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视域下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思考*

2023-01-08范学锋刘向兵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劳动发展

范学锋,刘向兵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 100048)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的美好理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中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社会理想的思想,为我们深刻理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供了指导性原则和根本遵循。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理论层面提出,劳动作为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必要手段,是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历史层面和实践层面,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进行了百年探索,为其提供了制度保证和物质条件。进入新时代以来,党领导中国人民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成为新的历史任务。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国家具有立德树人、强国富民和治国理政的特殊使命,也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独特的价值。为此,在加强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在思想上进一步提高对劳动教育时代价值的认识,在内容上进一步弘扬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在目标上进一步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统一。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一)生产力及其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

发展生产力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消灭剥削制度,消除两极分化,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本质的区别所在。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的显著特征是“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1]。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社会主义既要发展生产,也要共同富裕。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2]。这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论的本质要求。实践证明,一味强调公平,放松或忽视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任务,必然陷入“平均主义”的泥沼,导致贫穷和落后。但只注重发展生产力,忽视社会公平,会造成贫富两极分化,走上“歪路”“邪路”,也会产生诸多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发展的基础上解决好分配问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来看,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水平极度落后,物质资料匮乏,虽然没有阶级剥削与对立,但也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存在阶级剥削,生产资料占有者会剥削不占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所有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即使生产力的发展超过了过去所有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但仍无法消除内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极分化现象和趋势,也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基础,必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它。因此,无产阶级在建立国家政权后,应该逐步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无产阶级手中,并大力发展生产力[3]。列宁在领导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后,以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的背景下,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下共同富裕的进程。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全体社会成员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不需要掠夺他人的劳动也可以实现富足,从而消灭阶级压迫所导致的贫富分化[4]。所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类社会共同富裕理想的一条有效路径。

实现共同富裕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给予我们几点重要启示:首先,生产力及其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充裕的物质条件和雄厚的经济基础,从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其次,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障。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分配制度;同时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以及初次分配、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的协调联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中国共产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百年探索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就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不是使人尽富或皆贫,是使生产、消费、分配适合的发展,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5]。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全面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并矢志不渝地奋斗。可以说,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消除绝对贫困,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不断向着共同富裕目标奋进的光辉历史。

党的一大确立了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的纲领。党的二大确立了“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的最高纲领[6]。经过28年浴血奋战,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为保障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政治基础和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毛泽东同志指出:现在我们实行的制度和计划,是应该也能够使我们逐步更富更强的,而这种富和强是所有人能够共享的[7]。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就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针对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使共同富裕的思想和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国家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在区域协调发展、民生保障和改善、奋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缩小贫富差距、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促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制定2035年远景目标时,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和时间进行了系统规划,首次明确“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9]的奋斗目标,并据此提出要求和举措。2021年5月,《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同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问题。目前,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工作已经进入了历史新阶段。

从历史的视角考察,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对于共同富裕的思想认识和重大战略部署是与时俱进、一脉相承的。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理想目标坚决迈进,彰显了党的初心使命,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高度一致,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必将凝聚起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干劲,并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奋斗。

二、劳动教育在推进实现共同富裕中具有独特价值

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具有独特而至关重要的作用[10]。劳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具有更加独特而鲜明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11]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中。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价值取向、劳动精神面貌和劳动技能水平直接取决于劳动教育的质量。2021年4月,《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获得通过,决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条修改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把党的教育方针以国家法律规范的形式落实下来。应该说,大力推进劳动教育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之举。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独特价值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解放思想及在此基础上对社会劳动体制的理想建构[13]。有学者据此认为,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具有政治宣示、政治接班人培育、社会生产动员和意识形态建构四大功能[14]。我们可以将其进一步概括为: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凝聚社会发展共识,进而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准备高素质劳动者、丰富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思想基础。

