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日报》建党纪念报道研究
2023-01-06张桢佩
摘要:建党纪念①报道是中国共产党塑造自身形象的重要载体,通过发表纪念文章,党阐述自身的政治主张与革命理想,塑造自身形象。抗戰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深入边区建立根据地,此时迫切需要加强与边区群众的联系。建党纪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与边区群众联系的重要桥梁,纪念报道是纪念活动在场性的延续,通过刊发纪念文章,纪念活动才能更深入、更持久地影响边区群众。文章以《晋察冀日报》刊登的建党纪念报道为研究文本,分析在抗日战争时期,地处偏远的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如何借助纪念建党这一契机,将坚持抗战的政治主张以及建立自由平等幸福新中国的革命理想嵌入其中,通过建党纪念这一平台塑造自身理想坚定的革命领导者形象,同时建构自身在根据地的合法权利,塑造边区群众关于民族解放的共同记忆。
关键词:建党纪念报道;《晋察冀日报》;形象塑造;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革命领导者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4-0111-04
纪念报道是专题报道的一种形式,通常以重大历史事件或时间节点为由头进行报道,具有较强的说服性与宣传性。中国共产党发表纪念报道的传统由来已久,从其早期刊物《向导》中可以发现大量纪念活动的报道。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举行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尤其是敌后根据地建立之后,纪念活动为根据地的巩固团结、人心凝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建党纪念是其中较为重要的纪念日。通过建党纪念活动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形象建设,凝聚群众力量,展示自身政治形象与抱负。
抗战全面爆发后,华北地区最先沦陷,为开辟敌后游击战场,中国共产党创建了诸多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敌后创办的第一个根据地,诞生于1937年冬,位于四条铁路干线之间,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可以牵制日军大量兵力,是华北战略要地。为更好地支持友军在正面战场的战斗,发展有生力量,中国共产党决定在此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中国共产党接手边区时情况较为复杂,政权组织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松散。随着国民党军队的南撤,旧政权土崩瓦解,民生凋敝,这给新政权的建立增加了困难。虽然中国共产党在部分城市和农村地区建立了组织,但相较于根据地广袤的土地而言,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离敌人几十里的一个村庄,在一条交通要道上,须要这个村庄找来民夫帮助搬运东西的时候,能够担负这工作的民众都逃避到四近的山沟里去,不肯出来”,那里的村长却说出了推诿的不负责的话,“我们不曾得到区公所的公事,而且区公所也不知到哪里去了”[1]。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在边区的工作尚未深入广大基层,当地的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缺乏了解,对当时抗战的形势、任务等缺乏深刻的认识。作为革命领导者,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加强自身与边区群众的联系,通过塑造自身形象宣传施政纲领与革命理想。因此,中国共产党在边区的宣传工作是紧迫的,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形象建设是必要的。
《晋察冀日报》是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1937年冬创刊,初创时名为《抗敌报》,后改名为《晋察冀日报》,1948年与晋冀鲁豫的《人民日报》合并。这份报纸自创刊后一直作为边区宣传的旗帜。本文以该报刊登建党纪念报道为研究文本,探讨在地处偏远的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举办建党纪念活动的形式,以及中国共产党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如何塑造自身的形象。
对于规定“七一”为建党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官方并无明确的表述。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明确指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2]。自此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每年七月一日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召开群众大会,并在其主办的刊物中发表相关报道。在根据地,纪念建党的活动丰富,其主题大多与根据地的形势相关。这些活动都因战争形势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从总体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发布指导性文件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非常重视纪念活动在动员群众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因此在纪念活动开始之际,中共中央通常会发布相关的指导性文件。1941年6月,中共中央对建党20周年作出指示,“今年七一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二十周年,各抗日根据地应分别召集会议,采取各种办法,举行纪念,并在各种刊物出特刊或特辑”[3]。这对各根据地举行纪念活动的具体形式作出了指导。
