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德育责任实现
—以教育者先受教育为视角

2023-01-08李凯鑫

智库时代 2022年3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德育工作道德

李凯鑫

(山东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力量是高校教师。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严格落实师德师风要求,大力振兴教师教育”[1]。目前学界对高校教师德育的探讨多侧重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而在高校教师德育素养养成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教师具有良好的德育素养是德育的前提条件。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身正为范,方能教育学生。然而实际情况是高校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人际交往和生活经历相对简单,青年教师也多是刚走出校园不久,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高校教师应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德育素养,充分肩负起其德育责任。

一、高校教师德育责任的必要性

(一)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社会责任

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2]而高校教师的社会责任,就是教书育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种职业责任是由教师的社会角色所决定的。传道、授业、解惑是统一的有机体。道,即是道德,没有道德的专业传授是片面和危险的。教师职责不只是教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其德行,树立其正确的三观。因此,高校教师具有进行德育教育的责任,并且教师自身品格对学生的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应充分进行自我提升,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实现高校专业教师的德育责任。

(二)教育者先受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力军,而教师的品德素养、修养水平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随着“课程思政”广泛开展,高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将思政元素融入各个学科,德育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然而,由于外部环境和自身经历的影响,部分教师存在德育意识薄弱、德育力不强等问题,政治信仰迷茫、具有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倾向等。不少教师会在课堂分享个人经历,有人会将个人在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到教室中,从而影响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从德育角度而言,优秀的高校教师应该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深刻理解社会,进而才能充分实现育人责任。因此,高校教师要加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通过教育者先受教育,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的德育工作水平。

(三)高校专业教师相对辅导员、高校行政人员具有特殊的德育优势

从学生德育素质的养成规律来看,人们更加愿意接受能够从逻辑角度和经验角度得到验证的道德现象及本质,因此专业教师的教育方式学生更易于接受。德育素质的形成是长期反复的过程,在点滴生活中慢慢积累,而专业教师往往与学生接触更频繁、时间更长,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更多,也更受学生爱戴。并且,学生对知识渊博的专业课教师较其他教师更加敬重。因此,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德行培养具有更大的优势。

(四)发挥高校教师的德育工作优势,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广大教师是“立德树人”教育队伍中必不可缺的主体力量,他们对大学生的品德成长与个人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广大教师参与德育工作,是课程思政“全员育人”的具体体现,是提升高校德育工作效果和水平的重要手段。改变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孤军奋战的局面,就能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二、高校教师德育责任的实现原则

高校教师德育责任的实现关键在于“教育者先教育”。只有教师自身身正为范,树立榜样作用,方能教育好学生。而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提升德育能力,必须遵循知行一致的原则,同时要平衡好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关系,从而在同学生的互动中,肩负起德育责任。

(一)育人先育已,强化身正为范的教育效应

首先应遵循教育者先教育的原则,强化身正为范的教育效应。毛泽东说:“要做好先生,首先要做好学生。”[3]所谓“正人先正已”,德育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而言,一个德行不佳的教师不可能教育好学生。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过程。应该认识到,道德是个体通过自主、自觉的主体意识对自身行为进行规范,而不是被动防范的手段。现实中的人常常具有两种属性,即具有利他的一面和利己的一面。所以中国古代教育历来强调个人“修身”的重要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不会因为其身份由学生转变为教师其德育力就会自然提高,教师的德育素养需要终身培养。高校教师必须始终强化德育意识,如果安于现状、不思成长,很难带动学生成长。因此教师的自身成长对德育工作来说十分重要。

(二)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

高校德育的实现要遵循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即知行合一。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德性形成,需要三个条件:有所知、有所选择、在行动中必须坚持到底[4]。道德知识可以通过教育进行传授,但道德知识并不必然导致道德行为,道德观念必须在道德实践中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教师德育素质的提高,不仅需要加强政治道德等知识的学习,还必须通过德育实践,尤其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也是提高自身德行的重要途径,而不是个人的冥思苦想。因此,高校教师从事德育工作要将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从实践活动中汲取营养。对真善美的社会正能量进行提炼和升华,往往比只讲书本知识更有说服力,并且受教育者也更容易接受。

(三)教学相长,优化师生互动过程

德育,实质上是教育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其关键是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多数专业教师习惯于课堂上输出式的教育,在德育教育中也偏向单向价值输出,缺乏师生沟通,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难以实现育人的目的[5]。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某些态度和品质。”[6]即真实、接受和理解。教师在学习中应尊重、关心、引导学生,要善于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因材施教,优化师生互动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衷地接受教育,最终实现育人的目标。

(四)平衡德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

鼓励教师进行大学生德育教育,不是把专业课变成德育课,而是以专业教育为载体,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7],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形成合力。教师参与德育工作并不意味着额外增加工作,而是将专业课程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时政热点等有机结合,在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点理解的同时,启发其成长,培养其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道德素养。

