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
——以江苏开放大学为例

2023-01-09■管

质量与市场 2022年11期
关键词:人才服务企业

■管 钊

(江苏开放大学)

地方高校作为地方人才培养、科研研究的重要基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进行服务的重要使命,也是其内涵式发展的趋势与必然使命。江苏开放大学坚持根植江苏,秉承着创新、开放、融合、共享的办学理念,为地方的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还存在着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校企合作开展不深入,专业设置与地方支柱产业发展不匹配等诸多问题。因此,高校自身应当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1 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能力的必要性

1.1 内在因素: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2015年,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指出要将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转到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上、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1]。意见明确了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其中就有要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经济开发区、产业聚焦区创新发展对接,与行业企业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从而形成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格局。

1.2 外在因素:地方经济发展的助力引擎

高校和地方经济的经济结构、产业发展和技术人才需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实现产教融合的天然优势。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国家为高校的转型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对于高校的科技工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任务,从而充分发挥自身在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与地方开展协同创新研究等系列措施引领地方经济驱动发展,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引擎作用[2]。

2 目前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从高校的角度来说,一是现有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还未能根本性的改变,虽然在2021年国家有关部委下达有关破五唯的文件,但目前评价体系还是以课题立项、文章发表为侧重点,偏重于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而市场价值的评价考虑较小,客观上削弱了科研人员对经济发展需求做针对性研究的主动和积极性,从而造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3]。二是部分高校由于受到自身办学条件的制约,其整体的科研水平还急需提高,所产生的部分科技成果还仅仅停留在校内小试阶段,未能成功被社会利用转化。三是由于科研人员虽然具有做科研的意识与氛围,但走进企业的主动性还有待加强,走出校园参加同行间的学术交流不多,获得科研资源的渠道不广,未能从预期研究成果的市场应用及转化角度进行考虑,所研究的选题立项大多还不是来源于企业的实际生产。

2.2 师资队伍实践能力欠缺

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具体实施者,其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的教师队伍在人员结构、数量、实践水平等方面与服务地方经济人才的需求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首先是人员结构上及数量上,部分高校在转型发展中大量引进了硕士、博士等拥有高学历的年轻人才,数量上有了快速的提升,但与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的要求相对比还存在着不足,另外虽然这些人才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也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但实践的能力相对不足,在日常的教学及科研中无法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能满足双师型教师的需求[4]。其次是实践水平上,高校中的部分教师由于知识结构老旧等客观原因,其现有的知识结构跟不上当前的技术发展,导致对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及知识了解不足,在指导学生和培养学生时难以有地放矢。

2.3 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意识不足

目前,虽然高校引进了大量的年轻人才,但学校科研人员整体数量还相对不足,并且缺少对学科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人才。首先从高水平人才的数量来说,还远远不够对学校整体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及产生影响。其次,由于在前期只注重数量,从而导致引进的高水平人才的个体之间研究方向相对松散,研究方向不能凝聚,无法利用多方资源在校内形成科研团队。再者对引进后的高水平人才,就如何完成高校的科研任务指标等方面可行的办法还相对较少,缺乏有效的制度及相应的条件保障。

2.4 政产学研合作深度不够

政产学研相对于原本所提出的产学研,增加了政府的主导作用,旨在通过利用政府的监督管理的职能和政策引导的作用,以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政府单位、行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优质的资源,从而实现高校与社会经济、技术等的深入合作[5]。然而目前在这一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制度与保障方面,国家关于促进政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法律还有待完善,已经出台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覆盖面还不够广,相关职责的划分还不够清晰。二是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目的还不够一致,绝大多数企业在双方合作时将回报率摆在第一位,追求短时期的高回报,缺乏对科学研究具有周期性和不确定性客观规律的认识,从而导致双方难以持续的合作[6]。

2.5 学科专业与地方支柱产业不匹配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和载体,其合理的设置与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新时代,部分高校对地方经济的产业发展以及技术人才的需求把握不准,对原有的学科进行盲目的调整,导致不能匹配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其次部分高校一味的追求学科专业的数量,贪多贪大,将有限的办学资源进行分散,没能集中力量发展与地方支柱产业契合的优势学科专业。再者学科专业的建设期间,忽视了实习实训类课程的重要性,学生的技能训练较弱,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

3 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举措

3.1 对接企业需求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

首先,高校要转变现有的科研模式,从之前的“闭门造车”转变为“需求导向”[7],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们走进企业与企业的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共同参与联合项目的申报、研发中心的建设,共同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为企业及地方经济提供用得上、效果好、能解决的技术成果。二是高校各科研机构及科研团队,要与当地的政府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建立联系,经常深入调研,关注企业及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从而达到明确研究方向,聚焦实际问题,发挥出科研机构和科研团队的研究合力。

