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模精神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路径浅析*

2023-01-08

智库时代 2022年29期
关键词:劳模应用型劳动

谢 娟

(北部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应充分意识到在课程设置、课堂构建中渗透劳模精神的重要性,即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阐述各种劳动模范先进事迹与精神面貌,旨在一步步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劳动教育中,使得劳模精神能够成为学生认真学习、砥砺奋斗的精神支柱。鉴于此,应用型高校在课程教学中宣传劳模精神能够有效凸显劳动价值,也是落实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这一纲领性文件,其中明确表示劳模精神属于劳动教育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后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劳模精神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应用型高校管理层及课程教师应在劳动教育开展之前细致了解劳模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能够明白这一精神自革命时代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便得到了广泛地关注和重视,并采取了有效措施来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并逐步从学习劳模的具体经验中简化为“劳模精神”。

从唯物视角深入研究可知,“劳模精神”属于精神范畴内,同样,也是劳动模范意识中的有效形式,其中心思想指的是各个领域中劳动模范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殊品质和良好素养等综合构成的。换言之,是劳动模范在劳动工作中逐步形成的品质技能、道德素养以及价值取向等品质内涵。

结合历届国家领导人对“劳动精神”做出的论述、国家颁布的政策文件,以及开展的劳模表彰活动不难发现,无论处于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劳模精神都有着统一的内涵与定义。一般而言,它包含有职业素养和道德操守两部分,具体表现为品德高尚、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以及敢于创新等等。品德高尚指的是劳动模范在工作中所具备的主人翁意识和创业意识,能够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兢兢业业指的是劳动模范的职业素养和工作品质,以高昂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日常工作中;艰苦奋斗指的是劳动模范在日常工作中无私奉献、不断拼搏;而敢于创新则指的是劳动模范能够在现有工作领域中敢于突破自我、追求创新的表现。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内在本质和特殊性质方面深入探究,劳模精神诞生于社会主义社会,并且这一思想意识是基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与此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和宝贵精神的精化所在,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劳动者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宝贵品质,并突出了工人阶级的奋斗意识和价值诉求,为社会建设起着正面影响作用。“劳模精神”的广泛宣传和渗透,能够有效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工作的热情与动力,还充分彰显了劳动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行业便有着大量的先进工作人员。如今,各个领域都有着极具职业素养和劳动品质的“劳模”,而劳模精神充分体现了劳动人员的工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即能够在完成基础的工作任务之余,以及积极创新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推进行业创新,创造良好风气。总体来讲,劳模精神已经逐步成为党和国家推进劳动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式,也是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伟大精神的有效方式。

二、劳动教育与劳模精神的内在联系

对劳动教育进行追根溯源可知,这一教育内容是培育学生劳模精神的逻辑起点,结合现有的劳动教育实践研究成果可知,劳模精神可以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两个层面进行深入解读,其中人文精神层面可知,劳动者有着细致入微、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并且有着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另外,从科学精神层面着手分析,指的是劳动人员有着精湛的工作技艺和高效的工作效率。换言之,劳模精神的本质内容在于劳动者能够做到守正和创新,在拥有人文精神的同时,还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

劳模精神与劳动教育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主要表现为: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价值依托以及目标追求。为此,各个阶段高校都应在实践教学中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教育方针,秉承着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从而能够有效渗透劳模精神,为新时代社会发展和民族建设输送优质人才,最终能够与时代主题相适应,满足全面发展诉求。

三、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开展存在的问题

结合当前应用型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现状可知,距离全面渗透劳模精神还有一定的进步空间,并且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可知,能够参与制造、使用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劳动是积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主要途径,与此同时,也会消耗人的智力和体力。为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教育思想,应用型高校需立足于劳模视域下,采取新颖且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劳动教育成效,深化他们对劳动的认知与理解,避免劳动教育被边缘化。

(一)对劳动教育和劳模精神培育的重视度不足

应用型高校与其他高校在办校战略和教学定位上有所区别,因此,在制定人才培育方案的过程中应注重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模精神。当下,一些应用型高校并未充分意识到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渗透劳模精神的必要性,并未针对劳动教育构建专门的课程体系,仅仅是以校外实践活动为主来开展一些公益活动和课外活动,从而无法取得预期的教育成效。除此之外,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限制,有些应用型高校教师仍是以提升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而劳动教育普遍存在流于表面的问题,比如劳动教育课程被其他学科教师占用、劳动教学并未延伸到课堂之外,使得劳动教育成效无法得到有效展现。有些应用型高校并未以渗透劳模精神为基础来设置劳动教育体系,仅仅是将劳动教育局限在课堂教室卫生处理和宿舍内务整理上,课外劳作,如除草、清理垃圾等,从而无法调动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内需与动力,最终使得劳动教育成果不佳。

(二)劳动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未得到充分彰显

伴随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教育技术在课堂上得到广泛认可与应用,与此同时,人文教育却被虚化和忽视。应用型高校存在重视实践技能培训、专业知识教学,从而比较忽视劳动精神、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对传统行业或是技艺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学生在思想上、精神上受到网络负面信息、负面影响较大,从而使劳动内涵与之前相比也有所不同。现阶段,若是应用型高校应沿用单向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得劳动教育变得表面和空洞,这样,不仅无法拉近师生间情感距离,还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最终无法体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四、劳模精神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路径