除对纪念活动的形式进行指示外,也有对具体内容的指导。在中国共产党成立25周年之际,晋察冀边区纪念活动筹备委员会就发布了10余条口号,提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号召边区群众拥护中国共产党。这些口号简洁明了地表明观点,具有极强的渲染性和鼓动性。整风运动期间,为使整风运动的观念深入人心,在1946年建党纪念日来临之际,冀中党委宣传部发出指示,要求各地召开回忆运动,启发战士、党员翻身经过,以及几年来工作中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在思想作风与政策掌握中存在的问题。这为根据地各地纪念建党提供了范例。
(二)举行群众大会
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最典型的纪念活动便是召开群众大会。大会通常由边区各分局主持,参会的有各分局领导人、群众团体、学生、干部等。在群众大会上,首先由党政军领导人发言,阐述抗战的形势与任务,激发参会人员心中抗战必胜的决心。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23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召开隆重的干部大会,会上有重要报告及戏剧晚会。会议不仅报告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边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改善,更从长远的角度出发,阐述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是唯一能够解放民族、解放人民的道路。
除群众大会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还有各种形式的群众集会,如工厂举办的回忆大会、群众广泛参与的拥军劳军活动等。这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使根据地人民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到底争取民族解放的政策。
除与各根据地报刊同频报道纪念建党活动盛况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更有与地方事务相关的主题活动——慰军、劳军,是根据地较为重要的纪念活动,“在今年的七月节里,我们全边区人民,要发起广泛的慰问和慰劳边区各地的伤病员和残废军人,热烈地慰问和慰劳边区全体抗日战士与工作人员的家属”[4]。慰军、劳军这种群体性的纪念活动对边区群众来说意义重大,其大大加强了军民之间的联系。
(三)举办文娱活动
丰富的文娱活动也是根据地纪念建党的重要手段,如组建秧歌队、排练歌剧、编排戏剧晚会在各地演出等。这些演出通常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边区群众英勇抗战的事迹,宣传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的奉献。这些剧目在边区各地演出,更有利于根据地人心的凝聚。
边区群众举行如此丰富的纪念活动与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的政策分不开。在政治上,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制,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改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同时积极改进根据地的文化、卫生、教育事业,根据地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的这一系列政策受到了根据地人民的热烈拥护,从《晋察冀日报》刊载的建党纪念报道的文本可以窥见一斑。1940年7月1日的报纸上就刊登了边区群众为纪念建党所作的歌曲,“我们歌唱胜利歌唱解放歌唱领导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求进步永远奔向前方”[5]。这些歌曲简洁明了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即坚持抗战,同时从侧面表现了根据地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之意。通过歌曲传唱、广播、漫画等形式活泼的纪念活动,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迅速传播到广大群众中去,进一步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号召力。
(四)发表纪念文章
刊发纪念文章,也是纪念建党的重要方式之一。纪念活动能在短时间内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群众沉浸式参与到纪念建党的盛会中,而纪念活动落幕后,纪念报道将这一盛况延续下去。
在建党纪念来临之际,《晋察冀日报》曾发布征稿启事,“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五周年,七月七日是抗战与晋察冀军区成立九周年,届时本报拟分别出特刊,特向各界人士征求各种文章”[6]。这些文章以社论为主,同时有大量根据地各地纪念建党盛况的消息。这些社论文章围绕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以及党成立以来为革命做出的流血牺牲为主题,详细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到底、主张建立独立自主自由幸福新中国的革命理想。这部分文章篇幅较长,论述详尽,影响较大。
通过刊发文章,中国共产党向大众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及革命理想,“我们必须从各方面阐明‘抗战到底’,‘全民族团结’,‘共产党的抗日目的和政策’,‘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在抗战中的模范作用’等等道理”[3]。除报社同人外,根据地的党政军干部也经常在“七一”这一天发表文章,刘澜涛在1939年的建党纪念日发表《纪念“七一”拥护国共长期合作》,指出要坚决拥护国共长期亲密合作,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聂荣臻也曾在建党21周年之际发表《全面开展三风的学习与检查纪念党的二十一周年》。
