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韧性特征和老旧小区优化策略研究
2023-01-08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020
陈 龙[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20]
0 引 言
2021年1月,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本市旧住房更新改造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十四五”期间上海老旧小区的改造目标和任务,力争消除老旧小区安全隐患,提升居住质量,加强老旧小区的宜居性。目前,我国仍然存在大量的老旧小区,数量近16万个,涉及居民超4 200万户[1]。因此,老旧小区的改造升级是一项关乎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重要工作,如何提高老旧小区的质量这一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城市老旧小区具有建成年代久远、基础设施薄弱、环境质量欠佳和住宅功能老化等问题。因此,老旧小区的脆弱性较高,抵御各类灾害的能力较差。近年来,政府逐渐加强对城市风险的管控,同时“城市韧性”也逐渐成为国内城市规划相关方向的研究热点。国外对于“城市韧性”的研究起步较早,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韧性城市”也已成为国内各大城市的发展目标之一。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和居民的居住场所,其抗风险能力与城市和居民安全息息相关,各类风险和灾害一般都首先被社区感知[2]。目前,我国老旧小区的改造仍主要集中于建筑外观和工程质量方面,但小区韧性与住区环境、给排水和公共空间等高度相关。
目前,我国在安全管理和城市风险防控方面仍有较大进步空间,韧性城市则是加强城市安全管控的合理路径之一[3]。上海作为一个滨江且沿海的城市,目前也同样面临着环境污染和各类自然灾害等问题。上海韧性城市的主要议题有全球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海平面上升与洪涝灾害、土地紧约束与生态底线、环境污染与防治治理等,上海的主要风险区域为滨江和沿海区域以及密集城市化区域,在韧性城市建设方面,应从城乡空间格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区生活圈等方面着手,提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4]。肖婧等[5]从公共健康的角度,分析了城市韧性的评估指标,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首先,需要优化和健康有关的城市空间结构;第二,建设平灾结合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体系;第三,弹性的交通与物流管理;第四,做基于大数据的城市智能化治理。王光辉等[6]基于风险矩阵方法,评价了中国284个城市的韧性,指标选取主要包括经济条件、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五个方面,风险主要分为严重性因素和脆弱性因素。
1 韧性社区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1.1 韧性社区的内涵
“韧性”最初来源于物理学,其含义是材料在受到外部干扰时,能够恢复至初始状态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的生态学家霍林[7]首次将“韧性”的概念应用于系统生态,霍林的韧性理论被认为是现代韧性研究的开端。目前,各类研究对城市韧性有着类似的定义,即城市遭遇各类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城市功能遭到破坏时,所具有的适应和恢复能力。韧性城市指具有较低易损性,灾害发生后,具有较高自我恢复能力的城市。
近年来,对城市韧性的研究尺度逐步精细化,从韧性城市发展到韧性社区。韧性社区由“韧性”和“社区”两个基本概念构成。社区是市民居住和生活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城市治理的基本管理单元。在灾害或突发事件来临时,“韧性社区”应具备较强应对和恢复能力,降低各类事件对市民正常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减轻整个城市系统所面对的灾害压力。
1.2 韧性社区的基本特征
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中,认为韧性社区的特征有自组织性、适应性、稳健性、多样性、冗余性、创新性和动态性等[8-9]。笔者认为,韧性社区最重要的特征包括自治性、持续性和多样性。
1.2.1 自治性
一个社区的自治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是社区具有自主治理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社区的各类基础设施具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社区的自主治理能力,主要指社区具有自行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社区的自主治理,涉及的主体包括社区居民、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在社区出现紧急事件、房屋及基础设施治理问题以及居民矛盾等问题时,业委会及物业公司有能力给出合适的解决方案。灾害来临时,社区的各类基础设施包括消防设施、公共空间和绿地、应急通道和紧急避难场所、社区道路系统以及排水系统等,需要发挥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尽量降低社区居民的人身及财产损失。
1.2.2 持续性
韧性社区的持续性,笔者认为是指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社区居民正常生活以及各类自然环境对社区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造成折损的情况下,社区仍能将其抗风险能力保持在一定水平以上的性质。维持社区韧性的可持续性,需要一定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对社区的各类基础设施和组织机构不断完善,保障社区的健康发展。
