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2023-01-07

建筑施工 2022年5期
关键词:河坝哈密绿道

高 翔

上海园林(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23

哈密依绿洲而成城,哈密人对绿色的渴望与生俱来,浓重热烈且深刻。而在哈密河断流之后,哈密人对绿色的渴望中又叠加了一份对“母亲河”重现生机活力的期盼。为加大对哈密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推动哈密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哈密河流综合治理刻不容缓。

1 项目背景

哈密河是哈密各族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母亲河,也是哈密文明的摇篮,东西河坝分别穿过哈密城区,就像人体的两片肺叶,人们把它称之为“哈密的两肺”,哈密的“母亲河”。20世纪70年代,随着石城子水库的建设、下游土地大规模开发,以及其他因素,东西河坝水流量迅速锐减。20世纪末,沿河道分布的众多泉眼干涸消失,哈密河完全断流。生态恢复项目实施前,该区域水系生态脆弱,且现状大树占地面积大,场地边界与周围环境割裂。

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总长度东西坝南北长度3.8 km,西河坝南北长度4.7 km。河道最宽的地方逾400 m,最窄处也逾80 m。城区段规划建设面积3 720亩,约248 hm2,投资5.75亿元。工程近、中、远期相结合,近期以中心城区的修复为突破口,中期向南延伸向北扩展,远期完成哈密河全流域的系统治理。

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是一项系统的生态治理工程,它的实施是哈密市落实“两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具体实践,是哈密市一号重点工程、头号民生工程。2020年已完成60%工程建设并于2021年5月1日向公众开放。2021年工程全线竣工,实现新增绿地2 157亩(合143.8 hm2),是恢复前的3.8倍,绿化率由18%提高到78%,26 km健身慢行步道全线贯通,19万 m2的科普植物园建成,20万 m2左右的开敞空间向各族群众开放。

2 尊重上位规划,构建生态理念

规划构建“两河坝一网多点”的绿地系统骨架,引绿入城,营造高品质休闲游憩开敞空间。“两河坝”即哈密河,重点推进哈密河历史水系的恢复,打造多元化滨水空间。“一网”即结合城市主干路网,预留长1 050 m的城市绿地,打造高品质的城市慢行空间。“多点”即在中心城区内布局多个城市公园,待条件成熟时在中心城区周边布局郊野公园、都市生态公园,为城市预留生态斑块,营造高品质的休闲游憩空间。

以“绿色、开放”为基础构建哈密东西河坝生态和谐、开放包容的绿色廊道,打造生态风光展示窗口。以“创新、共享”为核心构建哈密河道创新活力共享廊道,打造哈密共享绿道体系。以“文化、特色”为抓手延续地域文脉,营造城市记忆型景观,打造哈密文脉传承新平台。

3 生态修复是设计的核心脉络

3.1 水绿交融编制立体

生态修复以“源”—“水”“柳”为源,构建蓝色水系廊道,绿色森林廊道,实现生态永续。绿网联通“链”—以慢行绿道串联河坝两岸,实现绿道互通。梳理城市界面,形成开敞的绿色公共空间。以哈密河为核心,向外辐射,通过绿道串联周边公共资源。以水养绿,凭借哈密河水的滋养,形成沿河植被群落,奠定哈密景观带良好的生态基底。

配合城市设施与多样场地,结合“林”“水”的自然元素,以植被强化城市活力,塑造尺度宜人、还原绿色活力的城市森林景观。结合景观节点主题,设置特色专类花园,注重植物搭配层次的丰富性和植物的多样性,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科普植被风貌。湿地生态修复的前提是靠大自然的自我恢复能力,在适当的人工辅助下,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1]。以生态湿地保护为核心,以“森林+湿地+农田”的植被风貌,塑造以多彩混交林为特色,结合康养、休憩、体验于一体的自然涵养植被区。

3.2 注重文化活力的注入,对现状资源的保护和提炼

哈密河两岸是整个城区内历史人文遗址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也是城区内山水风光最旖旎的区域[2]。作为老城更新,注入活力是提升生态活力的重要方法。让杨树林焕发新的生机,让哈密河重获新生。沿河具有大片风貌树林,生态基底良好。对场地原始森林的保护与提升,焕发场地的生态活力,并以此作为活力之源,激活生发出新的城市活力。在对原场地的就地设计的过程中,植入文创绿廊,现状的杨树和夺土墙形成的巷道,具有地方特色。体现了老城记忆与新城活力的交织共融,实现生态与人文的共生反哺。打开四周城市道路界面,形成多方位入口的开放空间。在尊重场地基底的基础上,将人从城市引向自然,结合左公遗柳的枯木桩,让人在此得到身心的双重回归。

3.3 绿色网络的延续贯通

以哈密河为核心,向外辐射,通过绿道串联周边公共资源,结合河道两侧城市界面综合考虑,形成覆盖中心城区绿网。提供包含自行车道、慢跑道、亲水步道等3种行径方式。

补充现有城市路网体系,为市民出行提供绿色无障碍通道。重修哈密河道历史记忆步道,利用设计范围内的无障碍绿道体系,分别实现东、西坝沿河景观带的贯通。选取东、西坝之间具有可塑条件的区段,或主要城市干道实现东西河坝的连接。内部贯通增设下穿、上跨等无障碍绿色通道改善出行方式。东西连接利用带状公园、中分带及现有道路绿化拓宽实现。绿道选线综合考量各类公园、住区的位置及出入口位置,明确分段硬软景的主题景观特点。

