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篮球训练研究

2023-01-06宋君毅向程菊

体育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体能训练篮球运动员

宋君毅 陈 仔 向程菊

(1.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75;2.深圳市龙岗区扬美实验学校,广东 深圳 518100;3.广东实验中学深圳学校,广东 深圳 518100)

“三大球”中的篮球项目,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篮球运动要在我国进一步推广、普及与提高,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高水平篮球赛事活动开展和运动员高水平竞技表现来引领。通过科学训练提高赛事水平和运动员竞技表现,是篮球工作者探索的主要领域之一。本研究结合文献计量和CiteSpace 分析工具,梳理21世纪以来我国篮球训练研究的脉络、研究现状、研究热点,预测未来篮球训练研究趋势,为我国篮球训练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借鉴。

1 研究设计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的期刊数据为统计源。以“篮球训练”为检索主题,检索条件为“精确”,时间跨度为2000~2019年,来源类别为“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检索日期为2020年8月10日,共检索出214 条结果。

1.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两种研究方法,运用Excel 进行统计处理和图表绘制,运用CiteSpace V 5.7.R1 软件作为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工具。

2 我国篮球训练研究的时空特征

2.1 时间分布

文献数量的历史性变化趋势和基本情况是反映某项研究领域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该领域研究主题的动态演进过程以及受关注的程度[1]。进入21世纪以来,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关于我国篮球训练研究的发文量上,呈现出以2010年为界“前多后少”的局势以及逐年增长率波动起伏的基本特征。2000-2019年期间,关于篮球训练研究发文量共214 篇,年均仅10.7 篇。从变化量上来看,2002年、2005年、2007年和2015年增幅较大,尤其是2007年和2015年,发文量均比前一年上升了12 篇。究其原因,一是,2006年和2014年分别举行了第十五届和第十七届世界男篮锦标赛,及时对本项目世界顶级大赛进行分析是研究追踪的热点。二是,这两年分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参会冲刺年”,这两届奥运会中国男篮和女篮均获得了参赛资格,男队和女队均具有较好的阵容配置与优异的竞赛成绩,对其训练的研究和探讨也是当时科研团队的工作重点,加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我国历史上首次举办奥运盛会,科研工作者大都将目光锁定在热门体育赛事上,极大地促进了篮球训练科研成果的产生。

图1 我国篮球训练发文量趋势

2.2 空间分布

文献资源的共时性变化可通过作者、研究团队、研究机构等反映研究主题的空间分布特征[2],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主题研究领域的前沿,引领着此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

2.2.1 作者共现分析

高质量论文数量的发表篇数是评价作者的科技成果和科学人才的一项重要衡量指标[3]。普赖斯是美国科学计量学奠基人和情报科学创始人之一,曾提出确定核心作者的“普赖斯定律”,经研究者多次修改和调整后,普赖斯定律的数学公式表示为:,Pmax表示在文献资料统计时间范围内该领域全部作者中高产作者发文量的最大值,M表示核心作者发文数量的最低阈值[4]。统计数据显示:本研究的Pmax为5 篇,因此M 值取整数为2 篇,即相关文献发表数量在2 篇以上的作者为主题领域的核心作者,据此,统计出核心作者共40 人,核心作者发文量共计98 篇,约占总文献的45.79%,未达到普赖斯提出的50%的指标(107 篇),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篮球训练研究领域高产作者群并未完全形成,作者处于零星分布的局面,只是少部分作者的研究表现较为突出,在该研究领域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见图2)。

图2 我国篮球训练研究作者共现图谱

在核心作者中,北京体育大学的郭永波就我国篮球运动训练的理念和青少年幼儿篮球教学训练大纲做了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的程冬美针对我国青少年篮球训练科学理念、实战训练理念做了研究,并且较早对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做了相关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的练碧贞对CBA 主客场赛季不同时期的训练安排、球员体能训练和篮球技术训练进行了研究;苏州大学的王家宏等对篮球运动员训练科学监控、篮球运动员营养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核心作者群中,大部分都是高校的教师团队,缺少一线教练员基于对训练经验的总结和职业联赛俱乐部管理人员基于对团队管理经验总结基础上上升为理论的研究成果。

