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探究*

2023-01-08董晓辉孟一的冯莹莹

智库时代 2022年29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教师

董晓辉 孟一的 冯莹莹

(沈阳药科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创新和创业相连一体、共生共存”。在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尝试,高等学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举足轻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断提升,使得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面临更高要求,其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呈现自身特点。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与创业二者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创业主要以创新为先导因素和基础,而创新主要以创业为载体进而将成果转化成商业价值,因此创新是创业的内在动力,而创业则是创新的具体实现形式,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直接影响着在创业过程中所要实现的预期成果及长远发展。相当于部属学校,地方高校主要是立足于学校学科特点及专业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新经济常态下,地方高校双创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要高度重视培养创新意识,通过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来激发其未来的发展潜力,从而促进创业能力的提升,培养适应于国家战略规划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具有职业素养、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困境

在从国家到地方的多方政策支持、引导下,力求“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各高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近几年虽然成果丰硕,但部分地方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实现预期效果。

(一)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理念融入不深入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仍在进行中,部分学校的人才评价体系中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理念的融入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和学分层次,没有融入到具体的专业教育中,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与企业、行业需求的联系,导致人才培养的滞后以至于质量偏低,与社会脱节。

(二)创新创业缺乏顶层设计

由于顶层设计的缺失或因创新创业教育战略地位不够凸显,一些地方高校仍是教务处或者招生就业处作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甚至创新和创业分别由多部门割裂式管理,管理模式僵化,业务工作开展通道不流畅。因为地方院校经费有限,顶层设计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受场地、资金、设备等因素限制,产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软硬件配套设施不足也成为局限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因素。

(三)教师师资队伍与创新创业教育不协调

教师队伍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当前地方高校的师资队伍主要围绕学校学科建设,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理论知识过硬、实践动手能力也较强,但是对于双创教育却存在刻板印象,主要表现为:

一是他们仍秉承于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创办经营企业,过于强调创业能力,割裂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内在联系。教师认为,成功创业需要具有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和创业条件等核心要素条件,作为教师,其自身的科研成果孵化周期较长、转化难度大、转化率低,想创业都很难,大学生无资金、无人脉、无技术、无项目、无平台,创业不切实际,因此,这种少数学生的个体行为是否值得他们花费大量精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传统教育中,他们心存疑惑甚至是表示排斥。

二是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割裂为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简单组合,忽视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连续性、整体性和发展性,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各自为政,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无法有效地与具体的专业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相对接。

三是地方高校专业教师的一般教学案例及设备运用等较为陈旧、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性,缺少跨学科融合的培养路径,与当前行业市场脱节,再加上学校顶层重视程度不够、教师评价考核激励机制缺乏吸引力等因素的影响直接导致一线专业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工作热情受阻,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进步缓慢。

四是创业指导单兵作战。一些地方高校由于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分割式管理,而具有创业实战经验的老师一直难以配备,人员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亘古难题。有的院校甚至是一人撑起全校创业课程,课程投入及效果产出可想而知,就更难谈精准指导。另外创业指导老师们的指导主要偏向于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实践的少数学生,虽然短期内可以实现项目落地孵化,但创业项目都集中于周边服务类,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商业价值。

(四)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迷茫认知

部分地方高校在就业方面优势突出,就业市场发展态势良好,就业岗位充裕,另外,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张,无论学生还是家长对考研都有着积极的热情和极高的关注度,这让一些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也受到了影响。学生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反而认为创业不切实际,毕业后不会直接创业,无需浪费时间和精力。学校的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形式也相对比较单一,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同感褒贬不一,学校对学生的评价考核激励机制不合理也导致效果不明显。

三、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提升路径

(一)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导向,强化顶层设计

高校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平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贯穿人才培养方案始终。地方高校要把创新创业工作提高到落实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高度,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从学校顶层设计出发,倡导“专创融合、思创融合、科创融合”育人体系,坚持创新创业融合一体、教学和实践联合实施的一贯式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打通全校上下工作通路,安排专门部门负责总体运营实施、多部门高效协同,切实保障工作实效,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根本支撑,开创创新创业工作新局面。同时,学校上下联动,拓展社会资源,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

