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和历史地位

2023-01-08韩庆祥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原创性辩证法战略

韩庆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究竟具有什么原创性贡献和历史地位?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和学理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2]。在对《决议》进行说明时,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强调,《决议》第四部分“重点总结九年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3]。上述所说的“创立”“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重点总结九年来的原创性思想”充分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原创性贡献。那么,究竟如何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和历史地位及其所“实现的新的飞跃”?这可以从“何以可能”“哲学范式”“具体阐释”三个层面入手。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贡献何以可能:四大根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原创性贡献之所以可能并成为“实在”,有四方面根据。

(一)新历史方位:逻辑起点

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首先要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这是逻辑起点,也是基础和前提。离开新的历史方位,一切都无从谈起。

《决议》第四部分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历史方位,实际上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处的历史方位。《决议》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人民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五个方面[4],阐述了新的历史方位的内涵。这五个方面分别涉及“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执政理念”“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人类担当”,分别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族、人类五大主体,体现的是“一主四基”结构,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主题”,其他四个方面属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四大基石”。因为民族复兴的本质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把国家、民族、人民都包括进来。如果从世界维度谈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应谈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类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

基于上述简要分析,新历史方位的核心,就是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概而言之,新历史方位,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实现强起来的历史方位。在这一历史方位,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目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国家谋强大、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确定新历史方位,找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与立论基础,就是一种原创性贡献。

(二)新时代背景:战略全局和百年变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创立的时代背景,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常讲的“胸怀两个大局”,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二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任何事物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存在,这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同样需要考虑它所创立与立论的时间和空间。“两个大局”以凝练方式,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的战略全局与当今世界的本质特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战略全局”,全国各个地区、各个单位、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各项工作等,都要服务服从于这个战略全局,紧紧围绕这一战略全局展开工作。这就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战略全局,把新时代中国的方方面面统领起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时代背景中创立的,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5]。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际上讲的是:第一,进入新时代,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逆全球化思潮上升,前所未有的外部风险挑战更加严峻,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6]。第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影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重要变量,会加速推进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深刻改变世界发展的趋向和格局[7]。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外部风险挑战,强调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加强对外工作顶层设计,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战略谋划,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中创立的,是做好我国外交工作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时代背景,与我国发展新历史方位有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实现强起来的历史方位。在这一历史方位,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目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国家谋强大、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这里,“两个大局”的核心,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为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提供了重要根据。

(三)新时代课题:核心论题

新时代课题,源于新历史方位和新时代背景,是从新历史方位和新时代背景中内生且提炼出来的,它扎根于新历史方位和新时代背景之中。新历史方位,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把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为新时代的首要内涵,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自然这应成为新的时代课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难打的坚硬的“铁”,中国共产党人是打“铁”的核心主体。打铁必须自身硬。这就向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出更高要求。由此,应把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新的时代课题。

新时代课题,实质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破解的核心论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破解的论题很多,但从根本上所解决的是新历史方位、新时代背景面临的核心论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于“根本主题”,自然应成为核心论题之一;新历史方位之实质、核心,是大国成为强国即实现强起来,所以应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一个核心论题;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必须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所以应把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一个核心论题。

这样,新时代课题可凝练表述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9]。由此可以看到,新时代课题是基于“打铁必须自身硬”这一“主客体关系”的总思路而提炼概括出来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属于打“铁”的“客体”;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属于打“铁”的“主体”。其实质,就是把“三个时代课题”看作彼此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中国共产党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有助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

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三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10]。

(四)新主要矛盾:根本问题

社会主要矛盾,实质上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解决的根本问题。它源自于新历史方位、新时代背景、新时代课题。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然而,当今我们国家还不够强大,总体上说是“富而不强”“大而不强”。这就蕴含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破解的根本问题,就是解决“富而不强”“大而不强”,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是新历史方位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核心目标。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战略全局,其本质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制约着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实现。所以,在新历史方位、新时代背景、新时代课题中,就蕴含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仅如此,在新时代新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首先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立场、宗旨决定的,属于“需求方”;然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性制约,就是“供给方”跟不上,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也决定必须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看作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当今世界面临的突出且鲜明的总问题,是世界人民日益增长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诉求与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的矛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环境。然而,目前国际上存在的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却成为严重障碍。为此,就必须破解这种矛盾。

