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学融合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设计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3-01-07刘可荟陈顺和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2年8期
关键词:学院专业课程

刘可荟 陈顺和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着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人才培养的重大任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设计人才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要求。因此,改革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成长为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课题[1]。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应用型院校应与时俱进,突破传统的思维桎梏和学科范式,打破专业壁垒,进行多学科融合,培养兼具文化自觉意识、主动创新精神、实践应用技能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设计人才。

1 传统设计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传统的设计学科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能很好地贴合社会岗位的要求,设计类学生毕业后职业技能达不到业界的岗位需求,经常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完成岗位工作;其次,传统的设计教学模式已不能匹配新时代的设计人才培养需求,无论是课程还是培养模式都需要革新;最后,原有的设计类教学以常规单元教学为主,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率不高,需要进一步完善整合[2]。此外,在传统设计教学中,常常以师生关系作为课堂学习的中心,老师进行理论或者案例的讲授并布置相关命题任务,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作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师生关系的变化,这种传统课堂中的知识灌输模式已不再适用。一方面,这种命题任务乃至课程设置同社会发展的设计需求联系不够紧密;另一方面,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1.1 传统设计教育的课程模式不能满足跨学科设计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科之间出现综合和协同化发展的趋势。设计的本质是对真实社会问题进行综合方案构思的过程,往往需要融合多种学科知识、多种技术、多类型资源。传统设计教育的课程命题常是教师预设的某种情境或主题,是教师经过去社会性和复杂性的问题特征后提供给学生的。这样的课程作业简化了设计的复杂性,也削弱了学生对真实社会的认知,不利于设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设计人才,应面向真实世界中的实际需求,让抽象知识体系融入设计课堂教育,以锻炼学生积极地建立客观知识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和实践操作能力。

1.2 设计问题的复杂化对设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社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如信息全球化问题、国际局势动荡、人口老龄化问题等,对设计教育者和从业者而言都有较大的影响,也使得设计从单纯的问题解决转向相对复杂的服务需求[3]。设计的焦点发生了转向,使得社会问题不仅仅是作为设计的背景条件,更是成了设计成果的来源、需求和支撑条件,这对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起到了支配作用。因此,设计教育工作者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从广泛的社会转型和变革中寻找可以介入的机会,让适应能力成为专业知识以外的一个更高的教学目标,在设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使其更多地为社会变化和新兴策略的可能性进行综合性思考,以此应对设计问题的复杂性要求。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当下,传统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设计行业的需求。设计学科教育应该重新界定设计范畴,使设计工作在新的产业格局下发挥新的作用[4]。

2016年,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被选为福建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试点院校,其设计专业“绿色文化创意设计与应用专业群”成功入选福建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专业群转型改革试点项目。经过数年的发展,学生设计作品每年获国家级设计竞赛数十项,在2021年获得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金奖。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依托于项目基础,在设计学专业提出了“跨界、融合、共享”的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创意思维+校企合作+品牌课程”的创新设计人才培养路径,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应用型办学新模式。

2.1 构建设计教育体系

在现代教育的新定位下,设计学课程应构建创新教学体系以适应当代设计实践和设计价值的需求。基于此,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动力引擎,依托绿色文化创意设计与应用“CIS”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闽台协同培养为创新机制,通过“跨界”建立创新教学体系,融合闽台教学资源形成闽台教学联盟,实现设计学专业创新资源平台共享。改变了原有的单一性人才培养目标,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文化传承为使命,将课程设置转变为阶段性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将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梯度划分,以社会责任为驱动力,结合行业需求,最终以强化学生专业技能为目标进行课题分解,以形成专业技能与社会主题的紧密结合。

学院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课程设置情况如下:一年级以基础课程为主,按大类培养,进行通识课程的学习,主要目的在于熟悉设计模块,培养其发现和挖掘问题的思考意识。二、三年级以专业化培养为主,学生根据自己专业及兴趣选择相关设计核心课程和一系列选修课程,并辅以2~3个品牌中心的专业课程训练,以“专业理论+项目实践”的方式,进行系统的设计学习。在此期间,学院会开展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例如作品联展、交换生学习、专项夏令营实践培训项目,以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潜能,促进学生设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四年级则主要关注社会问题,打破设计学各专业的界限,进行综合毕业设计,让学生运用积累的设计知识探究、解决真实的设计问题,在实践过程中促进学生完成从认知到实践的建构和深化。简单来说,在学校四年的学习中,一年级主要打基础,二、三年级根据学生的自主兴趣和行业趋势按专业进行细化培养,四年级结合实践深化知识,完成学习闭环。在此基础上,根据现在社会跨学科的设计能力需求以及设计问题的日益复杂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策略、教学组织与实施等方面的建设需求,打造不同培养目标的学位项目,完成对学生合作能力、整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

