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热点主题分析与发展趋势
——基于CSSCI计量统计和知识图谱分析

2023-01-06郭元兵蔡昌卓

社会科学家 2022年10期
关键词:孔子汉语研究

郭元兵,蔡昌卓

(1.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广西 桂林 541004;2.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汉语国际教育是在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形势下,对“对外汉语教学”补充、延伸和发展,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汉语教育”的重新定位。[1]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中外经贸与文化交流不断加深,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受到外国人青睐,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境外留学生人员492158名。[2]从2004年起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全球的蓬勃发展,使汉语国际教育从国内走向国外,规模不断扩大,培养层次亦涵盖语言培训、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层次。“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语言铺路[3],汉语国际教育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学界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由于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定位学界尚未达成共识,研究者普遍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从语言学、文学、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对汉语国际教育进行研究,本文用可视化软件分析2001-2020年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的嬗变,用知识图谱呈现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的热点主题及发展趋势。旨在全面、客观、科学、形象地反映这一时期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的基本状况、动态演进历程和前沿热点,为学界在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一、文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文献来源

本研究所选文献数据来源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检索了2001-2020年间汉语国际教育相关文献,包含来源期刊和扩展版来源期刊,不包括来源集刊。具体检索步骤: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项目中,以主题词“汉语教育/汉语国际”“国际汉语/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排除“民族汉语教育及教学”“英语作为二语教学”“华文教育/华文教学”,共检索出文章4289篇,通过人工排除其他领域论文、新闻报道、书评书序、会议通知、征稿和信息勘误等内容,经反复多次检索和排除,得到汉语国际教育学术研究论文2147篇。

(二)使用工具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Citespace(5.1R8 SE版)作为知识图谱构建工具,在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清洗基础上,通过定量数据分析客观反映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从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作者共被引及作者共现等角度,分析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知识群之间互动和演化关系,探测和分析出该学科研究热点和前沿。在可视化分析前,图谱相关参数说明如下:(1)频次(Frequency),图谱知识单元节点大小与其频次大小成正比;(2)中介中心度(Centrality),图谱知识单元与其他单元的连接情况,代表其在网络中的联通作用;(3)突变(Burst),对于关键词等知识单元,考察其各年度频次变化,出现重大变化的具有较大突变值,表明其可能代表学科前沿;(4)聚类指标(Modularity),衡量图像聚类效果。

二、汉语国际教育研究基本情况

(一)年代分布统计

对2001-2020年间相关文献的年代分布进行统计,将论文输入CiteSpace,根据软件的统计结果,绘制出汉语国际教育领域高水平研究论文年代分布图(见图1)。

图1 CSSCI数据库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论文年代分布图(2001-2020年)

从整体趋势上来看,遴选的2147篇CSSCI论文呈现明显的起伏状态,论文发表数量趋势反映了不同时期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水平以及学界对其研究的热度。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初步发展时期(2001-2004年)。当时汉语国际教育还称为“对外汉语教学”,专指对外国人和海外华裔的汉语教学,教学场域和环境主要为国内,故学界研究主体是围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研究。根据教育部统计,2001-2004年来华留学生分别是61869、85800、77715和110844人①数据来源:2002-2005年《中国教育年鉴》。,来华留学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仅2003年受非典疫情影响负增长。这些留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短期汉语语言学习或培训,学历生占比较低,分别为26.9%、24.5%、31.67%和38.2%,且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等少数几个城市。由于留学生人数较少且相对集中,对其教学研究也仅限于少数学者的探究。二是快速发展时期(2005-2014年)。2004年11月,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挂牌,2006年3月,第一家孔子课堂在泰国挂牌,开启了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全球发展之旅。截至2020年,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4000多所国外大学开设了中文课程。据统计,目前中国以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约2500万,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的人数近2亿。[3]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助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激起更多外国人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兴趣;“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语言作为沟通的桥梁,成为沿线国家对汉语学习的动力,从而带动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持续走强,在全球持续掀起“汉语热”。三是缓慢回落时期(2015-2020年),2015年开始,汉语国际教育论文发表数量呈下降态势。其原因是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研究的宏观体系已基本形成,国内留学生早已成规模,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全球发展阶段性目标完成,针对国内外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教材、教法问题研究已经形成基本共识。

