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健康宣教在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2023-01-08戴文琼
戴文琼
(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上海 200090)
脑卒中是临床多发病与常见病,具有起病骤然、病情危重、致残率与病死率高等特点,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1]。现今,针对脑卒中的救治水平获得了较大的进展,有效降低了病死率。但该病较高的致残率仍是成年人残疾的主要因素。相关数据显示,70%~80%的脑卒中幸存者患者存在程度不一的肢体功能障碍,其中40%伴有严重功能障碍[2]。脑卒中较为常见的后遗症包含记忆力减退、语言功能受损、肢体功能障碍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构成极大的威胁,降低其主观幸福感。有学者指出,相较于正常人群,脑卒中患者主观幸福感显著降低[3]。同时也有学者指出,脑卒中患者功能障碍程度与健康行为息息相关[4]。基于知信行理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开展健康宣教能改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信念与行动,促进患者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及幸福感。为此,本研究旨在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开展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健康宣教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98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9例。对照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42~78岁,平均(62.48±3.28)岁;合并糖尿病28例,高血压21例。试验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42~78岁,平均(62.34±3.17)岁;合并糖尿病27例,高血压22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组间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经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②患者及其家属对本试验知晓,并签订知情同意书。③试验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排除标准:①既往存在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病史的患者。②既往存在认知功能、肢体运动障碍史的患者。③伴有心、肺功能损伤的患者。④合并精神疾病、认知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建立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小组,由社区护理人员、专科医师组成,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开展康复干预。①认知康复:向患者介绍缺血性脑卒中的基本知识,提高患者的认知,改变患者以往不正确的认识,使其认识到康复护理的重要性。②功能康复: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康复锻炼,对患者进行肢体运动、感觉及认知功能等的康复训练。
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健康宣教,具体如下。①心理干预:护理人员需积极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开展有效的交流,向其说明疾病相关知识,如发病机制、治疗流程、注意事项等,及时回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纠正其错误认知。在沟通过程中可采取共情、投情的方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强化其遵医行为;同时,由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的自身状况制定适宜的基础锻炼视频,引导其根据视频内容进行学习。②健康宣教: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通常在社区接受护理,为此需结合社区特点,通过电话随访、家庭访视、联谊活动等方式开展宣教。基于网络平台给予健康宣教,如微信、微博、QQ等,定时向患者推送脑卒中相关视频、图片向患者介绍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功能训练的方式与必要性,促使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掌握脑卒中的相关知识,为康复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③知信行干预:正确的信念是改变行为的重要缓解,也是提升患者遵医行为的有效方法。为此,护理人员需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缓解其不良情绪,提升治疗依从性。以访谈的方式与患者进行面对面交流,凭借动机性访谈的相关技巧,建立访谈提纲,引导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在与患者沟通时注意态度亲和,促使患者对疾病建立正确的认知,以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疾病。在该过程中,协助患者回忆被忽略但有积极意义、彰显自身能力与潜质的事件,通过对康复过程中发生的事件进行叙事,有助于患者建立对抗疾病的自信心。④康复训练:结合患者的自身康复状况制订具体康复计划,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每次45 min,每日1次,每周3~4次。具体内容如下: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如床上活动、离床坐位、行走、站立等;待患者一侧肢体可自主运动后,引导其自主运动,尽可能让患者自主完成各项训练;待病情稳定时,及时开展被动锻炼与肢体按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待患者相关知识宣教措施结束后开展定期电话随访,每次维持0.5 h,每个月2次,有助于护理人员掌握患者病情变化、用药状况等。结合患者自身状况,适当调整护理方案,给予针对性干预,强化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干预前后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脑卒中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幸福感及伤残接受度,并进行组间比对。①日常活动能力使用Barthel指数进行分析[5],共包含10项,采取百分制,分值与自理能力呈正比。②脑卒中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使用知信行量表(Knowledge Attitude Practice,KAP)[6]进行分析,分为知识、信念、行为3个方面,共6项,采取3级评分法,分值越高掌握程度越高。③使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Scale of Happiness,MUNSH)[7]进行分析,共计24分,分值越高表现幸福感越强。④伤残接受度使用伤残接受度量表(Acceptance of Disability Scale,AODS)进行分析,分为4个维度,共32个项目,分值与接受度呈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日常活动能力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日常活动能力对比(分,)
表1 两组日常活动能力对比(分,)
2.2 脑卒中相关知识掌握程度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对脑卒中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卒中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对比(分,)
表2 两组脑卒中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对比(分,)
2.3 幸福感与伤残接受度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幸福感评分及伤残接受度评分均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幸福感与伤残接受度对比(分,)
表3 两组幸福感与伤残接受度对比(分,)
3 讨 论
3.1 脑卒中患者开展知信行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中较为多见的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构成极大的威胁,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极为重要,同时还需予以全面的护理措施与康复锻炼[8-9]。为此,护理人员需加强健康宣教力度,促使患者对疾病形成正确的认知,有效缓解负性情绪,使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有助于提升患者的遵医行为,改善病情,为康复锻炼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而知信行理论是改变人类健康相关行为的模式之一,将患者行为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3个连续过程,有效将知识转变为行为健康教育[10]。
3.2 知信行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知识掌握能力的影响 脑卒中康复是一项长时间、连续的过程,除在住院期间开展早期功能康复训练,出院后仍需遵循康复计划进行居家锻炼,从而维持、提升锻炼效果[11]。掌握知识和技能是建立有效的自我管理行为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行为改变的动力是自信心,只有当患者产生“我能行、我必须行”的信念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改变行为。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日常活动能力评分、脑卒中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均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患者开展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健康宣教能有效提升患者的遵医行为,提升日常自理能力。通过对患者开展知识宣教,促使其产生康复锻炼的信心,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与监督,进一步提升依从性;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对其饮食、血压、用药等方面给予全面的干预,有效的改善其临床症状,使其形成积极面对疾病的信念[12]。对患者的恢复状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对其自我护理能力进行认可、鼓励,有助于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增强对抗疾病的信心;针对自我管理欠缺的患者,进一步强化宣教措施,讲解治疗与护理的必要性,并叮嘱患者家属加强监督,针对恢复效果不佳的患者,分析相关因素,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
3.3 知信行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幸福感的影响 有相关研究显示,幸福感能直观显示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其良好的心理状态,对预后状况起到重要的意义[13]。脑卒中患者的恢复期比较长,提高患者的主动性非常重要。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内容包括[14]:①认知评价,即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②正性情感,包括诸如愉快、高兴精神饱满等情绪体验。③负性情感,包括抑郁、孤独、悲伤等情感体验。本研究发现,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幸福感评分及伤残接受度评分均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知信行干预能提升患者幸福感,缓解负性情绪,从而改善躯体症状,达到治疗的效果。其可能是因自我管理能力较佳的患者,能严格遵医嘱开展相关自我管理及康复措施,保障健康行为,避免脑卒中复发,降低并发症风险。在积极干预中,护理人员首先会通过对患者进行疾病与自我的积极访谈,组织患者进行同伴交流练习,进行非理性信念的矫正访谈以拉近护患距离,帮助患者树立克服伤残现状的信心并逐步改正其对疾病的错误认识。此外,该类患者可主动与病友、医师及家属进行沟通,主动进行社交活动,强化遵医行为,进一步改善患者精神状态与机体健康状态,显著增强其主观幸福感,提升其对伤残的接受度。
总而言之,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开展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健康宣教,可显著强化遵医行为,提升患者日常自理能力,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