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2023-01-08朱凌华
朱凌华
(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高职人才培养要素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新部署,它既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又为地方如何利用教育资源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点明了思路。2017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政府、学校和企业的职责;2019年9月25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江苏列入首批建设试点省,要求同步开展省域内试点城市的建设培育,并认真做好产教融合型行业、企业试点工作。2021年07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名单》,江苏省常州市列入试点城市。“十三五”期间,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面向“十四五”,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新发展阶段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因此,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是顺势而为、势在必行。
(一)专业设置
“高等学校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于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针对性地培养社会产业所需要的专业型人才是产教融合实施的最终目的,因此需要注重专业设置。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包含财政税务类、金融类、财务会计类、统计类、经济贸易类、工商管理类、市场营销类、电子商务类和物流类九大类别,涉及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并且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为新兴产业积极培养适应性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体现了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适应性,经济基础的变动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改变,财经贸易类是最具社会敏感度的专业,其所培养的人才是社会必须的基础性行业人才。
(二)课程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即目标为实用化,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因此其课程建设需要倾向于实用化,把握社会环境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素质,将这些人才需求与课程内容进行紧密结合,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对口人才培养。尤其是财经商贸类课程,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重视实践课程的建设与专业实习,加强产教融合,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以此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呈现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注重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安排与调整,以保证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教学过程改革首先是要调整课程设置,以职业技术培养为主,并对产教融合实践岗位进行岗位分析,按照其“典型工作任务”将课程体系进行一体化调整。其次,需要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主要是校内实训场地建设。即便是产教融合教学,企业也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在学生参与实际岗位工作前必然要进行充足的校内练习,避免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并且财经商贸专业的实践岗位往往涉及公司的部分经营状况,部分核心项目涉及商业机密,所以往往在实际操作中会有一定的困难,校内的提前实训还是不可或缺的。
(四)学历技能
2021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做好本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意见》明确在证书效用方面,普通本科和职业本科价值同等。可见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时需要引入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并注重职业资格考试培训与鉴定,以此作为教学计划与教学实施的参考,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财经商贸专业需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以抵制来自各方的诱惑,并且有较为严格的职业准入标准,如从事国际商务工作需要进行外贸单证从业资格认定。学生在校时期即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有助于毕业后就业与入职,提升就业专业对口度。
(五)师资队伍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质量的师资力量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依靠力量,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应培养“双师型”教师,引进企业相关专业的人才,并努力打造高教学能力教师队伍,给教师提供企业学习与实践机会,促进教师自我能力的提升。首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成功培养的关键。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助教以上的合格教师,获取初级以上技术职务(职业资格),并在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有累计两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的教师。教师本身除却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外,还需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为技术人才培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实践能力与理论同样重要。例如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既需要掌握理论管理与互联网等知识,还需具备一定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若教师缺乏实际经验也就很难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学生,因此“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的刚需人才。其次,高职院校需要引进一定比例的企业专业人才,建设客座讲师团体。在产教融合的教育改革背景下,聘请优秀的企业技术型人才进行授课有助于增强企业与学校的相互了解,进行深度交流,提升人才培养的专业水平,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教师实践能力匮乏的不足。
二、“产教融合”的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产教融合改革由“破冰期”迈入“深水期”,高职院校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是在专业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方面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一)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步
在设置专业时,要注意跟企业的融合,其融合的质量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产业发展的质量,融合的目的在于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产业需求。因此在设置专业时,需要明确产业的发展方向,需要根据产业发展方向作出调整,以此来发挥教育引导性的作用,为社会定向培养人才。其一,学校应该实地走访企业,深入了解企业所在的行业动态,以及人才需求。其二,在设置专业时,还要进行区域调查,所谓的区域主要是包括同城市,或者同技能学校,避免重复开设相同的专业,造成资源的浪费。其实设置专业是一个非常系统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设置前、设置中以及设置后。设置前,企业会为学校提供充分的行业资料,让高职院校对于企业岗位有深入的认知和了解。其三,财经商贸专业就是以会计专业为主干,以电子商务为特色,来灵活设置专业,在目前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基础上,需要有会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职业道德等,就是要将这些内容融入到财经商贸的专业设置中来,以此来为社会输送更加专业、对口的高质量人才[4]。