我认为,从新历史方位、新时代背景、新时代课题,尤其是从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世界总问题中,可以归纳概括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要集中解决的四大“根本问题”:即人民生活“好不好”;国家“强不强”;世界“和平不和平”;政党“硬不硬”。换一种表述,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政党谋强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质上就是解决人民生活“美好不美好”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前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11]。这里“好不好”的问题,其核心内涵就是人民生活“美好不美好”的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实质上意味着要着力解决国家“强不强”的问题;世界总问题,意味着要着力解决世界“和平不和平”的问题。解决这三大根本问题,首先要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即解决政党“硬不硬”的问题。解决这四大“根本问题”,就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动力和源泉,也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大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12]

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贡献的哲学范式: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

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和历史地位,最为彻底或根本的,就是要理解其中蕴含的哲学范式。这一哲学范式,就是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它既是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贡献和历史地位的哲学基础,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创新。

第一,它面对的是一个“哲学问题”,属于哲学问题上的创新性贡献。我曾认为现在进一步强调,它反映和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呈现的“重点突破—全面发展—系统谋划”这一具有哲学意蕴的演进逻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初,由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使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实践上相对注重“重点突破”,即相对注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2007 年左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突出出来,即注重“全面发展”[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强调并注重“系统谋划”,即以系统为基础作出战略谋划。这一以系统为基础作出的战略谋划是哲学上的谋划,是哲学问题,具有哲学意蕴:首先要抓住影响新时代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使大国成为强国的所有根本要素;再对所有根本要素进行系统性、整体性顶层设计;在顶层设计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些根本要素的系统性、整体性进行战略谋划,使之形成合理结构并能发挥合力作用,以解决好“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根本性、系统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解答上述问题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进而作出原创性贡献的。

第二,它形成了解决上述问题新的“哲学范式”,属于哲学范式(哲学观)上的创新性贡献。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哲学维度上进行,这就是以系统为基础作出战略谋划,由此便形成了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或哲学观。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也是我们党不断取得成功的一条经验,从中可以汲取哲学智慧的滋养,提高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看家本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哲学范式,实质上就是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或者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基于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形成发展起来的:一是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具有战略意蕴。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核心是指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使大国成为强国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背景即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具有“战略意蕴”的大变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二是解答的时代课题具有战略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答的时代课题,是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展开的。这三大时代课题都属于战略性课题,具有战略性,要着力从系统上战略上破解。三是解决的根本问题属于战略性问题。如前所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解决人民生活“好不好”、国家“强不强”、世界“和平不和平”、政党“硬不硬”等四大根本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都要从系统上进行战略谋划。四是习近平总书记思考、谋划、解决治国理政中的系统性战略性问题,运用的主要是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他强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14]。“我们是一个大党,领导的是一个大国,进行的是伟大的事业,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15]。其实,越是在历史重要关头,越要注重战略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治国理政更需要运用战略思维,在讲到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时,他把战略思维放在首位[16],并强调大历史观,这是有深意的。五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系统性战略性特质。其中关于新发展理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两步走”的战略谋划、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论述,其经济思想、法治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强军思想、外交思想等,都坚持系统观念,都体现战略思维。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具有鲜活生动的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一系列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时代课题和根本问题进行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战略。其中,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注重军队组织构架和力量体系重塑,等等,都是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的具体体现[17]。七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具有战略清醒、战略定力,并注重战略应对,强调绝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在新时代,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都需要战略应对。上述所讲的“三大时代课题”,关乎全局、长远、根本,破解时代课题也需要战略定力。

总体来讲,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之哲学范式(哲学观)是一种全新的哲学范式(哲学观),它以“系统”“战略”“质量”为核心理念。在历史时间和事物外延上,它由重点走向全面、由部分走向整体、由发展不平衡走向协调平衡,注重系统性;在发展空间和格局上,它由局部走向全局、由中国走向世界,注重战略性;在发展内涵上,它由外延式增长走向内涵式发展、由快速发展走向高质量发展,注重质量性。