(二)重要期刊统计

统计分析2147篇汉语国际教育论文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凸显了其在该领域的学术趣味和取向。将这些刊物的发文数量按照降序的方式排列,前十位的学术刊物共发表957篇,占论文总量的44.6%(见表1)。

表1 2001-2020年CSSCI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载文重要期刊

据表1,发文量排在第一位的是《世界汉语教学》,共发文193篇,占论文总量的8.9%,此外,发文量在100篇以上的期刊依次是《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和《华文教学与研究》等,高水平论文数量占有绝对优势,彰显这些期刊对汉语国际教育问题研究的引领作用。从学科的构成上来看,除了语言、文化和教育研究为本位之外,还涉及新闻传播、体育(太极拳)、历史、政治、国际贸易等多个学科,这也反映了汉语国际教育具有跨学科、跨文化的综合倾向性特征。

(三)核心作者统计

核心作者群体分布状况能集中体现汉语国际教育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通过CiteSpace软件对2147篇论文作者进行统计分析,共得到143个节点,计143位作者。根据普莱斯定律,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为最高产作者发文量的平方根的0.749倍,发文量最大的是李泉21篇,。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发文量大于或者等于4篇的作者为汉语国际教育学科领域的核心作者,满足这一条件的作者有29位,占作者总量的20%,共发文量为222篇,约占发文总量的10%。普莱斯定律认为核心作者要撰写该领域全部论文的50%,参照该标准,汉语国际教育核心作者发文量占比较低,本文所研究的时间区间内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

(四)发文机构统计

统计显示,汉语国际教育发文量排名前十的机构依次为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暨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共发文830篇,占发文总量的38.7%。第一名北京语言大学发文240篇,占发文总量的11.2%;而东北师范大学发文28篇,占发文总量的1.3%,差距显而易见。也反映出发文量较高的机构既是汉语国际教育主要基地,也是核心作者群研究阵地,从而彰显其较大学术影响力。

三、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及分析

知识图谱分析主要统计关键词出现频次,通过关键词聚类,中介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可以探测出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将CiteSpace软件参数设置中的时间切片设为1年,节点类型选择Keyword(关键词),生成数据的指标选择Top50,知识图谱的修建方式选取“最小树生成算法”,辅助修剪方式选取“对每个时间切片进行修剪”“对合并后网络进行修剪”,设置这些参数之后通过CiteSpace软件最终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整个网络并呈现出这些关键词的静态聚类图谱。

(一)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热点主题分析

1.关键词共现频率分析

按照上述设置好的参数进行分析,得出两个参数:第一关键词的共现频率,频率越高说明该关键词的重要程度越高;第二关键词中介中心性,中介中心性越高越能反映出在整个关键词类网络的影响性越大。分析结果共终录关键词20个,关键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对外汉语教学”420次,第二位是“孔子学院”207次,第三位是“对外汉语”180次,第四位是“汉语国际教育”128次;中介中心性排列前四的是“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孔子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等,中介中心性直接反映其在研究中的重要程度。并依据其频率和中介中心性进行排序(见表2)。

表2 2001-2020年CSSCI汉语国际教育研究关键词频次及中介中心性

2.研究热点主题聚类分析

通过对研究论文关键词抽取、清洗和语频统计排序,截取频次为15以上的高频关键词,对关键词共现频次进行统计,构建相关性矩阵,将共现结果以研究热点图谱形式进行可视化呈现(见图2)。图谱中关键词节点的十字星及字体越大,表明其出现的频率越高。通过对每个主题及其相关论文进行分析,从宏观角度总结出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研究的四大热点主题:

FC=[尾气流量+20 m3/(h·℃)×(二级提升机出口炭黑温度给定值-二级提升机出口炭黑温度)]/造粒水流量。

图2 2001-2020年CSSCI数据库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一是教学研究始终为中心点。“对外汉语教学”是排在第一位的关键词,既有其历史渊源又有现实的局限性。新中国成立以后,最初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学,主要负责教外国人学习汉语,教学内容包括讲解汉语知识和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直到1978年才提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名称。1984年12月,时任教育部长在留学生工作会议报告中明确表示:“多年的事实证明,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1993年7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将对外汉语教学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标志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4]学界开始关注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以期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对该学科进行宏观的、系统的研究,逐步构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框架。刘珣认为“加强理论研究,特别是对教学理论、习得理论和汉语理论的研究”[5]。同时,“教师”“教材”和“教法”等“三教”问题是研究者们持续研究的兴趣焦点,且一直处于改革和创新的前沿,例如对教师教学能力、情感策略、认知能力等素质的研究,对国别化教材和核心教材分类研究,对技术带来教学方法的革新研究等。例如,作为教学内容的“词汇”“语法”“偏误”等一直是重点研究对象;“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研究紧随时代发展趋势。

二是孔子学院为研究重镇。关键词统计结果显示,“孔子学院”出现频率为207次,在关键词中排名第二,孔子学院作为中外教育合作机构,从一开始就肩负着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和桥梁。对孔子学院的研究是紧贴国家发展战略对教育教学、文化传播交流的延伸和覆盖,综之可见,关于孔子学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其一是孔子学院功能研究,包括汉语语言教学、文化交流与传播等[6]。其二是“新时代孔子学院转型发展路径问题”,孔子学院发展理念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办学功能由单一的语言教学功能向多元服务功能转型,管理模式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其三是文化传播方式由单向推广强势传播向双向交流柔性传播转型等[7]。其四是“孔子学院品牌体验研究”。[8]其五是“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影响力”[9]。

三是汉语国际传播为核心议题。在关键词频次排序表中,有关汉语国际传播的关键词有两个,分别是排名第五位的“汉语国际推广”,频率计74次;排名第十三位的“汉语国际传播”,频率计29次。这表明关于以汉语教学为主的内容传播、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传播、以孔子学院为载体的品牌传播和国家形象传播已经纳入了研究者们研究的核心议题,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相关研究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而存在。如李春雨研究了“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问题”[10],吴应辉对“汉语国际传播事业新常态特征及发展”进行了探究[11],李宝贵、尚笑可探讨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国际传播的新机遇、新挑战与新作为”[12],张会、陈晨研讨了“‘互联网+’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策略问题”[13]等。

四是文化软实力为重要依托。在综合国力的结构中,如果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是“硬实力”的话,文化实力则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软实力”。[14]梳理汉语国际教育关键词图谱,文化软实力相关的关键词占据着重要位置,例如出现频率较高的“软实力”“文化”“文化传播”“中国文化”“文化软实力”“公共外交”“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交流”等。这些以文化为核心的关键词的密集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汉语作为软实力的重要构件实际上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二)汉语国际教育研究前沿趋势分析

本研究用CiteSpace软件中突变词探测算法,探测出其中频次变化率大的突变词,2001-2020年间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领域共出现了25个突变词,且每个突变词的突变度较强且持续时间较长,这些突变词构成了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研究的前沿和发展趋势(见图3):

