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就业育人路径解析*
2023-01-09黄茉
黄 茉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遵循和工作载体。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育人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就业指导工作中,是就业育人的实现手段。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做好高校就业育人定位和找准就业指导的正确路径,对于高校学生的自我发展,以及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和社会声誉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一、“三全育人”与就业育人概述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内在需求,更是对新时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的工作遵循,同时还是顺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对思想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
教育部《关于做好 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20〕5号)明确指出,就业工作要“强化就业育人实效”,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把毕业生就业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不断健全“就业思政”工作体系。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就业工作放在“六保”“六稳”首位,更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各项就业政策向高校毕业生倾斜,加强精准帮扶,拓宽就业渠道,不断引导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将自身就业规划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相结合。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突破1000万人,将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加上近年来,国内国际疫情反复,毕业生就业问题尤为突出。根据近几年数据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呈平稳向好趋势,就业问题不再是简单地看就业率,更重要的是考查就业质量和学生的就业发展是否稳定,是否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掌握思政育人理念,将“三全育人”教育原则充分运用到就业指导工作中,从而实现就业育人目标。
二、高校在就业育人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一)通力合作,全员参与就业育人工作
就业问题是每个大学生必须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毕业生想要寻求好的就业出路,必须在思想上有正确的就业意识,而这恰恰是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而不是单纯地凭借辅导员一己之力在毕业季灌输一些就业经验就能做好的。近年来,高校把就业工作的指导功能、管理权限以及就业成效等各方面职责和指标下放至各个二级学院,学校党委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并积极支持就业指导工作,不断形成了领导全面抓、辅导员具体指导、专业教学老师共同努力、校友企业广泛参与的新形势,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添砖加瓦的良好就业育人体系。
(二)统筹规划,全过程渗透就业育人理念
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不单纯是对于就业流程的简单告知,而是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学习成长的全过程,是思想上的就业引导,是就业意识的牢固树立,更是成功就业之后的习惯表现。因此,这是一项长期育人工程,需要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统筹规划和长期教育引导。就业引导工作,要从新生的入学教育开始。大一入学,要重视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可,使其明确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牢记自己学习的使命和最终目标。该阶段主要由辅导员老师引导,学科负责人做学科介绍的工作,夯实学生就业能力基础。二三年级是大学生进行具体实践的黄金时期,也是其接触企业,对自己未来做规划的阶段。该阶段学校会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院领导需要做好广泛就业动员,帮助他们确定就业方向,提高就业竞争力。而在毕业季则可针对学生特点采取“一人一策”工作方法,为学生量身推荐就业岗位。引导有志青年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整个就业引导过程需要分阶段谋划,分步实施。
(三)协同育人,实现全方位就业育人原则
针对就业育人目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应把握全局,统筹规划,具体实施,确保就业指导工作稳定开展;兼顾课堂教育、日常管理、实践平台以及就业服务等各个环节协同发力,将“思政资源”应用于就业引导过程中,使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价值认同,在行动中增长才干,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将就业育人和课堂思政高度融合,使科学知识与实践环节密切联系,形成全方位就业指导服务,构建“就业思政”体系,达到就业育人的最终目标。以沈航全称为例,2022年,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获评“辽宁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高校”,学校与吉林航空维修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搭建了良好的就业思政平台,同时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优质机会。
三、高校就业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育人教师队伍认知及水平有待提升
