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养生功法课程教学的思政元素挖掘*

2023-01-09何锡珍刘晴晴陈振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功法生命传统

王 烨 何锡珍 刘晴晴 陈振华

(重庆护理职业学院传统康复教研室, 重庆 402760)

传统养生功法是传统康复中重要组成部分,源于上古时期人们的生产劳动,具有“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特点[1],现逐渐演变成一种能伸展形骸、宣导气血、调畅情志,具有祛病健体、益寿延年功效的炼身方法。毫无疑问,传统养生功法以人体运动为载体,蕴含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如何充分挖掘并转化为一种独特的育人资源,通过“课程思政”的理念使传统养生功法教学,由“技能传授”向“价值引领”过渡,促进大学生的整体性发展,最终实现与“立德树人”要求高度契合的育人本质。

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2]。传统养生功法充分汲取了儒释道精髓,在功法锻炼中凸显中国传统哲学、伦理道德、美学价值等思想,呈现出一种多层次的文化样态。在日常导引教学过程中,通过挖掘内在优秀文化思想,总结如下。

1 尊重生命 防微杜渐

我国养生功法以传统中医学治病与养生原则为指导,形成了独具特色、内涵深厚、方法多样的养生特色。养生,即保养生命,对生命的呵护应放于至高地位。健康长寿,历来就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本能追求,如《十问》(马王堆医学史料)记载:“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贵’”。《尚书·洪范》“五福”里的“一曰寿……三曰康宁……”[3]。先秦时期庄子提出“尊生”主张,宣扬“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生,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唐代《千金要方》记载:“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等[1]。这些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延续至今的“贵生”思想,即对生命的崇敬,积极养生是一种珍惜生命的表现。“治未病”是养生防病保健的主导思想,其理念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思想核心是“防”[4],包括未病养生、防微杜渐、欲病早治、已病防变及瘥后防复等内容[5]。

传统养生功法就是 “治未病”理念最好的实践,通过呼吸俯仰,屈伸手足,使血气流通,实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维护健康等养生目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这句古语,很好地阐释了养生功法对身体的积极作用[6]。同时“治未病”下的传统养生功法特别强调人的主动参与,所谓“我命在我,不在天”“后天之弱者当之慎,慎则人能胜天矣”,明确自我对生命健康的责任,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保健防衰、防病于未然,利于实现健康养老的社会目标[7]。

2 民族的和文化

《中庸》开篇即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和”是生命体的最佳状态,也是宇宙万物衍生的根本法则[8]。在传统养生功法锻炼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顺应自然 天人合一 养生功法源于我国农耕文明,自身烙有深深的传统生命自然观,其精髓强调功法锻炼仿效自然界变化之道,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其一认为人体内部环境系统与外部客观自然环境系统是统一的,有共同变化规律;二认为人的身体器官结构与宇宙结构相应,并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符号,将天人结构巧妙地组合在同一个结构体系中,构成息息相关的天人结构体系。人处在天地之间,养生功法锻炼遵循 “法则天地,象似日月……分别四时”的自然运动变化规律,如易筋经的“青龙探爪”,太极养生功的“风摆荷叶”,以及体现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的五禽戏,不仅动作象形取意含韵,且命名意蕴悠长,都体现了效法自然而仿生养生的生命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念,符合现阶段社会倡导的和谐文化,也是开展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2 内外兼修 三调合一 传统养生功法锻炼过程可不断提升自我,实现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合一”对健康的促进作用[9]。调身,即通过功法锻炼,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如八段锦中的“两手托天理三焦”式,两手上提时,手、足三阴三阳经络得到舒展[10];“五劳七伤向后瞧”式,通过往后瞧的转头动作刺激颈部的大椎穴。调息,即调整呼吸,大部分养生功法锻炼的呼吸具有匀、细、长、深特点,所谓“吸气绵绵,呼气微微”[11]。通过呼吸与动作配合实现人体身正气顺,冲气以和的养生目的。如功法动作中的起落、开合、俯仰,配合呼吸,呈现“起吸落呼,开吸合呼,俯吸仰呼”等。调心,即“闲心”,静乃调心之根本。养生功法锻炼要求心无旁骛、凝神专注,于静谧中聆听生命的律动,从而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目的[8]。“三调合一”思想基于“身心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体现了“内外合一”“至虚至静”的养生思想。养生功法锻炼正是通过适量运动来放松精神,进而达到身心和谐的完美境界。传统养生功法“三调合一”的训练,对于培养大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且让大学生能更具体形象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3 彰显温和谦逊的民族性格 中华传统养生功法作为一种身心炼养术,包含了一种内倾型文化[3]。这种养生模式主要建立在高度自我的、自足的、自律的基础和原则之上,重个人自觉,重自我约束,重自我反省,通过向内返照自心,于沉思中体察真谛,于静默中了悟人生,通过反观内心获得仁心与天道相通相融、至大至善的经验和精神享受[12]。故要求习者在练习过程中做到恭敬、谦让、诚信,习练者相互信任理解,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13]。另外,传统养生功法动作具有“刚柔相济,方圆相应”特点,如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式,马步站立时要悬项竖脊,收髋敛臀,上体中正;摇头时,颈部尽量放松,动作要柔和缓慢,摆动尾闾力求圆活连贯。健身气功同样讲究动作路线圆活连贯,浑然天成,不直来直去,带有弧线美。通过功法动作“方圆相应”的特点引导学生“内方外圆”的处世之道,以不断内省,修身正性,对内原则毫不动摇,对外多一些释怀和宽容[14],利于规范大学生日常行为,与他人共同发展,互惠互利,形成圆通的人际关系。

