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3-01-08王颖张丽媛张慧茹
王颖 张丽媛 张慧茹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为深入贯彻党和国家对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方针,文章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结合“双高计划”和“课程思政”的特点,采用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定量研究法等三个方法,将爱国主义精神、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工匠精神、职业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目标中,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和实施进行了研究,深入探索“课程思政”的创新改革方案,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了研究。
一、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推进统筹“课程思政”的设计与规划
加强顶层设计,需要理论指导实践,深入学习,了解先进理论,可以有效地指导实践工作的发展。为了积极推动“课程思政”的发展,高职院校需要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学院每个系别都要进行“课程思政”的开发与设计,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思政”的相关文件,积极组织学习研讨与交流,鼓励教师加强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课程思政”的本质,把握“思政课程”的运行与发展规律,在授课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理论思想与内容,有效促进“课程思政”的发展。
“双高计划”的目的是打造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必须积极落实“立德树人”与“课程思政”的建设,才能实现“双高”建设的目标。目前,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逐步深入,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思政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课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全过程,在高职院校中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需要,实现了立德与树人的统一,遵循了全面教育的内在规律,响应了“双高计划”的要求,有效结合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教育学生学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大思政”格局,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系统推进统筹“课程思政”的设计与规划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从学院层面对“课程思政”的发展做出整体规划和部署。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学院需有专人或者成立领导小组分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日常生活中指导和督促学院“课程思政”的发展工作,这样有利于学院“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效推进;第二方面,从各个专业系别层面,也应集中安排“课程思政”建设,由专人分管“课程思政”工作,统一协调处理“课程思政”的发展工作,对“课程思政”的发展集中管理,有效监管,推进“课程思政”的稳步发展。
二、强化专业课程建设管理,开发协同式课程体系
2020年6月,教育部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为各学科对“课程思政”的建设给予了明确的指导要求。“课程思政”要求以“立德树人”为基本目标,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统一,同向同行。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人才培养也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不同的专业有其不同的特点,在系统层面很难形成一个统一。但是“课程思政”的建设使不同的专业形成了统一的协同式育人框架,根据专业特点结合思政教育的要求将“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和指导思想具体化。
“课程思政”的建设,要结合专业特点,以思想政治课为主要教育内容和手段,专业课程中要融入思政元素的内容作为补充,来形成协同效应。这样就需要在强化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加强协同式课程体系的开发,可以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课程的改革。首先,挖掘各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共性,研究本专业与思政教育共同育人的方式方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要先立德再树人,以高尚的品德为基础,加上专业技能的培训,实现人才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各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人才培养体系中都体现了思政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内容,结合本专业的就业形式与特点、学科属性、素质教育的要求等内容,为本专业设计适合的思政式教育模式,在实践学习中加入与本专业实际情况相匹配的思政教育、素质教育内容等,实现全方位育人。其次,突出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通过多维度教育机制,推动“思政课程”建设。以思政课程教育培养为主,“课程思政”协同教育,构建育人体系,其中对教学大纲设计、专业课程建设、教学管理、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体现对学生的培养。同时加强对教师的思政思维培训机制,例如,制订教师培养方案、教职工考评等机制上充分考虑“课程思政”教育的建设元素,从而构建适合各学科人才培养并能与“思政课程”教育相辅相成的“课程思政”多维度教育机制。最后,根据各专业特点,在课程建设中进行教学改革,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的融合。强调专业思政建设工作结合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教学改革可以从知识学习和思维教育等方面入手。教师可以在专业知识讲授、技能培训、设备使用、作业等内容等多种层面进行思政元素的教育,设计完整的课程体系,将爱国主义情感、创业意志、社会公德、职业素质融入其中。在保证知识系统整体性的基础上,将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把学科知识和“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有效融为一体,做到“思政课程”的显性教学与“课程思政”的隐性教学相统一,着力培育学生的思想素质与综合品质,助力于学生的成长与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发展不是单一、独立的,仅凭某一方的力量是很难推进“课程思政”稳健发展的,因此,须强化专业课程建设管理,开发协同式课程体系,各部门互联互通,上下联动,共同促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发展。在高职院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教务部门、行政部门、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各系别等相关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协调推进“课程思政”的发展。教务部门统筹安排好各项课程,在课程安排时,对相关课程整理归类,在排课时充分考虑不同课程的特性,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各行政职能部门、学生工作部门联动辅助“课程思政”的发展,精简各项事务的审批流程,统筹好学生工作等。各职能部门间相互协作,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发展筑牢基础,提供坚强的发展后盾。
三、立足协同育人,建立“课程思政”长效评价机制
