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效果
2023-01-08郭坤娟
郭坤娟
(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人民医院,辽宁 盘锦 124100)
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通常患者会出现抽搐、昏迷等症状,需要及时抢救。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内科疾病,是指急性冠状动脉阻塞所致的心肌坏死,造成心肌供血不足,患者常表现严重而持久的胸痛,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在发病过程中,患者通常会出现心前区疼痛、紧张,并伴有一定程度的伸展,且疼痛持续时间较长,此外血压、心率等方面也会发生变化,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休克症状[2]。与此同时,还存在并发心力衰竭的风险,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必须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以控制病情。实施救死扶伤的循证护理措施,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保证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治疗后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加速患者的康复,有利于患者的康复[3]。通过对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可以明显降低病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4]。本文旨在分析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循证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98例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以双盲随机法分两组,每组49例。其中循证护理组年龄45~76岁,平均(56.67±2.18)岁;男14例,女11例。常规组年龄43~75岁,平均(56.70±2.24)岁;男13例,女12例。两组一般资料统计,P>0.05。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循证护理组实施循证护理。①建立以循证证据为基础的护理团队,由护士长负责,护理人员组成组员。对每一位护士进行循证护理前的知识培训是非常必要的。确保每位护士都能掌握本病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对策,及时分析、解决护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②以循证证据为依据指导临床治疗,对此类患者的相关症状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给予循证引导。在检索分析以往病例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小组的指导和分析,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方法,并根据临床情况评估护理方案,分析方案的真实可靠性和临床实用性,再次提出治疗护理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最后确定治疗方案。③循证干预。对护理过程中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观察患者实际病情的发展,生命体征资料,治疗过程中的表现,并结合常规护理内容进行改进。为患者制订合理的锻炼计划,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可在绝对卧床24 h内进行适当的锻炼,在锻炼期间应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与此同时,协助患者洗漱、就餐等,可鼓励患者在康复期间进行一定的自主活动。恢复运动时,应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因过度运动引起的不良反应。a.生活照料。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和患者家属讲解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病因和预后恢复等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用药治疗方式以及治疗的必要性,要求患者遵循医嘱进行用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耐受力差,护士应督促家属保持病房卫生舒适,使患者有更好的休息,减少不必要的就诊。确保患者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滋养精神,面对下一步治疗。首先在患者接受护理时,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引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选择右侧卧位。指导患者在休息时保持卧位姿势,使患者在睡眠时能够获得一个良好的环境。医务人员给予患者相应的监督和协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对于患者的康复其实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需要尽量选择低盐、低脂和清淡的饮食。患者每日所选择的饮食应该易消化并且富含营养,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每日的食盐摄入量不可超过2 g,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避免食用酱菜或者腌肉等隐性高盐食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尽量限制水分的摄入,患者每日的水分摄入量需要根据患者的汗液和尿液排泄状况来进行调整,应量入而出。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心功能等级确定其每日活动量,在不影响患者体力储备和精神休息的情况下,进行有氧运动,减轻心脏负担。每日督促患者劳逸结合,不盲目休息锻炼,告知患者运动量增加要循序渐进,以免部分患者盲目增加活动量,为了早日康复。与此同时,应由家属陪同,并由护理人员检查治疗后是否有呼吸困难,胸痛,心悸疲劳症状复发,记录次数,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在当前的恢复计划中,这是最大运动量。b.病情观察。在治疗期间,经常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心电图的变化,及时向医师汇报以上数据,注意患者是否有水肿及水肿是否消失。护士最好每日监测体质量变化,准确记录摄入和输入的数量。如患者有呼吸困难或发紫,可先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并通知医师进行护理。通过对肺听音、血氧饱和度指数及血气分析等指标的变化,提出相应的氧供应及氧流量模式,观察患者排便情况,以缓解症状。c.药物护理。