图3 2001-2020年CSSCI数据库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突变词探测图

为了更好地呈现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的前沿演进路径,可根据突变词出现的起始时间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的发轫期。这一时期“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推广”“对外汉语教材”和“课堂教学”等关键词反映研究者们的研究热点。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加上进一步扩大开放,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进行经贸合作、文化与教育交流,国际上希望了解中国,来华留学生数量逐年快速增长,留学生学历层次不断提高,接收留学生教育的高校也越来越多,学界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教材、课程设置和第二语言教学等方面。特别是“汉语国际推广”作为国家大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从“对外汉语教学”向“全方位汉语国际推广”转变、从“请进来”学汉语向同时加大汉语“走出去”力度转变等。[15]第二个时期是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的成长期。这一时期学界主要针对“孔子学院”“跨文化交际”“文化传播”“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等主题进行研究。从2004年开始,以孔子学院为平台和桥梁的海外合作机构不断增多,人们发现“对外汉语教学”名称的局限性凸显:“对外”二字在外国从事汉语教学时不能用,也不能准确反映其“第二语言教学”的性质,因此官方和学界出现各种不同的称呼,如“汉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国际教学/教育”和“国际汉语教学/教育”等。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和推荐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人选的通知》中正式使用“汉语国际教育”这一名称。随着孔子学院在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围绕着孔子学院发展进行的汉语国际传播、国别化教材编写、跨文化交际等成为研究的热点主题,这些突变词汇所反映的年代分布正好契合于全球孔子学院的发展状况。第三个时期是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的转型期。这段时期“汉语国际教育”“一带一路”“国际传播”“高等教育”等关键词凸显了研究主题。文献数量较之于往年有所下降,这意味着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和孔子学院发展研究已经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新时期,汉语国际教育的顶层设计会更加科学化、多元化和精细化;孔子学院也从规模化建设逐步转向内涵式发展,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新热点主题将会随着国内外政策的变化而不断创新。

四、结论与发展趋势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2147篇汉语国际教育相关领域高水平论文的计量研究和知识图谱分析,发现学界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到“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成果颇丰,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学科理论建设都取得巨大成就。结合2001-2020年间研究热点主题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热点的多视角呈现。一是研究趋势视角。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和热点图谱的方式可视化呈现出关键词及其节点关系,通过作者分析得出是否形成核心作者群,通过机构和来源分析得出研究热点的刊物分布、地域分布,通过时间轴分析得出研究热点的年代分布等。二是研究主题视角。汉语国际教育本体研究涉及教师、教材和教学研究,孔子学院及汉语国际传播研究,“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相关研究,其关键词揭示着不同阶段研究的主题内容,其突变词汇显示着该学科学术研究的热点。三是研究内容视角。既有学科基础理论方面研究,如汉语语言学、汉语教学理论、汉语习得理论和汉语传播学理论等。还有应用研究,包括学科规划、课堂教学、本土材料编写、测试评估、师资培养和孔子学院发展等。四是研究方法视角。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再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五是跨学科视角。汉语国际教育从纯粹的第二语言教学和习得研究,不断拓展到教育学、文字学、社会学、文化语用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等。

3.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成果来源机构和来源期刊集中。从整体上来看,时间跨度为20年的2147篇研究可谓丰富,但是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重镇,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占据着前三的位置,总发文量达到472篇,占总发文量的22%;来源期刊方面前三名是《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和《语言文字应用》,总发文量599篇,接近总发文量的28%;在地域维度上,无论是发文机构还是来源期刊主要集中在北京,其他地区诸如上海、广东、福建亦有相当数量的研究,但在整体规模上还是相差甚远,这也反映了北京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优势。

4.汉语国际教育研究呈阶段性波动。从时间分布上可以明显看出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的转变,从“以国内为主”的留学生教育到“内外兼顾”全方位教育教学和国际文化推广,从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语言、文化“走出去”研究到“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研究的转变,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作者们对“一带一路”相关的语言、文化、汉语国际教育、孔子学院、文化推广等方面的研究文章达53篇。其中黄方方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教育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17];郑通涛、郭旭对“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汉语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主体、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评价体系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建设提供学理支撑[18]。汉语国际教育每一次转变都为学界提供新的热点主题。

(二)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语言、文化必将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汉语国际教育必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和较长发展期。通过对近20年汉语国际教育领域高水平研究成果热点图谱分析,结合该领域研究现状,总结出以下发展趋势:

1.深化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和知识体系建构研究。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是对其学术派别系统观点的反映,强调的是学科理论知识的系统化。汉语国际教育理论体系建构需要诸多学者、专家持续研究积累才能逐步完成。汉语国际教育学科从2008年正式诞生到现在仅14年,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学界对其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刘利对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总体架构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这门学科的六大知识体系:汉语语言学体系、第二语言教学法体系、文化教学体系、教师教育体系、评估体系、留学生教育与多语多文化教育政策体系和第二语言学习者认知与买得体系等。[19]对于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知识体系研究,崔希亮从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内容、方法、环境、对象、手段等方面入手,分析总结出该学科知识体系包括语言学知识、汉语言文字学知识、教育学知识、传播学知识等十个领域。[19]曹秀玲认为汉语国际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取决于学术原创力的提升,亟待在现有学科积淀基础上创新发展。[19]贾益民则认为汉语国际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必须体现其作为国家和民族的一项伟大事业的价值需求。[19]任晓霏专门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综合研究,力求构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20]可见,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和知识体系建构随着其战略地位的提升需要不断丰富和深化。

