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人工智能教育相关问题研究

2023-01-07王玉华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2年8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才发展

王玉华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1],并强调要在“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2],使“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在经济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高校,高校加强人工智能教育是关系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1 新时代高校加强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人工智能教育成为不可忽视的内容。一方面,人工智能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不应只注重传统教学内容,更要培育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另一方面,人才成为影响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育。基于以上两点,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1.1 人工智能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人才是人工智能新阶段、新发展的重要保证。经过多年的发展演进,人工智能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深度学习、人机协同和自主操控等新的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人才在科学技术发展上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人才对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反应最为灵敏,可以及时捕捉和预测未来的技术需求;另一方面,人才是技术的掌握者,技术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在新的阶段,面对新的需求和新的挑战,更要发挥人才创新作用,推动技术更新,加快人工智能新阶段的发展。同时,也要意识到,我国人工智能的基础性研究薄弱,原创性成果少;高层次人才少;配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这些都严重影响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致使我国目前的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加快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成为重中之重。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对高校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中央在纵观世界高校发展和审视国内高校发展后,提出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总体方案,这是国家发展的要求和世界变革的要求。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注重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更应该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弥补人工智能发展的劣势,积极为人工智能发展输送优秀人才。

1.2 人才成为影响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

当前,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人才成为影响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在2018年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3]。人工智能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强国际贸易交流上的表现是有目共睹的,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早已将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人工智能在影响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影响着国际产业竞争格局和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人才,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因此,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必然要重视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保证人工智能人才的供应,尤其是高端人才的供应,以此来加快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和应用,争取在这一轮国际竞争中取得优胜。

人才培养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我国在不同的阶段,对人才培养的目的和内容都有所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越来越重视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21世纪以来,以人工智能为主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到来,各主要科技强国争相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学技术,积极谋取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胜利,这就要求国家加强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2 高校人工智能人才教育面临的挑战

我国人工智能技术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当下高校人工智能人才教育面临诸多挑战。首先,高校人工智能教育体系不完善,还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其次,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高校的人工智能基础薄弱,高校资金和人才投入短缺;最后,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所需人才在结构上存在不平衡,高校培育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所需。

2.1 高校人工智能教育体系不完善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4]。近几年,人工智能产业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经济发展、社交领域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力量,人工智能将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标志。目前,我国高校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原因有两点:一是高校对人工智能缺乏专业性了解,当前的人工智能教育与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相背离;二是高校人工智能教育起步晚,基础薄弱。高校人工智能教育体系不完善,就难以为人工智能教育提供科学合理和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案和课程内容。

2017年,很多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由于高校对人工智能教育了解较少,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尚处于学习和摸索阶段,人工智能教育的基础很薄弱,单单依靠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建设人工智能研究院,并不能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人工智能教育体系的完善还需依靠政府政策资金的支持、师资力量的配备、教学体系的完善等,需要时间的积累。高校人工智能教育体系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人工智能教育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阻碍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

2.2 高校人工智能基础薄弱

我国科学技术基础薄弱,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近几年高校对于人工智能的关注度逐步上升,在党中央的指导下,一些高校设立了人工智能专业,建立起了人工智能研究所,加大了对人工智能的支持和研究。时间紧任务重,高校在人才和资金上的不足,不利于为国家和企业输送优秀的人工智能人才。

师资是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关键,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人工智能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究其原因,教师的工资待遇偏低,科研任务重,优秀人工智能人才更多地选择去企业,因为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很大,各国各行各业都在抢,企业给出的薪资待遇、上升空间等通常都远远优于高校,吸引优秀的人工智能人才进入企业,而进入高校的却寥寥无几。另外,人工智能专业不同于其他一般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学科基础,所以能够符合人工智能入学要求的人才本来就少,因此我国在人工智能基础层面的研究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这也是人工智能专业不好开展的原因之一。