观察患者使用洋地黄后是否有恶心、呕吐、视黄绿色、室性心律收缩等不良反应,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师。如果一些患者需要使用利尿剂,护士最好在白天使用,因为患者在白天比较活跃,如果在晚上使用,会影响其他患者。记录患者的尿量,观察患者是否有腹胀乏力的症状,听肠鸣音是增强还是减弱。出现以上症状者,如出现低钾血症,应及时用药纠正。高尿酸血症及体质量变化均与药物有关。使用过β阻滞剂的患者,护士应随时观察记录血压、脉搏,并在输液时调整滴速,防止特殊药物对患者身体造成伤害。有些患者在使用硝普钠时,要遵守现有的配伍原则,并采取避光措施。d.饮食保健。心脏患者最忌讳吃盐摄取量过多。在临床上,除个别心力衰竭患者伴有其他疾病外,多数患者应控制热量摄取,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的食物,避免不易消化、易引起肠胃胀气的食物。减少进食量是必要的,但是增加进食量可以提供能量。水和盐的摄入应该严格控制。轻微心力衰竭患者每日食盐摄入量不到5 g;中度心力衰竭患者每日只能摄取2.5~3.0 g;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每日食盐摄入量应不超过1.0 g;大量使用利尿剂的患者不需过量饮水,每日食盐摄入量应不超过5 g。针对患者进行护理时,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心功能等级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和个体特征,为患者制订对应的运动方案,首先在进行护理时等级为一级的患者,有护理人员,引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运动即可。心功能2级患者在接受护理是护理人员需要引导患者在病房楼层内进行散步运动可以在走廊或者病房阳台进行走动,注意在运动期间由患者家属或专业的护理人员对其进行保护。心功能3级患者在接受护理是护理人员需要引导患者在床位上进行训练,引导患者通过训练能够自主搀扶楼梯进行行走,不会出现摔伤的情况。心功能4级患者则须由护理人员引导其在床上进行运动。e.心理护理。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发病率较高,且病情呈现反复发作的特征,患者的病情持续加重,具有病死率较高和治疗难度较大的特点。一旦发生则会极大的影响患者的情绪状态,患者在治疗时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部分患者对于死亡的恐惧极为明显。在针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在接受护理时的情绪状态,尤其是积极解答患者在治疗期间提出的疑惑和问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引导患者家属为患者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家庭关怀和社会关怀,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信心与治疗决心,避免患者由于强烈的恐惧而出现放弃治疗的情况。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纽约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满意度(0~100分,越高越好)、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常规组与循证护理组约心功能分级对照 循证护理组与常规组纽约心功能分级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循证护理组与常规组纽约心功能分级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分值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经过护理,纽约心功能分级有所改善,但常规组纽约心功能分级较高、循证护理组纽约心功能分级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常规组与循证护理组护理前纽约心功能分级比较(级,)
表1 常规组与循证护理组护理前纽约心功能分级比较(级,)
2.2 常规组与循证护理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对照 护理前,循证护理组与常规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循证护理组与常规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分值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经过护理,左心室射血分数有所改善,但循证护理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常规组与循证护理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对照(%,)
表2 常规组与循证护理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对照(%,)
2.3 常规组与循证护理组满意度对照 循证护理组的满意度比常规组高(P<0.05)。循证护理组的满意度是(95.12±3.17)分,而常规组的满意度是(86.34±2.12)分。
2.4 常规组与循证护理组住院时间对照 循证护理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循证护理组(8.34±1.12)d,而常规组(11.32±2.15)d。
3 讨 论
随着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临床上心力衰竭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针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可能是由于在年龄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人体的器官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竭,导致其身体适应能力相对较差,患者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出现负担过重的情况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在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时,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包括乏力、呼吸困难和体液潴留等症状。针对某些年龄相对较小的心力衰竭患者来说,患者的病情发生因素与扩张性心肌病风湿性心瓣膜病有极为密切的关联。针对某些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来说,这一疾病的发生与高血压病、冠心病等疾病有密切的关联。心力衰竭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患者死亡,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会造成极大的损伤。