2.加强汉语国际教育的跨学科、跨文化、跨国界、系统化研究。学界尚未就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属性达成共识。汉语国际教育从诞生的那天起很难把它归属到哪一个学科门类中去,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它涉及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教育学、认知科学、现代教育技术等多个学科门类[21],跨学科或者说交叉学科是汉语国际教育的原始基因;基于此,陆俭明通过强调其跨学科的基因,从多学科的角度尤其是跨文化的视角对汉语国际教育进行研究,近些年来取得了相当宏富的成果[22];宁继鸣、马晓乐把传播学引入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应社会需求形成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语言与文化传播范式[23]。从方法论上而言,SPSS数据分析方法、AMOS结构方程模型等自然科学方法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一方面增强了该学科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拓宽了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视野,显示了该学科领域未来研究的主体趋向。

3.汉语国际教育研究内容应该反映社会问题,顺应时代所需。科学研究的要义就是解决现实所遇到的问题,近20年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趋势为日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传统。从满足国内留学生的汉语本体研究到跟随国家发展脚步走出国门的汉语国际传播,从多重角色多元功能的孔子学院研究到“互联网+”的时代期许,从“一带一路”人才跨学科、跨文化、跨地域培养到建设“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宏伟愿景,每一个阶段的研究都是对现状的投射和反映。因此,未来汉语国际教育研究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解决汉语走向国际、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所遇到的语言和文化等问题,诸如汉语人才的重新定位、汉语教学模式和策略以及汉语人才的有效培养等。

4.加强国内外合作,促进全球语言治理。“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是中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推动沿线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公共平台。正所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历史文化宗教不同,只有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让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24]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语言铺路,不仅仅只为之提供语言方面的服务和民心相通方面的支持,更需要语言规划和语言事业立足全球治理视角。[25]“汉语国际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语言能力训练而展开的‘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可以影响‘情感地缘政治’的过程,它应该是造就国际社会情感沟通的重要力量”[26],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张虹倩、胡范铸认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路径,不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27]随着中外经济、文化与教育深入交流与合作,在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视域下的汉语国际教育,都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之所在。

4.新技术视野下的汉语国际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也会推动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变革。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充分发挥我国信息通信技术优势,结合日益成熟的现代教育技术势必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实践带来变革,将汉语国际教育引入“互联网+”模式必将成为新业态,从而拓展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的新视野。目前已有学者对该领域进行研究探索,张会等研究了“互联网+”背景下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和区块链技术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潜力与发展空间。[28]周满生则探索了“互联网+”全民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汉语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水平本土汉语教师培养提供创新路径。[29]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客观上阻止了国际学生的跨国流动,线上学习成为常态教学模式,对高水平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和共享,以及虚拟教学环境构建等都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研究视野和方法支撑;而未来5G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将进一步拉近和联通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与研究场域,这些都是通过追踪以往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和研究热点并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所得出的启示。

综之,汉语国际教育作为新兴学科研究领域,从时间分布上看带有明显的阶段性,契合国家发展的大势,客观反映时代发展所需。但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的相关机构和来源期刊过于集中,反映了汉语国际教育研究在地域、机构与资源配置等方面不平衡;从研究范围上来说,本文所选文献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汉语本体研究上,这与汉语国际教育和文化传播大发展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不太符合,有学者尝试把非CSSCI刊物相关研究也纳入研究视野,力争更加全面呈现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领域的现状。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未来汉语国际教育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该领域研究成果可望、研究前景可期。

猜你喜欢

孔子汉语研究
学汉语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孔子的一生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孔子的一生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