如果说研究者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那么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则是内生动力之源。图2中节点大小表示作者的发文量,节点之间连线的粗细表示作者之间合作的紧密程度。图谱显示,较大型的合作团队有练碧贞、张培峰等为主的学术团队,王家宏、赵晶、闫育东等为主的学术团队,郭永波、程冬美、周武等为主的学术团队,谭朕斌、王保成、匡鲁彬等为主的学术团队以及以赵杰修、罗安民等为主的学术团队。但也有一些高产的核心作者未组成学术团队,因此在该主题领域的作者有着一定的合作空间。

2.2.2 机构共现分析

由于篮球训练领域的研究机构众多,本研究统一将二级研究机构合并成一级研究机构。根据普赖斯定律公式计算,机构文献发表总量Pmax=19,M=3,即相关文献发表数量在3篇以上的机构为主题领域的核心机构,共有18 所,发文量为114 篇,占比为53.27%。排名前10 的机构中,分布在专业体育院校中的有6 所,占比为60%,反映出体育院校是我国该主题研究领域的主力军;分布在师范类院校和综合类大学中的机构各2 所,发文量分别为7 篇和6 篇。这些机构在篮球训练领域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值得对篮球训练有兴趣的学者关注。发文量排名前4 的机构分别为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和广州体育学院,分析其原因:(1)北京体育大学是唯一一所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高等专业体育院校,位于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学校与国家体育总局合作频繁,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同时,该校成立了“中国篮球运动学院”,为其开展篮球训练相关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都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是我国老牌体育院校,篮球项目是该两所学校的传统强项;成都和武汉又是长江经济带的中心级城市,篮球领域许多专家学者汇聚于此,科研力量雄厚;另外这两所城市也是开展我国高级别篮球赛事的主战场,为其展开相关研究提供了诸多机会。广东省是我国篮球大省,拥有三支CBA 职业队伍,是国家队队员选拔的主要来源地,同时具有非常浓厚的群众篮球氛围;广州体育学院是华南地区惟一独立建制具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体育高等学府,这些为其开展篮球训练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为其与港澳相关单位进行科研交流、运动竞赛等方面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该校的篮球训练研究也相对较为活跃。(2)随着各大体育院校招收篮球方向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多,篮球训练方面的科研氛围愈加浓厚,科研论文数量也迅速上升。

从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状况上来看,仅出现3 大共现网络: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主的共同体1 个;苏州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等多家机构合作的共同体1 个;广州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郑州大学等多家机构合作的共同体1 个。其他科研机构尚处于独自研究的状况。综上,研究机构共同体较少,不利于训练、科研资源的共商、共建和共享,篮球训练相关领域的研究机构之间仍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

3 我国篮球训练研究的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揭示研究主题、反映论文核心和精髓的核心术语,体现文章研究内容的核心主题。利用CiteSpace 的关键词聚类功能,可以对特定研究领域的热门研究主题进行锁定。本研究运用该软件对题录中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处理,处理后得到面积大小不等的10 个色块区域(图4)。

图4 我国篮球训练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图谱的左上方,Q 值为0.8463,S 值为0.8548。有关研究显示,在[0,1)区间内,Q>0.3 代表着划分出来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S=0.7 时,聚类是高效率令人信服的,S>0.5,聚类一般认为是合理的[5]。本研究根据聚类标签,结合其所含聚类区域的其他重点关键词,采用逻辑归纳的方式分析出对应聚类的研究主题,同时对重要节点进行文献验证,以助于判断我国篮球训练研究的热点。

3.1 C1 知识聚类:关于篮球训练理念的研究

篮球训练理念是关于篮球训练的基本思想、概念、特征等方面的知识体系,是指导着该领域中其他主题的基础。自19世纪末传入我国起,学者们就开始了篮球训练理念的探索,至今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基本理念体系。郭永波等在2004年指出我国尚未在篮球训练指导思想上达成共识。对此,他结合我国篮球训练发展史、基本国情、对外交流与学习等因素,阐述了构建我国篮球训练指导思想的重要性,结合“篮球理念”和“对抗运用”两个主要问题,提出了对我国篮球训练指导思想新的观点,为2004-2010年之间我国关于篮球训练指导思想的大讨论提供了新思路[6]。徐跃捷在篮球专业技术训练中,将篮球训练分为三大块:专项技术训练、专项战术训练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针对各部分所存在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7],使训练理念更加专项化、具体化。近年来,关于篮球训练理念研究更为深入,如蔚世超等借鉴美国大学篮球教练员的训练理念,对教育、管理、体能、技术、战术五大训练理念进行了阐析,将训练理念评价为:(1)去伪存真,尊重运动规律;(2)独树一帜,凝炼自身风格;(3)言简意赅,揭示训练本质;(4)融会贯通,把握运作环节[8]。更加细微的对篮球训练理念进行了阐述,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3.2 C2 知识聚类: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研究

