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思维结合案例在中医药院校药理学教学的探索*

2023-01-09李来来陈云志柴艺汇杨雨齐钱海兵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药理学脏腑

李来来 蒲 翔 陈云志 柴艺汇 杨雨齐 钱海兵 刘 明

(1.贵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中医药大学中药民族药资源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和原理的科学[1]。药理学通过基础医学,如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阐述药物作用的机制,为临床防治疾病和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同时,药理学又与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分析化学、药剂学等学科密切相关。药理学作为一门医药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架起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以及药学之间的桥梁。因此,药理学知识的学习对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中医理论在临床治病防病实践过程中逐渐完善,形成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辨证论治、天人合一等理论,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一种整体与局部统一的思维方式,这与现代整合医学的理念高度契合,在现代临床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

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来说,在学习药理学知识与思维的同时,采用具体案例分析,融通中西医理念与思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与融会贯通。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对中医基本理论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阴阳理论、脏腑理论、中药四气五味等。作为中医药院校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药理学的知识进行纵向梳理十分必要,但在课堂中对中医理论与西医知识的横向类比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共鸣,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本文结合贵州中医药大学的实际情况,初步探讨了药理学教学内容的中西理论思维的整合模式,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些观点和经验。由于笔者培养学生在药理学知识学习中运用中医思维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并未形成系统、完整的学术观点与理论,现将一些具体案例列举如下。

1 药理学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中交感神经与中医脏腑理论

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概念表示很难理解,认为比较抽象。其实这些概念蕴含了中医思想。“交感神经”一词来源于英语中的Sympathetic nerve。Sympathy的词义是“同情、同感、和谐一致”,最先由“西方医圣”盖伦命名。盖伦发现,内脏神经丛分布在器官周围,他认为这些神经丛就像大量管道(Pipes),把内脏联系起来,管道里面流动的是元气(Spirits)。他推测,当一个内脏功能出现变化或疾病时,另一个内脏也会发生相应改变,所以命名了Sympathy。当时,盖伦认为交感干是迷走神经的分支,并没有“副交感”(Parasympathetic)这个概念。直到1898年,剑桥大学兰利(Langley)才使用了“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这个概念,并在后来命名了Parasympathetic nerve。明治维新时,西方医学传入日本,日文使用汉字“交感神经”来翻译Sympathetic nerve。“交感”一词,在古汉语中意为“相互感应”。这与中医脏腑理论中五脏相生相克,脏腑相互配合、互为表里的观点相一致。

在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的器官中,二者功能往往是相互拮抗的,但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其活动又是统一的。二者对立统一的关系,与中医理论中的阴阳理论相契合。当机体剧烈运动或处于不良环境时,交感神经兴奋,调动机体诸多器官的潜力,提高适应能力来应对环境的急剧变化,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表现为心跳加快加强,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新陈代谢亢进,瞳孔散大,此时机体功能上调[3],属阳;当机体处于平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兴奋,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能量的补充,有利于保护机体,如心跳减慢减弱,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运动加强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瞳孔缩小,此时机体功能下调[4],属阴。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相反相成,形成动态的平衡,从而使机体阴阳相济,气血通达。

2 药理学药物的选择性与药物的归经

药物的“选择性”是指在全身用药的情况下,药物对机体器官、系统作用的有无或强弱差异。药物的选择性高,作用范围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而药物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临床应用多,相应的不良反应较多。选择性低的药物意味着在治疗靶器官疾病的同时,还可能影响其他脏器,从而引发不良反应。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可通过胆碱受体或去甲肾上腺素等受体发挥作用,但受体的分布会直接影响药物的选择性。例如普萘洛尔属于β受体阻滞药,可阻断心脏的β1受体和支气管平滑肌的β2受体,在治疗心脏疾病的同时可以引起肺脏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等问题;美托洛尔属于β1受体阻滞药,对支气管平滑肌的β2受体亲和性较低,因此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影响相对较小。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的。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体表的疾病可以影响到内脏,内脏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到体表。因此人体各部分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证候,可以通过经络而获得系统的认识。如肺经病变,每见喘、咳等症;肝经病变,每见胁痛、抽搐等症;心经病变,每见神昏、心悸等症。我们根据药物的疗效,与病机和脏腑、经络密切结合起来,可以说明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治疗作用。如桔梗、杏仁能治胸闷、喘咳,归肺经;全蝎能定抽搐,归肝经;朱砂能安神,归心经等。这说明归经理论能具体指出药效的所在,这是中国人从多年的临床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中医药的归经理论,为中药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的方向。

3 西药不良反应肾耳毒性与中医理论肾开窍于耳

髓袢利尿药呋塞米及氨基糖苷类药物,对肾组织和内耳都有一定的毒性作用[5,6]。利尿剂在抑制肾功能的同时,还可使人和动物的听力下降,甚至导致耳聋,这与其增加内耳淋巴液电解质Na+、Cl-浓度有关。此外,对内耳有毒性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新霉素、卡那霉素、双氢链霉素、庆大霉素等,亦对肾脏表现出毒性作用。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等对内耳的毒性作用除抑制与代谢有关的酶的活性外,还抑制RNA的合成,由此引起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细胞核及核糖体的破坏、线粒体消失、胞浆出现空泡,进一步使整个细胞变性和消失,导致不可逆性耳聋。

中医认为肾与耳关系密切,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上通于脑,开窍于耳。《灵枢·脉度》云:“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故有从肾虚论治耳鸣之说。亦有从痰论治,如《名医杂著》所云:“耳鸣之症,或鸣甚如蝉,或左或右,时时闭塞,世人多从肾虚论治,殊不知此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为鸣,郁甚则闭也。若遇此症,但审其平昔饮酒厚味,上焦素有痰火,只用清痰降火治之”。因此,很多基础研究对于西药耳毒性等不良反应,多用中药纠正[7,8]。

4 结语

将中医理论与思维引入药理学教学中,将2门学科进行交叉横向比较分析,需要教师有扎实的药理学、中医药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思辨能力,此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师生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氛围,教学效果显著提升,使教师学生都能获益[9,10]。本文从课堂的一些教学经验出发,对于中医理论和药理学之间的联系,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学说和论证,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深入探索,为药理学教学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药理学脏腑
基于药理学分析的护理创新实践探索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冬虫夏草治疗膜性肾病的作用机制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浅谈《难经》之命门理论
脏腑疏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