以设计专业课堂为例,学院打破了过去传统课堂以“一课一题”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自主选题,以studio讨论小组的模式进行课堂翻转,并在课程提交成果的阶段将指导老师的单一的点评改为汇报、展览、答辩等多种互动模式。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课程的学时量,将实践考核放进评测考核,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与社会设计实际需求进行结合,完成对学生的“链式”人才培养模式。

2.2 改革专业课程设置

在设计教学中,专业课程的设置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技术水平。新时代对于设计人才的培养需求变化,使得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面临着重新定义和内涵再建。在设计类课程体系的框架下,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计划的安排、课程结构的推进和社会教育等关乎设计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都必须遵循设计人才的成长规律,根据应用型专业教育的特点,设置合理的步骤。一方面要有计划地确定教学的总目标,使得教学内容不断递进,以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则是需要针对设计类人才的个体差异,对其单独进行目标设计,根据个体的不同反应,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理论课程是教育的根基,体验课程强调设计案例的模拟,而实践课程则是要求对现存设计问题进行真刀真枪地操作设计。三种课程应渐进式地通过单元训练到模拟场所造型再到真实的环境设计,通过加强转化分析知识的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设计思维,从而提升其专业素养[5]。

以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为例,学院“三位一体”的教学设计,使得学生遵循从“物象观察”到“形态想象”再到“空间创造”的设计路径学习。首先,除了已有的艺术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等基础学科理论课程外,还加入对景观工程学、景观生态学、空间学和植物学等跨学科课程;其次,在景观空间、居住空间、景观规划设计课程中,安排由简到难、由虚拟到真实的场所环境设计训练课题,构建梯度式的教学模式。最后,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工程制图、工程预算、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设计企业认为较重要的课程设置为核心主干课程,最终完成设计人才对社会的输送。

就环境设计专业某一具体课程而言,为了使学生对“景观设计原理”系列课程有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在课程前期采用图示语言表达设计思维的方法,通过如“图形—背景分析方法”“场所—文脉分析方法”“相关线—域面分析方法”等知识模块结合配套练习的训练,深化课程理论知识。在课程中后期,有目的地选择真实的景观场地环境,让学生在实地中进行调研考察和空间造型,拓展和深化了纯粹的课堂教学内容。

通过模块式专题讲解、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方法和拓展式的实景作业课程有序衔接,能够改善当前以造型设计和理论讲解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使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得以提升,同实际社会衔接更加紧密,以解决设计所面对的复杂问题[6]。

2.3 搭建闽台合作平台

近年来,在政府的持续关注下福建地区的设计产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期,设计行业的蓬勃发展使得社会对优秀设计人才的需求增加。高校是优秀人才输送的重要渠道,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该对实用型的设计人才输送做出贡献。大陆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对于创意人才的培养经验稍有欠缺,而海峡对岸台湾的设计产业,在政策扶持、资本参与和艺术家指导的三方发力下,已成为“中流砥柱”[7],且越来越多的产业把设计视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借由设计能量驱动企业甚至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闽台两岸语言相通,又有独特的地缘优势,故二者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增加。在此前提下,学院在闽台合作教学、共同培育设计人才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一方面,引进台湾优质教育资源,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够拓展学生的眼界和专业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台湾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经验,为学院设计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质的组织经验。

从2016年起,学院先后与台湾20多所大学建立合作联系,与10所大学建立实质性合作,与3所大学共建双向双学位合作,积极建设闽台教学联盟,开展与台湾高校设计学院的多方沟通交流,形成了完善的闽台教学合作培养设计模式。从学生学习层面,首先,学院每学期定期开展“引智计划”,邀请台湾高校的优秀教学团队和专家直接与学生面对面进行课堂教学,迄今为止已完成十几门引智课程;其次,学院经常开展闽台系列讲座,邀请台湾设计名师将前沿设计理念传达给学生;最后,学院每年都会实施“3+1”闽台培养计划,举办闽台暑期夏令营、闽台高校毕业生设计作品联展、文化创意论坛和联合科研与实训等一系列项目,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浓厚的专业兴趣和主动创新的精神,以此提升学生的专业深度和广度,为设计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流的学习氛围,形成学院特有的设计人才培养形式。教师发展层面,因本专业对外交流频繁,因此学院每年除了选派教师赴台短期研修外,还同台湾高校建立了在职教师博士的长期学位委托,以扩充教师的教学知识,更新教学观念,为教师教学水平的长足发展提供了路径。此外,还积极与台湾高校开展联合科研工作。迄今已共同开发3本教材、5本教学案例,实现两岸高校教学资源的整合。

