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3-01-08吴卿昊
吴卿昊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职院校是国家培养高水平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也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和高水平的劳动者。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随着新时代的不断推进,我们面临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大挑战,所以我们应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建立特色实践教育机制,进一步推动课堂一体化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政治素养的培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学生学习发展的整个过程。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发展背景
2014年,“课程思政”一词开始出现,上海市最先提出这一说法。它不是指简单的增加一门课,“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我们可以把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理解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实践课程和通识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联系起来,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效应的一种教育理念。“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这两种说法,不管是从教育理念上看,还是从课程理论来讲,这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这只是将词语顺序进行了调换,思政课程主要是指一种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课程,但是课程思政更偏向于指代一种课程教育体系。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十分迅速,目前,我国现有的高职院校数量占据高等教育的一半,其办学教育质量也在与日俱增,并探索出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特色发展道路。高职院校的老师有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即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有道德的技术人才来造福社会。然而,在真正的高职教育的现实实践中,长期存在着一些教师偏离教育理念,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程的责任,与他们没有关系。在这种思想下,他们既不注重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学习,同时还忽视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他们的思想政治进行引导和培养。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普遍更重视专业技能的传授,而不在乎学生政治素养的培育,这造成了高职学生政治素养不足的普遍现象。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有职业教育特殊性。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面临着极大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不理想,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严重不平衡的现象。如何破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加强高职院校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的重点话题。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所以,在新时代发展形势下,高职院校想要做好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还要在其他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其贯穿高职教育全过程,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完美转型。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1.认知不到位,机制不健全
学校教育一直以来都在强调要“立德树人”,“德才兼备”,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局限于高职“技能教育”观念的影响,对于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不足问题,机制也不健全。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往往是要培养高水平技能实用型人才,所以在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内容更加注重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操能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很容易被忽视,忘了对“高素质”人才的全面要求。各校存在不同程度的急功近利现象,重视师生技能比赛、科研项目拓展、教学信息化、产教融合、教师职称学位等立竿见影的工作,而对于“课程思政”一时看不见成效的系统性工作,往往流于形式,以文件贯彻文件而了事,不知不觉中淡化了“为党育人”的根本任务。教师喜欢带领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做项目搞课题,愿意花大力气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辅导学生考级考证等,不喜欢思想政治教育,个别教师还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背道而驰的“开倒车”现象。究其原因,是高职教育“功利化”的结果显现,没能建立起正确的“立德树人”认知,“为党育人”还停留在口头上。同时,由于认知不足,全课程育人的理念离深入人心的差距尚远,难以形成课程、专业、教学、考核、教师等多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党委领导下各部门通力合作的教育合力尚未有效体现到“课程思政”之中。目前,各地陆续提炼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课程思政”建设案例,但离构建业内都认同、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机制尚有不小的差距。
2.体系不完整,合力未形成
时至今日,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都知道“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但仍不够重视,只把它当成一项工作任务,却不知道如何融入自己的专业课程,无法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完整体系。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不知道“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找不到合适的“课程思政”教育方向,缺乏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能力,体现出专业和思政“两张皮”现象。不同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尚未形成专业的特色,存在人云亦云的现象,缺乏针对性和专业特征,不受学生喜爱,更有一些教师干脆专门拿出一段时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另一堂“思政课”。其核心是还不能全面吃透本课程的“课程思政”资源,没能把“思政”有机地融入“课程”,不能按照实际需求不断改进“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同时,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和各类隐性课程各自为政,存在盲目性、重复性,甚至出现另一种为“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的功利性现象,无法全面的培养人才,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3.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缺少,方式单一
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是以培养技术型的人才作为发展的目标,更加关注于学生的实践学习。在对“课程思政”进行改进的过程中,应该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等的位置,注意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领,强化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现代科技正不断飞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也都在发生变化,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融合。课程思政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线上和线下教学的统一,除此之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也要做好改革工作,一同促进专业课程中相关思政元素的发展。课程思政在整体改革的过程当中会存在以下问题:许多学校只注重课堂知识传授,并不注重课下的理论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改革的过程中,专业课的知识并没有和思政元素进行结合,即使结合也结合得比较生硬;课程思政的授课方法,主要是以灌输式的教学为主,并没有进行自然的渗透。故此,就会存在许多形式主义,以至于没有发挥出课程思政的真正效果。