(一)促进全面发展,发挥主体力量

劳动作为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走向理想目标的根基和动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马克思认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子都知道的。”[15]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所有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依靠人民伟大的艰苦奋斗和劳动实践创造的。因此,发展必须依靠人民,发展必须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接下来必须进一步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取得突破。广大人民群众既是共同富裕的需求主体、享受主体,也是共同富裕的评价主体和创造主体,必须使其主体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首先,劳动教育有利于促进劳动者个体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当社会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16]。这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劳动相对立,实现了人的智力与体力的有机结合和自由发挥,集中体现在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元,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会越来越凸显。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中唯一直接通向生活世界、工作世界的教育,是促成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实现有机统一的重要结合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有助于个体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普遍提升及群体性差距的有效弥合,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同时人人拥有向上流动和全面发展的机会,促进起点公平、机会公平,能摆脱做“蛋糕”与分“蛋糕”的困境,从根源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其次,劳动教育有利于促进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对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共同富裕不是某个个体和阶层的目标,而是全体人民的集体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作为一种道德品质,热爱劳动的思想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形成。集体的每个成员都对其他成员有个人责任,都要完成劳动中个人应当完成的那部分。”[17]14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个关键着力点,为此应努力提高技术工人、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进城农民工、公务员特别是基层一线公务员,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基层职工的收入水平。同时他强调,一些国家由于贫富分化和中产阶级塌陷导致的民粹主义、政治极化和社会撕裂现象严重,令人深省。中国必须实现和谐发展,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18]。从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教育探索历史的梳理中发现,党开展劳动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大中小学生,实际上包括全体人民。虽然劳动教育的对象不同,但在体系上,从目标、内容到形式实际上都是贯通的、一致的[19]。今天的大中小学生,就是未来走向各行各业工作岗位的后备军,今天的“后富”群体就是未来的“先富”群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劳动技能水平将直接影响共同富裕的顺利实现。因此,劳动教育是促进全体人民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

(二)促进高质量发展,保证正确实践路径

历史实践证明: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谈共同富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刮“共产风”,只会导致“共同贫穷”。发达的生产力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推进共同富裕中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东西部地区差异、城乡区域差异、贫富两极分化等问题都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做大“蛋糕”来解决。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只有靠高质量发展才能获得。

劳动者技能水平是生产力的具体表现,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提出,劳动教育一度等同于劳动技术教育,也即认为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以促进富国强民的实现。《意见》开篇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也就是强调了提高劳动技能水平、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道:一个国家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关键在于广大国民特别是劳动者的素质。为此,要加强现代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体系建设,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高素质技能人才[20]。当今时代,以移动互联网、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对基础制造业产生了深刻影响,创新人才成为引领发展的强大动力。面对新技术新任务新要求,新时代劳动者不仅要发扬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优秀品质,而且要懂得创造性劳动,努力成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能力,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促进经济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实践上保证实现共同富裕的正确路径。

(三)凝聚社会发展共识,提供思想和舆论环境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大难题,至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一种制度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为此,我们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需要在思想上和舆论上做好准备,凝聚发展共识。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澄清关于共同富裕的模糊认识,加强舆论引导,以形成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的良好舆论氛围。

首先,劳动教育有利于全社会从理论层面上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劳动价值观,认识劳动创造世界和人本身的本源性价值、劳动创造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经济性价值,以及劳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性价值,进而理解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真正解决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径中存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21]通过劳动教育将劳动“四最”的价值观念植入人心,一方面有利于全社会弘扬勤劳致富精神,鼓励“后富”通过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新劳动实现增收致富,避免“躺平”“等靠要”“仇富”思想滋生;另一方面有利于防止“为富不仁”、歧视“后富”劳动者、不尊重劳动成果的现象,避免造成两极分化、社会割裂的不良后果,旗帜鲜明地鼓励、倡导、践行先富带后富、帮后富。只有在全社会树立起勤劳、和谐、互助、科学致富的良好氛围,才能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强大思想舆论基础。

