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课程时数对青少年体质的影响

2023-01-06袁筱平高晓君

体育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时数体质体育课

袁筱平 高晓君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健康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民族兴旺和国家强盛的基本保证。面对学生身体素质差、身体活动水平下降的严峻现实,学校教育要坚守学校体育的主阵地,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思维,增加体育与健康课程比重,重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建立校内外相结合,以校内为主的一体化体育锻炼与评估体系,增强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不断发展,激励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从而提高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水平。

1 我国体育课程时数的发展与变迁

学校体育面向的直接对象是学生群体、是处于学龄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因此学校体育工作是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键。我国的学校体育发展历程并不长,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并实施《奏定学堂章程》,要求“各学堂一体练习兵式体操以肄武事”,规定小学堂每周3 课时,中等学堂2 课时,实现了学校体育的教育化,标志着中国近代体育制度的正式确立。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公布,正式将“体操科”改为“体育课”,废除了原来的“兵式体操”,改为以球类、田径、游泳、普通体操等近代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并纳入了生理卫生和体育保健知识,并规定各级各类学校每周均应开设2 课时的体育课,这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1]。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在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思想的指引下,国家教委于1952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明确了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和目标,同年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计划》中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均开设体育必修课,每周2 课时,体育被明确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制度正式确立,标志着我们学校体育的发展由教育化步入了课程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轨道。1979年“扬州会议”的召开,使进入改革开放后的我国学校体育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陆续颁发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和《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办法规定》(试行草案)、《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等法规。1990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正式颁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均开设体育必修课,每周2 课时。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一文中,对中小学体育课程时数提出了新的要求,规定小学1-2年级每周开设4 课时、3-6年级每周开设以3 课时,其他年级开设2 课时的体育课。2014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时的通知》,通知规定,小学1-2年级每周四次体育课时,3-6年级和初中1-3年级每周3 学时体育课。[2]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标中,“体育与健康”课占课时比例为10%-11%,超越外语(6%-8%)和理化生、科学(8%-10%),成为小、初阶段仅次于语文和数学的第三大主科,全面提升了小学及初级中学体育课权重。这些学校体育政策、制度的颁布,标志着传统学校体育工作由“重视学生身体机能水平走向了以体育锻炼为手段,以改善和增进学生健康为目标”的体育与健康之路,也是紧紧围绕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而拉开的一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之战。具体调整与变革见表1。

2 开足开齐体育课是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核心和关键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围绕加强青少年体质,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对体育课教学时数的调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也充分说明了开展并落实好“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保证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当前,在我国“六三三”学制中,国家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设的时数要求为“432”,即小学1-2年级每周4学时,3-4年级每周3 学时,初中1-3年级每周3次体育课时。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省市并没有按“432”的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根据2018年7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全国仍有44.3%的学校没有开齐开足体育课。另据国家行政院的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有81%的学校能够按国家标准完成体育课时,19%的学校不能;其中东部有5%的学校不能完成,西部有14%的学校不能按国家标准落实开设体育课时,另外,有30%的学校体育课时被其他主课挤占的现象,中东部学校有5%被挤占,西部学校25%被挤占。[3]通过分析和总结,部分学校不能开足开齐体育课的原因,主要是受不同区域体育教育教学软、硬件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与制约,如体育师资、场地、器材等;其次就是“重智育、轻体育”的观念以及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另外在小学阶段,语文课、数学课高于规定的现象仍然存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王登峰司长也多次明确指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形势依然严峻。“运动不足”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运动不足”是全国的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还得从制度和体制的源头着手,首当其冲的就是要从全新的视角、发展的视角、保护人类的视角,坚决贯彻落实《保证中小学体育课时》的通知文件,保证青少年学生每天均能参与1 小时的体育锻炼。