展开来说,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之哲学范式(哲学观),指的是在系统性实践和战略性谋划中运用辩证法,把辩证法运用于系统性实践和战略性谋划中,在战略中有系统辩证法,在系统辩证法中有战略。它有五层含义:(1)在时间上,它跳出眼前,以长远眼光看眼前,这是长远视野,涉及眼前和长远的辩证关系。“中华文明5000年”“百年奋斗”“战略全局”“百年变局”“本世纪中叶”等概念的提出,就是如此。(2)在空间上,它跳出局部,把局部放在全局中来谋划,这是宽广视野,涉及局部和全局的辩证关系。“两个大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参与全球治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概念和论断的提出,便是如此。(3)在事物上,它跳出现象,从事物的本质看现象,这是纵深视野,涉及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提出的“三大规律”“站在历史正确一边”“掌握历史主动”,都是如此。(4)在系统上,它跳出部分,把部分置于整体框架中进行思考,这是整体视野,涉及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我们所讲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即是如此。(5)在发展水平和格局上,它跳出粗放和外延,从发展质量和效益讲发展。我们所注重的“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如此。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具有总体性的辩证“哲学方法”,属于辩证法史上的创新性贡献,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历史演进的逻辑。唯物主义辩证法具有总体性,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这是共性。然而,这种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进程中,呈现为不同形态。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辩证法主要是“历史辩证法”,因为他们最注重在历史领域实现哲学变革,由“上半截子”唯物主义发展到“下半截子”唯物主义,确立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权威,这只有借助唯物主义辩证法才有可能。这种辩证法直接通达、走向现实世界和历史领域,揭示其内在普遍联系、矛盾运动和发展过程及其一般规律。在列宁那里,辩证法主要采取“认识辩证法”形态。列宁着力思考的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这首先需要认识完全不同于近代西欧社会的具有独特性的俄国国情。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确定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俄国国情。这就把唯物主义认识论突出出来,他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就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代表作。从俄国特殊国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特殊实际相结合。这就要处理好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这需要辩证法,他的《哲学笔记》就是辩证法的代表作。所以,列宁把辩证法看作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把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看作是同一的。在毛泽东那里,辩证法呈现为“实践辩证法”。解决农民占大多数的落后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涉及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这需要辩证法。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我们党用这种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这就涉及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由此便有了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两部哲学代表作。前者讲实践论,后者讲辩证法,二者有机统一,就是“实践辩证法”。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治国理政也特别注重辩证法,同时在总体上也注重实践,由此也可以把他们的哲学思想归为实践辩证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坚持历史辩证法、认识辩证法、实践辩证法,但更为鲜明的本质特征,就是注重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一种具有总体性的创新性发展或原创性贡献。

第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内在要求确立治国理政新的哲学思维,属于哲学思维方式上的创新性贡献,即确立历史辩证法、实践辩证法、创新辩证法、系统辩证法和底线辩证法,或树立系统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与历史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本身就体现了系统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关于“战略策略”“两大布局”“新发展格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关系”“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关系”的重要论述,就分别体现了系统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同时,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也要求树立历史思维、实践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历史思维,就是要树立大历史观,把“系统”“战略”“辩证法”置于大历史观中进行思考,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就是大历史观中的辩证法,它既要求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及其本质,又要求符合历史发展逻辑、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发展规律,还要求有效化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种种矛盾和关系,违背历史思维的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是空洞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的历史方位”“新发展阶段”“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等重要论述,都体现了历史思维。如他关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就是基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战略上进行辩证思考且辩证处理各种矛盾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要求树立创新思维。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它内在要求推进创新,它是在创新中逐步实现的,对系统作出新的战略谋划也是创新,缺乏创新就无法实现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理念”“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要论述,就体现了集成创新。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要求树立法治思维,需要法治思维保证一种系统有规范的运行,保证战略有规范的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思想”“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要论述,就体现了法治思维。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也要求树立底线思维,即积极主动有效应对各种挑战、风险和困难。凡属系统性的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都要求凡事从坏处准备,积极主动应对,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它要求树立问题意识、危机意识、效果意识和边界意识,遇事从容应对,牢牢掌握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风险”“伟大斗争”“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治理”等重要论述,就体现了底线思维。

第五,我曾认为现在进一步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蕴含丰富的治国理政哲学智慧,属于哲学智慧上的创新性贡献。

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相统一。实事求是侧重于“客观”“历史”维度,人民中心侧重于“主体”“价值”维度,知行合一侧重于“实践”维度,三者有机统一,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种哲学智慧。对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使大国成为强国进行系统性战略谋划,本质上就是实事求是坚持历史思维的必然要求。在大国成为强国即实现强起来历史征程中,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然得出的结论。这条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之路,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之路,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事求是是中国道路的精髓和灵魂,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道路的立场和取向。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和以人民为中心有机统一,才能达到对事物真正的“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道路选择正确了,就要付诸实践行动,坚定不移走下去。所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坚持知行合一的结果。