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注重教学上的改革与调整,还必须要注意建立起相应体制机制的重要性。只有充分发挥体制机制的有效性,才能让“课程思政”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课程思政”建设是回归教学实质的重要工程,而充分调动教师进入到“课程思政”中来,才是确保“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深入的动力之所在,因此必须建立例如通过把教师“课堂思政”的效果,与之职务评聘、评优评先、福利待遇等结合起来,提升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成效的奖励程度,才能最大限度调动教职工投入的积极性,且能坚守教职工进行“课堂思政”的基本信念,从而确保“课堂思政”的建设质量。在高职院校的构架中,从学院层面分析,就要从学院“课程思政”发展的整体出发,制定并完善“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制度。由于各学院的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发展方向不同,因此考核评价制度要相对泛化,考核制度灵活且有弹性。例如学院可成立考核评价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对“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从系别层面分析,“课程思政”的评价考核规则的建立可以更加细化,甚至可以在考察的基础上建立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发展评价考核细则,在日常生活中严格执行所制定的细则,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优化。同时要建立教师之间的互评制度,加强教师间的互评互助,有利于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学习,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的学习能力。
其次,要构建好协同育人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同时,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设置的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这也要求我们要构建起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协同效应,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发展和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隐性教育的作用和效果越来越凸显。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像盐,但不能直接吃盐,而是将盐溶解到食物中自然吸收、被动吸收。在“课程思政”过程中,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被打动,才能在无形中受到教育。因此,在坚持专业思政课程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各学科教师深入挖掘课程中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巧妙融合专业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接收和内化。因此,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科思政教育建设的特色,形成以专业课教师为主导,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团队和教学职能部门多方互动的教育体系,以实现课程思政工作构建教育的良性循环。
四、提升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养,建立教师培养机制与激励机制
建设“课程思政”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需要在构建和优化教师知识体系结构的同时,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健全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为了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实现对教师的全方位培养与提升。首先,学院成立“课程思政”教师培训管理领导小组,制定“课程思政”教师培训实施细则、教师团队建设规范等,完善培训管理制度,结合学院的发展情况,依据不同系别的实际情况,制定学院组织培训制度,学院定期对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发展培训,同时可以定期外派教师进行学习培训。在此基础上,内部也应制定“课程思政”教师培训细则,结合不同课程的特性,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强其“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其次,综合运用网络新媒体和其他技术手段,引入一些网络培训课程或者进行远程直播培训,不断创新优化教师培训方式,逐步扩大教师培训的覆盖范围,全面落实好“课程思政”教师培训制度。最后,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激励机制,学院、系可以为教师团队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对教师在“课程思政”中取得优秀成果的,可以以增加绩效工资、优先评优评奖等方式加以奖励,不断激发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从而促进“课程思政”的发展。
五、结合资源共享理念,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课程思政”教育建设要切实出实效,除了教育顶层设计的合理谋划,“课程思政”工作教育教学一体化的合理设计和实施也是推动“课程思政”教育建设的关键问题。首先,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和能力提高才是核心。由于教师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主导,其课程素质也与整体教育效果直接有关,以力求取得总体提高的成效。其次,在打造学科思政资源库上,高职学校学科的设置也多种多样,各学科群与思政元素之间既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又具有一定的多样性。所以,在了解学科差异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发现和整合各学科的思政教育元素和价值属性,把构建公共学科的思政资源库和根据不同学科群建立的学科思政教育资源库紧密结合,从而为各个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相应的学科思政资料,进一步提高学科、课程、教师思政教育结合体系化的完善程度。再次,革新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融于专业教学似“盐融水”的课堂教学,以增加学生受到教育的自然程度,在授课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加强不同系别之间的资源共享,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发展,不断学习先进经验,交流互鉴。一方面,在高职院校内部,有着文史类、理工类、艺术类等不同专业,不同系别的发展方向不同,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不同,不同专业课有不同的特性,“课程思政”的发展角度可能有所不同,在对不同专业课“课程思政”发展的探索中,积累了不同的经验,“课程思政”发展的角度可能有不同的创新视角,定期加强系别与系别之间“课程思政”发展的经验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有效地促进了“课程思政”的发展。例如,建立思政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对口支援机制。思政专业是学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专业,在思政工作方面经验丰厚,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思政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定期召开交流座谈会,成立指导小组,定期地对其他专业“课程思政”工作进行指导,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促进“课程思政”的长效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结合“双高计划”和“课程思政”的特点对“课程思政”的设计、“课程思政”协同式教学体系、“课程思政”教效评价体系、“课程思政”师资培养机制及“课程思政”共享理念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形成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创新实践方案的研究结论,对“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为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提供了思路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