征和主要证型的症状分布特征采用统计描述方法,用频数(构成比)、频率对证型、方药、症状排序。证型与用药关系的分析采用χ2检验,数据库建立和分析均使用统计软件SPSS 22.0完成。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全部完成治疗的80例患者,疗程最短2周,最长6个月,近期治愈9例、显效49例、有效2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75%(79/80)。

2.2 证候分布情况 脾(虚)寒胃热证36例,脾(胃)寒肝热证16例,而上寒下热证、肝寒胃热证分别为8例、5例。显然,在寒热错杂证中,脾(虚)寒胃热证最常见,其次是脾(胃)寒肝热证,而上寒下热证较少见,肝寒胃热最少见。这说明脾胃系统中寒热错杂证主要累及脏腑为脾、胃、肝,也说明田德禄从脾、胃、肝论治脾胃病,是源于临床观察和基础理论的结合,与临床规律相吻合。

2.3 症状分布情况 舌质淡、边有齿痕占67.50%(54/80),牙龈肿痛或口疮频发占66.25%(53/80),苔黄(腻)占60.00%(48/80),恶食生冷占56.25%(45/80),均在50%以上,且提示临床中寒性、热性症状的比例相近。舌象在诊断寒热错杂证中发挥很大作用。田德禄非常重视舌诊,认为舌象与脾胃的关系密切。

2.4 方药情况分析 田德禄使用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比例最高,占50%,这与临床上脾(虚)寒胃热证常见有关。

2.5 用药性味分析 19种常用药中,五味性能以甘、辛为主,四气则以平、温更多用,这也与临床中虚寒证可以累及肝、脾、胃、肾、大肠、小肠、膀胱多个脏腑相吻合,不同脏腑应用不同甘温药物进行辨证论治。

2.6 用药归经分析 归脾经的药物有15种,归肺经药物有10种,归胃经药物有8种,治疗寒热错杂证的药物主要集中在脾、胃两经。同时可以看出有7种药同时归入肺、脾经。田德禄认为脾肺作为母子之脏关系密切,土生金,在寒热错杂证中脾胃(虚)寒时,因脾气不足、脾阳不振,而多有肺金气火不足,故需要入脾、肺经的温阳药物(干姜、人参、党参、太子参、乌梅、茯苓)令其气复阳振。

2.7 药证关系分析 仅就例数≥5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χ2=146.6,P=0<0.05。提示方药选用与寒热错杂证具有相关性,不同方药在不同寒热错杂证中具有不同优势。

3 验案举隅

患者吴某,女53岁。因“腹泻3年,加重2个月”于2019年4月16日就诊,患者3年前患“细菌性痢疾”,当时大便不成形,为稀水样,未见脓血,但化验有白细胞、红细胞,经治疗控制。此后大便一直不成形,又有少量黏液,日1~3次,量不多,有时肠鸣,偶腹痛;平时常腹胀,纳差,乏力,嗳气,不敢进食生冷。服药多年,无明显改善。西医进行大便常规检查和潜血试验,大便培养及肠镜未见异常。查体:面淡形瘦,舌暗红、苔灰褐,脉细滑,右关弦。西医诊断:慢性腹泻;中医诊断:泄泻,辨证寒热错杂。治法:辛开苦降。处方:黄芩10 g,黄连6 g,姜半夏10 g,太子参15 g,炮姜10 g,白芍10 g,砂仁3 g,木香10 g,吴茱萸4 g,炒枳壳10 g,炒白术12 g,焦三仙各10 g。14剂(免煎),每次1袋,每日2次。二诊:药后整体状况改善,腹胀肠鸣减轻,嗳气少,大便渐成形,但次数未减,仍有腹部隐痛,舌暗红、苔黄,脉细滑。中焦阳虚、寒凝血瘀。上方加川芎10 g,益智仁10 g,14剂。三诊:药后腹痛缓解,自觉腹中温暖,大便日行1次,成形而顺畅,饮食增进,自觉精神体力恢复,且月经顺畅、量多,试进水果也未反复;舌苔偏于暗郁,苔黄净,脉细滑。仍为寒热错杂、气血失和之证,嘱继以上药巩固1~2个月以善后。

4 结论

田德禄诊治的寒热错杂证疾病以脾胃系统疾病为主,凸显了中医治疗此类疾病的特点与优势。

80例寒热错杂证患者证型分布中,最常见证型为脾(虚)寒胃热证,脾(胃)寒肝热证与上热下寒证较常见,肝寒胃热证最少见。

寒热错杂证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脉分布中,舌质淡、边有齿痕、苔黄(腻),牙龈肿痛或口疮频发,恶食生冷症状占比一半以上,且提示寒性、热性临床症状的比例相近。

常用方药以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为主,与临床上脾(虚)寒胃热证为常见证型相符。

选用与寒热错杂证具有相关性的方药,不同方药在不同寒热错杂证中具有不同优势,半夏泻心汤主要用于脾(虚)寒胃热、乌梅丸主要用于上热下寒、左金丸主要用于脾(胃)寒肝热。

