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增芥《幼稚园的音乐》的文本分析与当代价值

2023-01-06汤凌茜黄敏学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幼稚园乐器节奏

汤凌茜 黄敏学

(绍兴文理学院 艺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吴增芥1929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后任国立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副主任,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师范科主任、附属小学校长。抗战胜利后,任国立浙江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苏南文教学院教授、江苏师范学院(后更名苏州大学)教授。在其父吴研因影响下,他在青少年时期就热心研究新教育,将心理科学应用于教育领域,并积极推进我国中小学教育科学化。《幼稚园的音乐》是他与黄勖哉根据1932年出台的《幼稚园课程标准》编撰的我国早期关于幼儿音乐教育的专著,列入幼稚教育丛书,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外,他们还共同编纂了《幼稚园游戏一百六十种》,同年由商务印书馆印行。

《幼稚园的音乐》根据幼儿学习音乐心理所收集的音乐教材编写的案例,对今天的幼儿音乐教育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如在节奏游戏中加入不同的角色跟随音乐和节奏进行表演,与奥尔夫律动教学法有着相似之处,体现出本书在幼儿音乐教育领域的前瞻性及对当代幼儿音乐教育所具有的借鉴作用。

一、《幼稚园的音乐》的编撰缘起

鸦片战争后,随着我国国情的变化逐渐形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学校教育制度,颁布了由张之洞等人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该章程中依据幼儿年龄特点,专门制定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提出了体智德美的保育要旨,其中在保育教导部分中指出对歌谣的教导要旨为“歌谣俟幼儿在五六岁时渐有心喜歌唱之际,可使歌平和浅易之小诗,如古人五言绝句皆可,并可使幼儿之耳目喉舌运用舒畅,以助其发育,且使心情和悦为德性涵养之质”[1]96-97。确立了蒙养院在学制上的地位,同时,在清末出现了大量的蒙养院及学前教育机构,此时的教育虽然在形式上是资本主义的教育模式,但在思想内容上仍是封建传统教育的延续。民国初年在孙中山的教育改革下,蔡元培制定公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将蒙养院改称蒙养园,使蒙养园制度得以确立。与此同时,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人的教育思想也引入国内,对当时国内幼儿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在1915—1916年教育部公布的《国民学校施行细则》中关于蒙养园的设备提到了“恩物、绘画、游戏用具、乐器等”设备[1]226,在教育实践中有所采用。此后,孟禄的教育理论对我国的学制影响甚大,并于1922年产生了新的“壬戌学制”。这个新学制将幼稚园正式列入学制系统,重新确立了学前教育在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的地位,同时也为之后课程标准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前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如“三中心”(儿童、经验、活动)、艺术即经验的思想等,同时还有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强调让幼儿回归自然,在自然中接受教育等诸多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传播开来,影响了当时中国的许多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等从美国学成归国后,对当时的幼稚园教育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发现当时国内的教育方法全盘西化,存在着严重照搬照抄情况,为此,他们从幼稚园教育入手进行一系列实验研究,使这些教育手法更好地适应我国当时的教育现状。陶行知主张“做中学”,教学做合一,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进行科学的探索;陈鹤琴提倡“活教育”,到大自然中应证课本中的知识并在观察和实践中获取经验和知识。1923年,陈鹤琴创办了具有教育实验性质的鼓楼幼儿园,在其课程教学中,音乐和游戏是融为一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唱歌与表演也就成为在幼稚园中经常出现的活动,“每天全园孩子在户外进行早操活动,配合音乐和节奏,一边唱歌,一边动作,要求动作整齐”[2]466。同时在鼓楼幼稚园时期,陈鹤琴为了满足幼儿唱歌的需要,希望“幼稚园有幼稚园的歌曲,要有幼稚园的节奏”[2]290,与钟昭华、屠哲梅合作编纂了《世界儿童歌曲集》《世界儿童节奏集》作为鼓楼幼稚园的音乐教材。

考虑到当时音乐课程与教材还未有统一的标准,更多的是从国外借鉴而来,不适合我国的国情,编订一个符合当时国情的课程标准就成为当时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迫切任务。在当时国内如南京鼓楼幼儿园等一些实验性质的幼稚园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由陈鹤琴和胡叔异负责拟定了幼稚园课程标准,在汇集了各方面的意见后教育部于1932年10月正式公布《幼稚园课程标准》,从此,我国就开始有了自己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同时也开始出版一些与之对应的幼稚园教材。