2.3 高校人才培养供需结构不平衡

高校培养的人才大部分会进入企业。目前,人工智能人才的缺口很大,并且缺口每年都在增大,但是高校培养的人工智能人才并不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所紧缺的基层人才和尖端人才,也并不能通过高校培养得到满足,这就导致了供需结构的不平衡。

近几年,我国开始关注人工智能人才教育问题,通过政策支持,加快对人工智能学科的建设,增强对人才的系统培养。但目前我国高校对于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还有一些局限性,虽然招生规模扩大,但教育质量有待提高。企业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学历要求一般都是硕士及以上,四年本科加三年硕士,要经过七年的时间才能培养出一批人工智能人才,但科学技术发展瞬息万变,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高校在短期内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2020人工智能人才报告》显示,2016年至2019年,人工智能人才需求量以每年74%的速度增长[5]。另外,高端人才是国际竞争和企业竞争的关键,高端人才成为世界各大企业争抢的对象。世界各国人工智能人才流入和流出的数据汇总显示,美国、英国、德国占据人工智能人才回流的前三位,我国的人才流入较少,也就是说,我国在引进人才方面吸引力还不够,这也是下一步进行人工智能人才建设的方向之一。不管从国内培养还是国外引入来看,我国的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很大。

我国高校人工智能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包括高校人工智能教育体系不完善、高校人工智能基础薄弱以及高校人才培养供需不平衡问题都成为阻碍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因素。因此,高校加强人工智能教育也应围绕这些方面展开,才能真正解决相应问题。

3 加强高校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路径

高校是人工智能教育的主要阵地。近几年,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工智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推动国家治理新模式的探索以及对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例如健康码的使用、大数据的排查等方面。高校应加强对人工智能教育,首先,应强化主体责任和阵地意识;其次,要创新教育理念,加强人工智能学科建设,还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最后,应进一步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

3.1 强化主体责任和阵地意识

教育是高校工作最重要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6]。”高校党委应明确身担的责任,紧抓教育、关注学生。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和经济发展新引擎,人工智能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创新教学理念,强化主体责任,保证人工智能教育的有序发展。

高校党委(党组)要强化责任意识,把落实大学生人工智能教育工作作为推动高校教育全方位发展的重要内容,把加强大学生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放到重要地位。这就需要高校明确在大学生人工智能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提高责任意识,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创新人工智能教育的方式方法,推动大学生人工智能教育的整体谋划和总体部署,加强对人工智能教育落实的检查,真正将大学生人工智能教育工作落实到大学生身上。高校主体责任和阵地意识的提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实现:(1)加强理论学习。高校党委须强化对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等政策的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正确落实。(2)进行高校人工智能教育的总体规划。党中央经过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后将目标、方针政策传达到高校,高校应根据党中央指示,落实相关工作内容,制定相应政策、规划,按计划完成人工智能教育工作。(3)完善责任划分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责任分担到人,要求每个人都增强责任意识,以保证人工智能教育工作的顺利完成。

3.2 创新教育理念

人工智能作为最新的科技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科技的发展促进人们社会观念的改变,社会观念的改变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又能促进社会的发展。高校作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教育理念,教育理念影响高校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基础。

创新教育理念,第一,要坚持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应高校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人工智能专业所要求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传统的教学观念所欠缺的。所以,教育理念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创新,明确社会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及时转变教学理念。第二,创新教育理念应适合人才发展。教育理念的创新不仅要坚持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适应人才发展,真正被学生接受,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教育理念应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标进行创新,增强教育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3.3 加强人工智能学科建设

