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思政课
——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例

2023-01-08巫妍卉

智库时代 2022年22期
关键词:主导性形势与政策形势

巫妍卉

(福建江夏学院)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八个相统一”,而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便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而学生要拥有良好的主体性[1]。“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与把握当下国内与国际最新发展形势与方针政策,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与国际问题,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可以说“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然而从当下高校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来看,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课堂抬头率以及出勤率较低,一些高校尽管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程,但是并未取得既定的教育效果,这就需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加强教学模式改革,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为促使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重点阐述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内涵关系,指出了当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现状,提出了建设“形势与政策”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路径。

一、主导性与主体性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一)内涵分析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中,教师的主导性一般表示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一定的导向。具体来说,教师在拥有丰富专业知识储备与良好素养的基础之上,依照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特征等,联系每位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取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开展有效的引导与更正。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而言,教学中的主导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一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主动选取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及图文资料对课件进行修改和补充,为学生呈现更为丰富的认知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学生更快理解课程内容;二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根据授课内容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设问,将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分解到问题链中,为学生学习理解课程内容提供一定的思路指引;此外,教师在课堂中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和想法,并及时给予反馈,恰当地指出学生在思想方面存在的认识偏差,从而引导学生构建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2]。学生主体性表示的是每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积极主动地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理解与选择性消化,并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创新、反思、质疑与判断,进一步强化自身学习水平。对“形势与政策”课听课学生而言,学生的主体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一是课前主动阅读课本,提前熟悉各专题内容,有选择性地从书中获取知识;二是自觉遵守课堂行为规范,做学习的主体,主动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在课堂中不做与课程学习无关的事;三是课上积极与教师互动,主动完成小组讨论任务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遇到难于理解的内容及时举手提问;四是课下积极与教师沟通,主动参与思政课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巩固和检验课程学习成果。依托于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能够养成独立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全面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二)辩证关系

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不可或缺的整体,是教学中两个十分关键的部分,师生不仅不是一对矛盾体,反而是相互统一又相互推动的辩证关系[3-4]。在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结合学生的实际身心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拥有自身独立思考与表达的机会,推动学生不断成长与个性化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也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教师的课堂驾驭水平也就更高,从而更好地展现教师的主导性价值[5]。若教师仅仅是充当知识的“搬运工”,将目光集中在教学任务有无完成上,忽略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则学生的主体性无法被充分激发,只能被动地接受书中的知识和观点。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与共生,这种教学不具备较强的生命力,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样的思政课教学是无法感染学生、赢得学生喜爱的。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情,做好对课堂的整体把控,确保收放有度,适时给予学生补充和反馈,充分体现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现状

(一)教师主导性发挥失衡

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教师主导性发挥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导地位发挥过当,变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宰;另一方面则是主导地位发挥不足,游离于课堂教学的边缘。

第一,教师主导地位发挥过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内容不具备良好的针对性。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当下的国际形势与重大事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学生在成长中的疑惑,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教学的实用性,从而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产生较大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规划课堂教学内容时应当要有较强的针对性,然而部分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只向学生传授自己熟知或者抽象的理论,并未考虑到学生能否理解、是否认同,教学案例更新速度缓慢,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学语言权威化。在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时,应注重教学的亲和力与时效性,一方面要注重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特别留意自身的语言表达。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价值引导时都必须要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事实上语言也是艺术的一种,适宜的语言表达能够提升师生感情,降低师生之间的陌生感。但部分教师的教学语言过于权威化,自顾自地进行讲课,不给学生发表观点的机会,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知识。

第二,教师主导地位发挥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的引导功能不强。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化,与此同时也容易接触到一些偏激和错误的舆论观点,给大学生思想与认知带来一定的冲击,影响大学生价值理念的形成。新形势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作用十分关键,应努力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领路人。但是,一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是进行简单的知识传授,缺乏对学生的价值理念进行旗帜鲜明的引导。其次,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能力不强。部分教师受到“学生是教学主体”思想的影响,采用各种新型教学模式,甚至将课堂时间完全交给学生。由于学生在思想与认知上还存在较多不足,容易出现思想偏差,且错误的观点在大学生内部也容易相互传播,使得更多学生受到不良观点的影响。最终,教师没有把控好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使得教学活动偏离了正轨。