二、《幼稚园课程标准》对音乐课程的规定

(一)课程目标

《幼稚园课程标准》将幼儿园音乐课程划分为歌唱、欣赏、节奏三部分,总目标为:

1.满足唱歌的欲望,爱好音乐是儿童的本性。婴儿总是会对外界的各种声音做出不同的反应,他们会手舞足蹈会跟着声音咿咿呀呀来表示他们的愉悦。同时幼儿有着对事物很强的模仿能力,比如学狗吠、鸡鸣。这些都体现着幼儿的好学和对唱歌的欲望。

2.启发并增进欣赏音乐的机能(包括口唱和乐器两种)。

3.发达发声的功能、节奏的感觉,并训练节奏的动作。

4.发展亲爱、协同、快乐等的情感。

5.引起对于事物(如猫、狗、耕田,洗衣、动物、工作、游戏、故事、儿歌)的兴趣[1]230。

虽然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设置的目标,但却显示出了与现代课程标准相差不远的三大目标。这些目标的产生自然也离不开当时杜威艺术即经验,以及美国实用主义的影响。杜威认为,艺术的产生与自然、人类的社会经验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总目标中运用耕田、洗衣、工作等幼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经验引起幼儿对将经验转换为艺术的兴趣,为幼儿日后发展对音乐的感情和兴趣有着一定的作用。经验就是每个人的生活实践,通过经验人们探索自然并不断深入自然,揭示自然的奥秘,而艺术也具有同样的力量,艺术是人们直接与自然界打交道的工具[3]。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目标要求满足幼儿歌唱的欲望,这与我们如今的课程标准也有着相似之处。同时目标也要求在欣赏歌唱歌曲的过程中发展协同、快乐等情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带入到音乐中去,做到有感情的歌唱。吴增芥在《幼稚园的音乐》一书中提出“在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学习音乐不是为了把幼儿训练成音乐家也不能将教授音乐作为孩子的例行工作,只要孩子高兴,随时随地都可以唱,教学应带有一定的游戏性,以快乐的情感为主”[4]4。

知识与技能所对应的是引起对于事物的兴趣,在学习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产生对大自然以及社会的知识;学会如何发声,运用小乐器加深对节奏的感觉以及训练节奏的动作。

总目标没有明确提及过程与方法,但就具体内容而言,在节奏的听和演奏中,运用到了小乐器如:小锣、小鼓、小铃等,来辅助教学,同时也有对自然声音的欣赏,增加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教师需要多范唱,并加上一定的动作帮助幼儿对歌词的理解,听音乐做动作或用乐器表演,都可使幼儿欣赏音乐的节奏。

(二)课程教学内容

1.对于各种歌词的听唱表演及欣赏,有与幼儿个体紧密联系的关于家庭生活的歌词表演及欣赏,同时也有与幼儿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关于纪念和庆祝、时令节日的歌曲,当然也有依据幼儿所拥有的经验而产生的关于自然现象和常见动植物、日常工作的,也有许多其它诸如关于爱国、社交、表演、儿歌童谣和各种故事的,都很好地体现了当时幼稚园课程标准所制定的要求,满足幼儿模仿和歌唱的欲望,同时又运用各种有趣的有关幼儿日常生活的经验引起幼儿对于事物的兴趣,使幼儿在音乐中学习。

2.节奏的听和演奏,注重各种小乐器的应用,运用小锣、小鼓、小木鱼、小铃等小乐器打出节奏并合奏,以此来训练幼儿对节奏的感觉以及训练节奏的动作

3.听音跑、跳、坐、行、鞠躬等的想象或表演。

4.自然声音的欣赏和模仿,如大自然中的鸟鸣、鸡啼、猫叫等声音;生活中火车、轮船、飞机等声音。

(三)对音乐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程度

歌唱时声音清晰,节奏拍子大致无误。对于简单的律动,如快慢高低等,有辨别和反应的能力。在会唱歌曲的基础上明确理解四首以上歌词的意义和涵义,并能运用歌曲进行表演。让幼儿具有独唱两首简单歌曲的能力。