3.4 因地制宜与现状环境相交融

设计因地制宜,尊重场地的原有基底,对保留的树林、苗圃以及建成的公园都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达到整体融合统一中有变化。比如在人民路至环城路段,通过对场地原始林木的保护与提升,焕发场地的生态活力,并以此作为活力之源,激活发生出新的城市活力。同时,保留现状河道两侧杨树林,在河道两侧将慢行道南北贯通,并在林中架空栈道,丰富林下活动空间。而在延安路至园林路段,现状以苗圃用地为主,利用原道路肌理、苗木及现场温室,融入专类花园、科普至植物园等特色景点,并强调场地的互动体验与科普功能。在前进东路至光明路段,通过对现状桑、榆、柳树记忆的提取,植入当地民俗文化,营造乡土特色景观,强调场地的休闲观赏性,打造乡情野趣的植物主题。

4 施工中对生态保护的具体措施

4.1 植被的生态修复利用

绿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生态修复的基础,植被系统的构建是生态的直观体现。现状有大量茂密的高大乔木,既要保留也要根据设计进行利用。对现状水系、植被等景观资源进行保护与改善。退耕还林,拆除棚户区,补植大型乔木,形成良好绿色生境。同时结合卵石浅沟,汇集地表水至哈密河,营造良好生境。

施工分3个阶段,首先抽稀现状密林,打开严实界面,形成林斑。再增补观花、色叶或耐阴地被植物,丰富群落层次及季相变化,修补林缘空间。结合景点设置,移除过密林带,营造开敞种植空间,形成林窗。

通过植物的根系防止水源渗透,同时通过植物形成的树荫,减少水源的蒸发。综合考虑水景观营造,在哈密河补水生态修复过程中,结合储水等工程,实现其常态化有水状态。春、夏、秋三季搭配水生植物,形成优美的水绿景观。

4.2 打开城市景观开敞界面

哈密市在城市东西向之间的生态联系均通过主干道两侧较窄的绿带进行沟通,开敞绿色空间缺失,无法形成东西、河坝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廊道。由于城市东西向绿色廊道的缺失,市民无法通过生态绿色廊道在各大发展区之间穿梭,只能通过城市道路进行连接。城市开敞空间的规划在落实基础、局部、整体的基础上,需要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生态进步程序[3]。

哈密河两岸景观紧邻城市地块的景观开敞界面主要分为3类:灰色开敞界面、绿色开敞界面、蓝色开敞界面。

灰色开敞界面为与城市地块功能、城市道路对接的开放广场空间,为河道景观的主要、次要出入口,使城市市民能快速进入哈密河两岸绿地,形成开放的公共绿地空间,同时更好地与周边城市地块进行互动。绿色开敞界面是面向城市服务功能地块而打开的,可与城市地块互动的景观界面,市民在使用城市服务功能时亦可进入对面景观区进行游赏。蓝色开敞界面是邻近城市地块的水系开敞空间,在视线上是相对通透的,可在城市地块观赏到水景。激活地块内部与外部空间的联系,以及地块与水域空间的边界。

4.3 绿道建设的分步实施

第1阶段是实现哈密河内部绿道系统的打通;第2阶段是实现东、西河坝绿道的连接;第3阶段是以哈密河作为辐射中心,向城市发散全网覆盖的绿道脉络系统。分别在老城区和新城区选取打造高级别中分带绿道。

绿道分为2级,通过材质和尺度区分。一级绿道宽度4~5 m,沥青(砂棕色罩面涂料)面层,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抗水损坏性及耐久性,强度高,不易变形。二级绿道宽度2.5~3.0 m,沥青(湖蓝色罩面涂料)、米黄色水洗石面层,具有较强的吸声功能,可创造安静舒适的公园道路,透水性好,可有效降低路表温度,生态环保效益高,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抗水损坏性及耐久性,强度高,不易变形。

5 结语

生态修复项目不同于一般的新建项目,设计具有较大难度,许多设计要根据实际情况现场调整,有些修复的内容也较难完全通过图纸表现。施工时需要在建设中对场地现状进行充分了解,将设计理念落实到最终成果,有问题及时与设计讨论沟通。

景观的生态修复要坚持保护和利用兼顾的原则,现状植被资源要充分保留,充分利用原有植物植被。树种的选择要考虑选用当地树种为主,植物配置疏密结合。对原有的河流水系以保护修复为主,不得破坏原有水系生态。考虑与景观周边环境的协调和衔接,把自然景观与周边的城市业态串联起来,把周边建筑的外立面改造与景观统一起来。

猜你喜欢

河坝哈密绿道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京晋陕文艺家佛坪采风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关于对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研究
绿道 享受城市“慢生活”
真情浇铸幸福村
“脱贫夜校”助力脱贫攻坚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绿阴满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