目前临床上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以综合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式,根据患者的病情做出用药或生活治疗等方案的指导,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除此之外在针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还需配合对应的有效护理方案,这对于改善患者的病情来说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急性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而诱发与引起的心肌坏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稍作休息或是服用硝酸酯类药物后不能完全缓解,部分患者会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7-8]。急性心肌梗死多发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在某种因素作用下,而诱发与导致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破裂情况,血液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从而诱发与形成血块或是血栓,造成冠状动脉管腔阻塞、堵塞,导致心肌发生缺血性坏死。此外,剧烈增加心肌耗氧量、冠状动脉痉挛,同样会诱发与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常见诱发因素为过量劳作、激动、暴饮暴食、刺激、寒冷、便秘、吸烟、饮酒等[9-10]。
心肌梗死是内科常见疾病,其致残率、病死率高,并发症多,严重威胁着广大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1]。在心肌梗死发生后,患者的收缩相关蛋白被破坏,能量代谢紊乱,导致兴奋性收缩阻滞,异常的心室舒张功能和心力衰竭[12]。与此同时,因其所带来的疼痛,患者极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影响实际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对治疗的依从程度。基于上述情况,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使患者能够充分的配合治疗,改善预后,则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在通常情况下,常用护理方案为传统常规护理,虽然这种护理方案有效,但实施效果不太理想。为了提高护理质量、护理实施效果,则采用循证护理方案[13-14]。循证医学是20世纪90年代受循证医学影响的一个分支学科,以最佳证据为指导思想,以新的观念和观念为基础而发展起来。循证护理的本质是以最新证据为依据,客观、清晰地开展护理工作,并结合实际技能和临床经验,分析其价值、现状及愿望,三方有效结合,形成理想的护理方案[15]。护理干预工作的开展以科学理论作为基础,事先制订科学护理措施,并根据这一计划完成一系列的护理活动。而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基于科学理论为基础开展护理干预,在患者接受护理前就完整的为患者制订护理干预措施,并根据这一方案制订一系列的护理活动。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护理人员通过治疗依从性护理、心理干预、治疗生活干预和运动干预,开展患者的护理干预活动,能够使患者的治疗与护理积极性得到提升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使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改善,同时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能够消除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出现的不良情绪和焦虑情绪,使患者的个体状态始终保持良好,有助于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得到提升。目前国内外已经有相关研究表明,专业的护理人员在针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护理时,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能够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心功能状态得到改善。现代的护理理念认为,在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依旧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状况为患者选择对应的电话,随访方式指导患者家属将医院的护理模式和护理方法运用于患者的家庭护理中,而良好的家庭护理干预能够使心力衰竭患者在出院后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减少导致心力衰竭出现的相关因素,进而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在循证护理实施期间,通过建立以证据为基础的护理团队,为后续护理干预打好基础,同时可细化护理职责,使每一位护理任人员都依据可遵循。循证干预可实现个体化护理,通过生活照料可提高患者治疗期间的舒适度,促进身体康复,通过病情观察,包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改善预后,通过药物干预,使药效能够发挥最大化,提高治疗效果,通过饮食干预,可改善患者身体素质,为日后康复做好基础。
该研究结果显示:循证护理组与常规组纽约心功能分级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循证护理组与常规组纽约心功能分级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分值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经过护理,纽约心功能分级有所改善,但常规组纽约心功能分级较高、循证护理组纽约心功能分级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循证护理组所采用的护理方案更为理想,可改善患者纽约心功能分级水平,提高身体康复程度。循证护理组的满意度比常规组高(P<0.05),说明循证护理可拉近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提高患者对于本次服务的满意程度。循证护理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说明循证护理方案实施效果更为理想,可改善治疗情况,缩短住院时间,在某种情况下,可改善患者经济压力。护理前:循证护理组与常规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循证护理组与常规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分值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经过护理,左心室射血分数有所改善,但循证护理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循证护理方案实施效果更为理想,可改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提高预后效果更佳。
综上,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循证护理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和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