3 兼收并蓄 创新发展

传统养生功法历经不同时代的发展逐步成熟,其技术与理论体系充分汲取了各家精髓,具有中国独特价值功能、文化内涵以及不同美学价值,可以说传统养生功法就是中华文化的全息呈现。它不仅包含了儒家“通习六艺,臻于三德“的“礼”,佛家的“参禅顿悟”“明心见性”,道家法天地自然,静以养生,还包含传统医家“形神俱养”等思想内涵[14]。技术动作上“刚柔相济,柔和缓慢,圆活连贯,一张一弛”,体现阴阳对立统一的古代哲学观,其中“刚、贯、张”属“阳”范畴,“柔、缓、弛”属“阴”范畴。每套养生功法不仅具有阴阳平衡的相互作用,同时又阴阳对立,促进养生功法的不断变化发展,如近代“静坐术”的流行,该功法剔除传统体育养生术掺杂的神秘怪异附会,力图用近代科学知识阐释其功理;在现代利用导引疗病健身的功效,积极应对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老龄化、亚健康、慢性病等难题[1],这亦是顺应不同时代“变”的发展应用。正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构成了事物变化的动力,所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15]。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体会传统养生功法兼收并蓄、创新发展的过程,并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

4 持之以恒 追求至善至美

传统养生功法和任何一类体育项目一样,要想达到较高的境界,必然要经历一个刻苦训练的过程。从古至今,“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信念[14]激励着人们把持之以恒贯彻到习练全过程,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对意志进行磨练[16]。而当功法练至成熟阶段,优雅流畅的形韵配合简洁飘逸服饰和流动的音乐[17],将呈现一幅幅融合“自然之美”“健康之美”“和谐之美”的视觉盛宴[13]。这些“美”不仅表现为外在形式,还包含意境美、内心美好愿望和个人崇高修养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传统养生功法中先贤的智慧、思想、风骨,激发他们传承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16],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都有着非常直观的效果。

课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战场,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修养[18]。传统养生功法教学以身体维度为基础,以思想融合为拓展,让学生进入一种“身心合一”的民族文化教育环境中去,亲身领会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19,20]。另外,传统养生功法的习练本身就是一个增进个人身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良好关系的过程,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21,22]。

猜你喜欢

功法生命传统
我国中医传统功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及热点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传统养生功法,助你改善睡眠
八段锦功法对艾滋病携带者的戒毒人员情志影响的初步观察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