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政策方针以来,一直致力于团结更多的人到统一战线中。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共达成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但统一战线还面临着国民党顽固派的挑战。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投降派、顽固派破坏抗战,破坏团结,根据地内部也存在一些汉奸。此时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到底绝不妥协的主张,作为根据地党报,《晋察冀日报》是中国共产党联系群众的坚强纽带,在报道中“抗战到底”“拥护合作”等词随处可见,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突出表现坚持游击战争、不畏牺牲、理想坚定的革命领导者形象。
(一)塑造中国共产党革命者形象
《晋察冀日报》的建党纪念报道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是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介绍,这些文章历数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为革命事业流血牺牲的烈士,表现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事业百折不回的决心。这为边区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在1940年7月1日这一期的报纸中,原本4个版面扩为8个版面,在第7版与第8版登载文章列举了部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共产主义事业流血牺牲的革命烈士。在这些牺牲者中,有党的领袖,有红军的缔造者与领导者,有著名的革命家、政治家,有天才组织家、宣传鼓动家。通过此种方式,在读者心中塑造出不畏牺牲的革命者形象,坚定了边区群众的抗战信心。聂荣臻在1941年建党20周年来临之际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共产党从现身于中国政治舞台之日起,始终坚持不变,为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事业赴汤蹈火、百折不回。这些表述无一不显示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者基因。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便投身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中,是坚定不移的革命者。
(二)塑造中国共产党革命领导者形象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革命者,更是革命队伍中的领导者。自1941年春季起,日寇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大力推进所谓治安强化运动,对敌后根据地实行军事、政治、经济三位一体的“总力战”,对边区的扫荡日益加剧,同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边区形势严峻。为在宣传战线掀起对敌人的反击,在1941年纪念建党的文章中,作者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没有中国共产党,不能有边区,也不能有华北敌后的抗战与各抗日根据地;没有华北,也就无法支持全国的抗战,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的积极的正面的作用,有力地反驳了国民党中出现的中共“游而不击”的言论。这些文章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的决心,同时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的领导作用,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坚韧不屈、不畏牺牲的领导者形象。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领导了数次工人运动。在1946年7月1日这一天,报纸在第二版登载边区总工会为纪念建党对工会指示的文章,文中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平汉铁路大罢工、上海工人罢工、省港大罢工,指出了中国共产党与工人的血肉聯系。在抗日战争中,边区的工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翻了身。所有工人生活都得到了改善,拥有了政治权利。而这些胜利果实的获得,是应该感激中国共产党的,没有中国共产党,工人就不可能得到解放。对工人运动的领导正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领导者的突出体现。
(三)理想坚定的政党形象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其魅力所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利于其形象塑造。建党纪念报道是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纪念建党这一重要契机,向边区读者详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1940年7月1日的报头上写着,“十九年来,中国共产党,以它光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的革命的思想武器,照导着中国革命的光明道路,是中华民族唯一的救星”[7]。文章不仅指出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更是马克思主义坚定的拥护者与践行者。
1943年春,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其借1943年5月共产国际宣布解散的机会,要求“解散共产党”“取消陕甘宁边区”。面对国民党在政治文化领域的进攻,中国共产党奋起反击。在7月1日的社论文章中,作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既非‘外来的’,也不是几个人凭空捏造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要求这样一个政党”[8],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表述,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来武装自己。
(四)紧密联系群众的政党形象