二是坚持“定位—定标—定法”相统一。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要明确“定位”,搞清楚“我在哪里”或“从何出发”,就是确定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历史方位确定之后,需要进一步确定特定历史方位中的奋斗目标,这是“定标”;目标确定之后,就要进一步选择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方法,这是“定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就是对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的历史方位进行“定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实际上是“定标”;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理论上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在实践上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是“定法”。

三是坚持“主要矛盾—根本问题—工作重点”相统一。社会主要矛盾,是判断社会整体状况的主要依据,是判断国情的主要依据之一,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依据之一,是治国理政的基本遵循。社会主要矛盾蕴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就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上的工作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既注重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又注重从中确定治国理政所解决的根本问题,并把解决这一根本问题作为他治国理政的工作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什么时候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判断准确,党和人民事业就顺利发展,否则党和人民事业就会遭受挫折。”[18]

四是坚持“动力—平衡—治理”相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动力—平衡—治理”三种机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既注重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动力与活力(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又注重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平衡与和谐(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注重通过对自身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解决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等,来解决动能不足、发展失衡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战略目标之深层,主要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平衡、治理三个根本要素着眼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内在要求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内在要求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问题;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推进人的需要、人的能力、人的关系、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而人的能力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要求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建立健全良好的动力机制,人的需要、人的关系的全面发展,要求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建立健全良好的平衡机制。当一个国家、社会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出了问题,就必须加强治理机制建设,提升国家和社会的治理能力。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相对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则相对注重解决发展平衡和谐问题。

五是坚持“发挥比较优势—补齐发展短板—打牢根本支点”相统一。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相对注重发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比较优势。我国发展起来以后,要使大国成为强国即实现强起来,既要补齐发展短板,也要打牢大国成为强国的根本支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打好三大攻坚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就是致力于补齐发展短板而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就是致力于为大国成为强国提供根本支点。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贡献的具体阐释:理论和历史维度的呈现

基于新历史方位、新时代背景、新时代课题、新社会主要矛盾(根本问题)尤其是新哲学范式,便可具体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和历史地位。这些原创性贡献和历史地位,是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战略全局与根本主线展开的,可从理论和历史两个维度加以具体阐释。

(一)理论维度

这实际上是基于实践创新所实现的理论创新。二者直接相关,实践创新走到哪里,理论创新就跟进到哪里。

可以按着“条条”的思路,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创立的原创性思想,最早称之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其后,便称之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后,党的十九大进一步称之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包括“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等基本观点和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按照“纲举目张”的思路,从“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中,进一步提炼概括出“十个明确”,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个明确”。其中蕴含着原创性思想和原创性贡献。

领导力量是强大的中国共产党。其原创性贡献可概括为“由大党成为强党”,即为中国共产党谋强大,解决政党“硬不硬”的问题,从削弱党的领导到构建党的领导的完整理论并实现政治生态明显好转。过去,许多领域存在严重削弱党的领导状况,党内政治生态出现某种恶化。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使大党成为强党作出了原创性贡献:(1)第一次强调把大党建设成为强党。十八大之前,我们党已是世界上大党。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打铁必须自身硬”,提出大党就要有大的样子,力求把大党建设成为强党。他强调要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建设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2)第一次在“四个伟大”框架中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将其置于“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框架中加以认识,实现党的领导与奋斗目标、精神状态和正确道路有机统一,突出了党在实现伟大梦想中的决定性意义,这在过去未曾提及[19]。(3)第一次把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定为“根本制度”,要求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4)第一次把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提到前所未有的认识高度。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5)第一次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统一起来,强调党对自身建设的领导,突出自我革命,这在过去提及不多。(6)第一次就党的政治建设进行系统阐述。从政治领导、政治能力、政治意识、政治生活、政治文化、政治生态等方面,全方位加强党的政治建设[20]。