其次,只有全社会在思想和舆论上具备高层次、统一的认识后,才能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的劳动热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劳动日益成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展现出苏维埃人丰富的精神生活。按本人意愿从事劳动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极重要的条件之一”[17]18。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全方位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只有将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与每一位劳动者的劳动致富联系起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潜力,调动各类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等各类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同时,劳动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劳动主体的道德责任感,进而有助于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挥先富群体对弱势群体帮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好地发挥三次分配的作用,充分调动企业、慈善团体和社会各个阶层的热情和积极性,保持社会活力和创新力,激发劳动热情。

三、共同富裕视域下加强劳动教育的着力点

根据以上论述,为更好发挥劳动教育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的独特作用,需进一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化。

(一)在思想认识上,进一步重视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

劳动在不同的社会体制中有着不同的价值和作用。例如:日本认为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使劳动者具有良好的劳动态度,因此重视处理职业和生活的关系,注重生存能力和勤劳品质的培养;美国劳动教育重在培养劳动者职业能力,以利于其获得良好生计;德国认为职业启蒙教育和生活教育至关重要[22]。而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劳动教育具有特殊价值,强调培养劳动者的技能水平、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事关立德树人,事关富国强民,事关治国理政。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可以发现,劳动教育是对教育的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回归,体现了党的劳动教育主张的体系贯通。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对党百年劳动教育探索的全面升华。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新的内涵与要求,需要把劳动教育放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以及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切实解决劳动教育淡化、弱化、软化问题,挖掘并发挥其新的时代价值。

(二)在教育内容上,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

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源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直接关系共同富裕和共产主义社会能否顺利实现。为此,一是要从根源上抵制错误的劳动价值观,倡导劳动“四最”的价值观念,营造崇尚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能、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舆论环境,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突出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奋斗实干精神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家长及社会其他成员对于劳动的情感认同、理性认知和实践自觉,引导人们通过辛勤劳动来创造美好生活。二是重视培养社会主义集体意识,只有在胸怀崇高理想和坚强意志的艰苦劳动中才能锻造为人民服务、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集体。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为社会从事无偿的劳动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为学生在这种劳动中感到自己是在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斗争”,“这些情感之所以能够占领青年们的心灵,是因为他们感到自己在参与完成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任务,在参与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事业”[17]15。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将个人的理想追求同民族复兴、国家昌盛、人民幸福充分融合,形成昂扬向上精神追求的自觉性和持久性,在拼搏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感受幸福生活。三是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在引导学生做好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对“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的理解和落实,加强与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相关的劳动技能、科学技术知识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实现目标上,进一步促进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协同发展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人类通过劳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搞好了,我们才能顺利地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23]。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物质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精神丰实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时代要求下,要着重发挥劳动教育对促进精神富裕的独特价值。一是大力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劳动文化。中华民族在勤于劳动和善于创造方面具有优良的传统,始终将勤勉劳动看作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有利于劳动教育历史底蕴和人文属性的增强,也有利于劳动教育精神品格的提高[24]。二是加强道德修养。道德是劳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具有道德性的教育是以人的主体性参与为前提的。在当今社会,每个个体都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利于自己成为具有崇高品质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劳动者[25]。总之,全面挖掘劳动教育明德至善、成风化人的精神塑造意蕴,对助力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加强社会主义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共同发展有重要意义。

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共同富裕与劳动教育具有天然的联系。这既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体制的理想建构中,也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百年探索与实践中,更体现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新阶段中。因此,理应重视和发挥劳动教育在共同富裕中的独特价值。新时代劳动教育为共同富裕提供主体力量、正确路径和思想舆论基础,我们要严格按照《意见》的要求,切实将对劳动教育的思想认识回归到社会主义的本质上来,提升到党和国家的现实需求上来,将劳动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从思想认识、教育内容、实现目标等方面切入,明确劳动教育新使命,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新形式,彰显劳动教育新价值,努力做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为推进共同富裕作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劳动发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热爱劳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