1.2.3 多样性
社区作为一个复杂的独立系统,其内部具有不同的功能单元,功能单元的多样性是保障社区韧性的重要特征之一。具体的功能单元包括应急预警单元、应急响应单元、灾后恢复单元和日常监督单元等。功能单元的多样性组成了完整的社区抗风险体系,增强了设施抵御风险和灾害的能力。
2 老旧小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老旧小区建筑物年龄高、质量差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国各类城市建筑物的质量有显著提高,而修建于20世纪的各类住宅,存在明显的质量不高、设施老旧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20世纪的建筑材料性能和施工技术均有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定期的日常维护。目前,各类老旧小区的建筑物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建筑质量差、外观破损、设备老化和抗震性能不足等。
2.2 老旧小区的排水能力不强
由于老旧小区在当年设计施工时缺乏对社区的蓄水和排水能力的重视,许多老旧小区存在过度硬质化,对雨水的吸收和存蓄能力不足等问题,在面对洪涝灾害时,没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社区建设性能良好的雨水存蓄系统,可以有效降低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有助于社区生态环境的平衡。
2.3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规划不合理
社区的公共空间在应急救援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灾害来临时,公共空间可以作为社区居民的紧急疏散场所,同时兼具应急通道的功能,帮助各类物资调配运输和应急车辆的进出。目前,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环境品质较差、基础设施落后和空间边界不清晰等。这些问题导致老旧小区的公共空间无法发挥其应急救灾能力,社区安全具有较大脆弱性。
2.4 老旧小区的智慧化建设落后
近年来,智慧社区的建设是一个热门研究方向。社区“智慧化”即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电子信息技术,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便民服务。在韧性方面,即指通过智慧化建设,构建完整的社区安全监控响应体系。然而许多老旧小区智慧化建设落后,对灾情的监控、响应、恢复和信息传递不及时,抗风险能力更差。
3 老旧小区的韧性提升策略
3.1 老旧小区建筑物做抗震加固
对老旧小区的建筑物做抗震加固改造,首先应该分析建筑物的类型,比如建筑物属于砌体结构还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然后设计合适的加固方案。常用的加固方法有增加原有的柱和梁的截面面积、对建筑物的原有混凝土进行置换,在原有构件外部用钢板加固,以及使用各类复合纤维材料进行加固等。在施工阶段,要注意进行全过程质量监管,对施工中的建筑采用有效的支护措施,防止各类施工事故发生。
3.2 老旧小区进行海绵化改造
近年来,海绵城市成为各大城市的建设目标。海绵城市在应对洪涝灾害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即城市在洪涝灾害来临时,像海绵一样对雨水具有吸收和存蓄能力。对社区而言,海绵化改造的主要对象有社区的地面、绿化、道路以及存蓄水装置。对地面和道路而言,主要措施为改造为透水化铺装,具体包括使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碎石路面以及嵌草路面等。在绿化方面,首先,可增加和改造社区内的景观水体,将其变为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结构;其次,建筑物的屋顶可以改造为绿植屋顶,在下雨时对雨水有一定存蓄作用。在存蓄水装置方面,可以在社区内安装雨水桶和溢流井。
3.3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升级改进
在灾害发生时,社区公共空间可作为居民应急避难的疏散场地。但老旧小区的公共空间常见的问题有道路宽度不够,不符合城市防灾的要求;机动车占道问题时有发生;公共空间内杂物堆积,社区居民私搭乱建;公共空间边界不清晰等。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改造时,首先应使其尽可能宽阔,保证其空间大小可以聚集一定数量的社区居民;及时处理道路两旁机动车占道现象,保证消防通道正常可用。根据GB/T 51327—2018《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社区的主要防灾道路宽度不应小于7 m,次要道路宽度不应小于4 m。针对公共空间边界不清晰的问题,可以在公共空间边界使用软性围挡,如灌木,矮篱笆等。
3.4 老旧小区加强智慧化建设
老旧小区在韧性社区建设方面,可以构建智慧防灾系统。智慧防灾系统包括社区的建筑、居民、消防设施和应急预案等各类信息的数据库,一套完整的包括应急预防、响应和事后恢复的体系。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电子信息技术等,提高老旧小区的安全韧性。
4 结 语
在韧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建成年代久、建筑质量差、社区环境欠佳的老旧小区成为重点升级改造对象。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织单元,其韧性对城市的抗风险能力至关重要。韧性社区最重要的特征有自治性、持续性和多样性。目前,老旧小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建筑物年龄高、质量差,排水能力不强,公共空间规划不合理和智慧化建设落后等。老旧小区的韧性提升策略包括建筑物做抗震加固,海绵化改造,公共空间升级和加强智慧化建设等。老旧小区韧性提升改造后,可提高抗风险能力,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