总体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原创性贡献可概括“由大国成为强国”,即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解决国家“强不强”的问题,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十八大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以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解决使中国人民富起来的问题。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解决使中华民族强起来的问题。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价值取向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其原创性贡献可概括为“从解决基本需求和落后生产到注重解决美好生活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历史性转化”,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解决人民生活“好不好”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转化,即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的美好生活包括推进“民主法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是我国在民主问题上的原创性思想、原创性贡献。过去,我们相对注重解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富裕的问题,“物本身”的问题相对突出。当今在解决物质生活富裕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解决人民生活美好和人自身发展的问题,把“人自身”的发展问题推到了历史前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前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21]。这意味着我国正在实现从注重经济增长、先富带后富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包括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实质性进展的跨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我国不仅从理论上,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从实践上,把“以人民为中心”正在变为现实。即把人民当作主体,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当作目的,一切为了人民;把人民当作尺度,坚持人民至上。

战略谋划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2]。其原创性贡献可概括为“从重点突破到系统性整体推进和战略性谋划”,解决实现奋斗目标的总体方略问题。过去,由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我国许多地方相对注重经济建设,单向度突破的特点较为鲜明;其后也开始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之后,我国在注重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同时,又进一步注重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进行系统性的战略谋划,第一次把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系统性总框架提了出来。为统筹推进总体布局,2014 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原创性地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它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牛鼻子”,这都是注重战略谋划的结果。

根本抓手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原创性贡献可概括为“由社会主义实践前半程向社会主义实践后半程的历史性转变”,解决如何用制度治理好国家的问题,在改革问题上实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性变革。在过去我发表的相关文章中认为,改革开放初期,其首要目标是相对聚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的基础上,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进行了整体转型升级,突出制度建设,注重改革关联性和耦合性,强调国家自身建设,这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有一个“前半程”和“后半程”。“前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这个我们已经走过了,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治理、有效治理好社会主义国家。这实际上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一致的。1978年,我们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又进一步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新时代,在改革问题上实现了新的质的飞跃,即从局部探索到系统集成,从破冰突围到全面深化,从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进而在许多领域实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23]。

治国方略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其原创性贡献可概括为“从法治不彰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解决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问题。过去,我国社会确实存在着法治不彰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违法不究的问题,有的地方还很严重。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全面依法治国看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了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24]。其中可以提炼出的原创性思想,就是“习近平法治思想”。

新发展阶段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其原创性贡献可概括为“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正在实行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我曾认为,过去,我国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片面追求速度规模、发展方式粗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助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出了新发展理念,用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用高质量发展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实施高质量发展当作主题,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致力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正在实行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即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而使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25]。其中可以提炼出的原创性思想,即“习近平经济思想”。

强军目标是把人民军队建成为世界一流军队。原创性贡献可概括为“从军队党的领导弱化、腐败严重到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解决人民军队由弱变强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主席提出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力求从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领导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国防和军队改革,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军队实现了整体性革命性重塑。其中可以提炼出的原创性思想,就是“习近平强军思想”,这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直接相关[26]。

大国外交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原创性贡献可概括为“超越西方‘主—客’外交范式走向‘主—主’外交范式”,即为世界谋大同,解决世界“和平不和平”的问题,从面临前所未有的世界动荡变革、外部风险挑战到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推动国际秩序“由变到治”。西方国家的外交是“主—客”范式,它们为“主”,其它国家为“客”,“主”支配“客”。基于“主—客”范式的外交是霸权外交。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战略谋划,推进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首次强调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27]。其中蕴含“主主平等”的哲学理念。其中可以提炼出的原创性思想,就是“习近平外交思想”。

政治保障是全面从严治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其原创性贡献可概括为“从管党治党宽松软到实现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过去,我们党内管党治党确实存在宽松软现象,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种危险,党内腐败现象较为严重,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削弱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执政根基,削弱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大党应该有大党的样子,“打铁必须自身硬”,要硬在政治、硬在信念、硬在精神、硬在能力、硬在作风、硬在纯洁、硬在担当,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勇于自我革命,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致力于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28]。

(二)历史维度

如果说“理论维度”主要是从“条条”思路来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那么“历史维度”则主要是从“块块”思路,来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这就是从人类社会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及其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实际上也是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1.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和历史地位,主要聚焦于以人民至上理论掌握解释世界的理论话语权。