此课程教学内容对歌唱、欣赏和节奏的教学进行了具体化的描述和要求。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经验入手,将音乐融入生活,如,模仿大自然中的声音、将生产劳动的情形通过歌曲表现出来以满足幼儿歌唱的欲望,引起对音乐的兴趣,这一点诠释了杜威有关艺术和经验的观点,艺术并不等同于普通的经验而是从日常经验中发展而来,但艺术不是随手可得的经验,而是在经验的基础上一种自身力量的投入。也就是说,把人自身所拥有的力量融入到日常生活、活动和工作中,这时产生的经验就是艺术的。陈鹤琴也曾提出“我们应将学校音乐、家庭音乐、社会音乐熔于一炉,使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5]15。幼儿学唱有关家庭生活、时令节气的歌曲就是将艺术融入到经验之中,将生活融入到音乐之中,使幼儿对歌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歌唱的同时加入适当的体态律动,训练幼儿的节奏以及表现音乐的能力。深受杜威教育思想影响的陈鹤琴曾提出游戏对儿童发展的意义,他曾提到“游戏化适用于任何人与儿童,也适用于任何工作与教学,只是儿童年纪愈大,教学游戏化的困难愈多罢了”[5]53。运用肢体的律动和游戏使幼儿感到快乐,同时合乎幼儿的情感需要,让幼儿认为学习音乐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除对教学内容予以规定,对于音乐教学所要达到的最低限度也有提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发现儿童的个性特点,这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动力,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我们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和机会,其天赋才能就能得以表现[6]。幼儿对于音乐的掌握有着自己的节奏,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所提出的最低限度对于如今同样有着进步性意义。

三、《幼稚园的音乐》的文本分析

《幼稚园的音乐》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对幼儿音乐教育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材使用等予以系统完整的阐述。

总论,从课程和教材两方面入手。课程部分包括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要点以及教学的最低限度;教材部分包括了教材的类别以及如何选择幼儿音乐教材。

分论,从欣赏、节奏、唱歌、器乐演奏四个方面入手,是上编总论的具体化。欣赏部分主要阐述了音乐欣赏的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案例;节奏部分阐述了节奏的概念、幼儿的节奏兴趣、节奏的动作材料以及节奏教学方法和案例;唱歌部分阐述了对幼儿歌唱能力的认识、教师所具备的技能、教学方法以及案例;器乐演奏部分阐述了器乐演奏的价值、教具的准备、教学方法以及演奏的材料。以下分而论之。

(一)歌曲表演与欣赏

对于儿童而言,音乐在其生活中的分量更重,影响更大,“儿童对于音乐的音响更为敏感,也更倾向于使用歌声、动作等来表达他们的生命体验。这种指向外部的音乐感受,对于儿童而言,是一种持续的自我表达的方式”[7],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体现。

1.家庭伦理方面的歌曲,兹以《姊姊爱妹妹》为例

幼儿很容易理解描述家庭生活情形的歌词,是因为他们具有家庭生活的经验,而经验通常是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曲编写优美,而且歌词本身有着一定故事性,采取以自己为主体的第一人称的歌曲会使幼儿感到亲切,好像是自己在讲或做些什么事,情感表达上也会显得自然、真实。所以幼儿一唱就会,这样简单好唱的歌曲能使幼儿对歌唱活动产生更多的兴趣。

2.描绘自然现象的歌曲,如《落雪天》

这一类的歌曲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创造出了各种歌曲,《落雪天》则是描述冬天雪花飘落,落雪纷纷的场景,将日常生活场景融入幼儿歌曲之中。

3.生活事物认知的歌曲,如《哈叭狗》

幼儿对于一切声音都有着自然的好奇心,《哈叭狗》很好地运用了幼儿这一心理特质,幼儿乐于观察也乐于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声音,这首儿歌通过简单易懂的歌词和富有童趣的曲调使幼儿能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哼唱出来而且乐于歌唱,对于提高幼儿歌唱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这首儿歌简单易唱旋律轻松活泼,歌词生动容易理解,能从上个世纪流传到现在足以证明它的优越性,对于现在的儿歌创作也有着丰富的借鉴意义。

由此可见,当时的幼儿音乐教育教材对于经验的重视与运用,选用的歌曲简短,适合儿童的能力,富有童趣又符合儿童的口语表达。歌曲的设置也很好地结合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接受到的信息,将经验转换为艺术,同时加入与歌词相符合的动作,使幼儿喜欢音乐享受音乐。