中国共产党扎根于广大劳苦大众,建党纪念报道十分注重加强中共与边区群众之间的联系。在《中国共产党与农民》一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与农民之间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实施的“减租减息”政策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党与根据地广大农民的紧密联系,对于赢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可以从边区各地举行的活动中窥见中国共产党与边区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边区各地欢欣鼓舞庆祝中共诞生廿三周年”、“在八路军保卫帮助下五台‘无人区’恢复繁荣 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敌人走向幸福”,正是党与群众的紧密联系才带来了边区群众纪念建党活动的盛况。“迎接七月節彻底大翻身!涉县各农村支部开展立功运动,拿功上加功来给党的生日献礼”“秧歌戏剧在各地演出各工厂开展回忆运动”等,这些群体性的献功、筹款、回忆运动等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与边区各界的紧密联系。
《晋察冀日报》刊登的建党纪念报道为边区群众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抗战的政策提供了一个窗口。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塑造了自身的形象,赢得了边区广大群众的支持,同时为中国共产党在边区的政策推行提供了便利。
《晋察冀日报》作为边区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报纸,其刊载的相关纪念建党的报道意义无疑是重大的,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添了合理性,更为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一)逐步确立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康纳顿认为,过去的形象一般会使现在的社会秩序合法化,这就意味着任何社会秩序下的参与者必须具有一个共同的记忆[9]。中国共产党深入统治较为薄弱的边区建立根据地,如何迅速地融入这片土壤中,领导和发动根据地群众参与到反抗帝国主义压迫中去,中国共产党做了很多探索。首先需要根据地更多的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施政纲领,通过回顾党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斗争中做出的流血牺牲,塑造与边区群众的共同记忆,在受众心中塑造共产党人无私的革命领导者形象,巩固党在根据地的领导基础,同时增强边区群众抗战必胜的信心。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的宣传工作无疑是成功的,当时的中国风雨飘摇,民族危机加深,共产党来到地处偏远的边区,笔杆、枪杆、锄杆成为站稳脚跟的主要工具,通过塑造自身形象,更大大加深了在群众心中的号召力。
(二)巩固根据地建设
这些建党活动通常联系根据地具体情况,与根据地的战争形势、边区的发展情况紧密相连,这让根据地广大群众对纪念活动产生了更切实的感受。1943年至1945年是根据地发展极为艰难的时期,这一时期根据地不仅要面对日军的扫荡,还要面对国民党顽固势力的反共摩擦,根据地的生存艰难。面对敌人的封锁,根据地掀起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报纸也大力跟进报道,尤其是在“七一”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边区大力开展生产运动,用立功、献功运动来献礼党的生日,这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繁荣了边区的经济建设。
同时从报纸的编读群体来看,《晋察冀日报》的读者除边区群众外,更有一部分党政军干部及群众团体,他们是报纸的读者,同时兼任报纸的通讯员。根据地实施全党办报的方针,在1943年,晋察冀日报社的通信网络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1月份收到稿件346件,2月份收到稿件604件,这些通讯员都有他们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说明报纸的影响已经深入边区的各个角落,报纸为根据地人员提供了具体工作的指引,报纸与根据地具体事务产生了良性互动,为根据地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团结更多的人到统一战线上来,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很多措施,通过刊发建党纪念报道来阐述主张无疑是一条捷径,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对自身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非常敏锐地抓住了建党纪念这个契机,成功塑造出自身革命者大无畏的形象、统一战线的领导者、坚定不移抗击侵略的革命者、老百姓的“救星”,这些形象塑造对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领导地位的巩固作用巨大,为根据地的巩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东方明.火线下地方工作的印象[N].抗敌报,1938-10-21(4).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40.
[3]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1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40,62.
[4] 佚名.在七月节前面的号召[N].抗敌报,1940-06-27(1).
[5] 黎阳.为中共而歌唱[N].抗敌报,1940-07-01(8).
[6] 本报征稿启事[N].晋察冀日报,1946-06-14(1).
[7] 佚名.纪念中共伟大诞生的十九周年[N].晋察冀日报,1940-07-01(1).
[8] 佚名.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N].晋察冀日报,1943-07-01(1).
[9] 保罗·唐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
作者简介 张桢佩,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新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