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加强人工智能学科建设[7]。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一批国内顶尖高校率先开始设立人工智能专业,建设人工智能研究院,进行人工智能专业的大规模招生和培养,人工智能教育迎来初步繁荣。人工智能学科的建设是保证人工智能人才系统培养的基础,人工智能专业成为独立的学科,可以进行独立招生,培养专门的人工智能人才,有相应的师资配套支持,保证了师资力量的充足,也保证了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人工智能学科的建立,一是为大学生提供基础知识教学。人工智能学科建立之后,应保证充足的师资力量,以保证教学质量。二是加强对大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锻炼。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项最新的科学技术,需要学生挖掘自身潜力、综合运用自身能力,进行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发展,这也是人工智能学科建立的主要的目标之一。三是加强校企合作。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提高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制定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为企业输送最合适的人工智能人才;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相关企业的了解,更好地选择就业企业,提升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的适配度。

3.4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21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呈现信息化、网络化发展,教育方式方法也应随时代发展而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对学生的吸引力弱,基于传统教学在面对人工智能教育时的诸多不足,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增强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信息化、智能化。

3.4.1 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成为影响学生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借助社会实例和多方面知识来充实教学的内容,引起学生共鸣,进而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在教学中存在一种现象,就是一个幻灯片会持续使用多年,教学内容修改和更新较少,这就导致了教学内容严重落后于社会发展,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人工智能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最明显的特点就在于它需要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内容也必须及时调整。例如,自动驾驶技术是国内外人工智能企业争相发展的技术,高校的人工智能课程应增加自动驾驶相关内容的教学。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要深刻钻研理论知识,结合该领域的前沿发展实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做学生专业知识的引路人。

3.4.2 教学手段现代化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促使教师不断改变教学方式,相比于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探究式学习、引导式学习越来越为大学生所喜欢。新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大程度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丰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与互联网、多媒体的结合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应用,为老师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节省了教师在课堂上大量的板书时间,增加了内容传授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教育水平已经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重要依据,推动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在于将现代科技应用于教学中。例如,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英语教学中,不仅可以完成简单的翻译和搜索功能,还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3.4.3 创新授课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传统的授课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如“填鸭式”教育等,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一味地知识灌输,不利于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同时也限制了老师个人能力的发挥。互动式授课方式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驱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另外,情景模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里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的根本不在于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增强学生个人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4 开展户外拓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传统教育局限于教室、校园,但随着大学生不断地接收新鲜的事物,传统教育的场所已不能满足大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须要捕捉到学生的这种需要,积极开展户外拓展、野外实践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展示自己。同时,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减少眼高手低、会学不会做的情况。

3.4.5 加强互联网环境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高校是互联网使用最为活跃、用户最集中的地方,加强网络的管理对加强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集中管理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百度贴吧等官方平台,在这些平台上发布人工智能的相关内容,使学生更为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相关人工智能政策、信息能更快、更全面地被大学生所知悉、理解;其次,学校应积极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竞赛、专家讲座、沙龙等活动,使学生以面对面的形式获得更多有关人工智能建设和发展的最新成果,有更多向该领域优秀学者学习的机会;最后,举办人工智能技能大赛,通过比赛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人工智能的系统认识。

3.5 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

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起步晚,在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方面,基础薄弱,教育教学体系不完善,可以通过加强与世界人工智能发展强国的人才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支持国内高校的优秀学子出国留学,学习先进技术,同时加大对国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人才交流和合作,一方面可以更快地学习到国外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可以弥补国内人工智能人才不足的问题,高校可以聘请国外优秀人才到国内任教,提高师资质量和教学水准。另外,相较于高校,企业是优秀实战人才的聚集地,鼓励互联网公司加强校企合作,选派优秀人才进校园,为高校人才培养贡献力量。引入人工智能企业中的技术骨干人员为高校学生讲课,可以带来与高校教师不同角度的教学、思考与启发,有利于学生向真实的社会需求、企业实践靠拢。

4 结语

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是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尽管高校人工智能教育面临重重挫折和挑战,但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正朝着稳中向好的方向发展。可以通过强化主体责任和阵地意识,创新教育理念,加强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推动高校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人工智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人工智能人才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高校人工智能教育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人才发展
人才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数读人工智能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