21世纪的中国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互联网时代事物的更新换代速度增快,大量新兴行业崛起,在针对新兴行业开设专业课程时还需慎重把握。会出现某些行业发展动力与前景不足,昙花一现,若高职院校大量开设与之相关的专业进行针对性人才培养,必然会造成失业率上升和人才浪费。因此,在开设新的专业时,一定要与相关行业专家进行科学的探讨和反复论证后决定。与此同时,为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行业进行人才培养时要注意区域高校统筹规划,避免出现人才过剩与人力资源浪费。
(二)校企共建课程资源
产业融合、创新创业基础上,还需要课程建设的融合,就是由企业跟学校共同来建设课程,这样既可以将企业实际工作需求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既丰富了教学资源,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在人才培养中,课程的设置质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建议,在设置课程时,需要按照职业技能的标准来进行设置,既为老师的教学提供参考,又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样就实现了具体的职业技能向课堂教学的转化,让课堂知识融入岗位技能知识,让学生从课堂上就能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财经商贸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就业方向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职业技能标准为参考,实现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基础上的课程设置融合。建议增设《ERP沙盘模拟运营》《财税一体化》等课程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职业技能标准是工作过程中,企业对从业人员从事工作所具备能力的评判与检验。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性人才和深入企业一线的技术岗位人员为目标,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有明显的倾向性,以相关职业技术标准作为参考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约束,融入日常课程要求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财经商贸类教学计划中应增加实训课程,一方面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学资源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另一方面利用城市政府、企业与高校共建的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进行实训,最后进行企业在岗实习,不断深入和适应就业环境,应用所学知识。例如,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网络营销》课程,学生可利用学校设立仿真实训室模拟营销软件进行模拟网上营销。
(三)师资队伍建设
建议学校要跟合作的企业,在本校的财经商贸专业成立两个委员会,即“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此来邀请更多专业建设顾问前来委员会进行指导,再由委员会成员对教师进行指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邀请行业龙头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客座讲师,要求既具有教书育人的情怀,又要具有丰富的行业工作经验和熟练的技术能力。譬如电子商务专业,学校可聘请在电子商务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丰富电子商务运作经验,以及市场营销经验的企业高管来为学生进行授课。
通过产业学院培养方式,对高职院校的课程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行业的发展来进行改革,以此来跟企业签定培养合同,实现一个学院对接一名职员的对接模式。高职院校需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在职教师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安排老师到合作的企业中进行顶岗培训,让老师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提升教学水平,明确此后的授课与指导方向。培训的时间每年不少于2个月,并且要将培训跟教师的考核相挂钩,以此来保证培训效果,避免老师为了应付培训,而对顶岗培训不重视的现象。可以指定专业的带头人、骨干教师,建议财经商贸专业培养2位带头人,由2位带头人带领专业老师参与到培训、科研团队的建设中,以此来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学校还需要定期安排学术交流会,就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教学思路等进行交流,以此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5]。
(四)学生评价
高职院校应对在校学生进行能力评价,评价标准应参照相关行业或知名企业认证标准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后应用。例如,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既可参考国家职业资格对于从事物流专业人员的相应规定与要求,又可参考物流龙头企业的员工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其次,评价者应不限于学校教师,学校可以与合作企业联合构成评价团队,既包含教师,又包含企业相关技术专家,对学生在校表现和岗位实习表现进行统一评价。高职院校可以按照财经商贸的标准以及证书的标准,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电子商务证书、国际物流师、企业管理师等标准,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会更加的贴近现实的岗位,会让学生的能力更加符合企业的标准。
由教师、学校、学生家长、企业以及企业协会共同参与评价,多维度来评价贡献指标,以此来为高职院校学生发放双证书,即毕业证书,以及职业资格证书。与学校合作的相关企业可提前招聘部分评价考核优秀的学员,节省部分人才招聘成本,规避一部分用人风险。如财经商贸专业的必修课的评价方式,以笔试为主,实体中包含了实务操作相关的知识,如如何填制记账凭证等,以此来通过考教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选修课,可以通过灵活的方式来进行考核,主要也是通过笔试跟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从动手能力、动口能力、操作能力、心得体会以及论文等进行全面的考察,设置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的考核标准。对于通过升级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学生还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再比如对市场营销实训考核中,需要模拟门店的销售情况,通过学生对产品的认知、职业形象、谈吐、商品的销售能力以及跟同学的协同来综合对学生进行评价。
(五)人才培养支撑对策
国家和政府方面:国家制定了“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新路径。
要实现资源、人员、技术、管理、文化等全方位实质性深度融合,需要在物理空间上建立和优化一批平台载体支撑,创新产教融合重大平台载体建设。一方面,试点城市要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另一方面,高校、地方政府、企业要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学科专业建设,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和产业化链条。并且国家提供强有力的财政资金支持,推动产教融合建设实际落地。国家可以设置专项的产教融合资金,以此来助力校企合作,将产业发展跟教育联系起来,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产业、行业协会方面:建议财经商贸相关的行业协会发挥自己的作用,掌握相关行业中的产业动态,帮助企业了解实际的用人需求,帮助学校提供专业的人才培训。可以成立专门的指导小组,积极深入企业进行调查,了解其实际的岗位所需,再参考专家的建议,将其反馈给学校,由高校在调整自己的教学课程、专业、资源等,从而为社会输送专业的人才。同时发挥行业协会为教育提供指导的作用,组织相关行业专家、优秀的企业技术人才在高职院校进行授课,举办讲座,利用行业协会自身的优势为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资源开发提供指导。
企业方面:企业应该增强责任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育中去,将教育列入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从而深入跟高校进行合作,以此在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基础上培养人才,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更多的发展动力。跟学校合作,需要根据行业动态以及企业的发展,不断创新合作的内容、目标、形式等,以此来完全融入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中。
学校方面: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不断深化合作内容,扩大合作范围等,创新选人用人机制,积极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和其他教学资源进行人才培养,校内培训基地建设需要有电子商务实训室、会计模拟实训室、会计证考试室、代理记账实训室、市场营销实训室以及收银员实训室等。针对校外培训,需要跟一些会计事务所建立长期的实训、培训关系,建立财经商贸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建设人才培训基地、构建校、行、企合作平台等,以此来开展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