马克思曾经提出人类历史发展的“三形态”理论,即从“人的依赖”到“物的依赖”,再到生产力高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人的依赖”,主要是前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发展形态,表现为人对血缘、权力及其由此构成的共同体的依赖。“物的依赖”,主要是商品经济社会人的发展形态,体现为人对货币、资本、金钱与物质财富的依赖,即物对人的统治。“自由个性”,是后商品经济社会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体现为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创新能力的自由充分发挥。马克思在他那个时代,致力于破解资本逻辑并向人本逻辑跨越,但在实践上并未真正完成或实现。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由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相对注重解决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即“物”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转化,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在现实和实践上,我国总体上已经解决了人的基本需要满足问题,已经进入不断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时代。这一时代是超越了“物的依赖”和“资本逻辑”,走向不断推进人本身全面发展的时代,是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的时代,是在实践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即人民至上并彰显民本逻辑的时代。基于这样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在实践上坚持“人民至上”,而且从哲学上构建起了“人民至上”理论。这一理论的框架性、核心性内容就是:把人民当作主体,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当作目的,一切为了人民;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迈出实质性一步,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人民当作尺度,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把哲学上的“人民至上”理论运用于政治经济学,超越资本主导逻辑,构建起以人民为中心、以共同富裕为目的的政治经济学;也把“人民至上”理论运用于科学社会主义,破除了社会主义“失败论”,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 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人民至上”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理念,为世界人民所拥护,具有强大生命力,会逐步取代自由主义,进而掌握解释世界的理论话语权。

2.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亦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

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亦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和历史地位,主要体现在“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讲的“三个意味着”充分表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已转移到当代中国。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心转移到哪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生长点、发展源与中心重镇就在哪里。当代中国已经成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生长点、发展源与中心重镇。因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应肩负起发展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神圣职责[29]。总的来说,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是既“牢固坚守”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基本原理、方法原则,又“反思重构”中国和世界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心历史性地转移到当代中国,并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21世纪时代和实践所需要的新境界的马克思主义;是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直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长远视野、宽广视野、纵深视野和整体视野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为解决人类问题并为解释和引领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发展贡献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用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是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地创新性发展,是“中国理论”走向世界的标志性符号。

3.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和历史地位,主要体现在它“真正解决了落后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

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晚年、列宁晚年集中探究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①1881年,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查苏里奇致信马克思,希望马克思能说明“对我国农村公社可能有的命运以及世界各国由于历史必然性都应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的理论的看法”。马克思指出,在俄国,“一方面,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地块个体耕作转化为集体耕作,……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就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见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4-575页。。他们虽然提出一些相关重要思想,然而在实践上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一问题。毛泽东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不同程度上也探索这一重大问题,并且为解决这一问题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在实践上也没有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现在正意气风发地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逆转。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已经超越了资本占有劳动并控制社会的逻辑;我国利用显著的制度优势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也使中国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现在,在推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正迈出实质性一步。这充分意味着: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目标可期。由此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也具有原创性贡献。

4.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和历史地位,主要体现在它使中国人民由自卑走向充满自信,使中华民族从可能被“开除球籍”到创造“中国奇迹”,实现了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历史性飞跃,使中国在世界上从“世界失我”到“世界有我”再到“世界向我”,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从“过时论”到“生机论”的伟大飞跃,也使中国共产党成为走在世界和时代前列的坚强有力的伟大政党。

曾经,中国人在世界上显得有些自卑,一些人总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方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今天的中国人民以更加理性的自信呈现在世界面前。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先进水平,落后于世界现代化潮流,甚至落后于我们周边的“亚洲四小龙”,正像邓小平所讲的,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今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中国奇迹,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实现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以前那种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意味着“世界失我”。改革开放以后,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有些人完全失去了自我,成了西方的附庸,这更呈现出“世界失我”的情境。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积极主动“找寻自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而显示“世界有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不断发展,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了新的途径,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而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也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进步展现了光明前景。这意味着“世界向我”,即向有利于中国发展的方向发展,世界上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注重向我们中国学习。就政党而言,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党确实遭遇了一个个难题,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受到严重影响。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相统一,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走在世界和时代前列的伟大政党。上述这些,也必然展示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实现由过去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生机论”的伟大转变[30]。

猜你喜欢

原创性辩证法战略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评介
——开阔的价值理论与经济实践的视野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藏族音乐研究中的原创性学术观点及其价值——以西藏音乐史的分期问题为例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原创性的艺术史研究如何可能?
——《专注性与剧场性:狄德罗时代的绘画与观众》评介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毛泽东“实事求是”辩证法的内在透视
作品的原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