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学概论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法的实践*

2023-01-09卜菲菲吴元洁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中医学概论中医药

卜菲菲 吴元洁

(1.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2.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安徽中医药大学开设的中医学概论课程是针对非医类专业设置的中医课程,集理法方药于一体,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4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中医学基本特点、中医生理观、病因病机、四诊和辨证方法、治疗原则、中药性味归经、功效应用及方剂的组方原则等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等。

在多个非医类专业中不同程度地开设中医学概论课程,作为“中医学入门的第一课”有利于新世纪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尤其多学科交叉可适应社会多向化的人才需要[1]。为此,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概论课程组结合课程特点、学情分析以及相关教学经验,进行“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以期为非医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参考。

1 中医学概论课程点的设计

“点”的设计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能力,也是教学内容的基础和关键。“点”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强化学生记忆散在的知识点,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疑点。

1.1 围绕特点和重点 纲举目张 中医学概论课程内容繁多,而有限的课时不足以讲深讲透比较抽象复杂的中医医学典籍,因此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地讲解教学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在教授前要扩大备课范围,具有全面的知识储备,从而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如“整体观念”这一中医学基本特点,脏腑、经络、辨证、用药、养生等都是围绕这一中心予以阐述,教师在讲述时要能做到从点带面,由博返约,结合理论分析判断,再从实践回顾理论。再如中医学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体现了人体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的概念,因此教师在讲授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时要结合生活中的典型病例讲深讲透,相应地带动“五志”“五体”“五色”等,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记忆、再现和应用。

1.2 解决难点和疑点 多元教学 针对难点与疑点,教师根据不同篇章内容,可以灵活采取多元教学方式。如中医学概论中有大量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所以要求学生在广泛了解熟悉的基础上,要诵读记忆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此打好中医基本功。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如阴阳、藏象、病因等理论内容,可以与临床案例相结合,使得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和实践化。对于中医诊断的内容,教师条分缕析地将知识点进行展示,课件可以结合临床图片,客观真实,如舌诊部分,各种舌象的图片与理论相结合,达到理性与感性认识的统一。对于中药学的内容,常采用对比启发和示例法,将多种药物进行功效主治的比较,图文并茂,直观形象。对于方剂学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古今医案,情境化教学启发学生运用中医理论知识,进行辨证分析,尝试遣方用药,以此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古人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这类疑问设计相关的批判性思维教学环节,并不断总结这些疑点,可以梳理出相关教学难点,对于教师的教学反思和改进起到促进作用[2]。

2 中医学概论课程线的设计

教学“线”的设置是知识的布局与条理,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增强建构知识体系,掌握关键概念、基本理论以及融会贯通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观点的能力[2]。

2.1 课程间的线 教师在教授前对课程内容要进行梳理和设计,以知识线的形式贯穿整门课程,有序地将课程间的知识点进行前后衔接,加强知识关联与知识价值,建构一个脉络清晰的知识体系,进而促进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地巩固学习,积极主动的获取和运用知识。如中医学概论以横为中心,以中医理论的发生、发展,药物、针灸等成就的史实为主要内容;以纵为联串,将药物、针灸等的发展概况的先后次序来联系各个时期的史实,纵横交错,历史贯串[3]。如以“解表”理论为例,中医学概论当中的中医基础理论部分介绍如“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等立法依据;中医诊断学部分根据表证的临床表现进行证候分析和辨证;中药学部分在解表单元中,重点介绍解表药的药性、功效、主治等;方剂学部分则针对解表剂中代表方的组成、功用和方解等进行介绍;再如在讲解时适当将临床案例灵活地引入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患者闭经,伴有头晕眼花、视力减退、肢体麻木、手足震颤、爪甲不荣、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弱,请学生结合教材中所学的理论知识,模拟医生身份,对案例进行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案。医案的导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构建科学的临床思维。

当然,“线”的设计同时也能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形式进行开展,引导学生利用期刊文献检索等方法,进一步了解当代中医发展的新成果、新动态[4],训练学生主动思考和自主整合知识,在探索过程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如开展中医生理、病理、诊治联系要点思维训练;津液的生成与输布与哪些脏腑密切相关,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交流互动,对于脾胃、大肠、小肠、肺、肾、肝以及三焦等脏腑的生理机能有了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2.2 专业视域的线 中医学概论课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和定位即是专业基础课或通识教育课程,旨在通过中医学概论课程的学习,非医类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中医学的理、法、方、药的临床应用,建立起对中医学概论的良好学习态度和乐学情感,产生高尚的情感体验与和谐的人际情感。

前期学生通过课程知识体系的学习,知识面得以拓展,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步提高,并逐步建构起基于专业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授时可以将专业性教育与中医学概论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如对于医药经济贸易专业,将中医中药的研发与医药贸易、大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机融合;对于药学专业,将中药知识与药剂药化、药理等专业内容相结合,开展中药主要药性理论的拓展学习;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将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国内国际传播与汉语言发展相结合;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将中医情志疗法、中医心理学充分融入专业学习中,“喜伤心”“悲伤肺”可以与范进中举、黛玉葬花等结合。这些有助于实现不同专业人才个性化的培养,为强化学生中医思维,巩固专业基本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了初步的中医学基础。

3 中医学概论课程面的设计

3.1 中医思维 中医原创思维模式是中医学认识自然生命现象,解决医疗实践问题的独特思维方式,具有哲学和科学层面的双重内涵。研究中医原创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阐明中医理论认知特点,明确医疗实践活动的思维模式,实现理论飞跃,建立文化认同,并为当代思维科学的发展提供借鉴[5]。广大青年学子对于中医药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中医学概论的学习,逐渐能够将中医理论与中医思维方法相融合,如“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以平为期”的中和思维,“取象比类”的类比思维,“三因制宜”的辨证思维等。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药物性味归经、功效及方剂的组方原则,根据病因病机、患者体质及地域等确立治疗原则和选方用药从而巩固其中医基础,提高其综合运用能力。不论是从思维方式在中医学中的地位,还是从中西医结合及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需要,或从中医教育的角度而言,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中医思维研究。开展中医思维研究,也可以说是发展中医学和振兴中医事业重要战略任务[6]。

3.2 中医文化 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曾指出:“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易通”。中华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医的本质与面貌[7]。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和范例,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水乳交融的知识体系[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09年下发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9]中指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4个字来概括。中医学概论课程中蕴含丰富的中国古代传统优秀文化,如“阴阳学说”“五行理论”等中医药文化的哲学基础,中医药独特的生命观、疾病观和治疗观,历代医家的治学态度、创新意识与实践精神等。此外,课程组在教学中还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自创中药方剂灯谜,中草药类如“心怀宏图大业—远志”,“蜀国部队—川军”,方剂类如“不欢而散—失笑散”,“欣然而别—逍遥散”等,将中医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明显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礼记》有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广大中医药学子从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起对中医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学习到严谨、求真、仁爱、创新的品质,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并能意识到属于自己的时代责任和创新使命。

南宋朱熹在《朱子全书·学三》中有言:“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中医学概论“点线面”的教学设计构建了有效有序的知识体系和脉络,使得知识系统化,课堂清晰化,教学明确化,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中医志趣,培养中医思维,更能加强专业归属感、中医药认同感、社会使命感和民族荣誉感。

猜你喜欢

中医学概论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与人文情怀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