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技工院校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实现路径

2023-01-08丁亚军

智库时代 2022年20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学科

丁亚军

(苏州技师学院)

一直以来技工院校都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对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建设不够。随着社会急剧变化发展,多元化思想浪潮冲击着当代人的思想观念,也就导致了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出现一些缺乏政治信仰、缺乏责任担当意识、缺乏远大理想抱负等现象,难以满足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专业的职业技能,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等。为此国家出台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和方针,指导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由此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教学改革,在各大院校积极地开展起来,把思政教育贯彻到教学的全程、全员和全方位。

一、新时代技工院校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就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体系[1]。全员就是全体教职工,乃至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实现协同育人。全程就是贯彻教育的整个过程,从入学到毕业,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渗透思政教育。全方位就是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渗透思政教育,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在学校的管理中渗透思政教育,从而使得思政教育得以全面的开展和有效的落实。强化社会主义生力军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素养,以满足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课程思政的终极目标是立德树人,具体到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以立德树人为指导理念,围绕着立德树人开展学科的教学改革,从而使学科教学更好地融合渗透思政教育,在实现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也实现对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2]。

对于技工院校的英语课程思政来说,就是使英语学科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在进行英语专业素养的培养时,也同步实现思政教育,使学科教育具有更加多元化的教育价值,使学科教师承担协同育人的重任。学科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思政教育在英语学科的融合渗透路径,通过教育理念的更新、渗透目标的明确、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教学方式的创新,在开展英语教学时有机地渗透思政教育。英语学科作为一门公共课,具有覆盖广泛、课时占比较大的优势,作为思政教育渗透的载体可以更广泛、高频的渗透。而且由于英语在现代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会普遍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再加上语言类学科具有人文属性,会较多地涉及价值观、思想、情感、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内容,与思政元素有较多的共通之处[3]。且英语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容易引起学生的共情和心理认同,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起到的思政教育效果也会更佳。同时由于英语学科教学本身会较多地涉及西方文化,如果不渗透思政教育,很可能会使学生片面地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导致学生缺乏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从而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英语学科需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通过教学改革创新,促进课程思政体系的完善[4]。

二、新时代技工院校英语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一)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构建主体和实施主体,其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只有教师群体树立了课程思政的意识,才能更好地促进课程思政的完善和有效实施。因此教师群体要认识到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到思政教育与学科教育间的密切关联,从而树立起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积极主动地承担协同育人的重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促进学科的教学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指导目标,有效地构建并实施课程思政[5]。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都更加便利,使得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更为复杂。中西方文化间的冲突,社会变革中的思想观念冲突,以及信息网络环境中的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广泛传播,都使得青少年面临着更多的思想困惑。如果不及时引导和科学地处理,势必会造成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增加,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强化思政教育,凸显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尤其是技工教育、职业教育等院校,在过去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为了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专注于职业技能的培养。但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对职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德才兼备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6]。于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科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认识到思政渗透的必要性,然后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思政渗透的实施路径,强化思政教育,提高育人水平。英语教师在前面认知的基础上,还要认识到英语学科作为思政渗透载体的优势和必要性,在开展英语教学时,把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入英语知识内容中、思想内涵中和教学方式中。通过学科教学改革,提升英语学科的教育价值,落实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实施。

(二)明确思政渗透目标

学科教学以教学目标为教学设计的依据,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效果的检测,都需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7]。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明确思政渗透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关系着思政渗透的内容、方式和效果。教学改革以来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优化,不再只局限于知识技能层面,而是按照新课程的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通常在学科教学中会设计三维的核心素养目标,即知识技能目标、思维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此基础上再明确思政渗透的目标,就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来实施思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思政渗透目标有诸多契合之处,教师可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明确思政渗透目标,然后再围绕教学目标的需求来设计教学活动[8]。

教师可以依据英语学科的教学内容,从中提炼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与之相关的思政元素,明确思政渗透的目标。具体的渗透方向主要围绕着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个人修养和审美情趣、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三观建设、品质塑造等方面。通过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对比,学生科学地认知不同文化,秉持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外来文化,兼容并包,而不是盲目崇拜和盲目排斥。

(三)优化整合英语学科中的思政资源

在英语学科中渗透思政教育,需要英语学科实现协同育人的使命,但学科教学还是要以英语学科教学为主,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融合渗透。英语教师应立足于英语教材,对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整理和优化,并按照教学的需求补充添加相关教学资源。整合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相关思政资源,为思政渗透提供便利条件[9]。

学校方面需要为英语学科课程思政的建设创造便利条件,设立专门的办公室,成立专门的教研小组,组织一线的英语教师和思政教师,共同完成英语课程思政的建设。通过教学研究活动,英语教师群策群力,整合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并依据思政渗透目标,补充相关的教学资源。思政教师也要为英语教师的思政渗透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意见,从而使得思政渗透更加完整系统。英语教师要树立建设英语思政课程的意识,做好课程资源的收集工作,关注一些中英对照的思政资源,选取相应的思政渗透素材。比如“学习强国”“双语新闻”等,统一整理上传到素材平台,待有教学需求时灵活调用。教研小组要提高集体备课的水平,以降低教师个人备课的压力,并统一教学内容,跟踪教学效果,不断地改进和优化。

(四)创新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基于技工院校生源的特点,在开展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时,要通过方式方法的创新,来提升思政渗透的效果。技工院校的学生通常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但理论学习方面存在着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能力不强、学习习惯不佳等特点,所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顺应教学改革的需求,对各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灵活地运用。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性,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使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得到延展。利用各种微课视频使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都可以实现自主学习,满足现代人碎片化的学习习惯,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自主安排课前和课后的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和学习进度,自主通过视频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交流讨论和合作探究。

其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积极的互动和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各种自主表达、自主交流的机会,提出一些思考问题,布置一些探究任务,设计一些具有争论性的话题等,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并通过表达交流实现思想观念上的碰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实现思政渗透的目的。

再次,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管是英语教学,还是思政教育,都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深化学生的体验,强化学生的能力。在英语课程思政的开展中,也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来提升思政渗透的效果[10]。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兼具英语和思政教育功能的课下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英语素养的综合提升,并获得深刻的实践体验,以强化对学生的思政教育。

最后,要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灵活运用。比如创设情境教学法,语言学科的学习通常会涉及各种语境,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如利用线上的图片、视频等直观地展现中西方教学在某些方面的不同,中国方面的相关成就,外国方面的相关成就等。比如案例教学法,理论教学需要案例来支撑,才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理论。在渗透思政教育时,教师要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时事、新闻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并可以应用理论来指导案例分析。比如小组合作教学法,选取一些时事新闻、争议话题,开展小组间的交流讨论活动,或者布置一些小组合作任务、思考探究问题等,使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合作来实现自主的学习,利用学生群体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来深化思政渗透的效果。

三、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各学科都要通过积极的改革创新来促进课程思政的完善。英语学科作为重要的渗透载体,学科教师要足够重视课程思政的建设,并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教学活动的开展中,积极探索和创新,促进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