(二)坚持以专创融合为根基,发挥专业特色

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立足学校专业特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紧跟时代发展的课程内容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在深挖学校专业特色的同时,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将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充分引入到传统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实现跨界融合,使理论课程和实践活动都能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吸引力。同时,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和考核机制,保证教学效果,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打造素质、技能、思维相统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部分学校受限于现有资源,可以首先向重点学科和团队倾斜集中,充分依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平台,打破学科藩篱,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科研团队和研究平台,通过局部带动整体,实现校内科研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学校充分利用政府、校友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的科研技术、项目运营和管理经验,弥补学校的创业资源短板,通过教学、实践实训等形式构建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协同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三)坚持以成果转化为引领,强化创业实践

作为创新创业的前沿阵地,地方高校的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大幅提升,专利转化科技成果喜人。专业教师的横向纵向课题研究方向丰富,特别是一些理工科专业,教师可以尝试转变科研思路,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把专业知识的重点、难点,与创新创业技巧、技能和方法相结合,通过师生共创或组合式创业等模式,带领学生从项目最初的创意启发到过程打磨直至最终形成的全过程参与,引导学生深入其中知不足、找方法、探经验、得思路,让更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现创新创业。以主动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强化创业创业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注重专利等科技成果的转化,让知识产权成果实现市场价值。这些基于成果转化的创业项目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尝试和推广,不仅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十分具有教育价值,其在市场推广中也展现出优越的商业价值,很容易在各类创新创业赛事中脱颖而出,获得来自社会多方面的资金资源支持,有利于助力专业教师科研成果走出校门,提高成果转化率,实现教师、学生、学校、地方、企业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四)坚持以教师激励为内驱,倡导师生共创

好的老师培养出好的学生,为积极应对传统教学理念对创新创业的排斥,高校首先应该强化宣传创新创业的重要性使得老师能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地方高校现有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学校可以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配套出台奖励措施,激励教师积极主动投入到创新创业的教育改革中来。学校可以将教师所辅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竞赛状况作为老师绩效考核的参考,充分活跃老师们的积极性,对老师进行精神上物质上的鼓励,并对表现突出的老师进行表彰,同时建立和打通创新创业教育业绩与教师导师称号、职称晋升等评定的直接通路,激发老师的职业追求活力,促使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关系和交流学习的通道,高校教学团队结构将不断调整以达到最佳状态。

(五)坚持以环境营造为抓手,培育学生双创意识

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有效培养和形成需要各个层面的不断的正向激励和重复训练,创新创业意识的强化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协同努力来共同营造。育人是学校永恒的使命,高校作为学生踏入社会的最后一站,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是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必需步骤。除了强化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打造专创融合的理论课程体系外,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指向的多维的校园活动,如大学生创业训练营、支持组建创业社团、开展创新创业竞赛、组织学生到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工厂等参观实习、参与项目路演,支持创建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设立创业扶持基金等,全方位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形成人人参与创新创业、处处能够感受到创新创业的校园环境,更能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进而影响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同时,学校完善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制度,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制度、创新创业奖励机制以及创业休学制度等优惠条件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积极宣传成功创业校友的典型事迹,传播朋辈榜样力量,都能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正向引领。

(六)坚持以竞赛活动为载体,展现师生双创水平

高校之间的学科技能赛事活动以各类学科基础为依托,紧扣国家发展战略,是联系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主要平台,也是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重要纽带,更是培养和检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坚持以竞赛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以“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计划等为代表的各级各类双创赛事的引领和承载作用,不仅可以驱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还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融合,推动科研成果通过赛事活动实现转化,促进高校的教学改革,从而展现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扩大提升学校的综合影响力。

四、结语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通过积极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对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及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断激发全民创新,用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和推动作用。地方高校能够结合学校自身特点,针对学校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修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循环,引导带领更多青年学子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为地方经济社会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圆我教师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