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是学者的研究重点。21世纪初,我国篮球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如王保成等针对篮球项目的运动特点,提出了篮球运动员的体能主要由整体力量、专项速度、运动耐力及心理机能构成,同时对应各构成因素设计了评价指标和指标体系[9]。郑砚龙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加强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必要性:有利于承受更大负荷的训练和进行高强度比赛;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心态,创造优异成绩;有利于促进青少年运动员身体健康,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有利于掌握复杂、先进的技术;有利于全面发展,为提高专项技能打下基础。同时指出了目前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理念上存在一定误区,体能训练方法、手段比较单一,体能训练缺乏系统性、计划性以及不注重训练数据的采集和训练的监控等问题,进而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建议[10]。卓金源等就高原体能训练对我国高水平优秀篮球运动员身体机能与形态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11];董顺波根据篮球场上不同位置分工、不同技战术使用特点对球员的体能要求特点,提出体能训练应具有针对性:中锋应着重提高对抗性力量,前锋应提高爆发力和短距离速度能力,后卫应在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基础上加强爆发力[12]。至此,我国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研究进入深化阶段,即由普通体能训练研究向专项化体能训练研究方向发展。

3.3 C3 知识聚类:现代化篮球训练的技术与方法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篮球训练的技术与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在现代篮球训练中,借助运球机器改善运球和突破技术、借助投篮机器提升投篮技术和投篮训练强度、借助篮板球机器提高抢篮板球技术和连续起跳能力、利用对抗垫增强防守强度[13]、运用红光照射进行训练后的恢复等,丰富多样的训练手段不断提升我国篮球训练水平。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篮球训练,如智能篮球馆、记录训练数据的微型追踪仪器等,将进一步提升篮球科学化训练水平,促使篮球训练向更精细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3.4 C4 知识聚类:篮球训练科学监控研究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针对篮球训练的科学监控逐步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例如篮球运动员的能量代谢与恢复问题,准确把握篮球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能量代谢与恢复的特征,可有效的把握运动员身体机能变化的实际情况,从而更科学合理的进行训练与比赛,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表现,取得优异成绩。王梁等发现Player LoadTM和惯性测量分析(IMA)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析出篮球运动员训练的实际完成负荷,并能通过对比运动员不同方向的运动负荷比例,观测出运动员的技战术特点,有助于避免运动员发生过渡疲劳和疲劳积累,为篮球及其他室内运动项目提供了新型的运动监控系统[14]。刘忆湘等设计了现代信息技术媒体手段等监控系统,对篮球训练过程中的技战术表现进行实时统计分析,并做出对技战术水平的诊断和评价[15]。

3.5 C5 知识聚类: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培养体系与水平,影响着篮球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这方面的研究,可分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和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业余训练的研究。王守恒等围绕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主题,运用SWOT 分析法,对后备人才规模、教练员队伍、国际竞赛水平、国内竞赛组织、人才质量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拟定了后备人才培养中长期发展规划[16]。吴合斌从国家后备人才发展战视角,对山西省中学课余篮球训练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提出学校要重视、学训要结合、教师要专业、部门要监督、训练要科学等方面的建议[17],为青少年篮球业余训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从目前来看,有关竞技篮球后备人才为主题的研究占据多数。

4 我国篮球训练研究趋势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变革以及第七次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有关篮球运动训练的研究必将会随着新时代社会发展节律变化而有所调整,这既是科学研究要引领技术变革的使命需要,也是科学研究要适时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之需要。