(二)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

首先,部分大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学习精力更多放置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在绝大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均存在学分不高且课程考核难度不大的共性,在许多大学生看来,“形势与政策”课是可有可无的,只要成绩合格,对自己今后职业发展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处于边缘位置[5]。一些学生在进行该课程学习时还存在明显的功利性,只被动学习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并未对书中的观点进行相应的思考与理解,难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其次,“形势与政策”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较为消极,教学任务需要在教师的督促下完成,课堂上容易走神、分心,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也没有进行认真思考与积极回答,缺乏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积极性。最后,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业完成质量不高。多数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以课程论文作为期末考核的主要依据,部分学生在撰写课程论文时,并未在充分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撰写,存在偷懒侥幸的心理,选择照搬照抄网络上的言论和观点,导致课程论文中容易出现观点陈旧过时、语言表述错误等问题。

三、“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途径

(一)以学生为主体加强教学模式改革

高校在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建立现代化教学改革理念。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学生的思维和眼界都更加开阔,在这样的背景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更应与学生的平时生活建立密切的联系。高校须不断改进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确保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可以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7]。当前,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传统教学,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钉钉、腾讯课堂、超星学习通等线上学习平台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高校更应加强对教学模式的改进与优化,促使传统教学与现代新媒体的有机结合,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好发挥出自身的主体性作用。

在逐步健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高校在实际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时必须做到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促进新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创新。从教学方式层面来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应在保留原有教学方式优势的基础之上,大胆尝试新型教学模式,并不断推出一些新的考核与评价手段。从教学内容层面来看,教师需要积极引入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与时事热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延伸出书本,在与学生对话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导,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制定新的教学改革方案

教师在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坚持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全过程,挖掘与整合当下已有的教育资源,尽最大努力优化传统教学活动开展中的各种问题与弊端,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成为大学生真正喜爱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7]。在授课前,教师须做好相应的教学准备,依照课程教学内容查找与之相关的拓展资料,可以提前布置课前任务,将班级学生随机划分为多个小组用于课堂讨论。在踏入教室前,教师应积极主动地调整自身状态,以饱满的热情来面对学生。此外,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研讨会,让教师在会议上提出自身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讨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教师在平时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应根据教学状况及时进行反思与总结,逐步积累教学经验,不断强化自身的教学水平。最后,“形势与政策”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通过课下与学生干部交流,及时获取学生的课程教学反馈效果,逐步构建更为完善与有效的思政课堂。

(三)归纳与整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通过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探究,可以发现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遵循自身的规律。“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需要教师的悉心教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分析与探究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各个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以此为基础构建一套高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大四年级的学生普遍较为关注求职、就业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将授课内容与当前就业形势相结合,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简言之,教师必须将学生作为教学的基础,将学生的实际需求放在第一位,在教学活动开展前进行充分的备课,为学生带来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从而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吸引力。

(四)制定适时有效评估体系,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关键形式,在当前“大思政”教学背景下,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并不能够简单地寄托在一张试卷或一篇课程论文上,这两种考核方式均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并不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效。“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评估还须注重过程性考核,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考核评估体系。例如实行课堂“即时评价”,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状况以及对社会的认知等,教师应当要抓住机会,对其进行有效引导与升华。

考核评估模式还需从以往注重考试成绩慢慢发展成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估,着重关注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理念,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成员评价单”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确保考核结果的准确性与公平性。

四、结语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不仅需要有“教”的主体,同时也应当要有“学”的主体,只有这两个主体紧密融合,才可以获得最佳的师生关系境界,即教学相长。要想统筹规划好“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必须正确看待当下教师主导性失衡与学生主体性不足的问题[8],以此为基础构建有效的解决策略,方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

猜你喜欢

主导性形势与政策形势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拒绝“伪引导” 正视主导性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性地位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