(二)节奏的听和演

歌曲由节奏组成,在歌曲的演唱和表演前应注重节奏的把握。幼儿所要做到的节奏要求是愉快而活泼的,最简单的如听音乐点头、拍手、跑、跳、学动物行走等[4]39,同样也有着经验的影子。兹举一例:

节奏训练素材《蜜蜂》,将小朋友分为蜜蜂和花朵两组,教师以乐器伴奏,花朵组各自分散成圆形并坐下,蜜蜂组站立并将双手在身体旁平举当作翅膀进行节奏律动。

A段为小蜜蜂扮演组的节奏型,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四拍,用密集的八分音符体现出蜜蜂嗡嗡的劳动情形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小蜜蜂们站着两手分别向左右平举当成蜜蜂翅膀,跟随节奏进行节奏表演。第1-2小节根据节奏进行八个跑跳步,第3小节进行很快的短步跳,第4小节跟随舒缓的二分音符连音线小蜜蜂们停下并低下头在另一组小朋友扮演的花朵上吸取蜜汁。A段以相同的节奏型和相同的动作重复三遍,完成小蜜蜂组的节奏律动。

B段为花朵扮演组的节奏型,该条节奏型以连续进行的附点音符为主,为相同的两小节重复,有着轻快活泼的节奏感。小朋友要注意听蜜蜂组的音乐提前做好进入自己节奏的准备,第17小节时花朵们向前走四步,第18小节跟随节奏回到原位,第19-20小节重复之前的动作,完成花朵的节奏律动。

该节奏材料运用幼儿常见的蜜蜂及其扇翅膀的动作跟随音乐节奏的变化进行跳步、短步跳等动作的表演,根据教师设定的场景将幼儿分成蜜蜂和花并跟随音乐和节奏进行互动,做出各种动作。这样的节奏材料在感受节奏的过程中同时训练了幼儿的跳跃力和控制肌肉的能力,运用简单的动作引起了幼儿自发的节奏性活动。这与当今所广泛使用的奥尔夫、达尔克罗兹的身势音乐教学法并无二致,跟随音乐加上动作进行有节奏的律动,将抽象的音乐节奏变得具体,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更好地感受音乐和节奏的魅力。

(三)乐器演奏

在节奏的学习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各种小乐器的运用训练幼儿对节奏的感觉和动作。“玩弄乐器,可以使幼儿欣赏自己的音乐,其愉快是不言而喻的,幼儿对于玩弄乐器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4]71。乐器表演也是一种很好的音乐节奏训练,尤其是小乐队的演奏可以训练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将抽象的节奏运用小乐器具体形象的表现出来,幼儿对于节奏的感觉也就更加深刻和具体。

适合于幼儿的乐器应是简单不费力,且声音悦耳动听,常用的有:三角铁、铃鼓等。在幼儿自由探索乐器和经教师指导后,可进行十人以内小乐队的乐器演奏,兹举一例如下:

乐谱1

其节奏型为:

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三怕,在第一小节第一拍时由三角铁和节奏棒一同敲响,第二拍由两根节奏棒互敲,此后每一小节都为相同的演奏方式,完成该条节奏型。在第二次重复该条节奏型时演奏运用了不同的形式,第一小节第一拍由三角铁和摇铃同时奏响,第二拍摇响拍板,之后的小节也为相同的演奏方式。一条节奏型重复两遍,但运用不同的乐器进行演奏。

乐谱2

其节奏型为:

每小节第一拍敲铙钹(俗称镲),第二拍摇响拍板;在第二遍重复此段时由手鼓一直演奏,并在每小节第一拍时敲铙钹,第二拍摇铃一下。完成该条节奏型的演奏。

该节奏材料由两段不同的节奏型分别重复两遍组成,但每遍所运用的乐器和演奏方法都有所变化,丰富的乐器和不同的演奏方法可以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并保持对乐器的新鲜感。在乐器演奏过程中为了发展提高幼儿的协作能力可以进行乐器合奏活动,在乐器合奏表演中大家要看着指挥者的动作、听着音乐中的节奏奏响手中的乐器,眼耳手并用,不但增加了幼儿对乐器的兴趣,同时也是极好的节奏训练。在音乐中探索发现乐器的不同演奏方法,感受不同声音带来的不同听觉,对如今需要的创新性音乐教育有一定的启发性。