4.师资不健全,考核不科学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具体操办人,其素质能力和教学行为决定着“课程思政”能否最终落地生根。现实中的高职教师由于专业结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等,在实施“课程思政”中尚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认知不到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相关部门和思想政治老师的事,由专人负责,自己只负责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二是能力跟不上,实施“课程思政”,要求教师既懂专业教学又懂思想政治教育,更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当下能同时满足以上条件的高职教师普遍不足。三是主观不作为,开展“课程思政”要求普通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学习,付出更多的心血备课,想出更多的授课技巧,承受更多的教学压力。这一切导致许多教师畏难而不作为,“课程思政”尚未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另外,教师不能达到“课程思政”的实施要求,与“课程思政”的考核不科学有着极大的关系。一是考核认识不到位,有些学校认为课程思政是个广泛模糊的教育活动,无须考核,教师对考核也有抵触情绪;二是考核指标过于显性,难以覆盖隐性的课程思政工作,达不到快速明显的实施效果;三是考核指标太单一,不能体现多元化、多层次的“课程思政”,反而容易导致“课程思政”太过重视形式而浮于表面;四是考核流程单向,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考核,缺少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不能有效调动作为实施者教师和实施对象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存在问题的原因
1.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对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过程、甚至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使命。面对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发展建设,有助于帮助高职院校思政课解决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孤立无援的困境。发展建设,制度先行,然而目前仍有部分高职院校对于课程思政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了课程思政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2.课程思政发展中存在 “两张皮”现象
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发展建设的着重点始终在于强化高职院校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而高职院校各类课程的设立,无论是公共基础课程还是各类专业课程始终都同时具备“教书”“育人”等多种责任。随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建设,很多学校大多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任务交给了思政课,而忽略了其他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从而导致了其他课程育人功能的弱化。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就在于思想政治元素和专业课教学的融合,然而作为课程思政主要依托的专业课教学却未能与思政课教学形成合力育人,二者各自为营,也就造成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发展过程中的“两张皮”现象。
3.部分教师育人精神匮乏和育人动力不足
现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为高素质人才的“输出基地”高等院校的培养人才、立德树人的任务更加重要,而作为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主体,教师的责任则更加重大。然而目前,仍然有许多高职院校教师不仅没有身为人师责任与担当,更是极度缺乏育人精神和育人动力。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本身的专业课教学和科研活动已经令其自顾不暇,若是要让其再去兼任其他教学任务,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许多专业课教师本能地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工作只是思政课教师和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与专业课教师无关。这种“与我无关”的想法就导致了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不想将时间和精力拿来教育学生,缺乏育人精神和育人动力,这些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和能力必然会有欠缺。一些教师还没有转变教学观念,没有形成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依旧我行我素,只管讲好自己的专业课,只管“讲知识”。
三、对策建议
针对高职“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我们要积极探索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策略,确保高职“课程思政”的高质量推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坚持顶层设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
“课程思政”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开放性工作,要想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的发展,就必须坚持顶层设计。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立德育人的根本教育任务,然后要建立党委来进行统筹规划,教学领导要组织好具体的实践执行,相关职能部门也要来联合管理,从而对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做出全校范围内的统筹规划。具体的实施操作工作主要有以下方面:教务、人事、教师发展中心和教学质量控制中心应有效发挥其管理职能;有关教学单位和科研部门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思政方面的各项工作,将思政教育工作作为学校的重点关注事项;各专业课程的教学部门要与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联合起来,促进职业教育与道德教育同步发展;学校的交叉科研单位和部门也应积极整合资源,为其提供相关技术支持,进一步改进“课程思政”,促使其顺利实施。
(二)积极转变教(办)学理念,不断提升教师德育引领和价值教育能力
要积极转变办学理念,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更应该要注重学生政治人文思想方面的引导、培养和提高。此外,还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专业技术知识的教导,还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的引导与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高职院校要一步步达到教师德育的专业化水平,这不但是德育教师、班主任的德育专业化,而且是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德育素养的专业化发展。鉴于此,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强高职特色高水平教师队伍系统规划和培训,特别是强化专业教师德育意识和价值引领的责任感,充分发挥高职教师“言传”中的德育功能;同时,教师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学生们的行为举止,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全体教育工作者自身政治素养、道德品质等师德素养,以身示教,不断提升教师德育引领和价值教育能力,真正促使学生“信师、亲道”,实现教育和教学的有机统一。
(三)深化课程建设,营造全学科德育渗透结构和氛围
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举措,为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达成提供了有力的载体。深化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就是要在课程设置的初始阶段,就将思想政治因素考虑进去,并将此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此外,还可以开设一些相关的选修课程来对思政素养的教育进行补充。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将思政教育与其他各类课程有机结合,融会贯通,保障思政教育的全面性、立体性,提升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学习氛围。除此之外,还要依据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和目标来进行相关课程的设计,拓展和完善各学科、章节德育渗透点和内容,创新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四)注重学情调研,提高教学精准性和有效性
学情调研是高职院校做好课程思政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从古至今,不同领域的各种工作的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相关的实时监督与调研,“课程思政”的发展也同样如此。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把学生放在中心的位置上,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重视学情调研,并对其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只有学校与老师切实了解学情,准确分析学情,才能在进行教学工作时及时应对好各种发展变化,也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不再盲目地开展教学指导工作。深入剖析“课程思政”的概念和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同时要认识到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尊重高职学生的意愿和需求,对高职院校的学习方法、学习纪律、课程情况等进行学情调研,并根据调研分析结果对教学进行调整改进,提高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