就业育人工作往往会被人误解为简单的就业工作业务服务——学生主动应聘了一个就业岗位后,各相关负责老师按流程做好签字盖章的工作即可。其实不然,大多学生对于一些工作岗位认识不清,有时只是单凭工资待遇或是网上评论就轻易签约,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教师应起到帮助学生分析岗位需求以及岗位匹配度的重要育人作用,而这恰恰是目前一些高校教师所缺乏的。同时,还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一些教师简单地认为就业工作是学生打好学习基础后顺其自然的结果,认为学生只要平时多学习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强,毕业前凭借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一定会找到好工作。工作不分好坏,只有是否适合学生,能否充分发挥学生自身能力水平。这就需要日常的就业思想教育引导,让学生充分找准自身就业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另外,高校学生在就业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就业问题,有的是就业观念上的问题,有的是就业政策上的问题。一些就业指导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就业政策,及时解答毕业生遇到的问题和就业咨询,在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方面有待提升。
(二)就业育人时间节点应当前置
大多高校教师认为,就业工作从学生大四阶段开始着手即可,而低年级学生与就业工作毫无关联,从大四阶段才开始开展就业动员、就业相关情况了解和谈心谈话等,急切地想要得到良好的就业数据和就业质量,而忽略了学生就业育人工作是需要贯穿高校教育全过程的,这样往往得不到良好的就业结果,也完全违背了“三全育人”中的全过程育人理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刚步入毕业年级,就会感受到外界极大的就业压力,而对于就业相关知识只是一知半解,缺少长期的思想引导基础,造成欲速则不达的结果。在学生中,不乏因一次就业失利则轻言放弃就业信心的例子,也不乏因叛逆心理而懒就业、不就业的例子。这都是在低年级没有做好就业引导,在就业年级压力过大所导致。因此,全程就业育人有着极大的必要性。
(三)就业育人形式有待进一步开拓
高校在开展就业育人过程中,常常局限于课堂教育和具体就业工作的服务,课堂上的理论教育已经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除了学校的官方信息以外大多依赖网络。弊端则是网络就业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这就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忽略了教会学生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高校开展就业育人过程中也要学会运用网络平台,利用新媒体进行就业指导。通过各种宣传形式,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市场需求、所学专业的行业动态等,以学生们容易接受的方式发布就业信息、开展就业意愿调查、开展就业疑难问题解答。同时,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缺少实战性演习,只是停留在理论讲解、经验传授等。应以模拟面试的形式,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就业面试流程,用更加真实生动的方式让学生们缓解面试压力,增长应聘经验和应对突发问题的解决能力,进而真正达到就业育人的目的。
四、发挥高校就业育人作用的实现路径
(一)夯实理论,加强就业指导培训
“指导”的基础是“知道”,“育人”的前提是“育己”。高校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必先打造一支专业化就业指导服务队伍。队伍的构成,应完全遵循“全员育人”原则,以学院领导带头,辅导员为桥梁纽带,学院教师通力协作,学生干部积极配合,共同组建就业工作指导小组。高校应经常性地开展面向全员教育主体的就业指导培训,结合教师队伍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培训方式。就业育人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根据不同角色,采取不同培训。对辅导员进行实际业务培训、政策指导培训;对专业教师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就业引导方式的培训;对学生干部则进行如何做好就业工作宣传员和典型示范的培训。增长教师队伍的就业理论水平,使其能够熟练应对学生的个性化就业难题,精准解答就业政策。各就业育人主体应扮演不同就业育人角色,起到不同的育人作用,实现共同就业育人目标。
(二)守正创新,探索协同就业育人制度
高校应在固有的角色定位之上,采取创新的制度建设,牢固就业育人体系,不断拓展就业服务队伍,向家庭、社会、企业等多个就业育人相关主体延伸。可建立家校共育制度,加强辅导员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联系,使家长在学生就业发展方向和择业目标的引导上与学校达成一致;也可建立二级学院就业工作考核制度,多维度考核就业工作效果,加强学院对学生就业引导过程考核,针对学生满意度调查、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多方面调查,结合就业目标达成情况,确定考核结果,有效激励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热情;还可建立就业帮扶制度,将存在就业难问题的学生进行分组帮扶,领导带头施策,确立就业指标,化整为零,形成齐抓共管就业育人新格局。
(三)优化机制,完善就业育人体系
“三全育人”理念对健全就业育人体系、完善就业指导工作起着指导性作用。高校要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思想教育工作高度融合,强化大学生就业意识,使其树立正确就业观、择业观,明确个人发展与时代进步和国家命运的同向性。高校应明确落实“一把手”抓就业工作责任制,做好顶层设计及基层调研,做好责任传导,确保就业工作效率稳步提升;还要落实中层干部负责就业工作帮扶机制,做到领导干部对于“就业难”学生的精准帮扶,从不同于辅导员、专业教师的角度找准帮扶切入点,解决“就业难”问题;也要拓宽高校就业部门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思路,整合社会、企业、校友等各方资源力量,不断完善就业育人工作机制,实现就业育人功能。
(四)精准服务,推行“个性化”就业引导
高校教育必然是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个性化培养。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要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引导。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就业规划和个体差异,采取“一人一策”方法,进行个性化就业引导。从认识上拓宽学生们的就业视野,就业除了到企业去就职,还可以报考军队文职、基层选调生,参与西部计划,报考事业编、公务员,进行自我创业等。就业指导的最终目的是在就业工作中,深度挖掘学生们的独特潜能,在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五、结语
把思想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高校教育的基本遵循。实现就业育人,使学生的就业发展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项基本要求。高校必须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融入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去,从而更好地构建就业育人体系,搭建就业育人平台,为高校把好“出口关”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