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意蕴及路径探索
2023-01-08王索
王 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科学家精神内涵阐释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科学家精神并对其内涵进行阐述,科学家精神内涵包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1]
爱国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和动力源泉。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这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2]中国科学家们的爱国情怀不仅源于对国家与民族共同的历史认同与情感认同,还受到国家现状与人民需要的使命感召,沿袭了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坚定的群众观点。1949年后,许多旅居海外的科学家选择放弃国外优渥的科研条件与生活条件毅然踏上了归途,用自己所学知识建设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仅从1949年到1957年的八年间,就有约3000名科学家选择回国。[3]他们大多在年少时目睹了旧中国被列强欺凌,学习过传统儒家的家国天下思想,历史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激励着他们立志科学报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全面建立科研机构培养科技人才,这些科学家与共和国共同成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定了为国奉献、为民造福的信念,面向国家最急切的需求与人民最渴望的需要苦心研究。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学家用行动表达了拳拳爱国之心。
创新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本质要求与核心体现。首先,科学家这个职业的内涵中就包含着创新的元素。科学家通常是指从事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工作且有所建树的专家学者。从一个普通人到成为科学家的过程中就包含着从积累到发现到突破创新的过程。创新是成为科学家的内在要求,创新精神就是科学家身上共有的精神特质。其次,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是考察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目前各类“卡脖子”难题制约着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4]科研工作者应担起科技创新攻关的重要任务,努力突破“卡脖子”难题,因而科研工作者必须将创新摆在首位,瞄准学科前沿问题,勇攀学术高峰。
求实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基本要求。科学研究不仅要依靠灵感的火花,更需要脚踏实地推理论证。追求真理,严谨治学就是指在科研的过程中既要为追求真理大胆进行猜想,又要尊重科学规律进行严密的论证。坚持求实精神,一方面要解开思想的束缚,勇于提出新的观点,另一方面要坚持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尊重科学的基本发展规律,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实验。
奉献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内在应有之义。一方面,科技发展需要淡泊名利。淡泊名利意味着科学家要淡化名誉与利益的影响,不把科研的目的停留在眼前的经济利益或获奖荣誉上,而是专心在自己的研究中。另一方面,科技需要潜心研究。就如钱学森所言“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门”。[5]在取得成果之前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科学实验与推理,有些证明过程甚至需要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潜心研究。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平均研究时间是11.9年,其中,研究时间10到15年的项目数量最多,占比38.9%。[6]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是要科学家们对他们热爱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
协同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内在应有之义。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许多问题的解决常常涉及不同学科的相互交织,这就需要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们团结起来协同发展。从“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到蛟龙下海,我国科学研究的每一次重大突破, 无一不是科学家队伍精诚团结、密切合作的结果。协同精神符合新时代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要求,又体现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丰富了集体主义精神的内涵,同时也有利于科研人员的自身成长。
育人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内在应有之义。育人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德智体美劳进行全面教育。首先,科学的高峰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攀登到达,往往需要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潜心研究与无私奉献。这就要求科学家们不仅要做好眼前的科技创新工作,更需要将自己的学术成果分享给更多人,这样才能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向前。其次,科学家以自己踏实的科研态度、严谨的学风与不断追求真理的行动影响更多的学生。科学家不仅可以在专业知识上为学生提供帮助,更能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学生成长成才。
二、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意蕴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7]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8]而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精神与科研工作者身上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科技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科学责任与社会责任的有效统一。将科学家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有重要的价值。
第一,扩充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科学家精神内涵中的六种精神与以科学家精神为抓手倡导的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爱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学术道德教育、创新教育等核心内容有重合的部分。将科学家精神的相关内容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以为其提供有效素材,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扩充。第二,挖掘科学家精神的素材。高等院校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汇集了大量优秀科研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师,同时也培育了一批批学生成为科研工作者,因此高等院校拥有丰富的科学家精神校史资源。这些资源或零散的分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中,或融入学校的文化环境中,或存在于学校的校史馆与博物馆中,但这一部分的内容鲜少被系统整理出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关科学家精神内容的整理,对科学家精神内涵的进一步挖掘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第三,培养了担当复兴大任的科技人才。在高等院校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是为了培养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进而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人才保障。高等院校作为科研创新的生力军,为科技研究的发展提供原生动力。科学家精神以其丰富的内涵,切实地回答了科学为谁发展的问题,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观与价值观,为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生力量。