3.2 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升实践能力

高校应重点加强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能力培养,针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梯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要不断完善,实施双师型素质教师校企共同培养制度。一方面从企业聘请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或者具有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作为校内的产业教授,由他们来承担校内外实训相关课程,同时以一对一的形式对年轻教师进行辅导,使年轻教师逐步具备双师能力和素质。其次,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定期选派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省级、国家级教师师资能力培训。创造青年教师入企业学习实践的机会,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校内大力推进入企挂职、科技副总等挂职锻炼计划,选派青年骨干教师进入企业或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挂职锻炼,通过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问题逐渐积累实践经验。

3.3 凝聚高水平人才研究方向提升教师队伍科研能力

充分发挥引进的高水平人才的科研力量,定期组织科研工作经验交流会、科研项目申报等专题辅导会议,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其次发挥高水平人才的带头作用,在校内遴选出一批研究方向相近的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方向的凝练,打造出一批具有鲜明特色且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科研团队,从而带动整个学校科研实力的提升。

3.4 探索完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

地方经济创新驱动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为高校、政府、企业的深度合作提供了平台。一方面由于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政府和企业需要高校提供科研成果和科研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自身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还需要企业和社会获取办学资源。因此,高校要增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不断探索完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这就要求政府部门、高校、企业各自做好沟通协调,高校要聚焦企业发展的难点和痛点,切实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难题。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支持激励校企之间的合作,又要为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牵线搭桥、提供服务。

3.5 以需求为导向加强学科建设

对于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布局及资源条件,学校应当进行深入考察和调研,实时了解地方转型支柱产业发展的需求,以是否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学校整体的办学实力为宗旨,不断调整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按照产业需求增加或删减相关学科专业,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向急需提升的学科专业相倾斜,打造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符合的学科特色。持续关注地方和行业变革的发展趋势,在动态调整中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引领地方产业发展,实现服务、支撑和引领相统一。

4 江苏开放大学服务属地经济发展的做法

4.1 紧密联系企事业单位,开展“三区联动”

“三区联动”是指园区、校区、社区的相互融合的创新网络。大学校区作为创新人才和创新科技的策源地,为科技园区提供创新人才,为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科技园区作为学校与社会联动的桥梁、融合的起点,为大学师生和城区市民创新创业及就业提供场所;公共社区作为大学和科技园区发展的保障基础,不仅为校区和园区提供公共服务,为创新人才创造一个适宜居住、休闲、交流的环境,更是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发挥才智的空间和服务社会的场所。江苏开放大学的“三区联动”,重点围绕产学研合作,着眼于浦口区、南京市乃至江苏省的中小微企业,尊重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紧密围绕产业规划,不断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逐渐显现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规模效应”,努力实现园区、校区、社区深度融合发展。

4.2 实施“人才强校”“科技兴校”“学科引领”等工程

在2018年,江苏开放大学召开了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按照“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战略要求,高举“开放本科”的大旗,打好新型大学十二项基础工程攻坚战,继续推进高水平开放大学建设,为服务全民学习做出贡献。并指出要围绕“因地而设的发展定向、受地支持的资源导向、为地服务的价值取向”的目标要求,主动为地方经济进行服务。在“人才强校”工程中,按照专任教师博士化、国际化、产业化和团队化的方向和思路,坚定不移的加大青年博士的引进力度,在2020年及2022年,新引进的青年博士获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科技兴校”工程中,将补短板、建高原、攀高峰作为科研的工作方向,通过完善政策制度、搭建研究平台、集聚科研队伍等措施,以搭建平台为路径、成果转化为目标的工作思路,狠抓科研工作任务落实,推动“三高一费”的快速提升,在2021年,学校的科研经费首次突破1000万元。在“学科引领”工程中围绕建设新型本科高校的这一中心任务,不断强化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支撑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培育特色学科、优化专业布局、建设优质课程。

4.3 加强地方合作加快科研基地建设

在“十三五”期间,江苏开放大学与浦口经济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主动对接国家新一轮科技创新体系布局,积极探索“学校建在开发区、专业建在产业链”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校成功获批江苏省教育厅工程研究中心、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协同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服务社会方面优势特色逐渐形成,主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签订多项横向服务合同,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业内好评和认可。

4.4 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推动教师挂职

不断深入与各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合作,学校以学院系部为单位,提出一个系部至少与三个企业深入对接的工作思路,与华天科技、南京依维柯、知豆新能源汽车、大吉铁塔、中科芯谷等知名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开展研究。梳理校内博士、教授的研究方向及研究成果等情况,根据园区企业在转型发展、工艺改造及研发等方面的需求,选聘博士、产业教授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学校的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定期组织“科技副总”洽谈活动,搭建学校与企业双向对接的平台。

猜你喜欢

人才服务企业
企业
人才云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