5 讨论

5.1 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寒热错杂证在脾胃病科很常见,李崧[11]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分布的临床调查发现,寒热错杂证占11.97%; 曹健[12]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型分布的调查发现,寒热错杂证占14%;王文婷等[13]对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学研究发现,寒热错杂证占 35.17%。余芳等[14]也发现寒热错杂证为脾胃病的常见证型。

5.2 寒热错杂证在不同疾病的理论探讨 各个系统及疾病的各个阶段均可出现寒热错杂的病理变化。由于脾胃的生理、病理特性,脾胃病更易出现寒热错杂证[15]。临床中寒热错杂证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中比较常见,田德禄针对不同疾病有不同认识。

5.2.1 功能性消化不良 结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特点,田德禄认为饮食所伤、情志因素是主要病因,湿热瘀滞、胃气壅滞为其病机[16]。主病在胃,病性属实。治法上,在重视胃之气机通降基础上,田德禄更重视食、湿、热、瘀、痰、毒等病理产物在发病中的地位,强调清热导滞,必先使实邪祛除,胃气始能和降。

5.2.2 胃食管反流病 针对胃食管反流病,田德禄立足胆胃郁热病机,认为朱丹溪思想比较符合当前吞酸的病机,宗《黄帝内经》所论:“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饥”“邪在胆,逆在胃”。田德禄认为,吞酸的病机是肝气不舒,郁而化热,移热于胆,胆失清降,胆热挟持胃气上逆;病位在肝胆胃,属实热;治当以清肝利胆、和胃通降为法。据此,临床中只要见烧心、反酸或有口苦,田德禄优选小柴胡汤为用[10]。

5.2.3 慢性胃炎 田德禄认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表现为胃脘胀满隐痛,饭后为著,伴嗳气反酸,舌多暗红,舌苔多黄,为实痞,病位在胃[11],以肝胃郁热为主证,治法以疏肝清热、清降胃气为主法。慢性萎缩性胃炎为虚痞,为虚中夹实证,病位由胃及脾,提出甘平养胃、甘寒益胃和甘温健胃三大治法,而以甘平养胃为主。

5.2.4 溃疡性结肠炎 田德禄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肠,处于血分,病机基础是虚实夹杂。发作期因肠中有滞而不通,易致气血壅滞;缓解期因余邪未净,瘀血内阻,积滞不通,而脾肾亏虚。这些都是其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因其病因病机复杂,多属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证,或为上热下寒,或为胃热脾寒,或为脾肾阳虚、大肠湿热阻滞,不同患者因寒热虚实的多少不同而症情表现各异;治疗时要辨病与辨证结合,分期进行论治。扶正、活血化瘀可有效改善肠黏膜的血液供应,有利于机体免疫状态的改变,提高溃疡愈合质量,从而减少复发,提高治愈率[12]。

5.3 重视辨病与辨证的结合 随着医学发展,现今已进行了诸多西医疾病的中医证候学研究,辨病论治也不再局限于辨中医病证,而拓展到辨西医疾病。例如,反流性食管炎多属中医“吐酸”范畴,田德禄认为本病病位初期主要在气分,属于肝胃同病,多见肝胃郁热,肝热挟胃气上逆;继则久病入络,气滞血瘀;或由实致虚,由胃及脾,痰湿变生;后期可出现兼瘀、夹虚、挟湿等错杂兼夹证。可分3期论治[13]:I期主要为肝胃不和,兼有郁热;II期主要为肝胃郁热,兼有瘀血阻络或肝胃阴虚;III期主要为病情日久,迁延反复,而至肝胃阴虚、瘀血阻络、痰湿阻滞等相互夹杂,可见痰瘀互结、阴虚血瘀等表现,且正气日渐不足。此期特点是虚实夹、杂寒热错杂。

6 体会

田德禄在临证中多从肝、脾、胃论治,重视气血调畅,强调通降、清降;对于寒热错杂证,强调因证施用,严格控制偏性大药物的用量。把实滞之清降作为胃气通降的前提,综合运用寒热补泻治法。即使有虚证,也必首先辨识实滞之有无,反对呆补,强调通补。

辨寒热错杂证,首先,要进行定位,要区别表里寒热、上下寒热,或是中焦脏腑寒热。并根据病机的寒热偏胜部位,针对性选用具有不同趋向性能和作用部位的药物,令其分别进入相应病变部位以发挥疗效。其次,要据寒热程度针对性选药,对于轻度虚寒可选用太子参、白术、薏苡仁、茯苓等甘平药物;对于中度虚寒,可选用桂枝、小茴香等温通药物;对于重度虚寒,可选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辛热药物。再次,按药物归经指导使用寒热并用药物,使之各循其经,各行其道,就可以同时收到寒以治热、热以治寒的效果,且不会互相干扰,或出现寒愈甚、热更过的情况。

猜你喜欢

证型病机脾胃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和炎症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从炎症细胞因子浅析血栓性浅静脉炎病因病机及治疗经验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及证素特点分析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证候要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