三、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探究
(一)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堂教学
首先,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影响科学家精神融入的关键因素。一方面,要引导教师自觉学习科学家精神。鼓励教师在生活中发现科学家精神的相关案例,在思政课教学中主动寻找科学家精神教育的有关素材,挖掘科学家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契合点。另一方面,要组织有关科学家精神的相关培训。科技工作们身上的共同精神特质汇集成了新时代我国的科学家精神,因而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与现实意义。学校要邀请优秀科研工作者举办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学习科学家精神相关文件,帮助教师更深理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及其价值意蕴。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有关学术活动,提高其专业能力与教学本领,提升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加深教师对科学家精神的认知与理解,使得教师学会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课的能力,有效发挥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其次,发挥高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思政课教师的充分调动与正确引导。在设置教学目标上,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运用最近发展理论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在设计课堂内容上,增强内容的针对性与时效性,调动起学生对科学、科学家、科学家精神的兴趣,增加与学生所在学校、所学学科、所处时代相关科学家精神的案例,让学生由课堂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变为课堂内容的主动“建构者”。在选择课堂形式上,可以由以老师为主体的讲授式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分享讨论式,学生在准备资料、分享体会、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科学家精神的认知。
最后,体现课程的特点。要将科学家精神有效融入到思政课程中,就要找准不同的课程的特点。例如,在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时,重点讲解科学家精神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实践论与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在融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时,讲解科学家精神的发展脉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关系;在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时,通过讲述不同历史时期科研工作者科技报国的故事,向学生说明国家的发展壮大与人民的幸福生活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时,通过优秀科技工作者的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择业观,鼓励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实现个人价值;在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时,讲述最新涌现出来的科技工作者们的感人事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自信心。
(二)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 与课程内容相联系的, 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并且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9]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到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一是组织师生共同参观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是深入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托。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积极创新了科学家精神教育的载体、形式、途径和渠道。科学家精神作为一种抽象的情感和精神,需要依托一些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来进行。在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学生们一边进行实地参观一边聆听基地讲解员的细致讲解,可以加深其对科学家精神的认知。二是开展“科学家精神”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0]在寒暑假,由思政课教师带队可以开展丰富的与科学家精神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探访“两弹城”并与老科学家面对面交流、走访学校科研团队并对其进行采访。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可以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有关科学家精神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了解学习科学家精神。三是依托校史中的科学家精神故事,组织“科学家精神”主题舞台剧展演。一方面,担任编剧、导演、演员等主创人员的学生,可以在前期组织、排练、演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加深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与情感认同。另一方面,作为观众的这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极具感染力的演出加深对科学家精神的价值认同。
(三)优化课程评价方法
评价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与实践教学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对本堂课或本次活动的评价,教师既可以发现其中值得保留的优秀经验,又能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优化评价方法是提高课程效果的重要一步。
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学生从认知到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到在情感上认同科学家精神,再到将科学家精神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往往是一个较长的周期。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当下,又要放眼未来,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既要在课堂中实践中实时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认可度与接受度,又要在课程结束后了解学生的收获,对比课前课后学生的转变。
坚持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是指用语言揭示被评价对象的特征,是对事物进行的定性描述,强调透过客观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特征。量性评价是指用数值反映被评价对象特征,一般是客观简洁地揭示被评价对象的可测特征。科学家精神作为特定人群的精神特质与情感总和,单用主观评语或者客观数据都难以体现学生的接受水平。因此,要运用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评价,例如,用质性评价的方法了解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对科学家精神的情感认同与行为认同情况,用量性评价方法测量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对科学家精神的认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