(一)重视劳动教育,培育正确劳动观念

应用型高校应充分意识到开展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进而能够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度和关注度,将劳动教育纳入到重要教育任务中,纳入到党政议事日程上,从而能够立足于“劳模精神”视域下制定人才培育方案,为后续开展立德树人提供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教师能够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各个课程中,制定相对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其中应包含有日常生活劳动课程、实践生产劳动课程、公益服务劳动课程以及专业实训劳动课程等内容,以此来提升劳动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效率。这样,能够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熟练实践技能的同时,能够提升他们的劳动精神和职业素养,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为此,高校可以通过选拔学生中的劳动模范、或邀请社会知名的劳模到学校进行讲学、座谈等途径来大力宣传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为切实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培育他们的劳动观念,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形象多样的肢体语言向学生讲述劳模精神的形成过程,并向他们阐述劳模精神的本质与内涵,并通过举例说明使得学生了解到劳模精神对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的促进作用。再次,教师需进一步尝试劳模精神的时代价值,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需切实提升劳模精神对学生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将劳模精神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在视听双重享受中感知劳模精神在时代发展中的促进作用,从而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强化他们的劳动意识和敬业精神。最后,教师还应明确劳动教育目标与方向,基于劳模精神视角下,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激发他们劳动意识和奋斗意识为目标,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二)合理设计劳动教育方案,提升教育成效

教师需立足于劳模精神视域下探寻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措施,在此过程中,教师需秉承着“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育人观念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拓展劳动教育平台,充分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着重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培育他们的劳动态度,最终能够切实提升他们的劳动综合素养。应用型高校不仅仅要端正劳动教育态度,还应结合学生的阶段性需求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方案,并充实劳动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教学环节,最终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一般而言,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年纪段来制定适宜的劳动教育方案,针对大一学生而言,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来激发他们的劳动意识,其主要劳动任务包含有宿舍内务处理、班级卫生打扫等生活化劳动技能,逐步培育他们的劳动习惯。针对大二学生而言,教师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通过劳动实践来激发他们的劳动需求。针对大三学生而言,教师需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专业劳动技能,使其逐步形成精益求精、认真谨慎的劳动精神。针对大四学生而言,教师需要围绕职场工作和社会挑战展开劳动教育教学,以此来培育他们的职业精神。

(三)完善劳动教育体系,丰富教育形式

为充分彰显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应用型高校需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体系,不断丰富其教育形式,其中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分析:其一,进一步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应用型高校结合自身的办校战略和专业特色来研发校本课程,设置合理学分,进而能够充分彰显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价值和工具价值。其二,大胆引进各种先进信息技术来创新教学方式,依托信息技术来拓展新型的劳动教育途径,挖掘丰富且优质的线上教育资源,最终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其三,制定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应用型高校还应制定一套考核机制,通过开展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来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或者还可以组织开展综合性技能大赛或是实践活动,并将其综合评价结果纳入到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中,最终能够为应用型高校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提供有效借鉴。结合以上课程设置要点,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渗透劳模精神:一是高校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在第二课堂教学中渗透劳模精神,教师需带领学生深入到基层群众中,使得学生能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感知劳模精神的内涵本质与时代价值。二是将劳模精神融入到专业课程建设中,能够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劳动潜能,从而能够为社会发展与行业创业培育顶尖人才。教师还应各个行业中的劳动模范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效衔接起来,以此来进一步优化各类课程建设,这样,能够切实提升劳动教育的可行性和全面性。三是积极建设校园文化,开展文化类教学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全面认知劳模精神的价值与内涵,进而能够引导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和正确的劳动观念,最终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使其能够投入到社会建设中。

(四)融合专业教育,全方位弘扬劳模精神

应用型高校应给予劳模精神视角下,采取多种渠道将这一精神融入到专业教育中,从而能实现全方位、多角度劳动教育教学。一般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其一,教师需充分挖掘本专业教材中的劳动元素,并以劳动元素为基础来进行适当延伸与拓展,完善专业劳动教育教学体系,并通过构建专业实践平台、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来帮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劳动伦理,提升他们的专业劳动素质,最终为社会发展输送具备精益求精、严谨认真、艰苦卓绝等优良品质的专业人才。其二,教师还应提高对专业实践教学的关注度和重视度,通过引进先进实践教学设备和技术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平台,从而能够提升他们的专业操作技术,明确专业工作重点,为他们后续适应社会生活、对接岗位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够向他们渗透劳模精神,并在实践工作中进行有效落实。

(五)精心打造校园文化,推崇劳模精神

应用型高校还应尝试打造优质校园文化,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劳动教育环境,使其能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实践劳动和理论学习中,同时,也能够为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创设良好环境,最终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因此,高校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深度、强化校企合作力度,进而能够整合现有资源来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为教师开展劳动教育创设有力条件。比如,应用型高校可以尝试围绕劳模精神这一主题来创设校园文化,并基于成果导向理论下,以劳模精神为着力点来开展劳动教育教学,从而能够充分彰显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六)引领多方协同合作,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支持系统

应用型高校还应协调多方关系,联合多方势力、整合多方资料来进一步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并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到劳动教育中。其中国家层面需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并在扶持政策的支持下为劳模精神渗透,创新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比如提升技术型人才的工资待遇。而社会媒介应坚持党性原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并大力宣传劳模事迹、弘扬劳模精神,从而能够创设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社会环境,这样,通过联合社会各界能够为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撑,最终保障劳动教育得以顺利开展。

猜你喜欢

劳模应用型劳动
动物“劳模”竞选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