三、高校教师德育责任的实现途径

高校教师在高校德育实施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优势,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隐性教育优势的关键在于教育者先受教育。大学时期,是学生三观形成和定性的关键时期,而教师起到方向盘和指路灯的作用。只有教师自身政治道德素质良好,才有可能教育好学生。专业教师德育责任的实现途径包含以下五种方式,通过专业教师的自身成长,提高德育责任的落实效果。

(一)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政治立场

提升德育素养,高校教师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升德育认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8]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控制的国际政治环境下,教师存在受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可能性,因此要加强理论学习、坚定政治立场。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文化。在现阶段着重加强“四史”学习,尤其是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深刻把握其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牢固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同时,还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经典著作。《论语》中仁义礼智信则构成了人们日常行为准则。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文社会科学都可归为历史科学,在历史的学习中才能更深刻的感知、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参与学生社会实践和学生组织

德育教育的突出特点是知行合一,不仅知“道”,而且行“道”。高校教师虽然学历层次较高、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社会实践相对不足,需要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德育素养。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9],即从实践活动中学习、从生活经验中学习。高校德育要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专业教师参加学生活动或学生组织,既可以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同时丰富的课外活动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教育载体。教师与学生通过共同活动,组成一个互动的共同体,共同实现各自经验的改造和发展。例如,学校暑假组织的“三下乡”,就是倡导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接近老师,和老师进行深入的交流。教师与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判断他们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困惑和困难,提高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针对性。教师亦可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处理各种问题的机会,提高道德境界和德育能力,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还应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中的各种社会思潮和不良信息冲击着青年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广泛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很高的可行性。由于时间限制,教师很难经常参加学生活动。而网络则打破了这种时间限制,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与学生交流,既增强了德育的时效性,又能建立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另外,教师们也可以把生活感悟、社会热点等具有生活化气息的内容发布到网络上,拉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和处事方式,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事实上,教师的最新网络动态易受学生关注,尤其是优秀老师网络文章的点击率和转载率非常高,有时较课堂教学活动更能发挥持久作用。

(三)专业教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相结合

专业教师的自我教育,尤其是刚入职的教师,还应适当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或行政管理工作。德育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是从事德育实践,而不是停留于书本知识。高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将专业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结合,有利于发挥其整体优势,以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长期以来,学工系统(主要是辅导员)和教务系统(主要是专业教师)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学工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教工则只负责教学,结果造成辅导员队伍孤军奋战学生的德育工作。鼓励专业教师承担更多的德育工作,并不是辅导员队伍放弃相关工作,而是二者结合。辅导员最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而学业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与专业教师密切相关,二者的纽带就是学生。学习是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学生的生活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学习,反之学习的变化也容易影响其生活,这就决定了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结合的必要性。

两支队伍的结合至少有两种方式。进行人员结合。专业教师在一定年限内兼职当班主任或辅导员,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在智育和德育方面培养学生,同时自身获得成长;开展信息交流。定期开展学工、教务和学生代表三方会议,相互通报情况,发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发现问题,共同讨论解决方案。

(四)课堂教学与榜样示范相结合

学生多具有向师性,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课堂是学生与教师接触时间最长的地方,教师应该改变专业课教学与德育割裂的现状,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发挥其润物无声的作用。美国教育学家托马斯·里考纳指出,如果我们不利用专业教学进行德育工作将是一个重大损失[10]。首先,专业课本身就蕴含着诸如求真、创新、反对迷信等科学精神。专业教师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人文素材[11],将其融入授课过程。其次,专业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各专业大学生的培养都有其特定的职业目标和职业道德,比如医学生的职业目标为医生,职业道德为治病救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必须是有职业操守的人。因此,职业道德教育是专业教师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除讲授内容之外,教师还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关爱学生,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榜样示范。教师认真备课、耐心讲解,其实是在间接地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的教育。在课堂管理和课堂讨论中严格规范学生行为,帮助内化其道德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工作态度。

(五)关注学生情感体验,重视道德践行能力的培养

道德的形成要有情感、态度体验、意志等参与,忽视非认知心理过程往往会导致德育失去实效性。以往的德育教学往往仅是向学生传输抽象的道德知识,缺乏真实的情感和体验,这种脱离了生活,流于理论、说教和形式的教学方式,使得思政课对学生而言缺乏吸引力。然而,道德知识并不必然导致道德行为,道德观念必须在道德实践中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因此,高校教师在从事德育工作中要重视对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觉形成是非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思维方式。比如,通过情景分析、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自觉成长的内生动力,从而提高道德践行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真善美的社会正能量的认知和体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高尚道德的合理性和自我修养的必要性,进而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结语

高校教师承担更多德育责任,是中国高校德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是课程思政的主体。高校教师通过先受教育的方式,掌握德育理论、提高德育水平、端正德育认知,发挥专业教师的教育优势。专业教师参与德育工作,不是要求其额外增加工作负担,而关键在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从而提高学生情感体验以及道德践行能力的转化,并促进高校教师的自身成长。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德育工作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综合指数法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