表1 我国体育课程时数的发展与变化

3 逐步增加体育与健康课程时数是保证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时代必然

通过分析2017年《中国人健康大数据》,2018年《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指数评估报告》等资料显示:“亚健康人口比例呈上升趋势、各类疾病出现年轻化趋势、青少年体育健身效果随着年级的提高,存在着明显的‘逆减现象’”,而学生体质下滑、肥胖、近视率上升明显仍是家长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最为担忧的问题。[4]因此,建议将我国学校体育现行的“432”体育课程时数调整为“532”。只有将学生身体健康真正纳入教育轨道,建立“学生、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监督、促进机制,学生才能提高对科学健身重要性的认识,才能树立良好的运动兴趣,掌握科学健身的方法;教育行政才能真正重视,从而在体育教师编制、师资队伍建设、体育设施配备、教育评比和升学率等将对体育课程的重视落到实处;家长也才能将只关心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转移到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层面,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支持和关注孩子全面成长。根据当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的总体水平和信息时代的生活方式,建议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设时数在现有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增加,具体建议见表2。

表2 体育课程时数设置建议

建议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增加到每周5 课时,即每天参加1 次体育课。义务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学生身体发展的关键期,其身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水平,各项体能等都处于发展的敏感期和关键期,在这一时期打好身体的基础,才能有效促进和提高学习的效率,保证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当前,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实,学生有了部分剩余时间,而如何利用和安排好这些时间,学校体育大有可为。目前,不少学校都在针对“双减”后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积极谋划,个人认为最有效和省力和方法就是全校师生参与开展并指导“艺术体育”活动,按照师生专长、兴趣和爱好将学校可利用的资源“模块化、责任田化,师生共同参与,从繁重、枯燥、条块化的工作、学习中走出来,活动筋骨、娱乐身心。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落实双减、促进师生身体健康水平,还可以为中考体育打好身体的基础。

高中阶段,建议每周开设体育课3 学时,即在原有国家规定的基础上增加1 次体育课。40 分钟的身体锻炼活动,在一天6-8 小时静坐课桌前的学习中,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具有人文关怀的教育。高中阶段,由于课程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不同,不能保证每天舒展筋骨一次,但1 周参加3 次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可有效保证人体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转,维持一定的体能水平。

大学阶段,国家规定从一年级至二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建议大学阶段,不论是专科、本科还是研究生、博士层次,均开设每周2 课时的体育必修课。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从2014年至2019年,大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仅增长了0.2 个百分点,基本上没有增长,合格率也是令人非常担忧的。因此,在大学阶段全学程开设体育课必修课,非常有必要。

当今时代,广大青少年、儿童能够通过“劳动”来促进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机能水平不断提高的路径就只剩“体育与健康课”了,如果我们还一味只重视学生学业成绩的好与坏,而不顾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那么再过十年、二十年我们忧患的就不再是学生体质的下滑了,而面对的可能更多是“人体生理机能”逐步退化的问题。因此,增加和调整体育与健康课程时数刻不容缓。

4 结语

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人类健康的三大基石。学校体育的最高使命就是指导学生学会科学适度运动,虽然“以考促体”、“以兴趣促体”、“以培训促体”、“以特长促体”有一定的效果和促进作用,但却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突击性和片面性,终究不具有长期性和长效性,因此,切实改善和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关键还应放在体育课教学中,强制增加和调整体育与健康课程时数是时代负于学校体育工作的新使命和新要求。青少年是家庭幸福的基础,是国家强盛的基础,根据时代的特点,围绕这“两基”开设体育课,增加体育课程时数,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是国家持续发展和强盛的基本保障。同时,要统筹规划,加强体育师资培养,增加体育师资编制,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估与考核,加强对学生体质测试工作以及体育课开设情况的监控,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抓住“双增”机遇,以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依法实施。只有保证了学生在青少年时期打好身体基础,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理解并关注与身体健康的生活习惯养成,对某些身体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才能更好地为将来的幸福生活、健康工作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做出更为理性的作为。使青少年真正成为体魄强健、健康幸福的一代新人,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伟大中国梦的实现者。

猜你喜欢

时数体质体育课
自然冷却节能潜力的修正度时数评价方法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体育课
DEM空间尺度对可照时数模拟结果的影响——以浙江省仙居县为例*
治驼背的3种运动方式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