4.1 篮球专项体能训练方法革新与评价标准制定研究

比赛规则的不断调整决定了比赛方法在不断进行变化。运动项目的体能训练必须要根据项目比赛规则的变化及时地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才能适应新的比赛方法对项目的体能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篮球联合会和篮球职业联盟对篮球竞赛规则的调整周期越来越短,调整内容也越来越多。总体趋向是积极鼓励合理身体对抗的同时,大大加快了攻防转换节奏和攻防速度,使篮球竞赛朝着更高强度对抗、更快攻防速度和更具观赏性方向发展,这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探索在快节奏、高强度身体对抗的篮球比赛中增强运动员体能贮备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是未来篮球训练研究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我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方面的研究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从普通体能训练研究向专项体能训练研究过渡,即更加结合篮球竞赛的运动形式和特点探索专项化篮球体能训练方法。二是已逐步从传统纯理论研究过渡过到实际操作和方法的革新,利用不同外部环境条件刺激对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研究,如高原训练、低压氧仓等低氧环境下不同强度间歇训练等。现阶段我国篮球项目体能训练正处于边探究、边实践、边总结的状态,系统的篮球专项体能训练体系虽初步形成,但对体能训练成效的评价方法的研究方面还相对滞后。体能训练评价标准的制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训练方法的改良方向,评价指标的研制、评价对象的确定都需要大量的实践过程,因此对于篮球专项体能训练的评价标准也应尽早进行系统、深入研究。

4.2 体教融合措施下学校篮球训练研究

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这两个文件都是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就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在体育高等院校建立足球、篮球、排球学院;推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搭建高水平运动队与省市、国家队的桥梁;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选派优秀体育教师参加各运动项目的技能培训[18]”等方向性措施已确定。如何真正融合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资源,打破因部门利益造成的资源垄断,实现要素顺畅流动,探索在实施“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和“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篮球发展之路,是今后研究关注的重点。

4.3 多学科协作提高科学化训练程度研究

在篮球训练理论发展过程中,一直以基本训练理论为基础,结合篮球项目运动特征,融合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物理学及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展开研究。在理论研究和训练实践中,多学科的协作可以使不同专业和研究领域的研究者集思广益,突破原有研究思路和技术路径,在合作中沟通交流、协作互补,实现篮球训练研究的系统化。在现代篮球训练中,要制定科学的、符合人体机能变化规律和技术成长规律的训练计划,需要在多学科融合和学科交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在训练监控的过程中,监测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变化亦需要大量生理学、物理学的理论支持。在运动员的恢复阶段,如何科学有效的帮助运动员尽快消除疲劳、恢复体能和提升竞技能力,更需要结合营养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来完成。因此,如何运用学科融合和学科交叉进行篮球训练研究,是未来篮球训练科研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点。

4.4 信息化训练方式的应用

5G 是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新产业的基础,也被誉为“第七次信息革命的基础”,随着5G 时代的到来,篮球训练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将会有质的提升。例如在篮球训练过程中运用搭载5G 技术的人体机能变化追踪仪器可对运动员做出实时监测,教练员可以据此第一时间做出训练调整,同时,取得的相关数据连续性更强,更真实地反映训练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相关指标变化情况,便于训练科研团队对训练方案进行及时修正;再如,5G 技术智能篮球馆的设计,对于教练员安排技战术训练具有极为良好的辅助作用。因此,运用5G 技术,提升篮球训练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也是未来篮球训练研究的重点。

5 结语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我国篮球训练的科研与实践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经历了波浪式和突增式的交替发展,目前,研究的热度一定程度的呈现出下降趋势。以练碧贞、郭永波和王家宏等为代表的核心研究者带领他们的科研团队为我国篮球训练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带动了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和广州体育学院等机构成为篮球训练研究领域的核心研究机构。篮球训练基础理论、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现代化篮球训练的技术与方法、篮球训练科学监控、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此研究领域的热点。虽然篮球训练研究已有较长历程,但是在实践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不足,成为了篮球训练研究领域的热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篮球训练研究的关注点也逐步发生变化,篮球项目体能训练方法的革新与评价标准的制定等提上了研究的日程,体教融合措施下学校篮球训练研究可能会成为我国未来篮球训练研究的重点,学科融合和学科交叉研究提高训练安排的科学性将会推动篮球训练体系化的构建,信息化智能化训练方式的应用将为我国篮球训练研究提供更好的技术保障。

猜你喜欢

体能训练篮球运动员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快乐篮球进山乡
篮球36计之瞒天过海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篮球辉煌(中篇小说)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