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深度吸收其他地区先进的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观念和资源,学习新的设计理念和行业动向,从而促进创新设计教育教学的改革,有利于本土学院提高课程质量和教学水平,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设计人才。

2.4 强化交叉实践培养

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下坚持在实践中教学,要求所有的设计教学课程都以实践项目为驱动,这对学生的设计实践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强调学生要熟知设计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仅仅只有高校的单边教育参与是不够的,要通过“教师挂职进企业—企业优秀人员兼职进高校”的双循环,组建校企联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达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示范效应和良性循环[4]。“双师型”教学队伍是指在“双师型”教师培养基础上,由知识理论型、理实一体型、技能特长型等不同类型教师分阶段进行优势互补、能力互助的协同教学过程。挂职进入企业的教师要努力学习先进的设计实例生产经验;企业兼职入校的教师,则要承担深入参与设计教育全过程的任务,不能只在某个阶段指导作业,而是应该深入参与学生从选题到完成设计的全过程,深入开展实践教育。

为了强化设计人才的综合实践培养,学院将设计类课程定位为“专业理论+项目实训”的形式,并设立“实训周”,专门为学生提供深入企业和社会的实践教育机会。专业课程的教学人员由三位教师组成,其中一位是学校专业教师,负责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推进项目课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提升专业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另外两位是企业教师,为企业设计和经营管理的骨干,负责项目设计、制作和流程等。教学团队目标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围绕项目课程要求,发挥了整体协同的效应。由课堂理论教师和驻企教师共同确定项目课程主题,将课程设计目标和要求与公司的实际设计需求有机结合,共同开发项目课程,使得项目课程具有精确的指向性,即根据企业提供的市场需求度及发展趋势来完成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期间能始终参与到实岗实地的项目中。

企业一线设计师对学生的课程教学进行讲授与点评,使得基础课程理论知识更加切合当地社会需求,而学生的设计方案也能有更多现实依据,让课堂充满“活性”。此外,在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企业导师对设计及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可预判的问题的解答,能使学生了解行业实际的设计关注点和标准所在,并从中反思自己对设计理解的偏差。学院开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长效实训模式,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厅级等各类学科竞赛。竞赛题目的仿真型特征及制作模式符合高校专业的教学目标,因此,以赛促学的教学理念,能够将课堂设计成果由过去教师单一评价,转变成“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社会评价”的多维教学评价,兼以成果激励特性,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出学生的挑战意识、竞技意识和学习热情。学院建立校外企业顶岗实践与研发中心和校内专业基础实训中心,形成“实验示范中心+校际互动+企业实习+虚拟仿真中心”的创新实验实践教学策略。建设多个校企合作联合设计研究中心,包括家具工作坊、漆艺工作坊、陶艺工作坊等在内,实现了校内创新实践平台、校外产学实践平台、科创竞赛奖励平台的多层次实验实践教学平台的协同作业。

学院这种以实践教学为主体,辅以多种形式的综合性交叉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了实际环境和企业资源,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自身的能力素养,更为其后续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结语

在全球设计制造业大变革的背景下,我国高等设计教育面临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新学科定位下对设计学科传统教育范式的转变问题;二是设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衔接问题。金山学院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打破了原有的师生单向课程教学模式,通过对教育体系、课程设置、合作平台和实践培养四个方面的改革,使得设计教育课堂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模式逐步走向“教学相长”的创新教学体系,教师和学生在协同合作和实践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尽可能地释放出了设计教育的潜在可能性以及创造的生命力,进行创新型设计人才的产出并最终服务于社会。

在全球制造业大变革的背景下,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有赖于设计人才。我国设计教育要适应并把握新的环境下所带来的资源和机会,扎实做好设计人才的培养,不断对设计教学进行升级改革,以具有前瞻性的设计思想,为促进国家产业转型发展和提升民族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学院专业课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