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浅析
2023-01-08路瑶
路 瑶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网络的特征
(一)虚拟性
网络相比于现实社会而言,具有明显的虚拟性特征。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身份,人与人之间沟通也是面对面进行的,并且要遵守社会秩序。而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里,人们不再需要面对面,如通过微信和微博等软件,运用网名等进行交流,突出了网络的虚拟性。
(二)开放性
网络这个虚拟世界是高度开放的,传递着各种数字化的信息,在互联网中,人们可以接受海量的信息,从而使得各种观念超越地理位置的束缚自由传播。各个国家都可以在网络上传播自己国家的文化,普通个人也在网络上传播着自己关于某件事的想法与观点,网络为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新平台。例如,几乎所有的大学生在微博平台上都建立了自己的账号,在这个账号上分享着自己的日常,也对某一事件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传播自己的价值理念。
(三)便捷性
因为网络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不管身处何地,发生的任何事情都能瞬息传播给其他人,传播的范围不仅局限于周围的人,信息传播的途径变得更加宽广。网络环境中,信息发布的主体、方式很多,解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智能手机可以随时随地的上网,方便了人们在迅速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情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个字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一)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政党,在百年奋斗的历史征程中,不断结合新的实践并充分吸收前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又在此基础上凝练出了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言简意赅。新时代,党中央呼吁全社会积极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发表重要论述,并制定出台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这些都体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二)高校取得的成绩丰硕
高校要发挥出其培育主阵地的作用,通过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在文化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后,各个高校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宣传,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各高校主要围绕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和开展校园活动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学校通过加大实施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政课教学结合,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力度,提升了思想政治课堂理论教学的工作水平。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着力开辟课下时间,采取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理论与课下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深入理解其内涵。
其次,学校应积极组织一系列的活跃文化氛围的活动,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系列活动,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学生可以采用短视频制作等形式广泛地参与其中,这个过程首先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其次也加深了对优秀传统文化、名人英雄事迹的理解。学生的三观在参与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三)大学生的主动认知与自觉践行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学生应积极参加活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三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重要的价值追求。
一方面,大学生能主动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新时代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会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积极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党中央的各项规定保持一致,能够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价值观的培育内涵,使自身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得以提高。
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主动践行。理论从实践中产生,脱离实践的理论是不存在的,在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不断革新和发展,并在实践中发挥引领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只停留在理论学习则会影响学习的效果,必须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时代大学生应充分发挥出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暑假期间参与志愿服务、毕业实习进行援疆支教等,从而在践行中深刻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三、网络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双面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快速发展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又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一)积极作用
首先,网络为加深大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大部分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已经理解,并会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主要依靠于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网络时代,我们所使用的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些设备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料,包括语音、图像、视频等,从而使信息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解时,思政课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利用新媒体技术,使课堂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在沉浸式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深其理论认知。
其次,网络为大学生的互动互学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网络的开放性与便捷性特征使得每个人打开手机就可以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就某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信群、钉钉群等进行沟通,发表自己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认识。大部分学生在微博上都有自己的个人账号,并且会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个人看法,除了这些理论方面的分享,也会分享自己志愿活动、援疆支教等实践方面的相关经历,在和他人的思想碰撞的过程中,既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范围,又加强了与他人的沟通交流。
最后,网络时代扩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覆盖面。网络时代,大学生学习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方式,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新闻浏览等。因此,大学生的学习除了思政课教师课堂上的讲解之外,课下还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加深理解,如慕课、微课堂等,还有一些权威教师对于某一问题的线上讲座供学生学习,这些通过网络课进行学习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如大学生党员要登陆学习强国平台,关注重要讲话;团员要通过青年大学习微信公众号进行团课学习,课后答题。大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关注其他新闻、报道等,扩大知识的覆盖面。
(二)消极作用
首先,网络上传播的信息数量多且复杂,对大学生的正确的价值判断造成一定的影响。网络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传统的交流模式,在这种环境中,大量的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手机,虽然这对开阔学生眼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涌现出的信息良莠不齐,其中可能夹杂着一些虚假信息。信息数量庞杂,获取信息的速度加快,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影音资料,这些资料更加生动有趣,更具有吸引力,但多为碎片化信息。长期浏览这样的信息,会使大学生对某件事的认识流于表面,不够深入,对问题的理解与思考也不够到位,这种阅读方式阻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的深层思想的理解。
其次,互联网上价值观的多样性使得大学生受到一定的影响。面对海量信息的冲击和影响,大学生一方面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筛选有用的信息,但是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会不自觉地受到网上宣扬的价值观的影响。由于部分大学生辨别能力比较弱,当他们面对网上各种价值观念的时候,容易陷入迷惘中。如网络上出现的一些网红自媒体,为了所谓的“火”而发布一些吸引人眼球的内容,使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在网络上流传,这会对大学生群体造成一定的误导。网络上流传的价值观多样化,会使得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一些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对他们的理论认同会产生一定的危害性,最终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上的传播。
四、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的双重影响,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规避消极作用,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的成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尽可能地发挥出最大作用。
(一)充分发挥好网络的阵地作用
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网络对每个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也不例外。网络自身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独特优势,所以,我们要把握好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好网络作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作用。
首先,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在网络文化管理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完善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增强对网络破坏者的处罚力度,减少网络垃圾,净化网络平台。其次,要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中的话语权,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网上精神家园,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最后,各高校也要运用好网络,可以开设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精品网课,督促每一个大学生每天进行定时定量地学习,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网络平台的自我教育
网络时代,大学生每天面对着海量的网络信息,这些信息会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与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式不同,网络具有交互性的特点,更加注重受众的需求,通过双向交流,拉近了教育者和受众的距离。网络融合多样的动画技术和交互技术,通过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形式为大学生提供传播信息和相互交往的平台,信息传播和反馈快捷便捷,既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兴趣,也有利于他们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网络的便捷性特征使得大学生能够在更加自由与宽松的环境下交流,有利于自我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正向转变。通过规范网络学习空间,大学生会更加自主、愉快地通过网络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最终实现“入耳、入脑、入心”的教育效果。
(三)思政课教师要利用好网络促进教育方式的变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促进教育方式的变革,将传统的思政课课堂与网络平台有效衔接,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思路,课下设计精品思政课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积极引导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首先,思政课教师在提高自身政治素养的基础上,应提高信息灵敏度。要善于利用网络的优势,运用好多媒体设备,可以有意识地融入党中央发布的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理论并结合优秀实际案例,打造思政精品课程,或者开展第二课堂,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堂之外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结束以后,教师对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及时地给予解答,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其次,高校可以组织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通过开通个人微博或者建立微信公众号的方式,报道时事新闻热点,解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通过广泛地使用网络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利用大学生平时“玩手机”的时间随时随地的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有利于深化大学生的理论认同感,也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开辟了新途径。
最后,思政课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观察到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有哪些点可以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结合,从而在思政课课堂上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疑惑点,及时地给予学生反馈,提升解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网络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也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我们要利用好网络带来的新机遇,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要充分发挥好网络的阵地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上接受教育,思政课教师要有效利用好网络这个教育平台进行教学方式的变革,不断探索新的途径,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