(四)声音的欣赏和模仿

在吴增芥看来,“幼稚园的音乐教育并不希望养成许多音乐家,但是欣赏音乐的能力和兴趣却是应当培养和发展的”[4]33。幼儿对于一切能发出声音的东西感兴趣,比如,幼儿喜欢拍打桌子、敲击玻璃、甚至学小狗小猫叫,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对音乐的欣赏教育有着极大的作用和启发。在欣赏教学中可以让幼儿欣赏大自然的声音,如鸟鸣、水声、风吹树叶以及雨滴落在屋檐上的声音,这些声音既有美感同时也富有节奏,使幼儿能在天然的音乐环境中自发地感受美妙音乐。除了大自然的声音,幼儿还可以对留声机、琴声、乐器进行欣赏,但在欣赏的过程中应当让幼儿学会自主发现,而不是被动欣赏,在幼儿自主探索乐器时可以从旁启发幼儿用不同的方法演奏乐器或探索更多的音色,从而引发幼儿对欣赏声音的兴趣。

四、《幼稚园的音乐》的当代价值

(一)歌曲教学

目前幼儿园把音乐教育的内容整合为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节奏和打击乐等三部分。《幼稚园的音乐》收录的幼儿歌曲如《哈叭狗》在当前幼儿园小班教学中仍在使用,成为一首经典儿歌。吴增芥指出,歌曲《哈叭狗》的教学要重视日常事物对幼儿学习经验的影响,将重点放在歌曲的教唱以及理解方面,将幼儿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搬上课堂,在经验中学习和感受音乐。相较于吴增芥的教学方法,当前小班歌唱教学在学习歌曲,理解歌词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幼儿的模仿以及创造能力。在教师的语言引导中帮助幼儿回忆起哈叭狗的动作、叫声、习性等,让幼儿扮演哈叭狗进行歌曲表演,使幼儿更加切身地感受歌曲内容。当代幼儿音乐教育更加注重其游戏性因素,不再强调对音乐要素和技能的掌握,通过歌唱与游戏的融合,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欣赏,教师在幼儿音乐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多是引导者和启发者。

1987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编出版的《幼儿音乐教学法》提出在唱歌活动中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唱歌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除了表现在应尽量启发幼儿联系已有的感性经验、随歌曲的歌词、曲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8]。学前音乐教育关键是在于创造感知音乐的条件和机会,感受和欣赏在艺术教育中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二)节奏教学

吴增芥提出让幼儿跟随音乐节奏拍手、跺脚等,在之后的教学中逐渐演变成了韵律活动,是随音乐而进行的各种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包括律动、舞蹈、其他节奏活动等。除点头、拍手、跺脚,韵律活动增加了各种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如随着音乐做一些模仿动作,打鼓、吹喇叭、小鸟飞等;还增加了一些基本舞步以及简单的舞蹈动作。吴增芥的节奏训练方式和教学理念不仅在当代幼儿韵律活动中得以完整呈现,也为奥尔夫教学法的本土化奠定了基础。

(三)打击乐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打击乐的种类也变得更为丰富多样,幼儿打击乐的学习也在《幼稚园的音乐》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幼儿打击乐学习过程中增加了教师对乐曲以及配器的选择,使乐曲更加适合幼儿发挥。

吴增芥对幼儿园打击乐教学方法与实施过程的论述颇为详尽,在新时代要更加注重幼儿在打击乐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如让幼儿聆听音乐并自己设计打击乐的节奏型、选配乐器,成立小乐队为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伴奏。做到培养幼儿创造性地编配打击乐,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于幼儿,给予了幼儿参加音乐活动的机会和条件。

如今的幼儿音乐教育更加注重幼儿的自主创新,然其基本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仍是对吴增芥《幼稚园的音乐》一书的传承与发展,吴增芥的幼儿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仍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开掘研讨。

猜你喜欢

幼稚园乐器节奏
学乐器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乐器
轻快漫舞
台湾地区《补助办理公私立幼稚园辅导计划》及其对大陆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
奇妙乐器
奇妙乐器
橘兔的幼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